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酸碱质子论

酸碱质子论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酸和碱的定义质子理论认为:。(二)酸和碱的共轭关系根据酸碱质子论,酸给出质子后,其残余部分必有接受质子的能力,质子碱接受质子后便变为质子酸。弱酸给出质子的能力较弱,其共轭碱则较强,反应不能进行完全,为可逆反应。电离理论中的酸碱中和反应,盐的水解反应均可看作是质子的转移反应。

(一)酸和碱的定义

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例如HCl、NH4+、H2PO4等都是酸,因为它们都能给出质子。NH3、CO23、[Al(H2O)5OH]2+等都是碱,因为它们都能接受质子。由此可以看到,在质子理论中,酸和碱不局限于分子状态的物质,还可以是阴离子和阳离子。有些物质,如H2PO4、H2O等,它们既可以给出质子又可以接受质子。

H2PO4■■■H++HPO24 H2PO4+H+■■■H3PO4

H2O■■■H++OH H2O+H+■■■H3O+

即它们具有酸碱二重性质,称之为两性物质。质子理论中,酸碱的概念,不局限于水溶液,是完全根据物质给出H+和接受H+的本身行为而定。阿累尼乌斯酸碱理论中的分子酸、分子碱包括在质子论的酸碱范畴,同时还补充了离子酸、离子碱,扩大了酸碱的范畴。

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因为组成盐的离子在质子论中均视为离子酸或离子碱。例如NH4Cl,NH4+为离子酸,Cl为离子碱。

(二)酸和碱的共轭关系

根据酸碱质子论,酸给出质子后,其残余部分必有接受质子的能力,质子碱接受质子后便变为质子酸。

质子酸■■■质子碱+H+

可见,同一对质子酸、碱是互相依存的,彼此之间通过质子传递可以互相转化。质子酸、碱的这种对应互变关系称为酸和碱的共轭关系。处于共轭关系的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HCl→H++Cl

HCl与Cl是共轭酸碱对,其中HCl是Cl的共轭酸,Cl是HCl的共轭碱。

作为二性物质:例如

H2O■■■H++OH H2O+H+■■■H3O+

H2O既是OH的共轭酸,又是H3O+的共轭碱。根据酸碱的共轭关系,不难理解,共轭酸越强,即给出H+的能力越强,其共轭碱越弱,即接受H+的能力越弱。反之,酸越弱,其共轭碱越强。例如HCl为强酸,而Cl则为弱碱;HCN为弱酸,则CN为强碱。常见的共轭酸碱及其相对强弱见表6-6。

表6-6 常见的共轭酸碱对及其相对强弱

(三)酸碱反应的实质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反应就是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质子转移的反应。

1+碱2■■碱1+酸2

由于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畴,因此,在电离理论中的酸碱电离、中和反应、水解反应都可以包括在酸碱反应的范围之内,可以将它们看成是质子转移的酸碱反应。

酸碱电离

酸碱电离就是水与分子酸、碱的质子转移反应,在水溶液中,酸电离给出质子,生成水合氢离子并产生共轭碱。由于强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很强,其共轭碱碱性极弱,几乎不能结合质子,因此酸碱反应几乎完全进行到底。

弱酸给出质子的能力较弱,其共轭碱则较强,反应不能进行完全,为可逆反应。例如氨与水的反应。电离理论中的酸碱中和反应,盐的水解反应均可看作是质子的转移反应。

中和反应

水解反应

(四)酸和碱的强度

酸碱强度不仅决定于酸碱本身给出质子和接受质子的能力,同时也决定于溶剂接受和给出质子的能力。同一种酸在不同的溶剂中,由于溶剂接受质子的能力不同,而显示不同的酸性。HNO3在水中是强酸,但在冰醋酸中却是个弱酸,因为冰醋酸接受质子的能力比水弱,而在纯硫酸中,硫酸给出质子的能力比HNO3强,所以HNO3在硫酸溶液中成为碱。

因此要比较各种酸、碱的强度必须选定一种溶剂,最常用的溶剂是水。

对共轭酸碱对来说

其酸常数为

其碱常数为

以HAc-Ac—共轭酸碱对为例

KaKb相乘

由此可知,以水作溶剂,共轭酸碱对的酸常数和碱常数乘积等于水的离子积常数。若以其他两性物质作溶剂,则Ka·Kb的乘积就等于该溶剂的离子积常数。

根据酸常数和碱常数可以判断酸碱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酸越强,给出质子的能力就越强;碱越强,接受质子的能力就越强。因此酸碱反应是较强的酸与较强的碱作用,生成较弱的碱和较弱的酸的过程。

如HCl+NH3■■■NH4++Cl

由于HCl的Ka=107,其共轭碱ClKb=10—21,而NH3Kb=1.74×10—5,说明NH3接受质子的能力比Cl强,所以反应可以向右进行。

酸碱质子论扩大了酸碱的含义和酸碱反应的范畴,摆脱了酸碱必须在水中发生反应的局限性,解决了一些非水溶剂或气体间的酸碱反应,并把水溶液中进行的各种离子反应归纳为质子转移的酸碱反应,同时也能用平衡常数来定量地衡量在某溶剂中酸和碱的强度。

但是,质子理论还有它的局限性,将酸碱反应局限在质子的转移上,也就是所讨论的物质必须含有氢,对一些不含氢而又呈现酸碱性的物质如SO2等不能很好地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