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正常骨髓穿刺涂片的细胞形态

正常骨髓穿刺涂片的细胞形态

时间:2023-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造血细胞的发育是连续性的,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特性,人为地将造血细胞分为6大系列: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单核系细胞、淋巴细胞系和浆细胞系。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发育过程与中性粒细胞完全一致。中幼、晚幼、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的划分以胞核形态特点为依据。正常有核红细胞呈PAS阴性。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正常骨髓中的含量<

(一)粒、红、巨核三系细胞的形态演变规律

造血细胞的发育是连续性的,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特性,人为地将造血细胞分为6大系列: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单核系细胞、淋巴细胞系和浆细胞系。每个系的细胞按其成熟程度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红系和粒系细胞的幼稚阶段又分为早幼、中幼和晚幼3个阶段。粒系细胞自中幼粒阶段开始根据胞质所含颗粒特性不同,再分为中性、嗜酸和嗜碱粒细胞。

粒、红、巨核三系细胞形态的演变规律:①粒、红系细胞由原始至成熟,胞体由大变小(原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小,自早幼粒细胞以后逐渐变小),胞质由少变多,胞核由大变小,成熟红细胞无胞核。②巨核细胞由原始至成熟,胞体由小变大,胞质由少变多,胞核由小变大、由圆形变为分叶状。③细胞越幼稚,胞质染色越深(嗜碱),细胞越成熟,染色越浅淡(嗜酸);以胞质染色深浅判断有核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成熟度。红细胞质染色由深蓝(原始)→蓝色(早幼)→浅蓝(中幼)粉红色(成熟);中性粒细胞胞质由无颗粒(原始粒细胞I型)→含嗜天青颗粒(早幼粒细胞)→含特异性颗粒(中性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发育过程与中性粒细胞完全一致。胞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变粗糙、紧密及块状;核膜由不显著到显著,核仁由清楚、不清楚到消失;胞核与胞质体积之比由大变小。

以红系细胞为例显示造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规律,如图2-18示。

1.粒系细胞 分为6个发育阶段,依次为:①原粒细胞;②早幼粒细胞;③中幼粒细胞;④晚幼粒细胞;⑤杆状核粒细胞;⑥分叶核粒细胞。中幼、晚幼、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的划分以胞核形态特点为依据。中性中幼、晚幼、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呈髓过氧化物酶(MPO)染色阳性。

(1)原粒细胞I型:胞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20μm,核圆、居中或稍偏位,染色质细致、淡紫红色细颗粒状,核仁小而明显,淡蓝色3~5个、外凸;胞质少、淡蓝色、无颗粒(图2-19)。

(2)原粒细胞Ⅱ型:在Ⅰ型基础上,胞质含少数细小颗粒,核旁无淡染区(Golgi区)(图2-20)。

(3)早幼粒细胞:胞体较原始粒细胞大;胞质稍多,颗粒增多、增粗,核旁有淡染区;核偏位,染色质聚集,核仁1~4个或无核仁(图2-21)。

(4)中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的一般形态特点:胞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0μm;核偏位、肾形或半圆形,染色质粗网状、凝聚,无核仁;胞质出现特异性颗粒,根据颗粒特性分为中性、嗜酸和嗜碱中幼粒细胞。

图2-18 以红系细胞为例显示造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规律

图2-19 原粒细胞Ⅰ型

注:胞质淡蓝无颗粒(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20 原粒细胞Ⅱ型

注:胞质中有少数细小颗粒,核旁无淡染区(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21 早幼粒细胞

注:核旁有淡染区(Golgi区)(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中性中幼粒细胞(图2-22):胞质较多,内含非常细小、大小一致、密集分布的淡紫红色或淡红色颗粒(嗜中性颗粒),常先在近核处出现(嗜天青颗粒分布于细胞质的边缘)。

嗜酸中幼粒细胞(图2-23):胞质布满粗大、大小一致、圆形、密集、有立体感的橘红色颗粒(嗜酸颗粒),形似剥开的石榴;有时还可见紫黑色颗粒,形似嗜碱颗粒(仅见于中幼粒阶段),随着细胞的成熟变为典型的嗜酸颗粒。

