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两会”报道

创新“两会”报道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每年的“两会”是《人民日报》宣传报道的重头戏,报社抽调精兵强将,精心组织“两会”稿件的采访和编排。与往年的“两会”报道相比,这次《人民日报》还在稿件的编排、标题的制作、图表的使用上力求出新。2001年的“两会”报道,是《人民日报》新世纪的第一个战役性报道。这次“两会”报道除了常规的开幕、闭幕社论外,大大加重了言论的分量。

创新两会”报道 力争高人一筹——《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简析

成文胜

每年的“两会”是《人民日报》宣传报道的重头戏,报社抽调精兵强将,精心组织“两会”稿件的采访和编排。多年的经验积累,《人民日报》在摸索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的基础上,更是年年努力创新,力争做到高人一筹。

1998年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是一次跨世纪的盛会,也是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又一件大事。那次“两会”召开时,我国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好形势,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难点、热点问题。这种情况就决定了当年的“两会”宣传报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既要充分反映这5年来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要立足于正面引导,解惑释疑,化解矛盾。为此,《人民日报》精心策划,精选队伍,精心安排,“把握大局选题目,精心采编出思想”,在历时20天的报道中,共安排了60多个版面,比前两年的“两会”使用版面多1/3,发表了60多万字的言论、特稿、消息、特写和专访,刊登新闻照片110多幅,还推出了图表专版和专栏,受到了广大代表、委员和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在这次“两会”版面安排上,《人民日报》特别注意把笔头、镜头对着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开辟了多个栏目,像“‘两会’走笔”、“热点聚焦”、“代表团专递”、“代表委员信箱”、“会外寄语”、“代表委员访谈录”、“服务窗”、“花絮”等,来反映他们的活动和声音。如“热点聚焦”栏目先后推出10篇报道,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报道了诸如政府机构改革、社会治安、反腐败、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热点、难点问题。

《人民日报》还不失时机地推出一些专版,集中报道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形成声势。在人大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人民日报》发了三个专版来刊登代表们的发言摘编,共有240多人次见报,其中半数以上来自基层;政协会议有三次大会发言,31名委员上台发言,除了做发言摘要,还专门安排记者采写了发言侧记。大会后期,到了酝酿、选举阶段时,他们又及时推出了《振兴国企各一招》和《乡镇企业要做贡献》两个专版,记者采访了12名经营好的国有企业的代表委员,请他们谈自己的“一招”,在3月15日用一整版来刊登;又采访了11位来自乡镇企业的代表委员,从科技进步、经营管理、创立品牌等角度,用一大版的篇幅来剖析乡镇企业的生存之道。

与往年的“两会”报道相比,这次《人民日报》还在稿件的编排、标题的制作、图表的使用上力求出新。比如,会议期间,对于国企改革这样一个大题目、老题目,编辑部先后收到两份稿件,一份是采访东北三省省会城市的市长,一份是采访政协委员中的经济学专家。两篇稿件,同一主题,各有侧重。为此,编辑在1998年3月18日的“两会”专版上做了一个对联式的标题:左边是“打好攻坚战——访曹广亮、蔡绥新、李述代表”;右边是“找准突破口——访董辅礽、吴敬琏、张卓元委员”;横批是“国企改革”。这样的编排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

2001年的“两会”报道,是《人民日报》新世纪的第一个战役性报道。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是在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过,各地正在贯彻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绘制“十五”发展蓝图的形势下召开的。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在这次的宣传报道中也展示了新形象。

《人民日报》首次推出了《两会特刊》。当年《人民日报》改革版面,前4个新闻版采编分开,对版面可以统一调度;12个版同时传版印刷,使9到12版可以当天组版。这就为《人民日报》出《两会特刊》提供了条件。前面的要闻版对会议的程序性报道做了妥善安排,充分体现《人民日报》的版面特色,而《两会特刊》则更集中地报道代表、委员的活动。《特刊》四个版,第一版也是要闻,开设有“两会聚焦”、“代表团之声”、“两会漫笔”、“现场报道”等栏目;第二版《两会纵横》,开辟了“热门话题”、“采编手记”、“代表委员如是说”、“会内会外”、“人民网上”等专栏;第三版《两会建言》,是代表、委员的发言摘编;第四版《两会扫描》,主要是摄影图片报道。正因为天地广阔了,200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数量大大超过了往年,共集中了88个版面,刊登各类稿件830多篇,约78万字;刊登图片219幅。这几项都比上一年增加了1/3以上。其中刊登了130名基层代表、委员的建言和专访。

版面形式有变化,版面内容也更符合中央级党报的身份。发扬言论之所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唱响主旋律,是党中央机关报的职责,更是这次《人民日报》“两会”宣传报道的特色。

这次“两会”报道除了常规的开幕、闭幕社论外,大大加重了言论的分量。会议开幕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组根据编委会领导的意见,分析新形势、新任务,分析完成新任务所必须具备的新作风,连续就“新形势、新任务、新作风”撰写了7篇评论员文章,同时采访代表、委员,联系“十五”纲要报告的主要内容,就发展是主题、体制创新、民主法制建设、社会稳定等写了7篇《两会聚焦》,谈新形势、新任务、新作风,这样把中央的精神和“两会”紧密结合,起到了唱响主旋律的作用。还在“两会漫笔”、“采编手记”等专栏刊发言论30篇,这些生动活泼的稿件由组织稿件和采编人员采写相结合,改变了往日稿源紧张的状况,受到读者好评。比如漫笔《来之何不易》,入口小,开拓深,把中央宏观调控、果断决策的意义和成果,巧妙地融入千多字的文章中,精炼有力。《国论恢卓襄大业》则通过委员们建言立论共商强国大计,描述了政协会议民主团结的盛况。《两会说新》、《一升一降涵义深》、《百行德为首》等也都言简意新,耐人回味。

