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阿雯的故事

阿雯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这次食物中毒事件,几乎涉及这个村的每家每户,损失惨重,再加上当地本来就在流传疟疾,阿雯家也不例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例如阿海或阿山在家举行生日聚会时,阿雯竟然也会成为客人们的“宠儿”。阿雯毕业分配时,提出要与阿山团聚的申请要求后,领导就将她分配在北京一个中学里当英文老师,因为阿山毕业时,已被留校当了老师。

我的家

阿雯出生于宁波远郊的一个渔村,父母生有她和三个弟弟,父亲经营一个渔市场,两年前父母亲又收养了一个孤儿,全家七口,因父母勤劳善良,温饱之余,两个大孩子还能抽空上学。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浪潮卷到了这个小渔村,全体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想乐一乐。一个渔民煮了一大锅鱼汤,让大家尝尝他新开发的一种特殊鱼种烧成的鲜美鱼汤,真是好鲜好美的鱼汤呀。

可没多久,村里许多人出现上吐下泻,有的人用土制秘方,有的人赶快找医生或诊所去设法治病。总之,这次食物中毒事件,几乎涉及这个村的每家每户,损失惨重,再加上当地本来就在流传疟疾,阿雯家也不例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父母和两个弟弟均相继去世,渔市场也被一个渔民接管经营,全家仅留下三人,他们将会在人生道路上如何行走下去呢?

成长和成熟

大姐周箴雯,1934年出生(小名阿雯)。

小弟弟周子明,1938年出生(小名阿明)。

父亲的养子周王根(他本姓王,被父亲收养后,改姓周),1936年出生(小名阿根)。

当时阿雯在镇上一个小学毕业后,由于父母双亡,两个弟弟又小,于是决定休学打工。阿雯的困境被好心的孔校长知道后,校长决定让阿明和阿根仍留在学校里免费上学,关于吃住费用,以勤工俭学的方法自我贴补。也就是说,他们与其他寄宿学生同样吃住在学校,不同的是他们要在课余时间,去帮忙做些学校内的清洁工作,因为学校小,开支紧,所以校长不再聘用临时清洁工,而改由阿明和阿根帮忙,这样等于各取所需了。周家姐弟对此安排很满意,觉得很安全且无后顾之忧,他们又可以安心用功读书啦!

关于阿雯之安排,校长决定将她介绍去上海他的表弟(名叫李定海)家,希望表弟一家能设法帮助阿雯,让她完成继续上学的愿望,因为她的确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苗子。想当年,校长也是在获得表弟家资助后才读完师范学校,有了现在这份工作,所以他知道表弟家是绝对肯助人为乐的。

李定海(小名阿海),1926年出生,浙江宁波人。他随父母移居上海已有20年了,李定海的父亲是做船运生意的,由小生意做到大生意,由国内生意做到国外生意,所以他们当时在上海已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人脉关系。阿海的父母仍保留着浙江宁波人的开朗性格,富有同情心。他们很信任侄子(校长)的介绍,再加上阿雯进入他们家的第一天就给他们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受到阿海父母的很好安排。阿雯清纯美丽,懂事乖巧,完全继承了她妈妈的优秀品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当时阿海的父母就决定将阿雯作为养女

阿雯不久就被安排在上海一个女子中学插班上学,阿海则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上学,阿海家里还有个弟弟叫李定山(小名阿山),1931年出生,当时他正在一个教会学校里念高中,这两兄弟自从有了阿雯这个小妹妹之后,特别愿意帮助她和宠爱她。阿雯本人生性聪敏乖巧,对父母真诚敬爱,对两个哥哥谦和尊重,很快就适应了家里和学校里的一切生活和人际交往,深得父母和两个哥哥的喜欢,她的衣食住行方面也样样得到优先照顾。阿雯的纯厚本性加上了现代化的文明熏陶后,成了人见人爱的上海好姑娘,两个哥哥都愿意带着她,一起去交往许多同学和亲友们。

有人认为好运出自偶然,其实本人的自我内修和保持善良本性,才是好运到来的必然性。有个真实的报道:国外有个老太太,临死前的遗嘱,竟是把一大笔遗产留给一个保姆,因为那保姆对她真心付出,是她活着时的精神支撑和快乐依靠,所以她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能让保姆也终身得到好的照顾和保障。

由于阿雯经历坎坷和苦难多,所以她极能善解人意,情商特别高,阿海和阿山的同学们也都喜欢与她交往。例如阿海或阿山在家举行生日聚会时,阿雯竟然也会成为客人们的“宠儿”。她的打扮淡雅庄重,穿旗袍时,身材曲线优美;穿裙子时,美在活泼中;穿西式衣裤时,美在学生气质里。阿海和阿山的同学们之中,常会有人愿意与阿雯“交朋友”。

