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作为商品也具有一般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文化产业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生产过程降低了对劳动者个人技能的要求。因此,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其市场属性是强大的,文化产业需要保证其文化产品
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概述_吴文化与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culturalindustry)的概念是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学者阿德罗(Adorno)与奥克米默(Hockheimer)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投入到文化产业的研究之中,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文化产业概念。国家统计局、国家文化部等部门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定义“文化产业”的: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一定义是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角度来界定的。国外的文化产业涵盖了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教育业、旅游业、体育业、广告业等。而我国国家统计局将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尽管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可以说,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

二、文化产业的特征

(一)创新性是文化产业最显著的特征

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核心。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对“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做出了如下定义:“创意产业”就是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从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被认为是科技大国和经济强国的美国,则把开发、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作为新需求、新能源、新消费和新市场,把创造作为市场的动力和源泉。可见,文化产业的本质在于无限地创造,在于无休止地探求新的境界。文化要从异端、非日常、例外、少数派、怪异和惊奇中吸取活力。创新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2]

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创意、创新产业,创新性是文化产业最为显著的特征,文化产业生产出的产品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而是文化生产者通过劳动生产的文化新特质,是过去所没有的东西。它渗透于文化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是文化不断进行再生产的灵魂和动力,也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关键之处。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可以在吸收、借鉴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经过自己的思考或加工整合,创作出他人没有的新成果,而不能抄袭复制他人的劳动成果。因而,文化生产是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活动或发明的过程,文化产品都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件伟大的文化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其创作者精神、智慧和思想的体现。可见,运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创造财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属性

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属性,这是它区别于物质产品的一个本质特征。

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作为商品也具有一般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具有物质外壳,如书画、音响、影视、工艺制品等;一种是不具有物质形态,它的生产过程即是人们的消费过程,边生产边消费,生产完即消费完,如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娱乐活动等。它们通过人的语言、声音、肢体动作等表达某种思想、精神、观点和内心的情感,以期启发、打动和感染观众。[3]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此时,人们对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已经不是那么迫切,反而是精神需求愈加旺盛。在获得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之后,人们往往会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和娱乐来放松紧张的身心和工作、生活中,消除的劳累,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虽然不像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那般具有实实在在的“有用性”,但它可以带来物质产品所不能给予的精神层面的享受。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指的就是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时从中收获的精神满足。如我们通过看电影、读小说、听演唱会、欣赏绘画等活动感受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从中感悟人生,了解社会,提取出对自己产生影响的部分。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中,追求生产和消费健康、进步、积极向上的文化,反对颓废、腐朽、落后不健康的文化,争取获得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三)文化产业具有市场属性

文化产业是制造和营销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活动,是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它遵循价值规律,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市场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在发达国家更为明显。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化投资模式、工业化生产模式、商业化营销模式。

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普及,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从供给方面来看,生产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原有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力水平和产品的供给能力,使文化产品的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一旦文化产品能够采取工业的模式进行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它的主要消费群体将是社会普通民众。文化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改变了文化产品的服务对象,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文化的服务范围,它是“精品”文化的“普通”化,使原属于一定范围的“精品”文化经过“普通”化而能够为社会普通民众所接受。一旦文化产品按同一的标准进行批量生产,其产品也就不再具有传统精品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作为普通商品进行生产和销售,以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文化产业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生产过程降低了对劳动者个人技能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文化企业才有可能突破劳动者个人技能对产业发展的技术限制,能够标准化、大批量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产业化的文化产品生产者根据消费者的要求组织产品的生产,他们首先是将文化产品看作商品,其次才赋予其文化特性。因此,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其市场属性是强大的,文化产业需要保证其文化产品能够按市场的原则组织生产和出售。所以,文化产业化必然是对文化产品按市场的原则进行改造,而且通常表现为对文化产品中各种妨碍标准化和批量化的因素进行改造,使其既能按照工业的原则大批量生产,同时又能满足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4]

(四)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的统一性

与一般的物质产品不同,文化产品具有更多的文化价值属性,同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文化产品消费者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服务,进而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实现其经济效益,实现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增值。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文化产业要为社会意识形态服务。社会意识形态是各种社会观念(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念)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反过来又对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各异质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各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不同国家、民族或不同阶级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必然将反映自身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投入市场,此类文化产品往往带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性来源于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文化是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特殊商品,文化的商品生产中还存在产品的商品性与艺术性、意识性的矛盾,对上述矛盾的调节,市场是失灵的。因而,文化不能全面市场化,只有适合市场化运作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市场化。即便对于商品性文化生产,亦应采用政府规制、管理和调节模式,遵循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的原则。对文化资源的配置,绝不可以听任市场的自发作用,应该有效发挥政府的功能,使市场的“搞活”“调适”功能与政府的管理和指导相结合。[5]

(五)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渗透性

经济体系中的产业,一般具有相对清晰的产业边界,这也是作为一个独立产业所必备的。但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在此方面存在着显著不同。文化产业直接诞生于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这两大领域的对接使经济和文化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是文化产业的范围。不仅如此,文化产业还在经济和文化之外拓展了新的领域。[6]