嗜碱中幼粒细胞(图2-24):胞质和核上含有数量不多、粗大、大小不一、凌乱分布的深紫黑色颗粒(嗜碱颗粒)。由于颗粒覆盖于核上,致使胞核轮廓不清。

(5)晚幼粒细胞:直径10~16μm;胞核肾形,有凹陷(凹陷度介于假设核圆径的1/2~3/4,<1/2为中幼粒,>3/4为杆状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小块状。①中性晚幼粒细胞(图2-25)胞质增多,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嗜天青颗粒减少或消失;②嗜酸晚幼粒细胞(图2-26)胞质充满嗜酸颗粒,有时可见深褐色颗粒;③嗜碱晚幼粒细胞(图2-27)胞质及核上含少量嗜碱颗粒,胞核轮廓不清。

(6)杆状核粒细胞:直径10~13μm;胞核呈杆状、带状、呈S形或U形弯曲,胞核凹陷度>假设核直径的3/4,染色质凝固块状。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图2-28)胞质充满细小中性颗粒;②嗜酸杆状核粒细胞(图2-29)胞质充满嗜酸颗粒;③嗜碱杆状核粒细胞(图2-30) 胞质和核上有少许嗜碱颗粒,胞核轮廓模糊。

图2-22 中性中幼粒细胞细小、密集的中性颗粒(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23 嗜酸中幼粒细胞粗大、圆形、橘红色嗜酸颗粒(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24 嗜碱中幼粒细胞粗大、大小不一、分布凌乱的褐色嗜碱颗粒(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25 中性晚幼粒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26 嗜酸晚幼粒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27 嗜碱晚幼粒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2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29 嗜酸杆状核粒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30 嗜碱杆状核粒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7)分叶核粒细胞:直径10~13μm;核呈分叶状,叶与叶之间可有一丝相连或完全断开。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图2-31)核分为2~5叶,多为3~4叶;②嗜酸分叶核粒细胞(图2-32)核分为2叶,通常对称,形似眼镜或呈“八”字状排列;③嗜碱分叶核粒细胞(图2-33)胞核分叶、形态模糊(因嗜碱颗粒散布于细胞核)。

中性中幼、晚幼、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呈阳性反应(图2-34)。

2.红系细胞 分为5个发育阶段,依次为:①原始红细胞;②早幼红细胞;③中幼红细胞;④晚幼红细胞;⑤成熟红细胞。

(1)原红细胞(图2-35):胞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μ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染色质粗颗粒样、网状分布、深紫红色,核仁2~3个;胞质深蓝色,着色不均,边缘着色深,核周浅染(相当于高尔基区和线粒体分布区域),无颗粒,有钝伪足。

(2)早幼红细胞(图2-36):胞体圆形,直径15~18μm;胞核圆形、稍偏位,染色质稍凝聚,核仁消失或不明显;胞质增多,蓝色,核周呈现明亮淡染区,无颗粒。

(3)中幼红细胞(图2-37):胞体圆形,直径8~18μm;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染色质凝聚小块直至碎墨块状,核周边出现缝隙;胞质和胞核各占一半;胞质灰蓝、淡蓝或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图2-38):胞体圆形,直径7~13μm;胞核圆形,明显偏位,染色质凝聚成大块或团块状,甚至固缩成碳核;胞质增多,淡灰或粉红色;胞核与胞质比例进一步变小,胞核不再分裂。

(5)成熟红细胞(图2-39):直径7~8μm,呈双面凹陷的圆盘形,无核;胞质淡粉色,中央1/3区域淡染。正常有核红细胞呈PAS阴性(图2-40)。

3.单核系细胞

(1)原单核细胞(图2-41):不规则形或圆形,直径14~25μm;胞质灰蓝或浅蓝色,似毛玻璃,不透亮,有伪足,无颗粒,有时可见空泡;胞核不规则,折叠、扭曲;染色质纤细网状、浅紫红色、淡薄;核仁大而清楚,1~3个。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图2-31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32 嗜酸分叶核粒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33 嗜碱分叶核粒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34 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及成熟粒细胞,MPO阳性