阿海的父母,发自内心地为自己有这样一个稳重、大方、可爱的养女觉得欣慰。可遗憾的是,父母发现两个儿子都爱上了阿雯。父母认为,让阿雯或当女儿或当媳妇,都乐意,一切顺其自然吧。

1950年,阿海的父亲为方便船运生意,决定移居香港。待上海恢复国际船运生意时再回来。母亲和阿海随父亲一起先行,让阿山和阿雯留守上海。他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全家一定会团聚的。待到分别时,大家泪如雨下,依依不舍,阿海再三叮嘱阿雯要等他回来。

1952年阿雯考入了上海某名牌大学的英文系,1956年毕业;阿山1950年考入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医学系,1955年毕业。他们两人的恋爱情结,随着阿山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水到渠成”地结婚成家啦!

阿雯毕业分配时,提出要与阿山团聚的申请要求后,领导就将她分配在北京一个中学里当英文老师,因为阿山毕业时,已被留校当了老师。他们在北京依靠学校分配给他们的一间结婚用房,开始过着自力更生的两人世界的生活,应该说他们当时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话说阿雯的两个弟弟阿明和阿根,自从姐姐去上海之后,他们在校长的安排下,边学习边打工,阿根不但照顾自己,还能关心和照顾弟弟阿明。最令他们高兴的是,姐姐一直有钱寄给他们补贴生活,尽管数目不算大,但当时物价低,这笔钱对他们的帮助作用却很大。他们小学毕业后,考上了县级中学继续念书。由于小学校长的介绍和帮忙,他们不但免费上学,还被特批为免费住宿的照顾学生。姐姐将每月省下的零花钱全寄给他们付饭钱,1956年姐姐工作后,她宁可节约自己和小家庭的开支,也从不忘记每个月要给两个弟弟寄出生活费。阿根内心相当感恩这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姐,甚至觉得比同学们的亲姐姐还亲呢!

时光飞逝,阿根和阿明在阿雯的经济支持下,也都熬过了大学的学习阶段,正式有了工作。

阿根被分配在上海一个军工厂里当技术员,他勤奋踏实,谦和待人,深得厂内医务室的护士陈小莉(大家爱叫她莉莉)的好感,他们开始交往了,约好在食堂里一起吃饭,还喜欢买了饭菜一起合着吃。不久,阿根周末会常去莉莉家玩玩,因为莉莉的父母都是军队里的干部,调来上海时,部队里分给她们一幢小洋楼,楼下一大间和一小间,一个作客厅,一个作客房,楼上两个房间作卧室。莉莉的姐姐出嫁后,随丈夫定居南京,弟弟服兵役后,随部队留在东北长春工作,这里原来是热闹的一家五口,现在却成了一家三口。20世纪50年代,上海百姓的住房较紧张,有人常比喻说,上海老百姓的住房寸土寸金,所以莉莉父母在当时的上海可算是按级别分房的幸运者。上海徐汇区、卢湾区、静安区、长宁区等在解放前夕或初期,有许许多多有国民党背景的大商人、从政要员,以及军队长官和地方帮派体系的各路大亨们,纷纷弃房(高级的公寓,或大、中、小的各种洋楼……),搬迁去港台或外国定居,留下的许多空房屋被房屋管理局接受为公共房屋重新分配使用。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后,新调入上海来的各位高、中级党政军干部,带家属进入上海城市为人民服务时,房管局就按职位、级别分配了住房。一切似乎顺理成章,这些干部子女进城后立即享受了父母的光环,成长在与普通老百姓不一样的起跑线上。然而大多数的干部子女还是不忘党的恩情,知恩图报,服务于社会大众,莉莉就是这些人群中的一员。她在医务室里工作时,经常下车间为外伤而忘记换药的工人换药,提醒感冒病人复诊等,事无巨细,是一个心中时刻有病人的好护士。

阿根从小就一直崇敬姐姐阿雯,当他与莉莉交往后,发现在莉莉的身上有姐姐的影子,为此,阿根与莉莉互有好感,谈恋爱准备结婚了。他们一公开此意,就得到了莉莉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阿根内心一直牵挂着老家镇上孔校长之事,在他与莉莉恋爱初期,就把自己的身世和想法告诉莉莉。孔校长的太太得了尿毒症已有三年之久,她的血透费和用药的自费部分早已将家庭的经济情况拖入了低谷,陷于困境。他们婚后多年,才开始生了两个女儿,至今还处于上中学和小学阶段。孔太太几个月前去世时,阿根和阿明一起回老家奔丧(阿雯刚去国外进修学习,他们决定不去惊扰她了)。

