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劳动市场均衡

劳动市场均衡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要素所有者的工资总水平,是由劳动市场上的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均衡决定的。在要素支出成本和生产技术一定情况下,工资率水平就成了厂商雇用劳动量的决定因素。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反映了劳动需求量对劳动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劳动的市场供给就是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工作。如果劳动者偏好和预算约束线AB不变,劳动者的收入与闲暇最优组合时的时间分

第一节 劳动市场均衡

劳动要素所有者的工资总水平,是由劳动市场上的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均衡决定的。我们首先要分析劳动市场上的劳动需求曲线。

一、劳动需求曲线

和上一章的一般分析一样,作为生产要素中的一种,劳动[1]要素投入生产,符合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因此,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劳动需求曲线具有需求曲线的一般性质,我们这里需要特别关注影响劳动需求量的因素和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问题。

1.劳动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在第二章有对一般商品的市场需求量Q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九章中我们分析要素需求量的影响因素时提到了一个简单的要素需求函数表达式:

img403

对于生产要素劳动而言,影响劳动市场上劳动需求量L的因素,实际上也可从式(10.1)显示的那几个方面考察,只是有一些具体体现不同。具体而言,影响劳动需求量QL的因素有:

(1)劳动工资率w(wage)。在要素支出成本和生产技术一定情况下,工资率水平就成了厂商雇用劳动量的决定因素。

(2)厂商所从事的行业i(industry)。不同行业要素组合的技术不一样,在其他要素相同时,不同行业对劳动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如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区分等。

(3)劳动者的素质或人力资本h(human capital)。每个人拥有的人力资本不同,其工作技能、工作效率、工作潜能与可从事的工作也存在较大差异。正基于此,在其他方面差异不大时,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不同。

(4)对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的替代性大小s(substitution)。这与厂商实际使用的生产技术有关。一般而言,技术水平越高,劳动对其他要素的替代性越小。

(5)厂商对未来工资率水平的预期we(expectation)。厂商对未来劳动工资率水平的预期越高,近期的劳动需求就越大;反之,劳动需求就越小。

(6)劳动市场中的厂商总规模n(number)等。在同等条件下,生产厂商数目越多,厂商生产规模越大,对劳动的需求量就越大。

因此,劳动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img404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影响劳动需求量的主要是劳动工资率w。劳动需求函数就可简要表示为:

img405

与第二章的描述类似,可用DL代替L=f(w)作为劳动需求曲线的名称进行标注。

2.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

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反映了劳动需求量对劳动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根据弹性的一般定义,如果L表示劳动需求量,w表示工资率,EL表示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则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可表示为:

img406

那么,劳动需求曲线的倾斜度就与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紧密相关。具体而言,有如下情况,见图10.1:

img407

图10.1 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

(1)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上越不具有垄断势力,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劳动需求曲线越平缓。比如,在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大批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寻找工作。他们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大都就业于技术含量低、收入低的行业。又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区,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不具有针对雇主的统一行动或协调谈判机会,更没有形成统一工会,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处于没有市场势力的分散的一方。如果农村务工人员要求提升工资水平,厂商就会大大缩减对他们的雇用人数。厂商对农村务工人员的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对应的劳动需求曲线也较平缓。

(2)劳动成本在最终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大,说明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密集性越强,劳动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劳动需求曲线越平缓。

(3)利用劳动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也越大,劳动需求曲线越平缓。

(4)劳动在生产中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显示得越明显,说明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得越快越早,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劳动需求曲线越陡峭,如图10.1中的img408

(5)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的替代性越强,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劳动需求曲线越平缓。

了解劳动的需求价格弹性及劳动需求曲线的情况,有利于分析劳动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二、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的市场供给就是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工作。“劳动是指人类的经济工作——不论是用手的还是用脑的。”[2]劳动者花费时间的劳动过程就是劳动供给过程。劳动供给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它具有两个明显特征:(1)与时间密切相关;(2)供给过程与具体的人密切相关。下面就基于这两个特征进行分析。