图2-35 原红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36 早幼红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37 中幼红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38 晚幼红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39 成熟红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40 正常有核红细胞PAS为阴性

图2-41 原单核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42 幼稚单核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2)幼稚单核细胞(图2-42):胞体直径15~25μm,不规则形或圆形;核染色质纤细、有凝聚或粗网状,核仁可有可无,胞质多,灰蓝色,含许多细小沙砾状嗜天青颗粒,可有伪足,可见空泡(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3)成熟单核细胞(图2-43):胞体稍小,直径12~20μm;胞核居中或偏位,形状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或S形;染色质凝聚,呈筛底或粗线条状;胞质多,灰蓝色,散在粉红色细小颗粒。正常骨髓中的含量<5%。

4.淋巴系细胞

(1)原淋巴细胞(图2-44):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20μm;胞质很少(呈天蓝色的窄带环绕胞核),透亮,无颗粒。胞核居中、稍偏位、有切迹,染色质深紫红色、粗糙,正、副染色质不透亮、排列成粗网状,核仁模糊,1~2个。明显增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淋巴瘤(ALL/LBL)。

(2)幼(前)淋巴细胞(图2-45):形似原始淋巴细胞。胞核有小凹陷,染色质粗糙,核仁消失。胞质淡蓝色,偶含少许嗜天青颗粒。明显增多见于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3)成熟淋巴细胞(图2-46):正常骨髓中占15%~25%。胞体直径5~18μm;胞体圆形、类圆形或蝌蚪形。胞核圆形或有小切迹,染色质致密大块状、深紫红色,核仁消失,可有假核仁。胞质极少(颇似裸核),淡蓝色,常无颗粒。大淋巴细胞胞质丰富,含少许嗜天青颗粒。正常淋巴细胞胞质PAS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阳性反应呈现细颗粒或中粗颗粒散在分布(图2-47)。

5.浆细胞系

(1)原浆细胞(图2-48):胞体直径15~25μm。胞核偏位、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粗颗粒网状、紫红色,有核仁。胞质丰富,深蓝或灰蓝色,近核处有一半圆形淡染区,无颗粒。明显增多见于浆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M)。

(2)幼稚浆细胞(图2-49):核染色质开始凝聚,核仁有或无。胞质多,灰蓝色,有时含少许紫红色细小颗粒。

(3)成熟浆细胞(图2-50):胞体椭圆形,直径8~20μm。胞核圆形、明显偏位,染色质粗凝块,呈车辐状排列。胞质丰富,灰蓝色,含少许或不含嗜天青颗粒,核旁有明显半圆形淡染区。

图2-43 成熟单核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44 原淋巴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45 幼稚(前)淋巴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46 成熟淋巴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47 正常淋巴细胞PAS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

图2-48 原浆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49 幼稚浆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50 成熟浆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6.巨核系细胞 分为5个发育阶段,依次为;①原巨核细胞;②幼稚巨核细胞;③成熟巨核细胞(包括有血小板形成的成熟巨核细胞和无血小板形成的成熟巨核细胞);④裸核巨核细胞;⑤血小板。

(1)原巨核细胞(图2-51):胞体较其他系原始细胞大(为2~32倍体),胞体直径15~45μm。胞质边缘常不规则(有皱褶状突起),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无颗粒。胞核形状不定,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深紫红色、粗糙颗粒状、排列紧密,核仁1~2个。

(2)幼稚巨核细胞(图2-52):胞体增大(为8~32倍体),30~50μm,形状不规则,常有伪足。胞质增多,深蓝或浅蓝色,近核处染色变淡,可含嗜天青颗粒。胞核形状不规则,染色质稍凝聚、粗糙,核仁不清。

