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籽用南瓜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力

籽用南瓜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力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籽用南瓜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力的研究赵福宽、高遐虹等对籽用南瓜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力分析获得:单株结瓜数、单瓜重、单瓜种子数和籽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69.90%、90.73%、96.65%和80.00%,见表3-19。籽用南瓜主要产量性状遗传力由大到小排序为单瓜种子数>单瓜重>籽粒重>单株结瓜数。

二、籽用南瓜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力

(一)籽用南瓜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力的研究赵福宽、高遐虹等(2000)对籽用南瓜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力分析获得:单株结瓜数、单瓜重、单瓜种子数和籽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69.90%、90.73%、96.65%和80.00%,见表3-19。其单瓜重和单瓜种子数的广义遗传力明显高于单株结瓜数和籽粒重,说明单瓜重和单瓜种子数遗传比单株结瓜数和籽粒重更加稳定。

表3-19 籽用南瓜产量性状广义遗传力(曹丽霞、陈贵林2009)

img105

新品种选育的最终目标是选出优良的基因型,而常规的选择只能通过表现型来推测基因型,遗传力越高,表明基因因素在表现型中所占的比重越大。籽用南瓜主要产量性状遗传力由大到小排序为单瓜种子数>单瓜重>籽粒重>单株结瓜数。在早代可以选择单瓜种子数和籽粒重等遗传力高的性状,从而获得高产籽量的品种。

(二)籽用南瓜主要产量性状的选择籽用南瓜单瓜质量、瓜纵径、单瓜籽粒数、单瓜产籽量等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大于一般配合力方差,遗传力低,杂种优势率高。这些性状受基因非加性效应影响大,不能固定遗传,杂交育种后代应将这部分性状通过优势育种利用其效应。而瓜横径、籽粒宽、籽粒长、百粒重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大,能固定遗传,杂交育种后代应通过系谱法固定利用其效应(表3-20)。

表3-20 籽用南瓜产量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值(徐东辉、张耀伟、李春刚等2006)

img106

各性状广义遗传力依次为:百粒重﹥籽粒长﹥籽粒宽﹥瓜横径﹥瓜纵径﹥单瓜产籽量﹥单瓜籽粒数﹥单瓜质量;

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为:籽粒长﹥瓜横径﹥百粒重﹥籽粒宽﹥单瓜籽粒数﹥瓜纵径﹥单瓜质量﹥单瓜产籽量。

杂种优势的大小反应各杂种性状由非加性效应影响的大小,杂种优势率大说明该性状特殊配合力所占的比重高,适于优势育种各性状杂种优势率由大到小为:瓜纵径﹥单瓜产籽量﹥单瓜质量﹥单瓜籽粒数﹥籽粒宽﹥百粒重﹥瓜横径﹥籽粒长。

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杂交组合多是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组配,但在数量性状遗传中,许多性状表现为细胞质遗传,属于偏母性遗传。因此,在选配组合时注意父母本不同组配方式的选择。评定组合时注意正反交表现出的差异,要坚持具有较多优良性状的亲本作为母本的选配原则。

在育种初期应先对一般配合力高的瓜横径、籽粒宽、籽粒长、百粒重等性状加以选择,后期选择特殊配合力高的单瓜质量、瓜纵径、单瓜籽粒数、单瓜产籽量等性状,将提高选择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鸣.南瓜属——多样性(diversity)之最[J].中国西瓜甜瓜,2002,(03).

[2]李新峥,周俊国,杨鹏鸣,沈军.南瓜的多样性与开发利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3]周俊国,李新峥,李桂荣等.南瓜资源果实性状描述和管理研究[J].中国瓜菜,2006,(06).

[4]李永青,巩天奎,赵忠爱.西葫芦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J].中国蔬菜,2008.51

[5]冯志红,李晓丽,闫立英,张慎好等.西葫芦遗传基因和育种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9(06),125~127

[6]张富仙,章心惠,陈润兴等.美洲南瓜与印度南瓜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0,22(1),25~29

[7]孙正海,李跃建,宋明等.南瓜属三个种种质的遗传多样性[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1),71~73

[8]金桂英,魏文雄,陈静瑶等.南瓜属种间有性杂交研究初报[J].福建农业学报,1999(14),97~101

[9]林德佩.南瓜植物的遗传基因及种间杂交[J].中国西瓜甜瓜.2000(3),41~44

[10]智海英,马海龙,韩红艳等.美洲南瓜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307~310

[11]程永安,张恩慧,许忠民等.南瓜优良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初报[J].西北农业学报,2001,10(1),100~102

[12]程永安,张恩慧,许忠民等.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有性杂交亲和性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

[13]沈吾山,许小江,黄伟忠.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的远缘杂交初探[J].浙江农业科学,2007(4),392~393

[14]黄河勋,林毓娥,梁肇均等.南瓜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8(3),14~23

[15]张仲保,张真.无种壳西葫芦性状基因效应及配合力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4,3(1),29~34

[16]王甲生.矮生中国南瓜的发现与选育简报[J].中国蔬菜,1986(3),50

[17]周祥麟,李海真.中国南瓜无蔓性状的遗传性及其生产利用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91(1),1~6

[18]刘小俊,李跃建等.南瓜丛生性状的种间转育研究初报[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1

[19]周祥麟.裸仁南瓜的育成及其遗传性研究[J].园艺学报,第二期,14卷116~118

[20]曹丽霞,陈贵林.籽用南瓜种质资源植物学性状多样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9,154~158

[21]赵福宽,高遐虹,程继鸿等.籽用南瓜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力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15),1

[22]周锁奎,年仲华,李广学.籽用南瓜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J].作物品种资源,1995(2)

[23]雷逢进,温祥珍,李亚灵.西葫芦品种的株型研究及评价[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1),104~109

[24]杨鹏鸣,蔡祖国等.南瓜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6,(04).

[25]周俊国,李桂荣,杨鹏鸣.南瓜自交系数量性状分析与聚类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04).

[26]李新峥,杨鹏鸣,刘振威等.中国南瓜主要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1).

[27]陈凤真,何启伟,樊治成等.西葫芦8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J].园艺学报,2007,(05)

[28]赵福宽,高遐虹等.中国南瓜基因型及种瓜成熟度与瓜内种子发芽的关系[J].北方园艺,2000(4):13.

[29]王吉明,樊辉.南瓜基因目录[J].中国瓜菜,2011,23、24(6):48~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