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黑暗处的明灯

黑暗处的明灯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远在美国求学的晏阳初,意气风发,想为祖国和她水深火热中的民众效力。同胞们的悲惨苦难,刺痛了晏阳初的心。晏阳初被深深感动了,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教育,中国历代肉食者一贯重视,但他们看中的是选拔人才的精英教育,晏阳初不同,他钟情于提高民族素质的平民教育。晏阳初任平教会总干事,执行董事中有陶行知、张伯苓、蒋梦麟等知名人士,首任董事长为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女士。

1943年5月24日,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纪念日,由美国一百八十位杰出教育家、科学家评选“现代对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爱因斯坦、杜威、迪斯尼等人榜上有名。让世界震惊的是,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位列其间,且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唯一的东方人。

晏阳初

他叫晏阳初。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杰出的发明者,使中国几千文字简化且容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万千不识字人的心智;他又是伟大人民的领导者,应用科学方法,肥沃他们的田土,增加他们辛劳的果实。”

这位世界级的“伟人”启迪了万千中国贫民的心智,打开了中国最底层劳动者的心灵之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这位“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半个多世纪来,却被历史的烟尘湮没了,遗忘了。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协约国一方。1917年,北洋政府对德宣战,近二十万华工远赴欧陆战场做战勤,俗称“华工军团”。只是,他们被欧洲人歧视为“苦力”,干着挖战壕、抬伤兵、运送弹药等繁重工作,斥责打骂更是“家常便饭”,饱受洋人凌辱。

此时,远在美国求学的晏阳初,意气风发,想为祖国和她水深火热中的民众效力。1918年6月,他无限深情地告别母校耶鲁大学:“难忘的耶大!难忘的常春藤!在你的绿荫下,我所得的远超过一张文凭和两个春天。”毕业典礼的第二天,他报名参加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华工服务中心,只身搭乘美国军舰,来到了烽火连天的欧洲大陆,到法国战场为华工服务。他被分配到法国北部一个有五千华工的华工营,以志愿者身份,为华工们代读代写家信和翻译传达。

出生在四川巴中的晏阳初,竟在万里之外才真正接触到最底层的中华同胞。华工们绝大多数目不识丁,加上语言不通,在洋人眼里如猪狗一般。同胞们的悲惨苦难,刺痛了晏阳初的心。在与华工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晏阳初发现他们不但勤劳朴实,且有着非凡的热忱与智慧,蕴藏着无限的“脑矿”,只因没受过教育,才陷入贫困与无知。华工营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晏阳初萌生了教华工识字的想法,他要授人以渔。他动员四十多名华工,办起了识字班。当时,国内兴起白话文,晏阳初就用白话文作为读写教材,加上日常和华工们交往中积累的经验,找出他们生活中所需的词汇,编成浅显实用的课本,也就是后来国内推行平民教育普遍应用的《平民千字课》的最早雏形。例如第一课为:“一人一手、二人四手、三人六手……”

他决定在法国推广华工识字班,只身前往巴黎征募中国留学生,百余人前来协助,林语堂便是其中一人。晏阳初鼓励已学会读写的人再教其他人,大批识字班陆续设立。一年后,仅在法华工的二十万人中就有近一小半的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可以书写家信、阅读报刊。

教华工识字并不是晏阳初的初衷,他还要对华工继续教育,让他们知道“天下事”,启迪华工们的社会意识和民族觉悟。他办了一份《华工周报》,主要内容为祖国消息、欧美近闻、华工近况、名人传略等。报纸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出他的意料,发行数月后,晏阳初收到一名华工的来信,这名华工为表示对晏阳初和《华工周报》的感激,捐出他冒着生命危险赚来的血汗钱——三年的积蓄,共三百六十五法郎。晏阳初被深深感动了,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他去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竟是华工们教育了他这名耶鲁大学的高才生。晏阳初幼年接受的儒家思想熏陶,像埋在心里的种子,与华工的接触使深埋的种子承接了阳光和雨露,于是种子萌芽了,慢慢结出了平民教育运动这个硕果。从那时起,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做官,不发财,只开发“苦力”,把终生献给劳苦大众。从此,平民教育这条崎岖而漫长的山路上,一个瘦削的身影踽踽独行。