(3)成熟巨核细胞:胞体大(为16~64倍体),直径50~70μm(可达100μm),是造血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形状不规则。胞核不规则形,染色质粗糙、凝聚,呈块状或条索状。胞质丰富,粉色,含紫红色小颗粒,云雾状。胞质内或细胞周边有血小板者为成熟有血小板形成的巨核细胞(图2-53),否则为成熟无血小板形成巨核细胞(图2-54)。

(4)裸核巨核细胞(图2-55):成熟巨核细胞胞质解体形成血小板后遗存的胞核。

(5)血小板(图2-56):星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直径2~5μm,淡蓝色。胞质含淡紫色细小颗粒,呈小堆、散在分布。正常巨核细胞呈PAS染色阴性或珠状、块状阳性(图2-57)。

图2-51 原巨核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52 幼稚巨核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53 成熟有血小板形成巨核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54 成熟无血小板形成巨核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55 裸核巨核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56 血小板(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57 正常巨核细胞PAS染色呈珠状或块状阳性

7.骨髓中其他细胞

(1)成骨细胞(图2-58):单个、多个或成堆分布。胞体椭圆形,直径25~40μm。胞质多,不均匀蓝灰色,泡沫状。距核较远处的淡紫区处含少许紫红色嗜天青颗粒。胞核圆形、偏位,染色质深紫红色、粗颗粒状,核仁小。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涂片中,应注意与浆细胞鉴别。

(2)破骨细胞(图2-59):是骨髓中最大的多核细胞,直径60~100μm。胞体多为不规则形,周边不整齐如撕纸状。胞质丰富、淡、灰蓝色,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天青颗粒。胞核2~10个,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粗网状,核仁1~2个。

图2-58 成骨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图2-59 破骨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3)组织细胞:形态多样,长径25~50μm。胞质丰富,周边不整齐如撕纸状,灰蓝或淡蓝色,含嗜天青颗粒,或有空泡,常含吞噬的色素颗粒、血细胞等。胞核大小较一致,圆形、椭圆形,染色质呈紫红色、粗网状,有核仁。

(4)肥大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图2-60):细胞外观呈黑紫色,胞体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带状或蝎尾状,直径5~30μm。胞质充满圆形、大小一致(直径0.3~1.5μm)、紫色或淡紫色嗜碱颗粒(含有组胺、5-羟色胺、肝素等),多覆盖于核上(致使胞核不易辨认)。胞核着色较周围胞质浅淡。

图2-60 肥大细胞(组织嗜碱细胞)(骨髓涂片,Wright染色)

(5)脂肪细胞:胞体直径30~50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整齐,胞质充满脂肪滴。胞核较小、不规则形、一般被胞质脂肪挤至一侧缘,胞核染色质致密,无核仁。

(6)退化细胞:可能为衰老退化或幼稚的细胞。这类细胞脆性较大,在推片时被人为破坏所致。外形呈扁平状,无立体感,胞质淡蓝色,形如竹篮,又名“篮状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时较多,有助于ALL的诊断。

8.骨髓小粒 分布于骨髓涂片中血膜尾部的褐色颗粒状物,是骨髓成分的标志,间接反应骨髓血细胞的增生程度。正常骨髓涂片中骨髓小粒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多为++或+++,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数“无粒(骨髓小粒)、无油(脂肪滴)”。不同疾病骨髓小粒造血面积及细胞成分的含量不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多<50%(以非造血细胞为主,造血细胞很少);各种白血病及增生性贫血多>75%(以造血细胞为主);老年人骨髓呈现生理性脂肪化,骨髓小粒较空;婴、幼儿骨髓小粒中细胞成分丰富、密集。

(二)骨髓增生程度分级与各类造血细胞比例

1.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通常在低倍镜下,根据无核的成熟红细胞与骨髓有核细胞(包括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等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的比例判断骨髓增生程度(表2-4)。

2.正常骨髓有核细胞构成比 见表2-5。

表2-4 骨髓增生程度与常见疾病种类的关系

表2-5 骨髓及外周血有核细胞构成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