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危险源风险评价

危险源风险评价

时间:2022-10-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危险性分值划分危险性等级见表3.5。应逐步建立、完善城镇燃气系统各类场所专用的危险辨识、评价表格,为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应分清主次,以使安全管理工作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分析时要防止遗漏,特别是对可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与危害因素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不得忽略。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③危险陛等级划分标准D:该方法规定危险性分值D在20以下为低危险性,比日常骑车上班的危险性略低;D为70~160,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采取整改措施;D为160~320,有高度危险性,必须立即整改;D>320时,有异常危险性,应立即停止作业,彻底整改。按危险性分值划分危险性等级见表3.5。

表3.5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D

由以上作业条件危险陛评价法的实施步骤和评分标准可以看出,该方法较为简易,可以用来初步判断危险有害因素在各个单元中的危险程度。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建设项目的各类评价中,可以简洁直观地让评价人员对建设项目(系统)总体有概括的认识。

3.2.3 危险源辨识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危险辨识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使用危险辨识表格

针对不同的辨识场所,可以归纳、推荐一些固定格式的表格,以方便进行危险辨识,避免由于辨识的人员不同导致辨识结果的差异,尽可能使辨识结果客观、有效。在应用这些预先制作的表格进行危险辨识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具体的辨识场所对表格内容作适当的取舍和补充。目前,针对城镇燃气行业的危险辨识固定表格还很少,大部分是借鉴危险化学品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的表格。应逐步建立、完善城镇燃气系统各类场所专用的危险辨识、评价表格,为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依危险与危害因素的分布顺序进行辨识

为了有序、方便地进行分析、辨识,防止遗漏,一般按厂(站)址、平面布局、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公用工程)、作业环境危险几部分,分析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列表登记、综合归纳,得出系统中存在哪些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及其分布状况的综合资料。

(3)明确伤害(危害)方式和途径

①伤害(危害)方式:指对人体造成伤害、对人身健康造成损坏的方式。例如,机械伤害的挤压、咬合、碰撞、剪切等,中毒等导致生理功能异常、生理结构损伤等(如黏膜糜烂、植物神经紊乱、窒息、粉尘在肺泡内游留、肺组织纤维化、肺组织癌变等)。

②伤害(危害)途径和范围:大部分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是通过与人体直接接触造成伤害。如爆炸是通过冲击波、火焰、飞溅物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造成伤害;毒物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食道、皮肤黏膜等)或一定区域内通过呼吸到的空气作用于人体;噪声是通过一定距离内的空气损伤听觉的,低频噪声也可以通过固体传播,造成危害。

(4)确定主要危险与危害因素

对导致事故发生条件的直接原因、诱导原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确定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为选择评价方法、采取控制措施、制订实施计划提供基础。应分清主次,以使安全管理工作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5)明确重大危险与危害因素

分析时要防止遗漏,特别是对可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与危害因素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不得忽略。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转、操作时的危险与危害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与危害因素。

3.2.4 危险源辨识的结果

危险辨识活动的结果,通常是可能引起危险情况的材料或生产条件的清单,如表3.6所示。分析人员可利用这些结果确定适当的范围和选择适当的方法开展安全评价或风险评估。总的来说,安全评价的范围与复杂程度直接取决于识别出危险的数量与类型,以及对它们的了解程度。如果有些危险的范围不清楚,则在进行安全评价之前需要开展另外的专门研究或试验。

表3.6 危险辨识的结果

3.3 危险源管理

3.3.1 危险源的分类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也就是说,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危险源。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中某台设备可能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根据上述对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①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②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状态、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的状态,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

③触发因素:是指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每一类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例如,对于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对于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会转化为危险状态;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改善,则可能转化为事故。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实际上,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很多,而且非常复杂。它们在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方面所起的作用很不相同;相应地,控制它们的原则、技术和方法也不相同。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把危险源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分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原理,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和物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和外界能量交换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于是,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一般地,能量被解释为物体做功的本领。做功的本领是无形的,只有在做功时才显现出来。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看做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1)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

可以列举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伤害事故类型与第一类危险源,如表3.7所示。

表3.7 伤害事故类型与第一类危险源

续表

①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例如变电所、供热锅炉等,它们运转时供给或产生较高的能量。

②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如起重、提升机械、高度差较大的场所等。

③能量载体:如带电的导体、运动的车辆、有压流体、高温物质等。

④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一些正常情况下按人们的意图进行能量的转换和做功,在意外情况下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例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充满爆炸性气体的空间等。

