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格律诗的对仗

格律诗的对仗

时间:2022-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仗也是律诗的基本格律规定之一。因此,学习格律诗,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律诗对仗的有关知识。“对仗”是律诗中的叫法,是从仪仗中演化出来的。严对是要求十分严格的对仗,由于这种对仗的上下句对得十分工整,因此又称为“工对”。宽对是要求得不十分严格的对仗。还有一种借音的对仗。它主要针对联与联之间的对仗而言,非一联之中出句与对句的对仗。其中,涉及律诗对仗的量词主要有前两类。② 表范围的,称为范围副词。

对仗也是律诗的基本格律规定之一。一首七言诗或五言诗,即使符合了律诗的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方面的规定,仍然不能叫“律诗”,还必须同时符合律诗对仗上的规定,才能称为“律诗”。因此,学习格律诗,还必须了解和掌握律诗对仗的有关知识。

一、对仗的概念

“对仗”就是将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以求得整首诗节奏整齐、音律和谐、朗朗上口的修辞手法。例如: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上)

对仗在修辞上又叫“对偶”,在民间又叫“对联”,在口语中又叫“对子”。“对仗”是律诗中的叫法,是从仪仗中演化出来的。仪仗需要两两相对,所以两两相对的句子就叫“对仗”。

对仗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上句在律诗中叫“出句”,在对联中叫“上联”;下句在律诗中叫“对句”,在对联中叫“下联”。

二、对仗的分类

(1)从结构上,对仗可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类。严对是要求十分严格的对仗,由于这种对仗的上下句对得十分工整,因此又称为“工对”。严对的要求一般是: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没有重复的字。

宽对是要求得不十分严格的对仗。一般来说,宽对只要求词性、结构基本相同即可(严对和宽对的具体要求,下面将会详细叙述)。

(2)从意义上,对仗又可分为正对、反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类别。

正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对仗。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反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仗。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

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在反对中,一般都有一对或几对反义词出现。

借对是指利用一字多义的现象形成的对仗。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寻常”是“通常”之义,但在古代“寻常”又可作数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故可借来与数词“七十”相对,这是借义。还有一种借音的对仗。如: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唐·白居易《西湖留别》)

借“沧”为“苍”,“苍”是颜色词,与“白”相对。

流水对是指下句的意思是承接上句而来,上下句之间在时间上、因果上、顺序上有先后联系的对仗。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因果关系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间顺序)

扇面对是指上下联的出句与出句相对、对句与对句相对的对仗,又叫“隔句对”。它主要针对联与联之间的对仗而言,非一联之中出句与对句的对仗。如白居易《夜闻筝中潇湘送神曲感旧》的前四句: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湖水曲,留在十三弦。

句中,“缥缈”对“殷勤”、“巫山女”对“湖水曲”、“归来”对“留在”、“七八年”对“十三弦”,都是隔句对。

其他还有同字对、三句对、四句对、领字对、领句对、严韵对、错综对、不等对、句内对等。这些在词中用得较多,律诗中不常用,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三、对仗的要求

这里主要讲严对与宽对的要求(特别是严对,掌握了严对的要求,宽对的要求自然也就掌握了)。

(一)严对的要求

1. 词性相同

即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量词对量词、代词对代词。甚至各类词的小类也要相对,即在名词对名词中,还要时间名词对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对处所名词;在动词对动词中,还要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对表心理活动的动词,表比喻的动词对表比喻的动词 ;在形容词对形容词中,还要表性质的形容词对表性质的形容词、表状态的形容词对表状态的形容词;在副词对副词中,还要否定副词对否定副词、范围副词对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对语气副词,等等。如: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上张丞相》)

“气”对“波”(名对名),“蒸”对“撼”(动对动),“云梦”对“岳阳”(名对名),“泽”对“城”(名对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风”对“渚”(名对名),“急”对“清”(形对形),“天”对“沙”(名对名),“高”对“白”(形对形),“猿”对“鸟”(名对名),“啸”对“飞”(动对动),“哀”对“回”(“回”:“回旋”之意)(形对形)。

