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

经济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民族经济自古以来,甘肃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经济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_甘肃社会科学年鉴:2001~2005

第二节 经济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

一、区域经济

甘肃地处西部,又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因此,区域经济学研究在甘肃的经济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甘肃省区域经济研究的队伍庞大,在这支队伍中,主要研究人员有高新才、王必达、朱智文、郭志仪、李含琳、李国璋、聂华林、石培基、安江林、姜安印、韩建民、赵亚明、李兴江等,兰州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点研究力量集中,在研究队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区域经济的专题研究领域,甘肃学者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西部经济发展战略、甘肃经济发展战略、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差距、区域经济格局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成果丰硕,主要成果如:高新才《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甘肃区域经济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

二、人口经济

在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省内许多学者在人口经济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的领域包括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就业人力资本投资、人口政策等。甘肃学者在这些领域的深入挖掘取得了不少具有创新价值的成果。郭志仪、李国璋、韦惠兰、张志良、杨维军等人在该领域灌注了不少心血。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如:郭志仪《毛泽东的人口思想与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反思》(《人口史研究》2003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C5,2004年第1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控制政策与措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C5,2001年第2期)。另外,郭志仪等学者在“人力资本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教育、人力资本积累与外溢对西北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韦惠兰在“贫困地区妇女脱贫的变量分析”等专题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良好进展。

三、产业经济

身处西北,甘肃学者极其重视产业经济领域的研究。在产业经济领域,学者们从农业经济发展、工业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做了研究,同时,学者们将特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视角融入了对产业经济的研究中。

农业经济领域,高新才、聂华林、朱智文、李树基、王生林、尚明瑞等学者从农业产业化、订单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等角度展开了研究。代表性文献如:朱智文《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聂华林《农业生态经济协同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高新才、姜安印、李景铭《“过牧”的制度解释及治理的制度设计》(《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何苑《试析生态环境约束下西北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5期)、《甘肃生态环境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西北人口》2005年第2期),王建兵《甘肃农业综合竞争力分析与对策选择》(《开发研究》2005年第5期)等。

工业经济领域,安江林、高新才、郭志仪、李国璋、滕堂伟、戈银庆、何苑等学者针对循环经济、工业集聚、工业化进程、工业发展模式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代表性成果如:安江林《甘肃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与支柱产业培育》(《发展》2003年第11期)、《西部大开发与现代增长极理论的创新》(《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倪国良《西部大开发中甘肃工业结构的调整思路和对策》(《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第1期),何苑《西北地区的工业结构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济南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等。

第三产业发展领域,除了对第三产业的整体研究之外,许多学者将注意力放在了贸易经济和旅游业发展上。贺有利、金梅、杨立勋等对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内涵、发展机制、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蔡文浩、聂元贞、朱廷珺、王学军等对贸易经济进行了研究,张满银、王海鸿、王三北、把多勋等人对旅游业发展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

四、财政金融

近年来,甘肃省对财政金融领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研究视角日益开阔,公共财政、人民币汇率股票市场、区域金融等研究领域日益进入甘肃省学者的视野。林维邦、成学真、马雪彬、王晓鸿、王焕祥等人在这个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代表性成果如:成学真《困境与出路——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环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西部开发中的甘肃资本市场》(《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各国政府监管证券市场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等。

五、计量经济

现代经济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实证检验,甘肃省学者在计量经济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方面,学者们围绕统计数据质量、统计分析检验方法、统计调查技术等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另一方面,学者们利用新的计量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实证检验。李国璋、傅德印、樊元、汪慧玲、庞智强等学者在这一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代表性成果如:樊元、杨立勋《论我国政府统计的治理》(《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梁亚民、庞智强《抽样调查实施中的不规范性》(《统计研究》2002年第1期)、汪慧玲《建立西部能源企业环境会计体系的构想》(《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10期)、《我国模拟财务信息审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防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等。

六、民族经济

自古以来,甘肃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多样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当地经济生活的特点及规律提供的丰富的素材,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尤其是在民族院校等机构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学者,对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焦点等问题均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他们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草原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治理、牧区新牧村及城市化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特色经济、劳动力转移及扶贫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诞生了大量优秀的学术成果,如,樊怀玉、郭志仪等《贫困论: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2年),郭志仪《面向新世纪的战略抉择——从新的角看西部大开发》(民族出版社,2001年),武文军《甘肃民族地区小康建设之路》(民族出版社,2003年),成学真《困境与出路: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环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王雅红《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邓艾《青藏高原草原牧区草地生态经济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才让加《经济全球化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及对策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祁永安、牛叔文等《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再思考》(《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邓艾《可持续发展的草原生态经济模式——甘肃牧区生态经济问题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西部地区民族人口城市化差异实证分析》(《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闵文义、戴正、才让加《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互动关系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等。

(高新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