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瓜霜霉病

南瓜霜霉病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病原菌孢子囊产生适温15℃~20℃,大气湿度低于60%不产生,高于83%大量产生。叶面干燥则孢子囊不能萌发,经2~3d死亡。在当地没有冬季发病寄主的地方,春夏季发病的菌源是随气流来自外地的孢子囊。最初发病的中心病株,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随气流、雨滴飞溅或农事操作分散传播,侵染附近植株,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发生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孢子囊萌发和侵入均需叶面有水膜存在,高湿多露是霜霉病发生的必需条件。

七、南瓜霜霉病

霜霉病俗称跑马干,是毁灭性病害,还危害冬瓜、苦瓜、西葫芦、南瓜、丝瓜、西瓜以及其他葫芦科作物。无论棚室还是露地,常因霜霉病发生遭到毁灭性损失。籽用南瓜一般在多雨季节和潮湿地块容易发生。

(一)症状特点该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叶片的背面初呈水浸状淡黄色的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因受叶脉限制而成为不规则多角形黄褐色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长出灰黑色、紫灰色的霉层(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叶片正面病斑初期褪绿,逐渐变成灰褐色至黄褐色多角形坏死斑。发病严重时病情迅速蔓延,多个小病斑汇合成为不规则大型斑块,全叶迅速呈黄褐色,叶片干枯,卷缩。病叶由植株下部向上部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病田一片枯黄,似火烧状,果实瘦小,籽粒不饱满。

抗病品种叶片上产生较小的褐色枯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上不生霉状物,或仅产生稀疏的霉状物。在高温季节病斑较小,多表现为水浸状褐色小点,易误认为细菌性角斑病。

(二)病原病原为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是一种病原卵菌,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假霜霉菌属。菌丝体无色,无隔膜。病原菌孢子囊产生适温15℃~20℃,大气湿度低于60%不产生,高于83%大量产生。孢子囊萌发适温21℃~24℃。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生出芽管而侵入寄主。孢子囊的萌发与侵入,都需要叶面保持水滴或水膜3h以上。叶面干燥则孢子囊不能萌发,经2~3d死亡

霜霉病菌为活物寄生菌,仅能在生活植株上寄生,有致病性分化现象。我国瓜类霜霉病菌株致病性强弱差异,但尚未明确区分生理小种。

(三)发病规律霜霉病菌周年在各种寄主间辗转危害,秋季露地发病植株提供菌源,侵染棚室瓜类作物,春季棚室菌源侵染露地瓜类作物。在当地没有冬季发病寄主的地方,春夏季发病的菌源是随气流来自外地的孢子囊。最初发病的中心病株,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随气流、雨滴飞溅或农事操作分散传播,侵染附近植株,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发生多次再侵染。温暖高湿的环境条件适于霜霉病发生。霜霉病发生的起始温度为15℃~16℃,适温20℃~24℃,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受抑制。病原菌孢子囊萌发和侵入均需叶面有水膜存在,高湿多露是霜霉病发生的必需条件。在适宜条件下,病情发展很快,1~2周内就可使瓜秧枯黄。

北方露地南瓜霜霉病多在7~8月份盛发,降雨偏早、偏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地势低洼,密度较高,大水大肥,管理粗放的地块容易发病。在北方地区,昼夜温差大,田间容易结露,结露时间长,都有利于霜霉病发生。采用滴灌地块不易发病。

(四)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南瓜感霜霉病较轻,发病主要在秋季,果实膨大至成熟期发病。

2.栽培措施推广地膜覆盖水旱塘栽培(大垄栽培或畦作栽培)和地膜覆盖滴灌栽培。遇到连阴雨天气或病害初发后,控制灌水,坐瓜后及时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0.5%尿素,提高植株抗病性。

3.药剂防治霜霉病通过气流传播,发展迅速,易流行。在初秋多雨开始,应及时喷药预防。一旦田间发现中心病株,要及时摘除病叶,并连续喷药防治。喷药必须及时、周到和均匀,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使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或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霜霉病、疫病、黑斑病有预防、治疗作用。另外,还能抑制螨类、介壳虫危害。多次单一使用甲霜灵、噁霉灵、乙磷铝等药剂,容易产生抗药性,注意轮换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