两兄弟目睹了孔校长处境后,商量决定将孔校长的小女儿带回上海由他们一起抚养,因为小女儿从小喜欢与两位好叔叔一起玩,彼此很熟悉的。两兄弟按上海领养的条例,办妥了一切手续,这位小女孩也从此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阿根收养之事,受到莉莉的理解和尊重,再加莉莉父母家的房子比普通上海市民宽敞,莉莉父母原本就希望莉莉婚后,阿根搬来与他们住在一起,大家可以互相照顾和互相热闹,听说了阿根的收养故事后,对阿根的品德更为欣赏。莉莉父母立即整理东西搬往楼下的客房居住,让出楼上两个卧室,分别给她们做婚房和小孩房,而阿根却很坚定地表示,要将客房定为新房,不想让老人委屈。莉莉的父母诚恳地表示,老人平地活动才是最安全的享福,爬楼梯的累活留给你们年轻人吧!哈哈……

阿根的家事有此结局,他非常知足了。回过头来看看阿明怎么样。

阿明考入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在报社当记者。他接触的人和事比较多,所以他与妻子唐依玲(昵称玲玲)的故事,就比较简单化了。玲玲是一位聪明能干、美丽活泼开朗的女孩,她在幼儿园里当老师,爱小朋友之同时,也深得家长们的信任。前年,由于一次偶然的采访活动,阿明与玲玲从相识、相知到相恋成婚,顺顺利利地完成大事。唯有阿明向报社申请结婚用房之事,拖了一年之久。他们取到房子不久,一个乖巧可爱的儿子诞生了,取名周忆顺(小名顺顺),真是双喜临门。

阿根没多久也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周忆善(小名善善)。

阿雯婚后生了两个女儿(可可与爱爱),他们三家虽然分居在北京和上海,但她们的孩子们却每年暑假、寒假相聚在一起,从不漏掉,尽管大家的住房都不宽敞,但南来北往的劲头,却永远高潮不低,原因只有一个,阿雯与两个弟弟之间浓浓的感情已流向了三个家庭的每个成员。想想一个平民百姓的姐弟三人,能在人间短暂的几十年中,有这份真感情,应该是心满意足了。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高校结束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推荐入学,改成全国统一命题,按分数线录取的入学政策。另一方面,各个高校的青、中年教师们,开始有了各种公费送往国外学习的机会,有出国交流半年的短期“长见识”学者,也有出去两年进修专业对口的拿文凭学者,学习些国外的先进内容,回国后担任单位重点培养的学科带头人等。几十年来,被冻结的海外亲友关系也解冻了,使过去一直被人们歧视有海外关系的老百姓们,一下子开始见光透气了。因为人们明白,在国外定居的亲友们,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是外国特务和反革命,他们也是普通老百姓呀!所以,亲友的相助,自费留学之事,在国内很快掀起了高潮,特别是上海等国内几个大城市,更是出国热的重点城市之一。

阿山与阿雯带上两个女儿去了美国,一方面是陪伴女儿,另一方面他们也想多做些没有压力的开心事。

暂居美国

阿雯出国前,在中国的托福和GRE考试成绩都是高分,所以赴美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美国上大学,拿一张将来可做实事的专业文凭,她当即选择了难度极高的法律专业。

阿山出国前,在大学任教时,除了他的专业知识比别人精通之外,他的组织管理能力也很令人敬佩,他是“文革”后第一批被领导们选上当中层干部的专业人员之一。赴美后,他的首选主攻目标就是找个合适的工作——养家。

他们的大女儿(可可),在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时,选择了将来要当一名传染科医生的目标,因为她从小对外公外婆和两个舅舅的非正常死亡的记忆,既深刻又困扰,所以她立志要当一名优秀的传染科医生,为解救病人和家属的痛苦而作了这个选择。

他们的小女儿(爱爱),取得医学院本科毕业文凭后,马上选择工作,考上执业医师牌照,当了一名全科医生(家庭医生)。

这一家四口的定居生活,在当地的华人群里,虽算不上首屈一指,也可算是遥遥领先啦!此时,阿山又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岗位——受聘于英国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分公司当部门经理,薪金丰厚,再加上澳大利亚一年四季气候宜人和澳大利亚的原居民绝大多数为人憨厚和朴实,以及那里地广人稀的宁静和安逸,他们全家在对比性的思考和详商之后,决定移居澳大利亚,留下可可在美国继续发展。

