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烦躁焦虑的心理情绪之下,患者躯体行为表现为不安宁,“肢体躁扰”,入夜则“反复颠倒,懊烦心,不得眠也。(刘河间)”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是多种躯体、精神和行为疾病所具有的常见临床表现。失眠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在现代生活环境下,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及工作压力的加大,失眠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睡眠对维持心理稳定、恢复机体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失眠对人体会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影响操作安全,危害个体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睡眠问题所带来的医疗费用增加和工作效率下降,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古代文献对失眠症烦躁焦虑状态有着详细的论述。关于病因病机,《中藏经》称“虚烦少睡”,《诸病源候论》则认为是心热或胆冷所致,“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治疗方面,《伤寒论》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陈士铎诊治失眠症倡导“心肾不交”理论:“人有昼夜不能寐,心甚烦躁,此心肾不交也。”烦躁焦虑状态既可以作为病因导致疾病的发生,又可以是疾病病痛引起的结果,这种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状态使得疾病更加复杂,难以治愈。我们通过中医烦躁焦虑状态评定量表与特质焦虑量表(TAI)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来探索失眠症烦躁焦虑状态与人格之间的内在联系。
特质焦虑是“焦虑倾向中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亦即在把广泛的刺激情境知觉为危险或具有威胁性时的不同倾向,以及以状态焦虑对这种威胁进行反应的不同倾向”。焦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更像一种动机或习得行为倾向,它使个体将广范围的客观非危险环境知觉为威胁情境,并以与客观危险不成比例的状态焦虑水平对这些情境做出反应。特质焦虑量表(TAI)由斯比尔伯格编写,为自评量表,容易填写,不受年龄、职业、性别的限制,可广泛用于评定内科、外科、心身疾病及精神病人的焦虑情绪,也可用来筛查高校学生、军人和其他职业人群的有关焦虑问题,以及评价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对106例失眠症患者烦躁焦虑状态与特质焦虑进行了调查,让每一个患者填写失眠症患者烦躁焦虑状态评定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对回收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烦躁焦虑状态总量表及1、2、3、4、5分量表与特质焦虑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焦虑特质对烦躁焦虑状态的回归分析显示,焦虑特质作为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对烦躁焦虑状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综上所述,平常易于焦虑的患者,以及具有焦虑倾向的人格特质的患者,易于出现失眠症烦躁焦虑状态。
关于烦躁焦虑状态下失眠症内涵的探讨,为评定失眠症患者的心理紊乱状态提供了客观的评定工具,这对于完善失眠症的诊断及病因病机学说、指导临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借该病种推而广之,也可应用于其他疾病的诊疗。我们在临床诊疗中不仅要关注躯体症状,更要结合其人格特点,找到其根本的病因病机,既要注重合理选择方药,又要注重恢复患者心理紊乱状态,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寿小云.寿氏心理脉学与临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6
[2] 齐向华.辨证脉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74-278
[3] 王琦.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4] 毛海燕.张珍玉辨治失眠的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5):369-370
[5] 钱彦芳.顽固性失眠辨治体会[J].中医杂志,1998,39(11):658-659
[6] 郭雅明.中医辨症治疗顽固性失眠55例[J].河南中医,2003,23(3):178
[7] 李小波,白丽萍,米新.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症60例[J].陕西中医,2006,27(5):543
[8] 齐向华.失眠症中医诊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7-79
[9] 齐向华.173例失眠患者相关因素与体质关系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45-47
[10] 李融,蒋志强,侯钢.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530-5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