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6.“阴阳平衡”36-1社会发展中,经常遇到“阴”与“阳”两种倾向的纠缠,难于选择:是斗争还是妥协?必须审时度势,力求“阴阳平衡”。36-2何谓“阴阳平衡”?唯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必须以阴阳之道总揽全局,瞻前顾后,审时度势,化而裁之,推而行之,此乃“阴阳平衡”。如果将保护文物称为“阴”,开发旅游则称为“阳”,必须寻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互平衡。
阴阳平衡”_社会共生论

36.“阴阳平衡”

36-1

社会发展中,经常遇到“阴”与“阳”两种倾向的纠缠,难于选择:是斗争还是妥协?是坚持传统还是创新?是加快速度还是稳步前进?是抓稳定还是抓发展?是经济改革优先还是政治改革优先?是搞经济建设还是搞环境保护?是开发旅游产业还是保护文化遗产?面对起伏波动、变幻莫测、玄之又玄的微妙格局,怎么办?必须审时度势,力求“阴阳平衡”。

36-2

何谓“阴阳平衡”?《易传·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也。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只有阴,非道;只有阳,亦非道;阴加阳呢?仍非道。唯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何谓“一阴一阳”?不是一个“阴”,一个“阳”,而是有时“阴”,有时“阳”,有时“阴”变“阳”,有时“阳”变“阴”,阴阳转化方为道。倘若不能趋时而变,结果如何?就是或毁于阳亢,或败于阴盛。“阴”好还是“阳”好?不可一概而论。事物发展过“阴”,“阳”继之,“阳”为善;反之,事物发展过“阳”,“阴”继之,“阴”为善。是否过“阴”,是否过“阳”,何时应“阴”继“阳”,何时应“阳”继“阴”?也要具体分析。哪是“阴”,哪是“阳”?不在事物表象而在事物之根性,必须科学地判断,不可视“阴”为“阳”,指“阳”为“阴”,颠倒阴阳。以“阴”继“阴”,以“阳”继“阳”,岂能循道?若拘泥于一己之见,得意于管窥之识,势必盲人摸象,难以全面把握事物走势。如何见微知著,如何鉴往知来,如何相势而动,如何因势利导?必须以阴阳之道总揽全局,瞻前顾后,审时度势,化而裁之,推而行之,此乃“阴阳平衡”。

36-3

如果将妥协称为“阴”,斗争则称为“阳”。有时妥协为主,有时斗争为主。妥协过头,则用斗争取代之;斗争过头,则用妥协代之。“斗争哲学”强调斗争,忽视妥协,犯了“阳亢”之病;“绥靖哲学”强调妥协,忽视斗争,犯了“阴盛”之病。如果将传统称为“阴”,创新则称为“阳”。没有传统,缺乏张力,没有创新,缺乏活力,必须寻求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如果将政治系统称为“阴”,经济系统则称为“阳”,必须寻求政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将文化称为“阴”,经济则称为“阳”,必须寻求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将生态称为“阴”,经济则称为“阳”,必须寻求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将保护文物称为“阴”,开发旅游则称为“阳”,必须寻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互平衡。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24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24页。

[3]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46、45页。

[4]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46、45页。

[5]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21、46页。

[6]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21、46页。

[7]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第66页。

[8]朴昌根:《系统学基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45页。

[9]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第57页。

[10]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第59页。

[11]朴昌根:《系统学基础》,第286页。

[12]朴昌根:《系统学基础》,第286、293页。

[13]朴昌根:《系统学基础》,第286、293页。

[14]勒内·托姆:《突变论:思想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00页。

[15]W·R·艾什:《控制论导论》,科学出版社,1965年,第106页。

[16]转见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17]《孟子·公孙丑上》。

[18]《孟子·告子上》。

[19]《孟子·尽心上》。

[20]《孟子·告子上》。

[21]《孟子·滕文公上》。

[22]《荀子·性恶》。

[23]《荀子·性恶》。

[24]《荀子·儒效》。

[25]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3、252页。

[2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3、252页。

[27]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2页。

[28]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第103页。

[29]转见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56页。

[30]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3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第8、76页。

[32]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第8、76页。

[33]转见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第183、196页。

[34]转见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第183、196页。

[3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123页。

[36]A·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31页。

[37]《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504、505页。

[38]《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504、505页。

[39]转见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39、340页。

[40]转见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39、340页。

[41]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

[42]《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3]转见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第280页。

[44]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1页。

[45]转见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第183页。

[46]《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第114页。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8]转见华尔:《存在哲学》,第89页。

[49]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27页。

[50]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27页。

[51]黑格尔:《小逻辑》,第323页。

[52]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4页。

[53]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2页。

[54]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7页。

[5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57]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转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337、347~348页。

[58]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转见《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337、347~348页。

[59]《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