定居澳大利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大量的自费留学生来到澳大利亚各个大中城市后,根据该国的家庭团聚政策,使中国各个地方移民来的中老年人数渐渐增加,从此,澳大利亚的各地就有了老龄人的“中国圈”,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对英文不通,无法融入澳洲的主流社会,彼此只能寻找语言和文字相通的人来往和交流,这是正常和自然而然的事。

澳大利亚的最大城市——悉尼,是一个很适宜居家生活的多元文化城市,也是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城市。到达悉尼后的阿雯一家三口,首先选择在市中心地区买了一幢房子,将生活全部妥善安置好后,阿山即去公司报到上班,爱爱也在医生执照的转换手续办好之后,去了住家附近的一个联合诊所里当了一名家庭医生,这种诊所形式是由几个家庭医生联合组成的,其中有一个医生可能是老板,也可能另有专职老板,老板负责好诊所内外的一切运作开支和聘请安排好所有的工作人员,自愿加入诊所的每位合伙医生,只要将本人收入的某个百分比抽交给老板,一切就相安无事了。至于有的医生想跳槽,去加入另外的组合,可以!或有的医生希望自立门户,也可以!总之,遵循的是合情合理,公平透明,自我平衡,自由选择这些原则。

阿雯在美国获得法律系学士学位后,曾在一个航空运输公司里担任法律顾问,所以到达悉尼后,她很快转换好了律师执照,然后,就在一个律师事务所(其实是几个个体律师的联合所)里找到了工作。悉尼乔其街附近的许多大楼里有不少律师事务所,大多数律师是专办移民、留学等业务的“移民律师”,而阿雯参加的律师事务所有所不同,她们能办许多法律专业项目,如出席法庭和收集证据等的事务,种类范围广,专业要求高,业务相当忙碌,服务质量相当高。

阿雯全家三口,平时工作上各忙各的,但阿雯下班后的贤妻良母工作,却从未“偷工减料”过。好在悉尼的生活设施很方便,尤其外卖或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很受阿雯的欢迎,再加冰箱和冰柜里的中式或西式的半成品菜以及超市里买的生熟点心应有尽有,所以定居悉尼后的那段生活很稳定,真可谓:全家其乐融融,个个称心如意。

话说上海,阿明和阿根两家各生了一个儿子,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再加当年的某些原因,使79届和80届的两届中学毕业生参加同一届的高考,让这些考生们在争夺入大学的有限名额“战”中,几家欢喜几家愁。

阿明和阿根两家的儿子,均在扩招的大专分数线内,双双被招进了一个大专学校的英文系就读。为此事,双方家长似乎都不太满意,他们只能互相商量寻找良策。最终决定把想法向姐姐坦言,希望在此出国高潮期,也能让两个孩子去找个更好的前途,他们盼望去澳大利亚就读,走进自费留学的行列。

不久,阿雯全家义无反顾地答应帮助他们办理一切手续,并且当年就让两个孩子来澳大利亚入学了。

事情的发展真是令人难以估计,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国突发事件,使当时正在悉尼探望姐姐一家的阿明和阿根夫妇,成了澳大利亚政府特殊移民政策的得益者,他们两家也成了长期居民(绿卡获得者)。

从此,每个家庭发生的故事,以及一切环境背景的变化等,又都开始与悉尼市密不可分了。

90年代初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可可与丈夫(她的同学),决定一起受聘于上海一个传染病研究所,搞一项专业研究,还要与医学院的流行病学教研室等几个相关单位合作,共同完成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研究课题。同时,可可也应分别多年的奶奶之邀,夫妻双双住回了老宅。80年代初期,这幢老宅,落实政策,把已占用十几年的小工场搬走,将房子清理出来,归还给了李家。

装修后,李家两位老人叶落归根地搬迁回家安度晚年。没多久爷爷去世,老宅中仅留一个89岁的奶奶和一个几十年相伴左右的老保姆,老保姆28岁守寡后,一直陪伴在奶奶身边,她俩也日久生情地相依相靠,密不可分了。可可夫妻住回老家后,奶奶看着可可就像看见了阿雯,毕竟可可在音容外表上很像阿雯,关键还是敬爱老人的言行,让老人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心满意足。阿雯几次邀她去悉尼定居,以尽孝道,但她考虑再三没敢成行,主要是老人已熟悉周围环境,离不开保姆全日陪同。老人只盼望阿雯全家能抽假期常回家探望探望她,而她就准备这样“一动不如一静”啦!

