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收支调节手段与政策

国际收支调节手段与政策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国际收支调节手段与政策一、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1.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发调节机制国际收支的自发调节机制是指通过市场经济变量的改变能使失衡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到平衡的状态。这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利率效应。如果国际收支失衡是由季节性变动或不正常的资本流动所造成,最好运用外汇缓冲政策,使外部失衡的影响止于外汇储备阶段,从而不会影响国内经济与金融。

第四节 国际收支调节手段与政策

一、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

1.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发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的自发调节机制是指通过市场经济变量的改变能使失衡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到平衡的状态。自发调节机制只有在完全或接近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完全发挥作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干扰调节过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

(1)货币价格机制(价格—现金流动机制)。

第一,金本位制度下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首先提出了在金本位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发调节机制。由于当时流通的货币是金币,金币是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的,因此,它又叫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黄金存量下降,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本国商品的竞争能力就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会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或消除。

同样,国际收支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的,由于黄金内流扩大国内的货币供给,造成物价水平上涨。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盈余趋于消失。

图4-3 大卫·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

第二,信用货币下的货币—价格机制。这时由于流通的是信用货币,政府可以根据经济状况发行货币,实施货币政策。同时固定汇率条件下,政府又有义务维持汇率水平,因此,必须干预外汇市场。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政府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储备,实际上货币供给量减少,国内价格水平下降,刺激出口抑制进口,贸易收支改善。同理,如果出现顺差,银行必须买进外汇,货币供给量增加,价格水平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顺差减少。此时政府必须不能实施冲销干预政策,否则国内价格水平不能相应改变。

图4-4 信用货币下的货币—价格机制

(2)收入机制。

固定汇率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对外支付增加,国内支出减少。同时为了维持汇率不变,货币供给减少导致利率上升也会进一步减少国内支出。而国内支出的一部分是用于进口花费的,这样,随着国内支出的下降,进口需求也会减少。同样,盈余也可以通过国内支出增加造成的进口需求增加而得到自动削减。

图4-5 固定汇率下的收入调节机制

(3)利率机制。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一国货币当局就必须干预外汇市场,抛售外汇储备,回购本国货币,造成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这会带来市场银根紧缩、利息率上升,于是导致本国资本外流的减少、外国资本流入的增加,结果使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收支改善;反之,国际收支盈余则会通过利息率下降导致本国资本流出的增加、外国资本流入的减少,使盈余减少或消除。这是国际收支失衡的利率效应。

图4-6 固定汇率下的利率调节机制

2.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自动调整机制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而任凭市场的外汇供求来决定汇率。如果一国国际收支赤字,外汇需求就会大于外汇供给,外汇升值,本币贬值。反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外汇需求就会小于外汇供给,外币贬值,本币升值。通过汇率随外汇供求变动而变动,国际收支失衡就会得以消除。

二、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

1.资金融通政策

包括国际信贷便利和政府之间借贷,体现为“融资还是调整”问题(financing or adjusting)。如果国际收支失衡是由临时性的、短期的冲击引起的,就可以用融资方法弥补;如果是由中长期因素导致的,必须运用其他政策进行调节。

2.需求调节政策

(1)国际收支调节的支出增减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y)是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政策。

第一,外汇缓冲政策。指一国政府当局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借资金来抵消国际收支失衡所造成的超额外汇需求或外汇供给。一般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该基金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和本国货币,当国际收支失衡造成外汇市场的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时,货币当局就动用该基金在外汇市场公开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如果国际收支失衡是由季节性变动或不正常的资本流动所造成,最好运用外汇缓冲政策,使外部失衡的影响止于外汇储备阶段,从而不会影响国内经济与金融。外汇缓冲政策运用的难点是如何判断失衡的类型,因为它只能用于解决短期性国际收支失衡,该政策不适于长期的根本性失衡。该政策的运用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必须保持实施缓冲政策所需要的充足外汇,必须具备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条件。由于公开市场操作属于货币政策一部分,因此,必然带来总需求的变化。由于外汇干预政策会改变货币数量,实际在实施货币政策,因此,它是需求调节的一部分,而且是第一道防线,又称“外汇缓冲政策”。

第二,需求管理政策。概述部分我们已经介绍过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政策,是由财政部实施的。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主要通过改变货币量影响利率和投资,从而影响总需求水平。

例如,当国际收支赤字时,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

首先,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通过乘数效应减少国民收入,由此造成本国居民商品、劳务支出的下降。只要它能够降低本国的进口支出,就可以达到纠正国际收支赤字的效果。

其次,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本国利息率的上升、吸引资金从国外的净流入来改善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收支。

再次,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还通过诱发国内生产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价格下降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价格竞争能力,刺激国内外居民将需求转向本国产品,从而获得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效果。这一相对价格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进出口供给和需求价格弹性。

(2)国际收支调节的支出转换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y)。

支出转换政策是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主要是汇率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

第一,汇率政策。指运用汇率的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汇率政策的实施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有不同的做法,包括汇率制度的变更、外汇市场干预、官方汇率贬值或升值等。

第二,直接管制政策。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政策。由于汇率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调节国际收支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对于结构性变动引起的失衡,这些政策的实施又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不少发展中国家就实行直接管制。从实施的性质来看,直接管制的措施有数量管制和价格管制之分。但是,管制容易造成贸易伙伴国的报复,而且是非市场化的措施,会扭曲价格体系,发达国家一般很少使用。

