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澳门城市移民的特点与问题

澳门城市移民的特点与问题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澳门从历史上来看就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人口流动性大,有着复杂的人口迁移历史。到了清末民初,由于战乱,中国内地的大批难民逃至澳门,使澳门的人口大幅增加。其中,亲属移民中包含大量的早期非法偷渡移民及其后来澳的亲属。同时,一些非法移民也逐渐地在澳门获得了官方的居留权。澳门的投资移民以不动产投资移民为主。直到2013年澳门政府才完成所有置业居留移民的申请。2005-2015年,澳门获批不动产移民和技术移民的人数见表1-3。
澳门城市移民的特点与问题_媒介与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以澳门内地移民为例

澳门从历史上来看就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人口流动性大,有着复杂的人口迁移历史。13世纪以前,澳门还只是个人烟稀少的小渔村,葡萄牙人来澳门后,商业贸易的发展才带来大量人口的聚集,形成了华洋杂处的社会风貌。到了清末民初,由于战乱,中国内地的大批难民逃至澳门,使澳门的人口大幅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国内战乱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广州沦陷,又有不少人逃难至澳门。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内地的各种政治运动也促使一些内地居民流入澳门。之后由于澳门经济发展缓慢,一部分人为寻求出路又转回内地或转流东南亚各国。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掀起排华逆流,因为澳门社会的包容与宽松的人口制度,大批海外侨胞涌入澳门。“文革”期间,澳门人口又大量向国外迁移。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移民政策放开,又有大批内地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澳门寻求发展,使澳门人口再次激增(郑天祥等,1994,p.7)。经过几个世纪的人口流动,澳门社会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共存的移民城市特征。这也给城市的文化融合带来许多潜在的问题。

一、内地居民是澳门移民的主要人口来源

虽然澳门还有一些土生的葡人、来自东南亚地区的移民,但绝大部分的澳门居民祖辈可以追溯至广东、福建,尤其是广东中山、珠海、佛山、江门和福建等地,他们可以说是澳门的主要人口来源(周大鸣,2000)8

在中国内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澳门的人口数量较少。根据澳门政府每隔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70年人口248,636人。而1981年年末澳门总人口为299,157人(其中包含50,521名无证人士,后补发身份证)。根据《澳门华侨报》《1984/1986澳门经济年鉴》的数据显示,1970年至1986年,澳门人口净增加177,764人,自然净增加只有36,245人,机械净增加141,519人,澳门增加的人口约有八成都是来自中国内地(郑天祥等,1994,p.9)。

1978年后中国内地大量移民的涌入,对澳门社会影响深刻。根据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来看,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大批内地移民合法来澳与亲人团聚,未受澳方的限制,平均每年近5,000人以上。1983年更达到6,600人。面对大量涌入的人口压力,澳门政府于1984年与内地达成协议,由内地每年批准每月120名,每年1,440名内地居民来澳(澳门社会工作局,2003,p.10)。至1999年澳门回归前后,由于两地人民的团聚需要,批准每月增至280名,2000年后再调整为每月420名。至此,澳门的移民人数开始倍增,特别是2010年增至9,056人(杨聪荣等,2011,p.11),具体数量见表1-2。

表1-2 中国内地移民数量(1985-2015)[10]

续表

二、澳门内地移民主要有三种类型

澳门内地移民的类型主要是家庭团聚型移民(亲属移民)、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三种类型。其中,亲属移民中包含大量的早期非法偷渡移民及其后来澳的亲属。非法偷渡移民的官方数据很难统计,仅从官方遣返的数据来看,1982年至1989年多达近10万人次。澳门回归后,澳门警方和中国边防军加强合作打击偷渡者,偷渡人数有所减少,从1989年的2万余人次降至1991年的6100余人次、2001年的2100余人次。同时,一些非法移民也逐渐地在澳门获得了官方的居留权。例如,澳门政府后来特赦发放澳门身份证给予1989年至1992年间非法入境来澳的无证者共50,521人,这些人成为澳门社会新的劳动力(澳门社会工作局,2003,p.12)。

澳门的投资移民以不动产投资移民为主。澳门投资移民政策始于1995年的14/95/M号法令,本意是扶助本地疲软的楼市,所以规定投资必须投放于物业和不动产。最初将投资下限设为400万澳门元,由于门槛太高,吸引力不大,不久将下限减至200万澳门元。1996年颁布第22/96/M号法令,将最低投资金额改为100万澳门元。1997年为吸引香港居民,鼓励退休港人来澳置业养老,颁布第22/97/M号法令,将不动产投资金额降至50万澳门元。根据澳门贸易促进局资料显示,2000年到2005年,澳门政府共接受7939宗申请,涉及投资金额约100亿澳门元,获准居留人数达27,589人。[11]2005年澳门政府颁布第3/2005号行政法规,对实行了十年的投资移民政策中的置业居留政策进行修改,不仅要求投资者拥有100万澳门元的不动产,还增加了50万澳门元存款和投资者学历是高等专科以上的要求。由于投资移民政策对澳门本地社会发展冲击较大,2007年4月澳门政府颁布7/2007号行政法规,中止了置业居留政策。直到2013年澳门政府才完成所有置业居留移民的申请。