律诗中所用的同类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方位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等九类以及联绵词。其中,名词又分为若干小类。十分工整的对仗,要求这些小类也必须相同。《声律启蒙》所谓“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即古人练习对仗时常背的内容。

关于现代汉语中词的分类,大家在中学阶段都已接触到,基本熟悉。这里再将有关知识简单介绍一下:

现代汉语一共将词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实词又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叹词、拟声词九类;虚词又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四小类。“词性相同”主要指的是实词的词性相同,特别是前七类。因此,这里主要将前七类的有关知识介绍一下: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包括时间、处所、方位)名称的词。

名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普通名词。包括表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名词。如眼睛、电灯、书本、科学、文化、思想、道德。

② 专用名词。表示特定人或事物的名词。如北京、上海、雷锋、鲁迅。

③ 时间名词。如今天、明年、将来、现在。

④ 处所名词。如周围、远方、郊区、操场。

⑤ 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旁、中。

诗词中对名词的小类分得更为详细,有天文、地理、时令、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专用人名、专用地名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存在消失等意义的词。

动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表动作行为的。如走、跳、看、笑、学习、批评。

② 表心理活动的。如爱、恨、想、希望、认为、讨厌。

③ 表发展变化的。如扩大、缩小、开始、停止、改变。

④ 表祈使命令的。如使、请、托、禁止、委托、命令。

⑤ 表判断或比喻的。如是、像、似、好像、好似、类似、如、犹如、有如、仿佛等。

⑥ 表可能意愿的(能愿动词)。如能、能够、可能、该、应该、要、会。

⑦ 表动作趋向的(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开、过、起、上来、下去、进来、过去。

其中,涉及律诗对仗的动词主要有表动作行为的、表心理活动的、表判断比喻的、表动作趋向的四类。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

形容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表性质的。如冷、暖、好、坏、善良、凶恶、坚强、顽固。

② 表状态的。如粗、细、高、矮、愤怒、愉快、雪白、笔直。

③ 表色彩的。如赤、橙、黄、绿、青、蓝、紫

④ 表不定数量的。如多、少、全、全部、所有、许多、好些。

⑤ 表区别的。如男、女、正、副、方能、慢性、大型、主要。

其中,涉及律诗对仗的动词主要有前三类。

(4)数词:表示数目及其次序的词。

数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基数词,表示基本数目,如一、二、三……十、百、千、万、亿、兆、零、半。

② 序数词,表示次序先后,一般由“第、初”加上基数词组成。如:第一、第二……第十,初一、初二……初十。

③ 倍数词,表示比底数增加多少倍的数词,由基数词加上“倍”组成。如三倍、五倍、十倍、八倍。

④ 分数词,表示几分之几的数词。如二分之一、五分之三。

⑤ 小数词,表示比零大比一小的数词。一般用“几点几”表示,这里的“点”指小数点,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个“几”就是小数词。如:零点八、零点四。

⑥ 概数词,表示大概数目的数词。一般用基数词加上“上下、左右、来岁(个、件等)”构成。如五十上下、一百左右、七十来岁。

(5)量词:用在数词后表示计量单位的词。如尺、寸、斤、两、个、件、条、次、趟等。

量词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 名量词:表示人或事物计量单位的量词,又叫“物量词”。如一丈布、一两油、三个人、五条枪。

② 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的量词。

③ 复合量词:包含两个计量单位的量词,如人次、架次、车次、吨公里、吨海哩。

其中,涉及律诗对仗的量词主要有前两类。量词常与数词组合在一起使用,以前称为数量词。后叫数量词组,现在叫量词短语。

(6)代词: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代词。又分为第一人称(我、我们、咱、咱们)、第二人称(你、你们、您)、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自称(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四小类。

② 指示代词:具有指示和代替两种作用的代词。又分为近指代词(指代眼前事物,如这、这里、这些、这样、这么、这会儿)、远指代词(指代远处事物,如那、那里、那些、那样、那么、那会儿)两小类。

