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治变迁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

政治变迁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取决于下列参数的关系:亨廷顿认为,社会动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使现代化对政治稳定产生一定的冲击。因而,人们的参政意识超前于政治制度化就造成政治不稳定。亨廷顿还认为,政治不平等是政治不稳定的一个内在原因。此外,现代化过程中,政治腐败和城乡差距也是造成政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途径关注于人们的心理动机,研究什么样的动机促使一个人卷入革命活动之中。

14.3.2 政治变迁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

1.比较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政治稳定是社会系统稳定发展的重要维度。但任何社会都可能面临政治不稳定危机。比较研究表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出现不稳定的几率较小,而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现代化过程往往是一个相对不稳定的时期。对这一现象的一种权威性解释来自亨廷顿:“现代性产生稳定,但现代化却会引起不稳定。”[11]在亨廷顿看来,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是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的变革。其中,与政治最密切的层面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动员,这意味着人们期望的改变。二是经济发展,它意味着人们能力的提高。现代化可能促成这两者的并行发展。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取决于下列参数的关系:

(1)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丧

(2)社会颓丧/流动机会=政治参与

(3)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

亨廷顿认为,社会动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使现代化对政治稳定产生一定的冲击。社会动员通常以广泛的公民教育和宣传为核心,它使人们对现实的期望抱乐观、自信的态度,当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现代化的进展状况无法满足或只能有限满足一部分社会需求时,人们的悲观失望情绪也会逐渐增长,而两者增长速度比率的反差越是强烈,挫折感也就越大,政治不稳定也越容易产生。同时,社会经济现代化形成了社会必要的流动,但对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市化程度有限,社会流动难以畅通,从而制约着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期望,影响着乡村居民在都市化进程中获得相应利益。

由于国家政治制度化程度很低,对政府提出的要求很难或不可能通过合法渠道来表达,也很难在政治制度内部得到缓解和聚合。因而,人们的参政意识超前于政治制度化就造成政治不稳定。

亨廷顿还认为,政治不平等是政治不稳定的一个内在原因。他认为,政治不平等在相当大程度上又是由于经济不平等造成的,而引起经济不平等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贫穷国家的财富和收入分配通常比经济发达国家更不平均。在传统社会,这种不平等被视为是自然而然的。新观念的启蒙使人们开始怀疑旧分配方式的合法性,并探求较平等的新分配方式的可行性与合法性。实现分配的变革,只有通过政府才能办到,但那些控制着收入的人,通常也控制着政府。于是,社会动员就会把经济不平等转化为造反的催化剂。(2)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将产生比传统社会现有的收入分配方式更均衡的方式。但从近期来看,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常常是扩大收入的不平等。如此,经济发展扩大着经济不平等,同时社会动员又降低了不平等的合法性,这两者的矛盾运动造成了政治发展的脆弱。此外,现代化过程中,政治腐败和城乡差距也是造成政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途径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途径关注于人们的心理动机,研究什么样的动机促使一个人卷入革命活动之中。为什么有的人对政治会有如此强烈的感受,以至于愿意花时间、精力乃至一生去致力于革命性政治变迁?这种研究途径专注于政治不稳定的个人条件。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研究革命变迁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曾经指出,平等的心理和不平等的现实是导致革命的原因。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也是一个典型案例。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途径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重要的解释者是美国的古尔教授,他在《人为什么要造反》一书中提出一个关键概念——相对剥夺,以解释政治生活中的集体暴乱。简单地说,人们是否投入叛乱取决于人们对心理期望值和实际实现能力之间差距的理解,即人们对想得到的和能得到的之间差距的认识。

革命发生在相对剥夺感普遍而又强烈的时期。一个教授编写一本教材时觉得他所得的收益不够,这不太可能演化为普遍的暴力事件,因为他的抱怨不会被社会其他成员所重视。但如果有很多人觉得相对剥夺严重,那么,暴力事件就可能发生。

对于统治者来说,最危险的时候是,当人们的期望值在增加,比如第三世界的人期望第一世界的生活水准,而满足需求的能力下降,如经济出现衰退。因此,最危险的时刻是,人们的期望值在不断上升,而政府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却在下降。换句话说,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后出现短暂的逆转往往是最容易发生革命的时刻。这种理论被称为“J曲线理论”。

相对剥夺理论最主要的贡献是,它指出人们如何感知和认识他们的状况和条件要比实际的状况和条件更加重要,而感知和认识来自于两个方面:(1)人们和以前状况的比较;(2)人们和其他集团成员的比较。

3.比较历史的研究途径

比较历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认为,不能从参与者的动机中找到革命的原因。革命性变迁的根源在于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条件”,也就是民族国家内部不同集团以及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模式。革命的背景是,一个制度在国际上表现软弱,在国内表现无效的时候,这个制度就会破产,而后进入一个活跃的变化时期,直到密切组织的革命集团最终夺取权力并巩固权力。

那么,革命究竟会在什么条件下爆发呢?下列各项被认为是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1)权威主义制度无法建立任何人民所支持的权力基础。它用暴力和镇压来对付反对派,而周边国家有着稳定的保障个人权利和人民参与的政治体系与之形成鲜明对照。(2)大众(农民和工人阶级)开始与既有秩序和制度疏远。(3)致力于革命变迁的组织良好的集团主导革命进程。(4)社会期望值急剧上升后进入严重的经济衰退期,而周边国家的经济依然繁荣。(5)政府陷入大规模的超前需求之中。(6)政府作出响应,实施有限改革,部分地取消政治镇压,而周边国家的经济依然繁荣。(7)改革未能减轻人们的负担。(8)既有制度面对外国入侵,并且不光彩地败阵。(9)革命领导的先锋力量深知而且擅长动员社会不满力量。

4.功能主义的研究途径

在功能主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平衡是一个关键概念。功能主义者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实现政治体系和其环境之间的平衡。只要统治者能够对新的政治要求作出响应,并保持政治体系的平衡,那么,政治稳定就可以得到维持。如果统治者不能适应变化的要求和条件,不平衡和不稳定就会得到发展。假如这种状况持续太久,革命性变迁就会发生。

5.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途径

马克思主义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为解释社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说明。

(1)革命的深刻根据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性。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12]

(2)革命产生于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基础上的阶级利益与旧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基础上的阶级利益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和矛盾的对抗性,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其结构是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从而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