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文化与中国—东南亚“和谐周边”的构建
谢念亲[1]
摘 要:贝叶文化是指一切信奉南传佛教的傣—泰民族[2]所保存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跨国文化,其基本上分布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东南亚在中国周边外交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被称为中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如何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落到实处,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跨境民族文化及宗教交流将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潮流而日益密切,巧用文化“软实力”将可以全方位提升云南民族文化的战略资源,凸显云南战略地位。因此,充分发挥贝叶文化在中国与东南亚“和谐周边”构建中的作用,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贝叶文化 中国 东南亚 和谐周边
Pattra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Harmonious Relation”between China and the Southeast Asia
Xie Nianqin
Abstract:Pattra culture refers to a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are kept by the Dai-Thai nation who believe in Theravada Buddhism.It is a transnational culture.It basically distributed in the Lancang-Mekong River.Southeast Asia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China's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neighboring,known as the southern gateway of China to theworld.Wemust pay attention to how to Implement the foreign policy“Make friends with our neighbors and be nice to them”,“harmony,security and prosperity to neighbors”.Cross-border cultural and religiousexchangeswill be increasingly closewith the globalization trend.Rationally using ofYunnan cultural“soft power”will be able to improve all-round strategic resources of National Culture,and highlight the strategic position.Therefore,there i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y full using of the Bayesian Culture in construct the“harmonious surrounding”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Asia.This also creates a goo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or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Key words:Pattra culture;China;Southeast Asia;harmonious surrounding
中国的周边政策是中国对外战略的核心,周边地区构成了中国国际环境的重要一环。东南亚在中国周边外交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被称为中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能不能搞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是检验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战略的试金石。在一定程度上,东南亚将成为中国建立“和谐周边”关系的实验田。跨境民族文化及宗教交流将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潮流而日益密切,巧用文化“软实力”将可以全方位提升云南民族文化的战略资源,凸显云南战略地位。因此,充分发挥贝叶文化在中国与东南亚“和谐周边”构建中的作用,这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和东南亚的傣—泰民族同根同源,跨境而居,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傣—泰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今天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中,这种民族渊源关系与傣—泰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正好为区域间的和平、合作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利用这种民族渊源关系推进“和谐周边”构建有着巨大的优势,贝叶文化理应成为这一地区和平、合作与发展以及这一地区寻求共同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一、贝叶文化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一)贝叶经与贝叶文化的含义
“贝叶”为贝多罗树的叶子,贝多罗树是棕榈类木本植物,长青不凋。“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叶上刻写佛教经文及相关典籍而成的,这种用贝叶记录文字的现象,起源于古代印度,在信奉南传佛教的东南亚和斯里兰卡广为流传。而今天的泰国、中国、缅甸和老挝等地尚有遗存。以贝叶经为标志的南传佛教是贝叶文化研究的核心部分。
贝叶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一切信奉南传佛教的傣—泰民族所保存的传统文化,包括东南亚、南亚和中国云南省南部的部分区域,这一南传佛教文化圈,不仅保留着用贝叶刻写记载佛经的习俗,而且佛教文化深刻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贝叶文化因而成为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显性文化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贝叶文化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的覆盖亿人的世界文化。[3]
狭义的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载体,以贝叶经所承载的佛教思想为主要价值观,以贝叶经制作、诵咏、供奉等相关佛事活动和民间习俗传统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广义的贝叶文化还是狭义的贝叶文化,均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方面是以贝叶经为象征符号的南传佛教文化,另一方面是南传佛教传播区域的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4]贝叶文化博大精深,对它的定义、内涵、外延、价值等的探讨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现、不断完善的过程。贝叶文化的特点表现在:①它是一种绿色文化;②它是一种农耕文化;③它是一种信仰文化;④它是一种和谐文化;⑤它是一种开放文化;⑥它是一种柔情文化。[5]
傣—泰民族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主体民族,“傣—泰”民族是指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同民族渊源的傣族与泰人。他们在中国被称为“傣”,是国家法定的一个民族,即傣族,而在其他国家基本称“泰”(TAI)。[6]从历史源流来说,泰国的泰族(TAI)、缅甸掸族(Shan)、老挝的老族(Lao)等生活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民族与中国的傣族一起被称为“傣—泰”民族。他们共同起源于中国历史上长江流域的百越族群。傣—泰民族有着共同的渊源,由于各种原因,其先民不断向南方迁移,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的傣—泰民族逐渐分化成了傣、老、泰、掸等新的民族群体,分布在今天的中国、老挝、越南、泰国、缅甸、印度等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跨国境分布格局。[7]由于云南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群),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连,语言文字相同,文化同源,民族同根,具有相同、相近或相似的共同特点,所以形成了一个东南亚贝叶文化圈,可见,贝叶文化是一种跨国文化,其基本上分布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二)南传佛教是中国与东南亚人民文化沟通的渠道