③ 疑问代词:用来表示疑问的代词。如谁、什么、哪儿、哪里、怎么、怎样。

(7)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等意义的词。

副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表程度的,称为程度副词,如很、最、极、更、挺、顶、非常、十分、更加、极其、格外、稍微、有点儿、略微、几乎、尤其。

② 表范围的,称为范围副词。如都、总、共、只、仅、单、光、就、全、总共、统统、仅仅、单单、一概、一律、一起、独、独独。

③ 表时间的,称为时间副词。如已、已经、曾、曾经、刚、刚刚、才、正、在、正在、将、将要、即将、就、就要、常、常常、时常、永、永远、马上、立刻、顿时、终于、时时、往往、渐渐、一向、向来、始终、从来。

④ 表情态的,称为情态副词。如忽、忽然、猛然、公然、悄悄、暗暗、大肆、肆意、特意、亲自、赶紧、赶忙、急忙。

⑤ 表语气的,称为语气副词。如难道、究竟、岂、到底、偏、偏偏、索性、也许、难怪、大约、幸亏、幸而、反倒、果然、居然、竟然、何尝、何必、明明、恰恰、未免、未必、只好、不妨、就、可。

⑥ 表肯定否定的,称为肯定、否定副词。如必、必须、必然、必定、确、确实、的确、当然、不、没、没有、未、莫、勿、是否、不必、不用。

⑦ 表重复、频率的,称为重复频率副词。如又、也、再、还、常、仍、仍然、还是、经常、再三、屡次、重新、依然。

在律诗对仗中,副词的小类一般也要求相同。

以上七类实词中,代词、副词在古代汉语中属于虚词。

掌握了上述各类词的概念和分类,就能基本辨别现代汉语中各种词的词性了。

由于律诗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其中经常要涉及许多文言词,要想使律诗写得具有古意,还需要了解古代汉语语法中对词分类的有关知识,这样才能在律诗的对仗中对词性更加运用自如。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学者可自己去学习。

2. 结构相同

即上下句在结构上从大到小(从整句到句中的每一个短语再到每一个词)都必须相同。如上两例:

“气/蒸云梦泽”是主谓结构,“波/撼岳阳城”也是主谓结构;“蒸/云梦泽”是动宾结构,“撼/岳阳城”也是动宾结构;“云梦/泽”是偏正结构,“岳阳/城”也是偏正结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同样如此:“风急天高/猿啸哀”与“渚清沙白/鸟飞回”同是联合结构,其余如“风急/天高”与“渚清/沙白”(联合),“猿/啸哀”与“鸟/飞回”(主谓),“风/急”与“渚/清”(主谓),“天/高”与“沙/白”(主谓),“啸/哀”与“飞回”(补充),结构从大到小均完全相同。

这里关系到汉语从词到句子结构的语法知识。下面同样对这方面的语法知识进行简要介绍。

汉语中(不管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存在着五种基本结构关系: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补充关系、联合关系,这五种结构关系便构成了汉语的五种基本结构——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这五种基本结构,是贯穿古代、现代的汉语语法系统的五种基本结构。汉语的句子、短语(又叫词组)、词(主要是双音节合成词)三种基本表意单位都由这五种基本结构组成。学习律诗对仗,对这五种基本结构必须要有所了解和掌握。

(1)主谓短语:前一部分表示某种事物、情况,是被陈述的对象;后一部分用来陈述前一部分,指出前一部分怎么样或是什么。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被陈述与陈述的关系。这样的短语,叫主谓短语。如“阳光灿烂”“心情舒畅”“今天中秋节”。

主谓短语具有如下特征:

① 前一部分能够回答后一部分陈述的“是谁、是什么”,后一部分能够回答前一部分“怎么样、是什么”。

② 两部分之间一般可插入否定、程度等副词。

③ 前一部分多是名词、代词,后一部分多是动词、形容词,有时也可是名词。

词和句子中的主谓关系如:

词:地震、肩负、胆怯、年轻等。

句子:他来了。小王病了。大雨下个不停。

(2)动宾短语:前一部分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后一部分表示这种动作行为支配、涉及的对象,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样的短语叫动宾短语,如:“歌唱祖国”“关心集体”“来了客人”“喝一杯”。

动宾短语具有如下特征:

① 后一部分能够回答前一部分支配的“是谁、是什么”。

② 两部分之间一般可插入时态助词“了、着、过”。

③ 前一部分是动词,后一部分多是名词、代词、量词(名量词)短语。

词和句子中的动宾关系如:

词:领队、管家、举重、司机等。

句子: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我买了一本书。

(3)偏正短语:前一部分用来修饰、限制后一部分(偏),又称“修饰语”;后一部分是被前一部分修饰、限制的对象(正),又称为“中心语”。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被限制的关系。这样的短语,叫偏正短语。如:“祖国大地”“钢铁长城”“热烈欢迎”“非常壮观”。

偏正短语有如下特征:

① 前一部分用来修饰、限制后一部分。

② 前一部分能够回答后一部分(中心语)“是什么,是多少、属于什么范围、怎么样”等问题。

③ 两部分之间一般可插入结构助词“的、地”。

根据中心语的性质,又可把偏正短语进一步分为定中短语、状中短语两类。作为律诗的对仗,不需要进一步区分定中、状中,统一说成是偏正短语即可。

词和句子中的偏正关系如:

词:课桌、电灯、轻视、深造等。

句子:我们学习对仗知识。小凤非常高兴。

(4)补充短语:前一部分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性状,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结果、程度、数量等进行补充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被补充说明与补充的关系。这样的短语,叫补充短语,如:“打扫干净”“说清楚”“看一次”“站起来”“高兴极了”“打跑了”。

补充短语有如下特征:

① 后一部分能够回答前一部分的结果、程度、数量、动作趋向等问题。

② 两部分之间一般可插入“得”字。

③ 前一部分是动词、形容词,后一部分多是动词、形容词、程度副词、趋向动词、量词短语、介宾短语等。

词和句子中的补充关系如:

词:提高、说服、推翻、立正等。

句子:教室打扫干净了。他走进来。

(5)联合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谁主谁次问题的短语,叫联合短语。如:“工人农民”“科学文化”“继承发展”“恢复发扬”“伟大光荣”“英勇顽强”。

联合短语具有以下特征:

① 具有延展性,即可以无限制地扩展下去。

② 各部分之间可插入“和、并、而”等连词,也可用“、”号。

③ 各部分的功能性质基本相同,一般是同词性的词语。

④ 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并列、选择、递进等关系。

词和句子中的联合关系如:

词:道路、选择、优良、雄伟等。

句子:战士们正在整理枪支弹药。她的身姿非常优美高雅。

3. 平仄相对

即上下两句的平仄关系必须相反(主要是针对二、四、六字而言,因为一、三、五字多是可平可仄之处)。如:

4. 没有重复的字

诗句中没有出现相同的字。

(二)宽对的要求

宽对只要求平仄相对,词性、结构大致相同,而不必完全相同。对词的小类、没有重复的字等均不作要求。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例中,“从”对“是”(介对动),“从今夜白”对“是故乡明”(偏正对动宾),词性、结构均不完全相同。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一》)

“割据”对“云霄”(动对名),“纡”对“一”(动对数)“筹策”对“羽毛”(动宾对偏正),词性、结构也不完全相同。

如果一个对仗中有五六个字(七言)或四个字(五言)对得工整,也算工对。如: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翼”名词,“通”动词(词性不同);“飞翼”“点通”(前偏正、后补充,结构不同)。但前面五字“身无彩凤双”对“心有灵犀一”都是对得很工整的,因此也是工对。