文化可以融入不同的产业之中,形成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产业形态,如饮食文化、家居文化、汽车文化等。同时,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经济拉动性。好莱坞经典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电影的直接收益是18亿美元,间接产品收益却达到了57亿美元。无独有偶,名噪一时的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不仅引发了韩剧热,还极大地推动了韩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同时它还带动了韩国的旅游业、美容业、餐饮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文化产业的生产领域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成为开放性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文化产业集团不断打破行业、地区之间的界限,通过大公司之间的重新组合和集中,形成文化产业内各行业之间、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新格局,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大型的跨行业、跨国界的文化产业集团。

第二节 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苏州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文化与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优良,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大力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苏州按照中央和省有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精神以及全市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加快现代化、国际化新苏州建设的进程中,在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强市、文化名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着力加以推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多门类的综合性文化产业体系。[7]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产业氛围日益浓厚

(一)政府加大资金支持

近年来,国家和江苏省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苏州市有关部门一方面认真整合,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目前,苏州市政府正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担保基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三个方面组成的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根据苏州市政府的规划,文化产业担保基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在发生担保贷款损失时,按一定比例予以代偿。对通过担保公司取得的银行代偿,给予其实际支付担保费用30%的补贴,最高可达到100万元。[8]这些资金重点扶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文化产业集聚区、重大文化产业工程、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项目,为文化企业进行融资、投资服务。苏州文化产业担保基金首期投入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建立的“文贷通”产品目前可获得银行最高2亿元的贷款额度。目前,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已累计达89个项目,下达了3260万元的资金计划安排。

(二)人才得到空前重视

高素质的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苏州的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其关键就在于抓住了人才这一环节。2011年,苏州把文化产业人才纳入了“姑苏人才计划”,并专门出台了《苏州市姑苏文化产业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苏办发〔2011〕15号),吸引、鼓励各类文化产业人才来苏创业工作。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政策无疑对苏州大力引进文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苏州大力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济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以优势产业集聚人才,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以合作方式招揽人才。同时,通过组织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等多种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作为服务地方的苏州高校也结合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研究专长,结合产业发展的实践,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苏州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人才。[9]苏州积极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姻,开展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培养具有领先的策划能力、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壮大文化产业企业家人才队伍,继续发展文化艺术教育,培育艺术人才。[10]

二、市场主体日益壮大

(一)集群化发展步伐加快

随着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的相继建设和投入使用,苏州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以原平江、沧浪等为代表的地区利用工业遗产、老旧厂房和近代建筑改造,建成了一批独具魅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如原平江区的容创意产业园、原沧浪区的989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以常熟、昆山、吴中等为代表的地区积极开掘、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集聚区,如常熟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昆山的周庄、锦溪,吴中区的太湖古村落等;以昆山、工业园区等为代表的地区利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形成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动漫产业集聚区,如园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昆山动漫数字产业园等。自《苏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出台后,市政府于2011年8月命名了第一批28个苏州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架构

(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苏州市遵循市场规律,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打造五大品牌,即以“中国苏州旅游节”“中国昆剧、评弹艺术节”为龙头的文化节庆活动品牌,以“苏绣”“香山帮营造工艺”为龙头的工艺美术市场品牌,以“科文艺生活”“四季周庄”为龙头的演艺娱乐品牌,以“评弹”“昆曲”为龙头的戏曲精粹品牌,以“古典园林”“吴文化”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时,苏州市还借助“电博会”“阅读节”“旅游节”等活动,宣传苏州,推介苏州。如“电博会”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每年专业参观者保持在3万人左右,品牌影响不断扩大。除此,苏州还培育了一批以名企、名品、名人为代表的民营文化品牌,如“亚细亚”“桃花坞”“香山帮”“博济”等,通过大力宣传、推介,苏州市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加速了向产业转化的进程,其市场价值不断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三、新兴领域日益拓展

(一)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创意设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2012年苏州市确定了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89个,其中创意设计业项目18个,数字内容与动漫业14个,共占项目总数的36%。太仓LOFT文化创意产业园立足太仓,服务苏南,对接上海,为江苏及长三角区域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前端基础性支撑与核心推动力,形成了江苏乃至长三角区域最具特色的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创意设计产业外包服务基地与产业集群。江南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已吸引入驻了以装饰设计为主,涵盖广告、摄影、数码、策划、网络、电子印刷等文化产业类企业30余家,入驻率达96%,文化产业集聚度达73%,其中不乏苏州知名设计企业。园区的苏州蜗牛电子有限公司、平江区的苏州中创科技有限公司、高新区的苏州创捷传媒展览有限公司等创意企业已经在区域内确立了龙头地位。

(二)产业业态更加丰富

通过政府的引导,文化产业业态更加丰富。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2011年,苏州市动漫片创作生产数量达到30部16971分钟,位列杭州、深圳、无锡、沈阳、广州之后,居全国第六。工业园区动漫产业园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最佳动画产业基地提名奖,其进驻企业士奥动画原创动漫《诺诺森林》获最佳动画中篇奖,天堂卡通的《搜救犬阿虎》获最佳导演奖,同时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影视业发展态势良好,金阊区的亚细亚集团开拍了其投资的第五部电视剧《激战江南》。常熟市完成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电影《柳如是》。广电总台参与投资拍摄了电视连续剧《中国家庭2》。一批利用苏州人文、山水资源打造的影视基地知名度不断提高,如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基地等。