3.供给调节政策

供给调节政策的目的是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出口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加社会产品供给、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它是长期性的,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一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为实现内外均衡创造条件。包括:

(1)科技政策,包括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以及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等。

(2)产业政策,主要是政府采取一些税收优惠或补贴、融资政策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出口行业或有国际竞争力行业的发展。

(3)制度创新政策,主要是进行市场化改革或者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三、内外均衡的矛盾及政策搭配

经济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各国提供了封闭经济条件下不具备的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对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完全依赖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无法消除开放性对内部经济均衡带来的影响,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搭配,协调内外均衡的冲突与矛盾,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均衡的发展。

1.米德冲突—内外均衡矛盾的经典论述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1951年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狭义的内外均衡冲突。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运用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允许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如表4-4的2和3项内外均衡目标是一致的,而1和4项,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顺差并存时就是冲突的。可见内外均衡的冲突始终是开放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

表4-4 固定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搭配与矛盾

首先,我们看表4-4的2和3项内外均衡目标是一致的。第2项内部面临的问题是经济衰退,而外部国际收支顺差。我们知道在固定汇率条件下,政府有义务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不变,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政府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进外汇,货币供给量增加,实际是扩张的货币政策。而内部经济刚好处于衰退和失业状态,扩张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增加社会总需求,可以帮助经济尽快从衰退和失业状态中走出来,因此,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目标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同理,在第3项内部面临的问题是通货膨胀,外部是国际收支逆差。政府必须卖出储备,相当于实施了紧缩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是有利的。

其次,我们再看表4-4的1和4项内外均衡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一是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逆差的冲突。内部此时正处于经济衰退和失业的状态,国际收支逆差,政府必须卖出储备,相当于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对内部经济相当于“雪上加霜”,会进一步加重经济的衰退。二是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顺差的冲突。在固定汇率条件下,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政府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进外汇,货币供给量增加,实际是扩张的货币政策。而内部经济刚好处于通货膨胀。扩张的货币政策对内部的通货膨胀犹如“火上浇油”,会使通货膨胀的压力更大。

2.内外均衡冲突的政策调节原则

(1)关于政策协调的丁伯根法则。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Tinbergen),也是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年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提出要实现若干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若干个有效的政策工具。特点:

第一,假定各种政策工具可以供决策当局集中控制,从而通过各种工具的紧密配合实现政策目标;

第二,没有明确指出各种工具有无必要在调控中侧重于某一目标的实现。

(2)蒙代尔(R.Mundell)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蒙代尔20世纪60年代提出,不同的政策工具掌握在不同的决策者手中,如果决策者不能紧密协调而是独立决策的话,就不能实现最佳的政策目标。如果每一工具被合理地指派给一个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控,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实现最佳调控目标。

每一工具如何指派相应的目标,蒙代尔提出了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应该指派给每一目标影响力较大,并且有相对优势的工具。由于当时还是固定汇率制度,各国不能采用汇率调节和管制政策,因此,需求调节工具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供选择。提出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目标、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目标的指派方案,这种政策间的指派与协调称为“政策搭配”。如表4-5所示,当内部经济衰退时,总是选择扩张财政政策,当内部通货膨胀时,总是选择紧缩财政政策;当外部国际收支逆差时,总是选择紧缩货币政策,外部国际收支顺差时,总是选择扩张性货币政策。

表4-5 蒙代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

蒙代尔提出的特定工具实现特定目标的指派问题,丰富了开放经济的政策调控理论,与丁伯根一起确定了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与政策搭配的基本思想:针对内外均衡目标,确定不同政策工具的指派对象,并且尽可能进行协调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但是由于汇率固定不变,这种政策搭配实际上是以维持外部均衡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不能用来促进内部经济增长,只能依据国际收支状况被动调整,有时还会和内部经济发生冲突。

(3)索而特与斯旺的支出转换与支出增减政策搭配。

斯旺提出的政策搭配方案是支出转换与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支出增减政策是指财政和货币政策,用来对付内部均衡;而支出转换政策是指用本币汇率调节政策对付外部国际收支失衡。如表4-6第1项,内部经济衰退,可以扩张财政与货币政策解决内部需求不足的问题,而外部国际收支逆差通过本国货币贬值刺激出口抑制进口来解决。第2项内部面临的是通货膨胀问题,可以采取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抑制过度总需求,而外部国际收支逆差通过本国货币贬值,刺激出口抑制进口来解决。第3项内部面临的是通货膨胀问题,可以采取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抑制过度总需求,而外部国际收支顺差通过本国货币升值,抑制出口刺激进口来解决。第4项内部经济衰退,可以扩张财政与货币政策解决内部需求不足的问题,而外部国际收支顺差通过本国货币升值,抑制出口刺激进口来解决。

表4-6 支出转换与支出增减政策搭配

由于这一政策搭配方案采用了汇率政策来实现外部国际收支均衡,货币政策就可以独立出来,它和财政政策组合起来实现内部均衡。但是一国货币贬值和升值能否有效调节其国际收支还需要具备一些其他条件。

小结和学习重点

1.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2.国际收支均衡的含义

3.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4.内外均衡冲突与政策调节

5.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以及内外均衡冲突问题

本章系统介绍了国际收支的概念以及国际收支的度量方法——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理与统计方法。同时了解在开放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外部国际收支失衡可能对内部经济带来的影响。从而认识到在这样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下如何通过经济政策的协调实现内外均衡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