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种间杂交优良性状的转育

种间杂交优良性状的转育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利用多倍体转育两个种间转移一些优良性状是种间杂交的的一个主要方向。把印度南瓜特别是西洋南瓜类群有优良的果肉品质转移给中国南瓜,后者抗瓜缘蝽象和瓜蔓螟虫,而印度南瓜则不抗这些害虫。把F1种间杂交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多倍化,由此产生的一些双二倍体株系是可育的,果实品质也与其他优良食用南瓜相似。这已经成为将野生种一条染色体上决定优良性状的基因转移给栽培种的方法,而不至同时转移其他染色体上不良基因。

一、种间杂交优良性状的转育

(一)利用多倍体转育两个种间转移一些优良性状是种间杂交的的一个主要方向。把印度南瓜(C.maxima)特别是西洋南瓜类群有优良的果肉品质转移给中国南瓜(C.moschata),后者抗瓜缘蝽象和瓜蔓螟虫,而印度南瓜则不抗这些害虫。Pearson等的研究利用了这一点,他们从C.maxima×C.moschata的二倍体杂交种中获得了优良品质的果实和抗虫性,然而,F1存在不育性,阻碍了优良性状的稳定。把F1种间杂交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多倍化,由此产生的一些双二倍体株系是可育的,果实品质也与其他优良食用南瓜相似。第一个具有上述优点的种间C. maxima×C.moschata杂交种是由日本坂田公司选育的,F1的雌性表现程度和产量等都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得以成功是取决于作为杂交亲本的两个种的特殊材料。

Bims提出了获得种间整倍体的方法,在四倍体水平上进行种间杂交,得到双二倍体杂种,然后与二倍体的栽培亲本回交,产生的三倍体再次与同一亲本回交,获得的三体具有C. moschata的40条染色体和Cucurbita Palmata的一条染色体。这已经成为将野生种一条染色体上决定优良性状的基因转移给栽培种的方法,而不至同时转移其他染色体上不良基因。见图4-8。其中M是C.moschata染色体组(栽培种),P是C.Palmata染色体组(野生种,掌状南瓜):

(秋水仙碱)加倍MM→MMMM×PPPP←PP(秋水仙碱)加倍

img131

图4-8 种间非整倍体的选育

(二)四倍体南瓜的特点台湾凤山热带实验所杨子安(1947)最早进行了南瓜倍性育种,以纯化的菲律宾南瓜为材料,用0.8%的秋水仙素溶液点滴处理幼苗,获得5个倍数性南瓜,表现为:叶粗糙、厚、深绿,气孔径增加40%,短径增加38.5%,花粉粒直径增大16.7%,果实增重平均6.6%,果肉厚度增加25%,含糖量增加40%,种子发育少,平均种子数82粒,比对照粒型大,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该项研究主要做学术研究,没有进一步在生产中应用。

刘小俊、李跃建等(2011)把中国南瓜种“小闸黄狼南瓜”用秋水仙素对种子处理,得到了同源四倍体。处理后的南瓜种子出苗缓慢,下胚轴膨大且短,肉质化,须根少,许多幼苗子叶不能完全伸出地面,有些虽然出土,但无生长点。秋水仙素溶液浓度越大,对南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越明显。获得同源四倍体的最佳秋水仙素浓度为0.2%和0.3%,瓜籽在溶液浸泡4 h。获得的变异材料染色体数加倍(2n=4x=80)。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叶面气孔数变少,叶色变深,叶裂变浅,叶尖变钝,叶变大,茎变粗,大量出现畸形雄花,果实变小,果形变直,果柄变短,单瓜种子平均每数由340粒减为68粒,抗早衰性更强。四倍体南瓜伤流量明显比二倍体高,根系活力强于二倍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