⑤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正常情况下多余的能量被释放而处于安全状态,一旦失控时发生能量的大量蓄积,其结果可能导致大量能量意外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例如各种压力容器、受压设备,容易发生静电蓄积的装置、场所等。

⑥危险物质:除了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有害物质外,也包括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分为可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两类。前者指能够引起火灾、爆炸的物质,按其物理化学性质分为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易燃固体、可燃粉尘、易爆化合物、自燃性物质、忌水性物质和混合危险物质等八类;后者指直接加害于人体,造成人员中毒、致病、致畸、致癌等的化学物质。

⑦生产、加工、贮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这些装置、设备、场所在意外情况下可能引起其中的危险物质起火、爆炸或泄漏。例如炸药的生产、加工、贮存设施,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等。

⑧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物体:如设备棱角、工件毛刺、锋利的刀刃等:运动的人体与之接触可能受伤。

(2)第一类危险源危害后果的影响因素

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导致事故而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方面。第一类危险源危险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情况: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的影响范围等。

2)第二类危险源分析

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转换和做功,就必须采取屏蔽措施约束、限制能量,即必须控制危险源。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应该能够可靠地控制能量,防止能量意外地释放。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绝对可靠的屏蔽措施并不存在。在许多复杂因素的作用下,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可能失效,甚至可能被破坏而发生事故。因此,我们把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屏蔽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在安全工作中涉及人的因素问题时,采用的术语有不安全行为和失误。

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例如,不断开电源就带电修理电气线路而发生触电等。

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例如,合错了开关使检修中的线路带电,误开阀门使有害气体泄放等。

人的不安全行为、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可能造成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物的不安全的因素问题进而导致事故。

②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例如没有防护装置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等。在我国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往往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隐患。

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机械设备、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

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例如电线绝缘破坏,发生漏电。

③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软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或人的因素问题。例如,潮湿的环境会加速金属腐蚀而降低结构或容器的强度;工作场所强烈的噪声影响人的情绪、分散人的注意力而发生操作失误;企业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或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可能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3)危险源与事故发生的关联性

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释放。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一类危险源在发生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

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应该在第一类危险源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与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相比,第二类危险源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对它们的控制更困难。

3.3.2 危险源的控制途径

危险源的控制是利用工程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消除、控制危险源,防止危险源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的工作。

危险源的控制可从三方面进行:技术控制、人的行为控制和管理控制。

(1)技术控制

控制危险源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危险源控制技术包括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减少或避免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在采取技术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控制时应着眼于前者,即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也应做好充分准备,一旦发生故障、事故时,能防止事故扩大或引起其他事故,把事故造成的损失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危险源控制主要技术有消除、控制、防护、隔离、监控、保留和转移等。

(2)人的行为控制

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的失误主要表现为:操作失误、指挥错误、不正确的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厌烦、懒散、疲劳、紧张、疾病或生理因素、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装置等。人的行为控制首先是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的安全化;其次应做到操作安全化。

(3)管理控制

实行科学的安全管理对危险源进行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安全管理活动,也可以达到对危险源控制的目的。一般可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对危险源实行控制。

①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危险源确定后,在对危险源进行系统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危险源重点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日常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应急措施、考核奖惩制度等。

②明确责任、定期检查:应根据各危险源的等级,分别确定各级的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是要明确各级危险源的定期检查责任。除了作业人员必须每天自查外,还要规定各级领导定期参加检查。对于重点危险源,应做到公司总经理(厂长、所长等)半年一查,分厂厂长月查,车间主任(室主任)周查,工段、班组长日查。对于低级别的危险源也应制订出详细的检查安排计划。

对危险源的检查要对照检查表逐条逐项,按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检查,并作记录。如发现隐患则应按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反馈,使其及时得到消除。凡未按要求履行检查职责而导致事故发生者,要依法追究其责任。规定各级领导人参加定期检查,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安全责任感,体现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也有助于重大事故隐患的及时发现和解决。专职安全技术人员要对各级人员实行检查的情况定期检查、监督并严格进行考评,以实现管理的封闭。

③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要严格要求作业人员贯彻执行有关危险源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搞好安全值班、交接班,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按安全检查表进行日常安全检查;危险作业经过审批等。所有活动均应按要求认真做好记录。领导和安全技术部门定期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给以指导教育,根据检查考核情况进行奖惩。

④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反馈,及时整改隐患:要建立健全危险源信息反馈系统,制订信息反馈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对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应根据其性质和严重程度,按照规定分级实行信息反馈和整改,做好记录,发现重大隐患应立即向安全技术部门和行政第一领导报告。信息反馈和整改的责任应落实到人。对信息反馈和整改的情况各级领导和安全技术部门要进行定期考核和奖惩。安全技术部门要定期收集、处理信息,及时提供给各级领导研究决策,不断改进危险源的控制管理工作。