1.以南传佛教为主体的澜沧江—湄公河文化圈的形成及影响
佛教发源于印度,后来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向北方流传的,经过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入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等,属于南传佛教。南传佛教在东南亚各国盛行,特别是在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有着较广泛的影响力。
古代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上游居住着古老的傣族先民,下游居住着东南亚各民族的先民,上下游的先民,具有密切的族源关系,相通的语言,共同的信仰,相似的习俗,就连生产生活水平也几乎处于同一发展阶段,因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圈,即澜沧江—湄公河文化圈。这一文化圈,自佛教从印度、斯里兰卡传入以后,便以佛教文化为主体,佛教的教义、佛教的伦理成了这一文化圈内绝大多数先民的行为准则,随着佛教文化相互交流,至公元14世纪,东南亚的缅甸、柬埔寨、老挝,乃至后来的云南傣族地区,已经完全接受以斯里兰卡为传承的南传佛教;在某些地区,还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现象,佛教以某种形式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可以说,这一时期,澜沧江—湄公河文化圈内的精神世界,也完全置于佛教的支配和影响之下。
2.南传佛教至今仍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主体文化
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包括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云南在内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南传佛教文化圈,佛教至今仍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主体文化。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泰国又有“黄袍佛国”的美名。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
缅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国”,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缅甸全国到处佛塔林立,因此又被誉为“佛塔之国”。千姿百态、金碧辉煌的佛塔使缅甸成为旅游胜地。
老挝也是一个佛教国家,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男性一生中必须剃度出家一次。也许是信奉佛教的缘故,老挝人心平气和,爱护自然,对物质生活看得比较淡薄,追求的是心灵的安慰和对未来的托付。
柬埔寨的国教是佛教,全国8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对柬埔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佛教的凝聚力大大超过了民族和其他宗教的凝聚力,深深地渗透到广大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意识当中。
3.傣族在中国南传佛教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云南南传佛教传播的一个特点是跨境民族文化传播在中国南传佛教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云南的跨境民族有16个,为全国之最,这种复杂的交错跨居的民族分布构成了中国西南边疆特有的地缘政治和跨境民族问题,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是云南与周边国家共同的民族现象。因此,由于云南的傣族与境外傣—泰民族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在十三四世纪后,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逐渐形成,并通过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进入云南。[8]
南传佛教这一外来文化,经过本地化过程,逐渐成为傣族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如今,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中仍有500多座佛寺、200多座佛塔、全州有30万佛教信徒。佛寺遍布村寨,几乎是一村一寺或二村一寺,其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每一个男子都有一段时间入寺当和尚,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做人的基本修养和要求。凡是没有受过佛寺教育和历经宗教生活的人,傣族称为“岩里”,意思是没有文化和教养的人,在社会上常常被人歧视。[9]佛教教育时至今日在傣族群众中仍然居于重要位置,当地出现了佛寺教育与学校教育并存的状况,成为佛教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西双版纳,南传佛教对傣族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南传佛教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促进了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南传佛教的生态观,塑造了傣族民众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精神品质,实现人和自然的共生共荣;南传佛教的道德观,培养了傣族民众与人和谐相处、以和为贵的民族性格;南传佛教的礼仪观,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各种社会机制有序、有效地运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南传佛教的戒律观,使人们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修持,戒除、脱离那些邪念、恶语、劣行,净化心灵,洁身自好;[10]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对西双版纳傣族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世界观、人生观诸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良好的社会习俗就是贝叶文化中和谐思想在傣族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二、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和谐周边”面临的新挑战
(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渗透
传统安全问题一般是“高端政治”问题,如军事问题、领土纠纷、主权问题等,这些问题传统上与国家安全高度相关;非传统安全问题一般指传统安全问题之外的其他安全问题,也有人称之为“低端政治”问题,经济安全、恐怖主义、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疾病传染、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都在不断进入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范畴。
在传统安全领域,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争端继续存在。目前,南海主权争端涉及东盟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五个国家。
在非传统安全方面,东南亚作为中国海上地缘线和陆上地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大负面影响。云南有4 061公里的陆地边境线,能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非法移民、制贩毒品、跨境犯罪、商品走私、赌博盛行、恐怖主义、金融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影响到中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二)“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威胁论”同时并存