第三节 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展望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苏州正向着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奋进。加快发展苏州文化产业,不仅是苏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文化名市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苏州经济增长方式,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展望未来,苏州文化产业的明天更加辉煌。

一、数字文化产业是主角,文化创意产业成主流

近年来,在国家、省等文化部门的扶持下,苏州的动漫产业和影视产业的发展趋势如何?2009年以来,苏州市紧紧围绕“三区三城”建设目标,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动漫游戏产业作为苏州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目前已有工业园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省级昆山软件园动漫数字产业基地和市级长桥动漫特色产业基地三个动漫产业基地。

以工业园区为例。2009年园区动漫游戏产业已集聚动漫、游戏及相关企业60家,年产值达4亿元,共发行1部电影、13部动画片,总分钟数9801分钟,较2008年产量增长6倍,位居全国动画基地前五强,排名全省第二。2012年,苏州国际科技园数码娱乐产业发展令人瞩目,园内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全年原创动画产量达16945分钟,产量排名全省第一;动漫游戏全年产值达5. 17亿元,同比增长40%。数据显示,2012年苏州国际科技园内企业总产值120.1亿元,软件外包产值2.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6.1%和9.7%;文化创意产业欣欣向荣,动漫游戏产品出现井喷式增长。[11]

由此可见,苏州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特色,上升势头迅猛。数字文化产业,尤其是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创了苏州文化创意的新时代,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实力派投资商首选的产业投资项目。

二、工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苏州充分发挥人文底蕴深厚、创意人才众多、制造业发达的综合优势,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的转型。据悉,创意设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2012年确定了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89个,其中创意设计业项目18个,数字内容与动漫业14个,共占项目总数的36%。江苏省首个工业设计创新与孵化基地——江苏(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已集聚全国领军创意企业38家,常驻园区办公的设计师逾320名。2011年,LOFT工业设计园接单量达400多单,年产值超6000万元。越是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业创意设计,越能得到蓬勃的发展。苏州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小到一个精致的摆件,大到一群辉煌的建筑,苏州的产业中始终浸润着本土文化的色彩。刺绣、金砖、木刻、工艺扇……散发着诱人的光彩。苏州的工艺有太多的历史沉淀,这些古老的艺术贴近百姓生活,在苏州得以一代一代传承。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的舟山核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舟山核雕在当地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推介等一系列文化创意包装下,竟成为一个特色产业,变幻出一条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打造苏州特色的工业创意设计产品,具有销售快、回报高、小规模、大市场的商业价值。因此,蕴含本土文化色彩的创意设计产业具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三、树立文化品牌,扩大旅游市场

这几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态势加快形成,文化产业依托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山水生态、水乡风情和文博等旅游资源的优势,文化休闲类旅游业发展迅速。苏州平江路文化休闲特色街和山塘街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就是成功的例子,项目依托街区内众多古宅深院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结合现代文化创意,将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街坊民居改造成具有浓厚苏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商业休闲街。

苏州还发展了特色文化旅游。以锦溪“民间收藏博物馆群”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为例。该项目是昆山市锦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重点开发建设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兼具引进特点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目前,该项目已拥有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华东第一古董馆、华夏奇石馆、中华历代古钱币珍藏馆、柿园书画馆等14家民间博物馆。位于周庄古镇的传统民俗文化街贞丰街,总投资3700万元,全长100余米,设有打铁箍桶、纺纱织布、酿酒制坯、草编篾竹、绣花剪纸等十二家典型江南传统手工艺作坊,以及茶楼、书场、中药铺、老客栈、书画店等文化娱乐休闲场所,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标杆,文化创意产业更是新苏州的力量。如今的苏州,文化产业的概念已远远不止古老艺术了。“创意资本”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本形式,已成为推动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要素。苏州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充分挖掘并发挥“创意资本”的潜力,正是促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苏州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杠杆。

[1] 徐世丕.当代全球文化产业扫描[N].中国文化报,2003-09-06.

[2] 王志东.文化产业一本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6.

[3] 孙建成.文化产业的特征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J].齐鲁学刊.2008(05):73-74.

[4] 孙建成.文化产业的特征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J].齐鲁学刊,2008(05):74.

[5] 孙连才,候红婕.文化产业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20.

[6] 何频.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58.

[7] 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态势[EB/OL],http://wcl.whcycyw.com/index.php?tcon=article&id=247.

[8] 王晓东.加快发展苏州文化产业的路径分析[J].青年记者,2012(35):92-93.

[9] 吴蕴慧.苏州地区文化创意人才现状及培养策略[J].学园,2014(7).

[10] 阎立.中国苏州发展报告[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9:230.

[11] 苏州文化产业的前景一瞥[EB/OL],http://wcl.whcycyw.com/index.php?tcon=article&id=2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