2

1920年秋,华工们回国了,晏阳初也跟着回来。外交部长顾维钧邀他进入外交界,他婉拒了。他也没有在书斋里著书立说,成就功名,他要一心一意在祖国推动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国民教育引起世人的注意,但还只是零星的、慈善性的。当时的中国有四亿人,未受教育的,竟多至三亿以上,晏阳初心里别有一番春华秋实:“今日最急需的,不是练兵、不是办学、不是开矿,也不是再革命,我们全国上下人民所急需的,就是革心。把那自私自利的烂心革去,换一个公心。有新心而后有新人,有新人而后有新社会,有新社会而后有新国家。”世界最基本的要素不是黄金和钢铁,更好的世界需要更好的人民。教育,中国历代肉食者一贯重视,但他们看中的是选拔人才的精英教育,晏阳初不同,他钟情于提高民族素质的平民教育。

晏阳初加入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主持智育部新设的平民教育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先要看病症如何,然后发药,回国后的两年时间,他跑了中国十九个省,调查各省平民教育现状,访查各地学校,四处收集教具,观察各地平民生活。这期间,他与美国人许雅丽结婚,婚后仍八方奔走。1922年,晏阳初发起全国性的识字运动,疾呼“除文盲,做新民”,他认为中国人的心智并非愚钝,而是停滞,开展平民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做有知识力、生产力和公共心的“整个的人”。

他首选长沙作为平民教育试点,掀起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热潮。他特意新编《平民千字课》,每课前有图画一幅,把课中的内容用简图描绘出来,帮助学生明了课意,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长沙教育实验“一炮走红”,开办平民学校七十多所,征聘义务教员一百二十名——其中就有青年毛泽东。车夫与学徒,男女老少都有机会走进教室,仅三天便招收学生近两千人。

1923年8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北京成立。晏阳初这样解释平教会:平教会的平民之平,有两重含义,一是平等之意,无论白人、黑人、黄种人,穷人及富人,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二则是取意天下太平,若人人无机会受平等的教育,则天下也不会太平。晏阳初任平教会总干事,执行董事中有陶行知、张伯苓、蒋梦麟等知名人士,首任董事长为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女士。在为毕业学生颁发“识字国民证书”的大会上,朱其慧发表即席讲演:“今天这样的毕业典礼,我从未见过,使我非常感动。毕业生中有六十四岁的老婆婆,有十来岁的小孩子,有三百七十二名家庭妇女,有打着赤脚的泥腿子,有男的,有女的。这才是真正自由平等的平民教育。这才是实现人民政治的真正方法。”她越讲越激动,最后表示:“今后我要发一个深心大愿,从今天起,我要把自己的精力贡献给平民教育的事业!”

平民教育的成功,引起了东北军“少帅”张学良的关注。他深知乌合不教之兵不堪作战,1924年初夏,他请晏阳初制订了详细的军内教学计划,并组织委员会具体负责实施,张学良亲任主席。每营以一长官任教师,能读写的士兵任助教,每天上课两小时。晏阳初为推行这一空前的军队识字教育实验,供应了五万套《平民千字课》、六十部幻灯机,并率先主持执教有三百名军官参加的师资训练班。张学良看出晏阳初是个可用之材,提出以八百万大洋支持平教运动为条件,请他任东北行政院长,晏阳初一口拒绝了。

平教会成员携家带口来到农村

晏阳初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把一大批社会精英吸引到平民教育中来。那些喝了洋墨水的博士,如熊佛西、瞿世英、冯锐、刘拓等人,放弃大学校长、教授等优越地位,携家带口去了最艰苦的农村,聚集在晏阳初的身边。他们脱下西装,换上农民的粗衣布衫,甘于与泥腿子为伍。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尤其近一百多年来,高级知识分子第一次自觉自愿“到农村去”。时至今日,也令人难以置信。

平教总会视听教育部主任郑锦,是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创办者。当初,晏阳初问他:你的画作何以只供豪贵赞扬?何不用你的生花妙笔表达平民的可怜困苦生活?郑锦大受震动,半年后即辞去校长之职,加入平教会。

“茫茫海宇寻同志,历尽了风尘,结合了同仁,共事业,励精神,并肩作长城。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奋斗与牺牲,务把文盲除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见光明。一齐见光明,青天无片云。愈努力,愈起劲,勇往向前程。飞渡了黄河,跨过了昆仑。唤醒旧邦人,大家一起作新民: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20世纪20年代末唱遍华北大地的一首《同志歌》,是晏阳初为他的平教会创作的。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也许,就是这份爱和希望,才有那样的号召力,才能创造那样的辉煌。

3

晏阳初和同事们在一起

那时,国民党中央政府在南京励精图治,共产党人在崇山峻岭里打土豪分田地,大小军阀在各自的据地苟延残喘,混乱的尘世像被狂风吹起的沙地,纷纷扬扬,动荡不休。可总要有一处宁静的天地,让芜杂的人心构建心灵的秩序。那一方天地,就是河北的定县。