1.闲暇与劳动供给曲线

斯密说:“劳动者的普通工资,到处都取决于劳资两方所定的契约。”[3]但劳资双方订立了劳动供给的契约才刚刚是劳动者提供劳动的开始。这就是说,一个人不论从事何种工作,他的工作过程才真正是劳动供给过程。根据上述劳动供给的两个明显特征,从时间上看,一个人的全部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工作时间(work)和闲暇时间(leisure);从人们劳动的感受看,一个人享受闲暇获得满足(效用),工作消耗体力脑力付出辛苦(负效用)。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L.McFadden,1937— )和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1944— ),正是这样研究了决定人们工作和工作时间的因素,特别是经济动力如何影响人们对教育、职业和居住地所进行的选择等,由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由于人们每天的时间都是固定的24小时,如果工作时间为T以获取工资率w,那么,闲暇(享受)的时间就为(24-T),享受闲暇就是工作获得工资率w的机会成本。这样,我们就会最终发现,劳动者个人的供给曲线sl呈现如图10.2那样向后弯曲的形状:

img409

图10.2 劳动供给曲线

在图10.2中,当工资率为wA时,个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为TA。之后,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在一天内工作的时间不断增多,直到达到wB时,个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为TB。当工资率提高到wB以上时,个人每天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逐渐减少,如当工资率为wC时,wC>wB,个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减少为TC,TC<TB

这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工资率水平达到wB之前,劳动供给曲线保持正常状态,向右上方倾斜并凸向横轴;在工资率水平高于wB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变为反常的向左上方倾斜并凹向横轴。个人每天工作时间的最大值为TB,对应的一天闲暇时间的最小值为(24-TB)。

2.劳动供给价格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在图10.2中,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会是向后弯曲的形状呢?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分析过程揭开其内在原因。

在闲暇时间里,人们享受娱乐、游玩、休息,就像消费一般消费品一样。人们从事劳动,“劳动的主要动机都是得到某种物质利益的欲望;这种利益在世界的现状下一般表现为获得一定数额的货币”。[4]简言之,劳动是为了获取收入。但是,劳动毕竟消耗体力脑力,是一种付出,相对于一般消费品,劳动就像拥有负效用的商品。这样,人们在每天的时间里,就在“闲暇—收入”之间选择,也是在拥有“正效用—负效用”的两种商品之间选择。

在图10.3中,m1、m2、m3表明对应劳动者的三种收入的等效用曲线,直线AB表明劳动者的预算约束线。AB的斜率为-w0,其绝对值为工资率。A、B两点为极端情况:A点表明劳动者每天24小时全部为闲暇,收入为0;B点表明劳动者每天24小时全部劳动以获取收入,收入为24w0。如果劳动者偏好和预算约束线AB不变(实际指工资率w0不变),劳动者的收入与闲暇最优组合时的时间分配为:闲暇时间HE,劳动时间(24-HE),获取收入(24-HE)·w0

img410

图10.3 收入与闲暇最优组合时的时间分配

但是,实际上,工资率w0是会发生变化的,即预算约束线AB的倾斜度会变化,从而带来时间最优分配的变化,也即收入与闲暇组合的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工资率或劳动价格(或闲暇的机会成本)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我们在第三章就已说明,当人们消费正常商品时,在达到同等效用水平的前提下,人们会倾向于用相对便宜的商品替代其他商品。劳动获取收入或享受闲暇可以看作消费收入或闲暇两种不同的商品。工资率的提升意味着消费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人们就会倾向于工作,即拿工作替代闲暇。

(2)收入效应。随着人们工资收入的不断提高,其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意味着个人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个人也会提高对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闲暇的消费购买。也就是说,工资率上升使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对由劳动获取的收入的对应商品——闲暇的需求量大大提高,个人会逐渐拿闲暇替代工作,而这是收入效应的作用。

在第三章我们知道,正常商品的价格效应中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是大于0的,但是,替代效应一般大于收入效应,如图10.4:

img411

图10.4 劳动工资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图10.4中,在工资率从w1上升到w2的过程中,均衡点从E1变为E2,工资的价格效应表现为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闲暇时间从H1减少为H2;在工资率从w2上升到w3的过程中,均衡点从E2变为E3,工资的价格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闲暇时间从H2增加为H3。当然,这里我们将w2看作了那个特殊的工资率水平,对应的E2点被看作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开始点。

三、劳动市场均衡与均衡工资

1.劳动市场均衡

如果我们将整个劳动市场的需求曲线简化为正常的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的话,整个劳动市场的供给曲线根据上述内容就稍微不同。