澳门并没有特殊的技术移民政策,只是在49/GM/88号法令和后来的第18/95/M号法令第一条C中有相关规定:具备视为有利于本地区之适当学历、资格及专业经验之管理人员及具备特别资格之技术人员可申请在澳门居留。其中也有对职业和薪酬的具体要求。例如,必须要符合统计局职业分类,薪酬要达到职业分类中管理或技术职务的平均数等。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对人才重视不足,以及办理技术移民手续繁琐、雇主不肯为员工办理,技术移民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回归前的过渡期和回归后(刘怡,2007,p.13)。由于澳葡政府一直以来排斥华人进入公务员队伍和司法等相关领域,在回归前的过渡期,为了解决澳门本地人才的缺乏,澳门政府利用技术移民的政策吸引了不少法律、翻译、教育等人才来此工作。回归后,也有一些专业人才利用该政策移民澳门。2005-2015年,澳门获批不动产移民和技术移民的人数见表1-3。

表1-3 澳门获批不动产移民和技术移民的人数(2005-2015)[12]

三、澳门内地移民生活适应好但文化适应压力大

根据澳门社会工作局2003年《新来澳定居人士之生活状况及需求调查研究报告》和2011年澳门大学程惕洁教授出版的《澳门新移民调查及政策研究2007-2008》一书显示:新移民群体(此处“新移民”是指移入澳门不足7年、未获得永久性居留身份证的群体)在澳门的社会适应程度较好,2003年达到52%,2007年达到58.4%,适应困难者比较少。其根本原因是澳门内地移民的来源地与澳门有密切的地缘、亲缘关系,绝大部分来自广东(中山、珠海、佛山、江门)、福建等地,主要的移民动机以家庭团聚为主,亲情团聚的力量减轻了不适应感(澳门社会工作局,2003,p.14)。

不过,在上述的调查中,移民也对澳门社会的舆论提出了希望,38.3%希望关怀移民疾苦,36.4%希望肯定移民贡献,23.7%希望消除歧视。程惕洁的研究还发现在澳门普遍存在对新移民的歧视,早来的移民看不起晚来的移民,特别是讲粤语的移民看不起讲其他方言的移民(程惕洁,2011,p.15)。这表明,澳门的移民虽然生活适应上并无障碍,但在融入主流文化上仍然遭遇种种,这会影响他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和个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四、澳门社会普遍存在对本地文化认同的危机

澳门是一个很特殊的移民城市。在历史上,它虽是一个特殊的被葡萄牙殖民400多年的城市,但却与中国内地血脉相连、同根同宗。在政治体制上,它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在经济上,它是一个有着特殊经济形式的城市。澳门汇聚了土生葡人、东南亚移民、华人等不同种族的人群,移民给这座城市增加了文化特色,但是在澳门社会的深处却存在一个极大的问题:本地文化认同危机。

从历史上来看,澳门的文化认同一直呈现“多重性、流动性、杂交性”(宋柏年,2007,p.16)。由于涉及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信仰等因素,澳门的三大社会群体(欧洲葡人、土生葡人、华人)长期以来基本上是互相隔离,难以有共享的文化,即使是澳门的华人间,因为族群的不同,也有过争斗的历史。尤其是在回归后,不少研究者发现,澳门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已不只是发生在澳门移民身上,整个澳门社会实际上都面临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亟待整合(黎熙元,2008,p.17)。2005年香港大学亚洲研究所进行的大规模的电话调查《身份认同:台、港、澳的比较》也早已发现这一现象:港澳台三地均存在身份认同的混乱。他们认为这是缘于与中国内地的长期隔离及本地族群的多样化,因而导致三地居民们对“本土”、“中国人”的认同度不高。在该研究中,澳门本地居民“认同本土”、“中国人”、“两者皆是”和“两者皆非”的比例分别为37.5%,41.1%,20.2%,1.2%(郑宏泰,黄绍伦,2008,p.18)。

即使是在回归十多年后,澳门社会也一直纠缠在族群认同、国家认同、殖民国葡萄牙文化认同、西方文化认同、传统文化认同等多重看似矛盾又彼此共存的身份认同上。郑晓云(2010)认为澳门人对澳门的文化认同“一直处于一种裂变与多极化中,面临着新的一轮整合问题”(郑晓云,2010,p.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