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吸取欧洲经验,早日把城乡装进“绿盒子”里

吸取欧洲经验,早日把城乡装进“绿盒子”里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欧洲的人居环境为世界所称道,被称为园林国家,乃是无处不在的绿色,既净化空气又美丽视野,无论从空中还是地面看去,城市和乡村都如同装在立体的绿色盒子里。这也是中国城乡想要的,乡村绝大部分在县,实施责任首在位于最前线的县域治理。同时,由于人口迁徙造成农村“空心化”加剧,农地出现大量闲置。三是主居民区公共基础设施达城市标准。

欧洲的人居环境为世界所称道,被称为园林国家,乃是无处不在的绿色,既净化空气又美丽视野,无论从空中还是地面看去,城市和乡村都如同装在立体的绿色盒子里。这也是中国城乡想要的,乡村绝大部分在县,实施责任首在位于最前线的县域治理。

(一)彻底控制建设用地

绿油油的农地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环境本身,应该在尽量少占用农地的情况下开展建设。在中国有一种误解,认为发展工业不可避免占用大量农地,但是,欧洲的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都远高于中国,而迄今,这些地区的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比例是:英国6%、德国13%、荷兰15%、法国巴黎21%,中国东部各省却普遍已上升至20%以上,深圳等地达40%。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于:工业和居民用地主要占用荒地和土地整治退出的建设用地,基本不再新占农田绿地,更不占森林。英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都划出确定的农业用地范围,该范围一般不得更改,政府对土地开发相关的空间规划管控严格,按照英国1947年《城乡规划法》,甚至完全私有的乡村土地要进行开发或更改使用目的也必须事先得到规划部门的批准。

在中国,我们也已进行了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从其结果看是可行的,可以在保持耕地面积不变的同时有充足的建设用地,许多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后较城镇新居住所需面积往往还富余不少。但我们与欧洲国家的区别在于,它们一般要求基本“不动农地”,中国是“可以动”,“补回来”即可,主要看面积平衡。结果中国的城市摊大饼式地向外扩充,地方政府抱着“经营城市”的观念,征用开发土地、增值卖出,“先占后补”、“只占不补”、“占优补劣”、“多占少补”、“真占假补”等现象屡见不鲜,平原上大面积的好耕地、好农田还是被占了,放眼望去一片楼房的森林,再无绿色可言,生态被彻底破坏。

因此,要早日在制度上彻底控制建设用地,不要面积红线,而要农田、树林、湿地、池塘等的边界红线,经科学论证和划定范围和用途后,一般根本就不能动,而不是动了之后随便找面积来补。未来的建设基本都要在目前已经是建设用地的土地上进行。

(二)把城镇装回绿盒子

一是“镶嵌式”的小城镇。新征建设用地刹车等于城市不能再环线向外扩张,企业和人口自动往乡镇搬迁,这可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区的承载压力,自动控制人口规模,防止生态进一步恶化,与就地的新型城镇化呼应。其目的是在中国形成无数个小城镇,它们通过道路相连、有明显的边界,在城镇中间给农田森林留出绿色空间。美国的东西海岸城市带任意扩张,结果成了“无边”的城市,城市中间无间隔、无法再安排绿色,这是我们不能效仿的。要让城镇如星星点点镶嵌在绿色的大地上。

二是合理规划市镇内部功能空间。道路不以宽大笔直为标准,工业和产业园区不贪大铺张,而优先考虑生态。在鲁尔区,许多新兴产业的办公楼和购物中心即先选在原煤钢工业退出的地块上改建,而不像中国先考虑征块新地。市政建设一般不改变地貌,尤其是不砍树移栽,一片树林绿地及其土质是千百年形成的,不是找一块地种点草就弥补得了的,这点许多非洲国家人民都做得很好。再次强调,即使现在不再新征农地为建设用地,可用面积也是够的,县级政府部门在做新城、园区、道路规划时首先要问:我可以在现有城区和乡镇土地上直接改造吗?可否不新建道路而只改扩建现有道路?可否找到荒地、非平原土地满足需求?

三是开展生态恢复。英国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生态破坏一度非常严重,森林覆盖率降到5%以下,德国鲁尔区更是重度污染且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英德两国都进行了长期的生态恢复,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将景观布局和生态要求渗透到各类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弃土等每个环节。中国需要借鉴,花大力气治理土壤、水和空气污染,在市镇内开展大面积绿植造林,严格标准要求,突出造林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用几十年的时间恢复城市生态。

(三)重现“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乡村

中国农村居民在传统上是分散和独立居住的,禽畜即饲养于家庭后院或吊脚楼下,自己处理粪便和垃圾。进入现代社会后,新建住宅多丢掉传统建筑特点,但却继续保留分散独户、居家养殖等形态,并无统一的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系统。这种形态和布局过于散乱,土地利用率不高,用途和功能配置不合理,提高了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到达成本,墙上涂满标语和广告更造成极大的视觉污染。同时,由于人口迁徙造成农村“空心化”加剧,农地出现大量闲置。

一是重塑农村形体和功能。改变农村乱糟糟的布局,学习德国在土地整治和村庄更新的做法经验,在空间上重新安排土地结构,不改变农村主居民区的位置,而适当集中偏远居民,依然建设低密度住宅,村民不远离农地。这与现在“拆村并点”、“合村并庄”的做法是有区别的,其主要目的是整合后为农村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服务,而不是借此让农民“上楼”以获得建设用地指标,更不是去转变农民身份。居民区要与跨区交通主干道脱离,远离噪声和尾气粉尘污染;居住区和农牧生产区也分离,不在家养殖;村与村不连片。农村在形体特征上一定是农村,而不是城市。

二是注重村庄建筑规划。不规划不建设,村庄的公用设施、街道和住宅的建筑面积、高度、规制都有一定标准,不得任意设计形态,不得改造地貌河道或移动池塘湿地。要在房屋建筑中重现中国传统建筑式样,根据地方特点恢复木质或仿木质结构建筑,家家绿化,让篱笆和绿植而不是水泥砖块成为围墙,多用坡屋顶,不用水泥硬化宅院土地。生活区农贸市场、店铺布局有序,除主居民区内和往来村庄的交通主干道外,其他次级道路保持乡土原貌,不铺设沥青砼或水泥路面,道路两旁种植树带,护坡和排水沟尽量种植草本植物或灌木。整个村庄无标语广告。家用太阳能板、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等必须放在户外的设施要尽量隐蔽。

三是主居民区公共基础设施达城市标准。首先,主居民区应当实现集中供水、拥有市政化的污水管道、进行统一的垃圾和粪便收集处理。这既对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十分重要,也是生态环保要求。其次,结合医改完善农村社区的公共卫生系统,并健全学校、消防文化娱乐等其他设施。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村民本身就会逐渐在就业和身份上转化为市民,必须早跟配套设施。当然,无论内在居民如何转化、设施如何达标,都不能改变乡村的属性和外在状貌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