整个劳动市场的供给曲线是由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水平加总而得。我们知道,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但是,整个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一般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向后弯曲形状,通常显示逐渐上凹趋势。这主要是因为:(1)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不可能同时向后弯曲,水平加总后总体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趋势;(2)单个劳动者的工资的收入效应可能大于替代效应,但总有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新的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迫使整体劳动供给曲线不容易整体反映出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因此,劳动市场均衡源于劳动供求双方的共同作用,其分析与第二章的供求分析基本类似。在图10.5中,E点就是由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共同作用的均衡点,L即为均衡的劳动就业量,w就是均衡的工资水平。

img412

图10.5 劳动市场均衡

2.均衡工资与劳动市场失衡

均衡工资来自劳动市场均衡。但是,我们从第二章可知,市场均衡并不是持久恒定不变的状态,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动态均衡。因此,均衡工资就不总是稳定不变的水平,更多的时候是围绕一定的水平上下波动。如果劳动市场达不到供求相等,就会出现劳动市场失衡。

在图10.5中,当工资水平为w1>w时,劳动市场供大于求,出现失业量为(L2-L1);当工资水平为w2<w时,劳动市场出现劳动紧缺,缺少劳动量为(L3-L1)。所以,劳动市场失衡可能出现失业或劳动短缺。但在通常情况下,由于人口总数量是不断增加的,失业是常事,也是人们通常重点关注的状态。

劳动市场出现失衡可能由于多种原因:(1)正如第二章和第九章对影响需求的因素的分析一样,有某些类似原因引起劳动需求发生变化和劳动需求曲线移动,原有均衡点的工资率水平相对于新情况就处于失衡状态;(2)正如第二章和第九章对影响供给的因素的分析一样,有某些类似原因引起劳动供给发生变化和劳动供给曲线移动,原有均衡点的工资率水平相对于新情况就处于失衡状态;(3)在社会变动时期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例如,某中等城市的保姆市场,均衡月工资为1 200元,均衡保姆量为10 000人。如果某年来了大批原来在大城市做家政服务的人员到该城市加入保姆市场,但仍然要求与大城市一样的工资水平2 000元/月,这样,该中等城市的保姆市场就会处于失衡状态:一方面保姆要求2 000元/月的工资造成保姆供给过剩(失业);另一方面可能影响该市的保姆供给曲线发生移动——向右扩展,如果需求不变,会造成工资水平下降,低于原有的1 200元/月。当然,经济是不断发展的,经过一段时间,人们的收入增长了,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了,该市的劳动市场均衡的工资水平会大大高于1 200元/月,而这主要是保姆需求曲线受到收入、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向右扩张的结果。

3.劳动市场交易的实现

第九章已经介绍了不同产品市场结构条件下与不同要素市场结构条件下的要素市场均衡分析。为避免内容重复,此处只以简短的文字提及一下,后面章节里也将如此处理。

均衡的工资水平w和均衡的劳动就业量L,是整个劳动市场的情况。针对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劳动工资与就业量的整体水平,劳动者个人从中分解出属于自己的劳动需求,并依据效用或幸福最大化原则以及自己的市场势力,在市场上进行劳动供给。

尽管劳动者个人卖方垄断的现象也存在,但劳动市场上的买方垄断则是常见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劳动者个人是劳动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是不具有市场势力的,面对的劳动需求曲线就是一条水平线。

作为一般性分析,依据厂商的需求,如果劳动者个人不具有市场势力,即劳动市场是竞争性的,则存在有规律的个人劳动供给曲线,进而可以形成劳动市场的供给曲线。如果劳动者个人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即劳动市场上含有垄断成分,依据厂商的需求,只要符合效用或幸福最大化原则,劳动者个人就会有劳动供给,只是不存在有规律的劳动工资与就业量一一对应的劳动供给曲线而已。

无论如何,劳动者个人与厂商达成交易时,就完成了交易,并确定出劳动者个人与其厂商交易的个别劳动的市场价格(公平价格)与交易量。就是说,劳动者个人通过为厂商提供劳动,即从事生产劳动,在为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作出贡献的同时,因为与厂商交换,最终获得了实现自己效用或幸福最大化的财富收入——工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