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崛起,由于与中国发展双边关系有着越来越大的利益,中国对邻国的吸引力增强。东南亚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期待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提高。“中国责任论”的出现也使中国要建立一个稳定与友好的周边秩序面临很多困难。
另一方面,在周边邻国中也存在着怀疑和戒备的心理,这种心理可能源于中国的竞争力或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从而使得“中国威胁论”泛起。例如:中国的一些企业在东南亚国家考虑经济利益太多,没有很好地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如大规模开采境外的矿石(尾矿和废水处理不到位)、过度砍伐甚至走私木材、利用替代种植政策大面积毁林种植橡胶、在澜沧江大规模修筑大坝建设电站引起了下游国家的严重不安和不满。这些行为对周边国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和贝叶文化的尊重自然、注重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精髓背道而驰。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威胁论”的重要注脚,而且也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威胁论”同时并存,增加了中国处理和周边关系的难度和压力,也导致了周边不和谐因素的出现。
(三)大国特别是美国在周边的存在及其影响
中国在发展同东南亚国家关系时,始终受美国因素的影响,美国作为现存的唯一超级大国对世界有着主导性的影响。近年来美国重返东南亚,希拉里在越南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宣称美国在南海有“国家利益”,她特别主张形成一个解决南海问题的“国际机制”,这跟中国反对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多边化而主张当事国一对一双边谈判的立场明显相悖。可见,美国依旧在东南亚扮演重要角色,染指中国与东盟国家南海争端,对中国与东南亚“和谐周边”建设构成潜在威胁。
三、在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和谐周边”中发挥贝叶文化的作用
(一)把贝叶文化作为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和谐周边”的文化桥梁
贝叶文化是一条联系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纽带。文化的亲缘和认同,可以产生很大的亲和力。通过对贝叶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增进与东南亚国家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彼此的文化交流,从而推动中国与周边这些贝叶文化佛教国家的合作,这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周边安定、构建“和谐周边”的文化渠道。
2010年4月《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的正式出版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胡廷武曾撰写过《中国贝叶经全集》价值论纲,认为《中国贝叶经全集》拥有“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整体建设、有利于建设云南民族文化、有利于研究历史、有利于宗教研究和贯彻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有利于研究生态保护的经验、有利于研究社区教育的经验、有利于继承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有利于对外文化交流”等价值。贝叶文化研究的作用在于可以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像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这些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合作,这些从珍贵贝叶经古籍翻译整理的文化典籍,同时也巩固和提升中国南传佛教文化在东南亚佛教文化圈的地位,对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增进与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交往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贝叶文化的精髓体现在它是一种和谐文化,对“和谐周边”这一中国周边政策的主导理念的实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贝叶经为核心的贝叶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和谐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贝叶文化的精髓之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贝叶文化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是贝叶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这种文化渗透在傣—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因此,弘扬贝叶文化的和谐思想,有利于“和谐周边”的构建。
“和谐周边”是指周边各国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永恒状态。要利用贝叶文化这一有利条件,积极服务于国家“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需要。同时,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协调、沟通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和纠纷,使中国周边政策的主导理念——“和谐周边”真正得以实现。
(二)发挥民族文化的纽带功能,为次区域顺利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共同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环境是跨国区域经济区形成的重要基础,傣—泰民族的贝叶文化这支独特的民族文化之花,盛开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深入研究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傣—泰民族文化,理解其精神纽带和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推进贝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加强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建设,是我们发掘区域内民族文化资源的主旨,也是为这一地区寻求共同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资源,是为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创造的条件。《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的正式出版,对于挖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文化资源,寻找流域内经济合作的文化底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跨境民族文化及宗教交流将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潮流而日益密切,巧用文化“软实力”将可以全方位提升云南民族文化的战略资源,凸显云南战略地位。有助于凸现中国在东南亚各国的影响,扩大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战略资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顺利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三)把贝叶文化作为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品牌
