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异常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异常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时间:2022-1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As-Au异常与上述序列综合异常分离,属另一成矿期。常规方法圈定的桐树庄地区的综合异常呈带状,并杂乱无章。以往按异常带分区求衬值异常,所圈定的衬值综合异常在突出主要异常方面有所改观。3个异常带成晕因子的分布不尽相同,而在桐树庄所有因子均有分布。该成分的异常最为发育,两个异常区中钾长伟晶岩墙的分布多于其他地区。

1.地质概况

异常区北以大河韧性剪切带与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分界,南以龟山-梅山(松扒)韧性剪切带与中—新元古界龟山岩组拼贴,其间不同时代、不同大小的岩块堆叠,组成成分复杂的构造混杂岩带。混杂岩带总体呈上部古元古界秦岭岩群雁岭沟组(蔡家凹岩组)含石墨大理岩,下部古元古界秦岭岩群片麻岩的上、下结构,其间为韧性断层。下古生界丹凤岩群蛇绿岩块大小数米至数十米混杂在秦岭岩群中,保有最大的岩块数百米,这些岩块中部分含有豆荚状铬铁矿或镍矿。各种岩块的位移与混杂岩带南、北边界韧性剪切带的运动方向协调一致,呈左行剪切的菱形网络式拼贴。

沿近东西向断裂各种岩墙十分发育,主要岩性可能为志留纪的钾长伟晶岩和早白垩世花岗斑岩,其中花岗斑岩至少有多斑和少量长石斑晶两期,少量云斜煌斑岩。远离桐树庄出露有小花岗岩株。在花岗斑岩与白云质大理岩接触带偶见孔雀石铅锌矿化,晚期花岗斑岩普遍具有钼矿化,个别花岗斑岩拣块样品分析Ag达到工业品位。花岗斑岩墙的围岩蚀变主要是泥化和硅化,在桐树庄钾长伟晶岩的附近见一处矽卡岩化。

2.地球化学特征

图3-31为桐树庄—老和尚帽一带1∶1万土壤分形迭代剩余地球化学异常图,面积约80km2。可以看出,异常明显有3个带,按照晕宽的浓度分带序列是Sb-Ag-Mo-Cu-Zn-Pb,As-Au异常偏离于Sb-Ag-Mo-Cu-Zn-Pb的南侧。Sb-Ag-Mo-Cu-Zn-Pb分带序列表达的地质意义是,Sb-Ag低温异常组合与高—中温降温序列的Mo-Cu-Zn-Pb的异常组合属同源但不同的成晕(矿)期次,本区所发现的钼银矿石一般是富银的方铅矿-黄铁矿细脉穿插浸染状钼矿石,因此两者的先后关系是Sb-Ag在Mo-Cu-Zn-Pb之后。Ag-Mo共生是北秦岭褶皱带的成矿特色,不同于华北陆块南缘的Au-Mo共生(南缘北侧)和Mo-W共生(南缘南侧)。Mo、W来自高挥发分的深源岩浆,Au、Ag则具有地质建造的地方特色。As-Au异常与上述序列综合异常分离,属另一成矿期。

在已发现大量矿床的矿集区,要千方百计去识别指示深部矿的弱异常;而在桐树庄地区恰恰相反,要从连成带的异常带中优选主要异常。常规方法圈定的桐树庄地区的综合异常呈带状,并杂乱无章。以往按异常带分区求衬值异常,所圈定的衬值综合异常在突出主要异常方面有所改观。沿构造带方向多期次成晕是异常带难于分解的原因,图3-31的分形迭代剩余异常在突出异常方面也较常规等值线方法圈定的地球化学异常有所改观。以下进一步做主成分分析,以期对多建造的异常进行分解,突出主要成矿期次的异常。

基于主成分分析将分形迭代剩余地球化学异常分为5个主成分,代表了5个成晕(矿)因子(图3-32)。3个异常带成晕因子的分布不尽相同,而在桐树庄所有因子均有分布。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加入了花岗斑岩和钾长伟晶岩墙成分,但没有建立起关联,原因是岩脉所占数据范围太小,需要根据岩脉的蚀变范围及与已知矿化的距离建立缓冲区,这需要进一步开展蚀变地质填图后方能做到。

图3-31 桐树庄—老和尚帽一带1∶1万土壤分形迭代地球化学剖析图

图3-32 桐树庄—老和尚帽一带1∶1万土壤分形迭代地球化学主成分分布图

地质图范围(6)为主成分图中的左上框范围;Pt1qn.秦岭岩群;Pt1c.雁岭沟组;ρ.钾长伟晶岩;γπ.花岗斑岩

第一主成分:Pb+Zn+V+Sb+Cu+Mo+As+Au,主要分布在异常北带,以桐树庄和相邻的老和尚帽异常区最为突出。该成分的异常最为发育,两个异常区中钾长伟晶岩墙的分布多于其他地区。

第二主成分:Mo+Pb+Cu-As-Sb-Au-V,突出分布在桐树庄异常区。

第三主成分:Au+V-As-Sb-Cu,南、中、北3个异常带均有分布。Au与岩浆指示元素V呈正相关,有可能Au来自岩浆活动。

第四主成分:Mo+As+Au+Sb+Pb-Zn-Cu-V,主要分布在南异常带,岩浆活动主要是花岗斑岩。

第五主成分:Cu+Au+As+Mo-V-Pb-Sb-Zn,各异常带均有分布,仍以桐树庄和老和尚帽异常区最为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