平教总会为研究乡村改造的有效方案,选择在河北定县搞实验。定县距北平二百多公里,四十多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百分之九十,在华北的农业区域中具有代表性。1929年秋天,晏阳初和平教会全体同仁迁往河北定县,平民教育走向乡村,走向农民,走向社会最底层。

20世纪初的中国农村,积贫积弱的中国广袤大地,识字的寥寥无几,农民都在为糊口奔波挣扎。晏阳初曾沉重地说:“中国的农民负担向来最重,生活却最苦:流汗生产是农民,流血抗战是农民,缴租纳粮的还是农民,有什么‘征’,有什么‘派’也都加诸农民,一切的一切都由农民负担!但是他们的汗有流完的一天,他们的血有流尽的一日。到了有一天他们负担不了而倒下来的时候,试问:还有什么国家?还有什么民族?所以,今天更迫切地需要培养民力、充实民力的乡村建设工作。”

他们这一大批知识分子放下身段,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深入民间,与劳苦大众为伍,就是要在最需要改造的“前沿阵地”,实现他们共同的心愿。“博士下乡”后,晏阳初告诫同仁:“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才到乡间来求知道。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定县实验是平民教育运动的转折点,它以农村为主要发展方向,把单纯的识字教育提高到对整个农村社会的改造,使平民教育更加亲民,更具划时代的气象与格局。按晏阳初的设想,他所要进行的实验,并不以教育人民识字为满足,而要使农业科学普及于农村,他计划发展一个县为全国模范。

要教化农民,必须自己先农民化。晏阳初毅然携碧眼金发的年轻妻子许雅丽及襁褓中的孩子离开北京,举家迁入偏僻艰苦的定县。他穿粗布大褂,住漏雨的茅草房子,粗茶淡饭,起早摸黑,一住就是八年。来到定县后,晏阳初对平教会同仁说:“自北京迁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在是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在各方面尽力使我们适应乡村生活,和农民同起同居,千万不能在定县形成小北京!”这一番话,是共勉,更是自诫。他身体力行,本不抽烟的他,在田间和农民闲谈时,会拿过农民的旱烟管呛上几口,还连连夸赞“味道不错”,他甚至学会了用当地土腔与农民说话。至今仍然留存的一张黑白照片,定格了当年的一幕:风沙飞扬的乡村土路上,身穿粗布大褂的晏阳初骑着毛驴,回头微笑着……

深入乡村后,晏阳初更深切体会到,要把平民教育由理念变为现实,仅凭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实施思路和方法。他下决心要把定县做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对千头万绪的农村问题系统研究后,晏阳初认为:农村的问题不是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全局的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他悟出中国农村的症结是“愚、贫、弱、私”四大病症,平教会便对症下药,以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为手段,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重新建造乡村,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这就是被称为“定县经验”的核心内容。“定县经验”不仅为当时中国农村建设提供了成功典范,至今还被许多国家的乡村建设作为蓝本。

晏阳初骑毛驴

在晏阳初的倡导下,平教会成员们把乡村当作实验室,开办农民学校,教农民识字写字,改良农业技术,设立诊所药房,创办《农民报》,编制平民读物,建立广播电台,编演农民戏剧,让定县旧貌换新颜,成为无文盲县。1933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参观定县后写道:“我发现了很具戏剧性并且证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定县人民,从外表上看,和中国其他各地村民并没什么不同,但形成他们许多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心灵以及其整个生活的前途。黄土之中,一个年轻的农民用锄头写出:在中国扫除文盲;而旁边一位姑娘则写道:为国家塑造新公民。”

晏阳初的“定县实验”得到了国民政府的肯定,南京高层决定在全国各省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在每个省划出一个县做试点。但因日军步步进逼,1936年,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不得不撤离定县。在定县飘扬了十年的“平”字旗倒下了,但晏阳初和他的平教会没有放弃,也不会放弃。

4

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平民教育“传教士”,晏阳初与陶行知被并称为中国教育的“南陶北晏”。只是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之路走得更为艰辛。