四、律诗对仗的规律

(1)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2)一般是严对,但也可以是宽对。

也有前三联对仗或后三联对仗乃至全篇对仗的,有人将这三种情况称为对仗的变格。其实这无所谓“变格”,只要中间两联对仗就行了。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如果对仗了当然更好。

前三联对仗的如: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后三联对仗的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对仗的如:

醉 书

陆 游

半年愁病剧,一雨喜凉新。

稍与药囊远,初容酒盏亲。

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

我亦轻余子,君当恕醉人。

个别律诗只有一联对仗(颔联或颈联),甚至没有对仗,但全诗在平仄、粘对、押韵等方面又符合律诗的格律。如: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即 事

唐·杜甫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这两首诗都只有第三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但它们在使用律句、粘对、押韵等方面都完全符合律诗的格律规定,因此仍被归为律诗。

再如: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我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这首诗则没有对仗,但在使用律句、粘对、押韵等方面也都完全符合律诗的格律规定,因此也被归为律诗。

这种情况在唐诗中为数不多。可看作特殊情况。

五、对仗的避忌

1. 忌同字相对

同字相对是指在每一联中间,上句和下句在同一位置上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来进行对仗。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如果改成“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千里船”就犯了同字相对的忌讳。

2. 忌雷同

雷同是指颔联和颈联之间在音节结构上完全相同的现象。例如,颔联是三个双音节加一个单音节(2/2/2/1)结构,颈联就不能也是三个双音节加一个单音节结构,而应该改为另一种结构。像唐代司空曙的《贼平后送友北归》:“乱世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此诗中颔联的“生白发”“见青山”与颈联的“过残垒”“宿故关”,都是“1/2式”结构。结构相同,犯了“雷同”的忌讳,给人以呆滞之感。

严格来说,这是针对联与联之间在节奏上相同而言的,对仗则是针对一联内部的出句与对句的关系而言的,不应列入对仗的避忌中。这里只是遵循传统做法而已。

3. 忌合掌

合掌是指上句和下句都是同义词相对,造成两句表示同一个意思的现象,又称为“拙对”。例如,《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林黛玉和史湘云赏月联句,在第十九联中,林黛玉出了上联“犯斗邀牛女”,史湘云对了下联“乘槎(chá)访帝孙”。于是林黛玉说:“对句不好,合掌。”意思是说,史湘云的下联与自己的上联意思重合了(都是用天庭的事物来相对),犯了合掌的忌讳,对得不好。《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合掌更是正对中上下句意思重复的对仗,就更加“为劣”了。古人作诗十分忌讳“合掌”,因此古诗中犯合掌的现象很少。

有论者认为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典型的合掌。更特别举到“细浪、泥丸”,认为两词的意思完全相同,因此是典型的合掌。其实不然,此两句属于正对,从整体看,虽然都写的是红军,但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描写的。作者从俯瞰的角度,从空中看下去,在连绵逶迤的五岭中,长长的红军队伍如同一条细浪在缓缓前行,在磅礴雄伟的乌蒙山中,一个个红军战士如同一粒粒小泥丸在慢慢移动。上联写红军队伍,下联写红军战士。不管是从整体上还是从具体的用词上,并未“完全重复”,只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事物(长征的红军队伍)进行描写,应是典型的正对。

由此也说明,合掌现象极易出现在正对的对仗句中,在创作律诗使用正对时应多加注意。

4. 忌重字

戒重字是指在一首律诗中,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的出句与对句在同一位置上要避免使用重复的字,要避免同字相对。这一忌讳,既针对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的出句与对句,也针对整首律诗,即不光中间两联在相同位置上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在整首律诗中最好也不要出现重复的字。但出于表达上的需要而有意重复的字不算重字。如:

(1)重叠的字,如“茫茫”“萧萧”“滚滚”“悠悠”等。

(2)一句之中有意重复使用的字。例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个“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两个“难”);“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两个“自”,两个“相”)等。

(3)为了互相呼应而有意重复使用的字。例如:“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王维《送张王諲归宣城》)(两个“五湖”);“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两个“凤凰”,两个“凤”,两个“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