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托尼·莫里森

托尼·莫里森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托尼·莫里森原名克洛艾·安东尼·沃福德,生于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1957年与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并生两子。获奖之后的莫里森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莫里森在自己的创作中始终把笔触对准生活在黑白双重文化冲突中的黑人,表现出她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强烈的民族感情。莫里森不仅属于黑人民族和美国人民,她也属于世界人民。

(Toni Morrison,1931—)

作者及作品简介

托尼·莫里森原名克洛艾·安东尼·沃福德,生于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以优异成绩从高中毕业后,她获得奖学金进入专为黑人开办的霍华德大学学习,暑假随学校剧团到南方巡回演出。南方之行使她对种族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大学期间改名托尼。她195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55年获康奈尔大学英语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康奈尔大学执教直到1964年。1957年与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并生两子。这次婚姻以失败告终。她辞去教职应聘到兰登书屋任编辑达20年之久,承担了反映黑人生活经历作品的编辑工作。后离开兰登,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英美文学教授。

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黑人作家,世界文学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二个美国女作家(另外一个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获奖之后的莫里森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

莫里森创作的作品主要有《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秀拉》(Sula,1973)、《所罗门之歌》(The Song of Solomon,1975);《柏油娃娃》(Tar Baby,1981);《心爱的》(Beloved,1987);《爵士乐》(Jazz,1992)。在小说创作的同时,她还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她最重要的评论文集《游戏于黑暗之中:白色与文学想象力》(Playing in the Dark:Whiteness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也于1992年面世。

莫里森在自己的创作中始终把笔触对准生活在黑白双重文化冲突中的黑人,表现出她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但与前辈黑人作家不同的是,莫里森的作品中不仅鲜见黑白直接冲突,而且很少有白人人物出现。她的文学创作超越了早期黑人文学对种族歧视制度的抗议,而转向对黑人本身和黑人心灵的探索,着墨于对黑人文化遗产和黑人心路历程的探索。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如何在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夹缝中发现自己、掌握自己,如何继承黑人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是莫里森小说创作一贯的主题。

莫里森的作品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性,还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她的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带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黑人的词汇、比喻、意象、象征在她的小说中比比皆是。更为突出的是,莫里森成功地运用了黑人带有神话色彩的古老民间传说、口头文学以及魔幻情节来渲染人物和故事,这种黑人文学风格增强了她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此同时,她也注意博采现代文学大师之长,对一些现代派手法如意识流、对人物心理的探索、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多层面的叙事风格等作了成功的尝试。莫里森最引人注目的写作特点是她打破了小说的传统创作模式,混淆了现实与虚构、历史与神话的界限,有意制造时序与空间的跳跃与变位,使自己的作品有一种朦胧感和神秘感,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里森的视角新颖,颇具启发性。她的文学成就使美国黑人文学、乃至美国文学的发展达到又一新的高度。莫里森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黑人民族,而她所涉及的种种主题,诸如文化冲突、价值定位、个人与社区、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等等也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所有民族和种族所面对的问题。莫里森不仅属于黑人民族和美国人民,她也属于世界人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