⑤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基础工作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外,还应建立、健全危险源的安全档案并设置安全标志牌。应按安全档案管理的有关内容要求建立危险源的档案,并指定由专人保管,定期整理。应在危险源的显著位置悬挂安全标志牌,标明危险等级,注明负责人员,按照国家标准的安全标志表明主要危险,并扼要注明防范措施。

⑥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考核评价和奖惩:应对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各方面工作制订考核标准,并力求量化,划分等级,定期严格考核评价,给予奖惩。可逐年提高要求,促使危险源控制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3.3.3 危险源的分级管理

危险源点分级管理是系统安全工程中危险辨识、控制与评价在生产现场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了现代安全管理的特征。与传统的安全管理相比较,危险源点分级管理有以下特点:体现“预防为主”;全面系统的管理;突出重点管理。根据危险源点危险陛大小对危险源点进行分级管理,可以突出安全管理的重点,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起来解决最关键的安全问题。抓住了重点也可以带动一般,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

危险源分级一般是按照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与发生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的(参见表3.8—表3.10)。危险源分级实质上是对危险源的评估、评价。

①按事故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可以定性地分为:非常容易发生、容易发生、较容易发生、不容易发生、难发生、极难发生等。

②按发生事故后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可分为:可忽略的、临界的、危险的、破坏性的等级别。

③按单项指标划分等级,一般为定量指标。例如高处作业,是根据高度差指标将坠落事故危险源划分为四级:一级2~5 m,二级5~15 m,三级15~30 m,特级30 m以上。

表3.8 发生事故可能性大小(L)

表3.9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表3.10 发生事故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C)

3.4 危险源风险评价

风险评估,就是利用风险技术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的时间、后果、影响、发生概率,及相关各种技术经济效果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给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风险控制方法和原则,制订出减少系统风险的有效措施。

3.4.1 风险评价的目的

风险评价的目的在于:系统地从计划、设计、施工、运行等过程中考虑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问题,提出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对潜在的事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求出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评价设备或生产的安全性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实现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3.4.2 风险评价的工作程序

城市燃气系统是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城市燃气系统是一个可维修的、复杂的、网络化的综合设施,包括低压、中压以及高压不同压力等级的燃气管道,各种类型的调压站或调压装置,各种类型的储配站,监控与调度中心,维护管理中心,用户燃具及其他设施。考虑到上述因素,对我国城市燃气管道进行风险评价技术路线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①将燃气(天然气)管道系统分为储配站系统、输配管道系统和用户系统,利用不同方法对各系统进行风险辨识。

②对各系统采用不同的分类原则,管道分段的基本原则是在管道重要参数有重大变化时插入分段点,用模糊聚类方法将风险状态相似的管段归类,然后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引入管道的风险分析。根据管道设计参数及环境的参数选择权重集,综合评价得到管道的风险状态的定性描述。储配站的评价从厂站位置及环境、阀门、承压容器、工艺流程、仪器仪表、泄漏及安全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价。用户系统评价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

③将故障树定性分析或者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城市燃气系统风险评价中,先对故障树进行模块化分解,求出每个模块的最小割集,作出定性评价,提出相应的减小风险的对策。引入针对故障树基本事件概率的专家调查法和历史事故统计方法,对管道某些特定的系统部件进行使用寿命的统计推断。

④分别建立事故后果事件树,例如,对燃气泄漏后果进行统计分析。对某些重要的事故后果给出后果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分析这些事件的危害程度,提出相应的减小事故发生概率的对策。

⑤开展管道腐蚀(大气、土壤及管道内部)参数试验研究,重点分析埋地燃气管道腐蚀影响因素,探讨管道及其防腐层受土壤腐蚀的影响程度和腐蚀规律,研究埋地燃气管道的腐蚀机理,建立土壤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开发地下燃气管道腐蚀数据库管理系统。

学习鉴定

1.填空题

(1)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_______的过程。危险源辨识不但包括对危险源的识别,而且必须对其_______加以判断。

(2)危险源转化为事故,其表现是_______和危险物质的释放,因此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可用_______和危险物质的量来衡量。

(3)风险评估,就是利用风险技术,对将要发生的_______、时间、_______、影响及其发生概率,以及各种技术经济效果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给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_______和原则,制订出减少系统风险的有效措施。

2.问答题

(1)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哪些?

(2)危险源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