2002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是一次例会。面对这样一次例行的“两会”,《人民日报》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在许多方面做到了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在整个会议报道过程中,《人民日报》在保留过去评论栏目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评论栏目“两会时评”。这个栏目定位于本报评论员文章和“两会漫笔”之间,既比本报评论员文章生动活泼,又比“两会漫笔”庄重严肃,有很大的灵活性。栏目里先后刊登了《民意畅达可称颂》、《人大代表的分量》等一批主题重大、立意高远、很有文采的文章,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赞赏。而传统评论栏目“两会漫笔”、“采编手记”以一线编辑记者撰写为主,继续发挥作用,刊出了一系列好言论,如《一词之改待真功》、《精短平实见作风》、《有感于“没有最后一次”》等。

在深度报道的内容方面,这次也有突破。过去《人民日报》对代表、委员的批评性意见和建议报道不多,而这些意见和建议在代表、委员的发言中又占相当大的比例。如何报道好这些意见和建议?这次“两会”报道做了有益的探索。3月13日《两会特刊》头条位置刊登综述《诤言议国是 寸心系民情——听代表、委员提批评性建议和意见》,文章报道了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提出代表、委员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央政策要着力解决的重点,广大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从一个新的侧面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益走向成熟。《人民日报》还注意从代表和委员的大量批评、意见和建议中选择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内容进行报道。如及时报道了来自武钢的一名基层代表提出的一个建议:希望大年三十当天放假,让人有充裕的时间准备年夜饭,让在外地工作的人有时间回家。还有《进一步深化吏治改革》、《建议高考实行“四考两招”》、《重视“三农”要有具体措施》、《消除模糊认识推进税费改革》等。据统计,《人民日报》刊登的有关基层代表、委员的报道和发言摘编等,占到整个“两会”报道总量的2/3以上。

2004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是新一届国家和政府机构、人大、政协第一次报告工作的会议。

这次“两会”的一大特点是求真务实。《人民日报》以“两会”会风改进和报道中央领导同志活动文风转变为契机,推动了报纸文风的改进,使整个报道呈现出新的特点。

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精神,这次“两会”中央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从篇幅、数量上都大大减少。2002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有关主要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共53篇,图片18幅,总计11个版;2003年有关中央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共49篇,图片22幅,12个版;2004年中央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只有30篇,图片17幅,7个版。中央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与上一年比减少了40%的版面。

而同时,《人民日报》更加重视反映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从“两会”开幕之日起,《人民日报》就在一版连续不间断地推出“基层代表委员心声”专栏,共刊出11组。这在历年的“两会”报道中是没有的。而且这个栏目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确定了三条标准:选人物瞄准县以下的基层代表委员;议国是要言之有物,体现议政水平,泛泛唱赞歌的坚决不上;篇幅要短,一般200字左右。基层代表委员在党报重要位置连续“亮相”,受到读者和代表委员的普遍好评。《两会特刊》的绝大多数其他版面也都向基层代表委员倾斜,把基层代表委员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两会特刊》还首次把多年来在特刊一版刊登代表团领导的专访“代表团之声”专栏移至特刊四版,让特刊一版主要刊登重大专题系列和反映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据统计,《特刊》对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报道日均达到30多篇,比往届“两会”报道增加30%以上。

更可喜的是,《人民日报》落实“三贴近”要求,有现场感、新闻性强的稿件大大增加。如“两会进行时”有现场感,“两会剪影”有动感,“提案议案解读”有分析,“代表委员传捷报”有实情,“代表委员议国是”有新见解,“心语快递”有新意。这些栏目刊登的稿件都力戒空话、套话,做到文字不长,但言之有物。2005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稿件90%以上不超过千字,即使是像“两会”开幕、闭幕式侧记也控制在千字左右。大多数刊登代表委员意见专栏的稿件在300字左右,以便刊登更多的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特刊三版每期整版刊登的代表委员的建言都在20条以上。即使是一些要强化处理的“重头戏”,有时也采用拼盘的形式,既容纳了更多代表委员的意见,又方便读者阅读。许多报道切入的视角小,善于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如《“动静小了,心里踏实了”》等报道,较好地体现了“三贴近”要求,从而拉近了报纸与代表委员的距离,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代表委员与百姓的距离。

这次的“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还在其他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如关于数字的报道,无疑是这次“两会”的一大亮点。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开幕当天,《两会特刊》就刊登了“数字看成就”、“图表展辉煌”两个整版,前者对前一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些关键性数据进行了解读,后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领域的变化通过图表进行了展示,充分说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这两个版面在会内会外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2004年的主要任务时,提出了一系列为民举措,并将规划、任务、措施、具体安排等说得清清楚楚,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完成的期限和准备安排的资金规模,这些数字含金量极高,新闻内涵极深,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攸关的突出问题的决心。为此,《人民日报》因势利导,开辟了“两会数字解读”专栏,及时组织记者采访相关部门的高层人士,请他们对这些数字作权威解读。当天晚上,他们就推出了第一篇解读《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此后陆续推出了就就业问题采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就西部教育攻坚采访教育部部长周济等。这些解读由于组织及时,被采访者层次高,权威性强,写作上注意以数字说话,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刊出后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而且在刊发这些解读文章时,尽量与当天版面的宣传主题联系起来,形成互动之势,通过版面语言进一步增强这些解读文章的宣传效果。

〔成文胜:中国传媒大学报刊方向2003级博士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