人生的考验

21世纪的某一天,阿山在驾车回家的路上,突然头晕眼黑,将失控的车撞向了街沿……等阿雯赶到时,阿山已被警察送入了医院急诊室抢救……

一个星期后的医院病房里:阿山已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好像不但没有记忆,而且连吃饭和说话也变得十分困难,有时张着眼睛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反应,甚至大、小便也要用“尿不湿”。医生告知家人,阿山康复痊愈的前途艰难,但也不排除会出现奇迹。

医院的康复病房里,不少是中风的病人,尤其是半边瘫痪的病人,他们每天必须去做肢体锻炼。病房内除了有专职护士指导和照顾之外,偶尔也会有个别家属不固定地来陪同照顾。一般在病房里,能全天和全方位陪伴病人的家属,还是不多见的。唯有阿雯,她辞去了工作,全身心地服侍着阿山吃、喝、拉、撒、睡等。她每天无怨无悔、忍劳忍脏,对阿山之事,不分大小地亲力亲为。病房里的医生、护士、病人、家属、探望病人的访客等没有不佩服阿雯的,人人羡慕阿山之“不幸中的大幸”。因为人生的真爱能达到这种程度,大家都认为这是故事里的情景,现实中会有吗?似乎不能相信,但阿雯却让大家亲眼目睹了。一天天,一月月,时间在变化,阿雯的心却不变。

新的一天开始了,早上7:30左右,阿雯轻声轻脚提了大包、小包走进病房,对着没有反应的阿山,在耳边轻轻叫了一声阿山的爱称:小宝,早上好!然后又在面额上吻了一下。

然后,阿雯就开始忙阿山的事了。如她要在阿山的耳边轻轻地讲讲家里的事、医院里的事、吃东西的事,甚至告诉他,今天带了些什么他喜爱而又好吃的东西等。然后请护士搭个手,将阿山抱在浴用椅上,推进浴室,用医院里的活动洗浴椅设备,亲自为他冲洗全身并细心擦干,换上她每天从家里洗好、熨好的内衣、内裤,然后在外面再套上医院里的清洁反穿衣,推回床上,喂他吃每天准备好的食品。她发现室内暖气比较干燥时,就加烧点绿豆汤,有时医院里的饭或面包不太好消化,她就每天烧点粥或煲个汤,加以轮流翻花样,阿山的胃口一天天好起来。一切服侍工作忙完后,她就坐在床边,轻轻地在阿山耳边读着小说,尤其喜爱读自己家的藏书《简·爱》、《蝴蝶梦》、《傲慢与偏见》等。医院规定,每天下午1:00到3:00和晚上9:30到第二天早上7:30,是谢绝访客或家属留在病房内的(除非特例),所以阿雯就利用这两段时间回家,忙自己的个人事、家里的杂事和阿山的事。阿雯每天忙这些事的时候,身旁的爱爱最心疼妈妈,阿根和阿明两家,也是天天轮着去阿雯家帮做家务,或者去医院帮忙洗浴。每个周末或休假的下午和晚上,都是爱爱争抢着代妈妈去完成任务的,毕竟她是个医生,服务质量也让阿雯放心。

阿山在医院的康复病房里,一晃已有三个多月了。一天中午阿雯正在为阿山喂粥时,突然眼前站了一个人,呀!阿海哥哥!阿雯既惊讶又欣慰,立即将已经喂好的粥碗往台上一放,站起来就与大哥热泪盈眶地相拥了。此时阿雯得到的精神支持和抚慰,早已无声胜有声,他们兄妹之间的交流,也在他们各自背上的双手之轻拍中领会了、感悟了。

因为阿雯怕大哥担心所发生的一切,打算待阿山情况好转些再告诉大哥。不料,这次爱爱接到舅舅问候电话时,就直话直说了家里发生的一切。没想到的是,阿海马上飞过来,并且二话没说直接赶往病房,为他心爱的这对弟弟妹妹加油来了。他们这种从小建立的兄弟姐妹之情是刻骨铭心的,不是学历、金钱、地位的改变可以冲淡的。

悉尼的气候宜人,有一天阿雯为阿山擦面时,发现阿山的眼睛有反应了,嘴巴张动时,居然有轻微的说话声,四肢能抬动了。阿雯立即招来医生和护士们,让他们肯定一下,是否奇迹真的降临在这对好人的身上了。

是的!肯定是的!此时,全病房的人都聚过来一起欢跃,大家拥着满面泪水的阿雯为她而高兴。大家崇敬这样一位好太太,让阿雯开心,是大家的期望。功夫不负有心人,爱的力量终于让奇迹出现啦!

有人讲:阿山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有人讲:人生曲折时,才能患难见真心。

更有人讲:天灾人祸,世人难料,要懂得珍惜,要懂得感恩。

阿雯的故事暂且讲到这里,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做,天在看,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