平教运动的开展,无疑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于是,晏阳初常常“沿门托钵”募集资金。他的募集对象主要是美国友人,募捐方式多为组织宴会。他的募捐有铁的原则:不得有任何附加条件。晏阳初不卑不亢地即席演讲平教运动的世界意义,他气宇轩昂的风度,富有哲理与正义的连珠妙语,常使满座宾客为之倾倒并深受感动。有一次,一个美国人手捧万元支票走近他:“晏先生,我很惭愧,对于您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我只能表示这点心意……”一名出身富豪之家的外籍女大学生,更是不远万里来到定县,穿粗布旗袍,吃粗茶淡饭,为实验区当打字员、外宾接待员长达六年,并函请母亲汇赠五千美元为平民学校购置广播电台设备。晏阳初特为她取了个中国名字——金淑英,并书赠李白《静夜思》作纪念。仅1928年,晏阳初就募回五十万美元,为“定县实验”解了燃眉之急。二十多年间,他共募得经费近千万美元。每次,晏阳初总是将募得款项悉数上交,并建议非集体决议,不得随意动用。他俭朴自省,曾留学美国的他习惯喝咖啡,但穷乡僻壤的定县哪里有咖啡可喝,他把苞谷面弄成糊,制成“晏氏咖啡”,自得其乐,津津有味地品尝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晏阳初将平教会的工作重心转到动员群众抗日救国方面,他在湖南以大中学生为骨干,组织“农民抗战教育团”和“战地救护队”,宣传抗日,激发军民爱国热情。晏阳初在演讲中大声疾呼:“外国人讥笑我们一个中国人是天下最聪明的人,两个中国人在一起,就是天下最愚笨的人。我们乡村同志,首先要引以为戒,更要通过教育培养农民合作的观念、习惯和技能。”他满怀信心地说:“如果中国四万万人都有科学头脑,都能运用上技术和合作精神,我敢说,就能百战百胜,要世界和平,世界就不得不和平。”

晏阳初还应张治中邀请辅政湖南,推行基层政治改革。“没有好的县政,产生不出好的省政,没有好的省政,亦产生不出好的中央政治。”他一上任先把整个湖南冗官裁了一大半,民主选举出一些有担当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基层政治改革。抗日战争期间,湖南成为抗日中坚,坚守五年之久,晏阳初功不可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他又在重庆开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延聘著名学者共同办校。他还去美国到处演讲募捐,使美国国会破例通过了一个以外国人名字命名的《晏阳初法案》,调拨专款帮助中国推行乡村建设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晏阳初与蒋介石会面,他趁机劝说国民党不要打内战:“我们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心不在此的蒋介石只傲慢回应:“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晏阳初语重心长地说:“委员长,如果您只看到军队的力量,而看不到人民的力量,那么您会失去中国。”可野心勃勃的蒋介石哪能掂出此言的分量!一语成谶。

5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晏阳初前往美国。很快,乡村教育学院被定性为反动学校,大部分教职员工都被打入另册。晏阳初的梦想在大陆彻底破灭了,他成为“美帝国主义走狗”。好在,历史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晏阳初将他的事业推广到国际,他由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变成世界平民教育家。因创作中国题材的长篇小说《大地》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十分敬重晏阳初,她采访他后,以相互对话的方式撰写了《告语人民》。文中,她这样评价晏阳初:“出身于书香世家的中国人民的儿子和世界的公民冥冥晏阳初,照理说,你完全可以凭自己出众的才华而赢得声望和舒适的生活。然而,你却无私地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自己祖国成千上万的地位低下的人民……如今,你已准备了一整套不但能为中国,而且能为世界任何地方平民改善生活,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你在世界之黑暗处点燃了一盏明灯……衷心感谢你与平民教育促进会对人类所做的贡献。”

月是故乡明,人老更思叶落归根。四海漂泊的晏阳初对故土无限眷恋,他在《九十自述》一书中满含深情地说:“我的乡井在四川巴中县。那儿,有我多少脚印,踏上山之巅,水之涯。那儿,埋藏着父母的慈骨,也珍藏着幼年温馨的记忆。尽管我是四海为家,有时午夜梦回,难免乡思万缕。书社、弦歌,以至樟茶鸭、豆豉鱼都是可怀念的。尽管这三十多年来,我常用的是英语,偶用母语,乡音未改,记忆中的故乡,随着我环绕天涯。”

晏阳初题字

九十五岁高龄的晏阳初,终于等来了祖国的肯定,他欣然回国。踏上故地定县,这位满头银发、满脸沧桑的老人孩童般地笑了,眼里盈满了泪水,口中喃喃自语:“我天天想你们,今天我终于回来了!”漂泊带来的一脚踏空的恐惧和衰老带来的迷路的感觉,终于在这一刻,在叫作故乡的气息里,消融。一片叶终要归根才妥帖。与灵魂合拍的,总是那一捧握手犹有余温的故土;能让心灵愉悦的,也总是那一抹掠过心底的感官振动和那一种纯天然的交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