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德国分裂的历史反思

对德国分裂的历史反思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国际关系史,几乎每次大的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出于确保本国安全或其他利益考虑,大都要对战败国做出相应的处置。其次为吞并与战胜国安全有关的战败国部分领土,并要求赔偿或解除其武装。如一战和苏芬战争后,英法和苏联分别对德国和芬兰的处置。此种处置方式最典型者莫过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的处置。战时,因罗斯福对德国人侵略成性这一固有的看法以及出于拉拢苏联的考虑,美国主张严惩德国。

二战爆发后不久,美、英、苏三国就开始积极筹划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最终,战争结束后4年,德国便被一分为二,德国的分裂不仅对欧洲乃至整个战后世界格局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启示。

纵观国际关系史,几乎每次大的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出于确保本国安全或其他利益考虑,大都要对战败国做出相应的处置。通常,战胜国处置战败国的方式很多[13],最严厉者莫过于亡其国,吞并其领土。如公元前149年,第三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对迦太基的惩罚。其次为吞并与战胜国安全有关的战败国部分领土,并要求赔偿或解除其武装。如一战和苏芬战争后,英法和苏联分别对德国和芬兰的处置。当然,战胜国对战败国并不总是严惩,有时候战胜国出于长远战略利益考虑,对战败国较为宽容,如1866年普奥战争和二战结束后,普鲁士和盟国对奥地利的处置,前者只令其交纳少量赔款,后者让其中立。但是这种宽容的处置毕竟是少数。在大多数情况下,战胜国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对战败国进行改造,如通过制定新宪法,将自己的制度强行移植到战败国,以便将其纳入本国的战略轨道。此种处置方式最典型者莫过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的处置。

战胜国处置战败国的方式虽多,但采用何种方式最符合本国利益又能确保世界长久和平?一方面,这不仅考验战胜国领导人的智慧,而且也与战胜国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及国际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民族国家兴起以后,尤其是进入当代后,随着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国际法(如《非战公约》和《联合国宪章》)的逐步完善,战胜国若想再对战败国实行“迦太基式”的处置已不可能。另一方面,众所周知,一场战争的胜利并不等于永久的和平,如何处置战败国不仅关系到对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战后国际关系及对未来世界能否长久保持和平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战时,因罗斯福对德国人侵略成性这一固有的看法以及出于拉拢苏联的考虑,美国主张严惩德国。然而,随着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很快就放弃了严惩德国的政策,转而伙同英、法在西占区实行一系列措施来改造德国,以使其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美国这种“为了确立它支配下的稳定繁荣的西方国际经济体系和促进西欧重建,采取复兴德国西占区经济”的一系列举措,不仅“损害了苏联一项根本利益——通过获取德国巨额赔偿来加速本国战后重建”,而且使“苏联严重担心在美国扶持下德国威胁再起”。[14]所以说,美国战后处置德国的政策与苏联的国家利益发生了尖锐冲突,这也成为德国分裂的主要因素,而且对以后德国的发展及国际危机的爆发均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这种改造并非一无是处,它在客观上加速了德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战后,美国在西占区通过非纳粹化运动、建立资产阶级政党、制订《基本法》乃至最终建立联邦德国民主制度,彻底完成了“自1848年德意志革命以来所未能完成的反封建、反专制独裁传统的任务”[15],将西德带进现代民主国家的行列;通过实行币制改革,废除纳粹统治时的战争经济体制,建立了新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为联邦德国及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美国改造德国和扶助德国的根本目的是为其与苏联争霸的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在客观上对联邦德国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杜绝了德国再次走上侵略之路。一方面,美国通过制定新的宪法,确保德国以后走上民主之路;另一方面,美国在扶助德国的同时,又通过大力推动欧洲一体化以及将西德吸收进北约等手段来约束和防范德国。

如果说冷战时代德国被一分为二,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之中求生存,可谓自身难保的话,那么,在冷战结束和德国重新统一后,如凭借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仍有可能自行其是。但纵观冷战结束后德国的发展历程,德国并未像冷战刚结束、德国刚统一时人们所担心的那样自行其是,而是深深地融入欧洲一体化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答案还得从近代德国的历史发展中寻找。自近代以来,在短短不到50年之中,德国人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及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种惨痛的教训终于使二战后的德国领导人明白,他们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德国只能靠和平、靠融入欧洲才有可能“称霸欧洲”,而靠武力征服只能是自取其辱或亡国。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在给它带来巨大战略优势的同时,也使它面临被包围的不利处境,尤其是当四邻与它敌对时。所以,即使当德国“实力达到顶峰时,可以打败任何一个对手,但永远也无法打败合在一起的所有对手”[16]。两次世界大战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当战后德国领导人明白了这一点,他们就会克制自己,就会融入欧洲,因为德国的繁荣和强大必须以欧洲为依托。反之,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注释】

[1][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2][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3]牛军:《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4]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决策层认为在欧亚地区出现一个敌对的霸权势力必将损害美国的根本利益,所以必须予以防止。美国学者将国家利益分为: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参见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261页。

[5]刘同舜:《“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49美国战略决策资料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6]刘同舜:《“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49美国战略决策资料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7]刘同舜:《“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49美国战略决策资料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页。

[8][美]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59~62页。

[9]刘同舜:《“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49美国战略决策资料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6页。

[10]刘同舜:《“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1945—1949美国战略决策资料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11][美]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122页。

[12][美]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122页。在冷战时代,德国不能通过中立而避免分裂,对此问题,美国学者德伯特和富克·尼克维奇也作了与约瑟夫·乔菲大同小异的分析。可分别参见德伯特:《欧洲与超级大国》,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7~179页;富克·尼克维奇:《德国和美国:1945年以后德国问题的转变》(Frank A Ninkovich,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rmany Question since 1945),1995年版,第67页。

[13]在查尔斯·凯格利和格雷戈里·雷蒙合著的《从战争走向和平:国际政治中的重大决策》(Charles W.Kegley,GregoryA.Raymond,From War to Peace:Fateful Decision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书中,将战胜国处置战败国的方式分为:完全吞并、部分吞并、殖民化、分区占领、中立、非军事化、制定新宪法、赔款、和解、归还(领土和赔偿等)、补偿和援助等12种,详见该书第14页。

[14]牛军:《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5]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7页。

[16][美]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1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