把贝叶文化的内涵发掘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联系起来,使它具国际化和区域化影响力。民族文化宗教能给旅游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充分挖掘傣—泰民族文化——贝叶文化的内涵,将其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形式注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中,形成“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互动发展成产业”的积极态势。现在,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价值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已得到体现,民族风情旅游已成为这一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层次的价值和内涵有待发掘。
例如,在云南省加强与东盟各国文化经济产业合作的过程中,贝叶文化可以作为一项沟通东南亚的区域文化,与邻近国家携手打造东盟自由贸易区内人文地理、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新型旅游产品线路,吸引北美、欧洲、东亚等国际市场游客的目光。
西双版纳与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近邻,与老挝、缅甸接壤,边境线长966.3公里。占总人口约三分之一的傣泐民族与缅甸族、老挝老族、泰国泰族等境外民族地缘相依、族源相同、文化相似,共同构成了东南亚地区的傣—泰文化圈。[11]从区位优势来看,一江连六国的区位优势和三个国家级口岸、一个省级口岸的优势,使云南西双版纳开展边境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旅游合作,并跻身于发达的东南亚旅游圈。今天在泰国北部居住着大量历史上从中国西双版纳迁移去的傣泐人。2008年西双版纳接待海外游客人数11万人次,其中泰国游客超过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4倍多。2009年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泰国游客已达6万,成为当地旅游的最大海外客源地,其中一部分就是来西双版纳寻根的。西双版纳可以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扩大贝叶文化的影响范围,使游客在生态旅游中感受贝叶文化的价值,在民族风情游中体验贝叶文化的魅力,把贝叶文化作为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品牌。
边境是中国对外展示国力、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边境的城镇、村庄是反映中国实力、国情的重要窗口。因此,边疆建设事关国家的形象,而边境民族建设的程度和状况也是反映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一面镜子。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被卷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傣—泰民族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中国云南要大力营造与东南亚傣—泰民族同根、文化同源的氛围,努力将西双版纳打造成东南亚傣—泰民族寻根的好地方,就必须要维护在全球化背景下傣—泰民族文化安全,把西双版纳建设成民族和睦、宗教和谐的典范,这样才能保住傣—泰民族文化的根。
(四)以宗教和谐促社会和谐、周边和谐,通过佛教文化交流有助于加深中国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相互认知和理解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三大部派俱全,为云南佛教重要的生态特点。长期以来,云南多民族、多宗教和睦相处,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和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成为云南文化体系亮丽的风景线。因此,以宗教和谐促社会和谐、周边和谐,通过佛教文化交流有助于加深中国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相互认知和理解。
跨境民族文化及宗教交流将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潮流而日益密切,跨境民族的分布格局使云南宗教具有明显国际性的特点,因此充分利用云南宗教的国际性特点,有助于凸现中国在东南亚各国的影响,扩大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战略资源。
历史上,自南传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使中国傣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到空前影响。南传佛教的传入,架起了一座从印度经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到中国傣族地区的桥梁,使印度和东南亚文化输入有了坦途。佛教的传入使傣族地区与东南亚各国由小规模经济往来迅速上升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迅猛发展,推动傣族社会的全面进步。[12]
当下,南传佛教仍在东南亚各国盛行,特别是在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有着较广泛的影响力。而在中国,南传佛教在西双版纳历史悠久,民间的佛教文化交流频繁。南传佛教已经成为大多数傣—泰民族共同的文化特征和民族共同的信仰。大多数傣—泰民族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
总之,在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和谐周边”中,发挥贝叶文化的纽带作用,增强与周边国家的对话、交流和理解,增进对傣—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的了解,了解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以及跨境民族与国家疆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利用跨境民族这一阶段性的民族历史现象进行分裂活动的基础上,从正面利用同源民族和跨境民族这些国际纽带,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共荣发展,使中国与东南亚周边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只有在此基础上,“和谐周边”才能实现。
【注释】
[1]谢念亲: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教授。
[2]本文所涉及的傣—泰民族仅指与中国的傣族有直接民族渊源关系的泰国北部的泰人,而在越南、老挝、缅甸也同样只包括在历史上从中国迁徙到这些国家的与今天中国傣族有民族渊源关系的泰人。
[3]黄惠焜:《“贝叶文化”十论》,载《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第36页。
[4]何明:《表层与深层:贝叶文化研究的研究——第三届全国贝叶文化研讨会的阐释》,载郭山等主编《贝叶文化与傣族和谐社会建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0-471页。
[5]秦家华:《贝叶文化特点的再探讨》,载秦家华、周娅、岩香宰主编《贝叶文化与民族社会发展》,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6]郑晓云:《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傣—泰民族文化》,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7]何平:《从云南到阿萨姆——傣—泰民族历史再考与重构》,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8]金泽、邱永辉:《中国宗教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5页。
[9]铁峰、李传宁:《贝叶文化——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民族文化丛书》,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10]秦家华:《南传佛教与傣族社会和谐》,载郭山等主编《贝叶文化与傣族和谐社会建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2页。
[11]周娅:《宗教与传统文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研究——以西双版纳贝叶文化为例》,载郭山等主编《贝叶文化与傣族和谐社会建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12]吴之清:《贝叶上的傣族文明——云南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2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