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确立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确立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体系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早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便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础工程。
市场体系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节 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载体,是资源配置的场所,是企业竞争的战场。它的状况,对于现代市场经济能否高效益、高速度地发展,关系极大。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体系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早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便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目前的市场体系发展还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市场体系应该逐步规范,告别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一、市场要素

现代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主体、客体、机制、体系和法规五个方面组成。主体、客体、机制和体系四个部分密不可分,法规具有规范市场行为的独特性质,这五方面互为因果,通过相互作用,将五个部分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表现出来。经济利益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利益规范,是市场主体行为动机的内在推动力,市场机制是市场主体利益分配的信号,不同经济主体从不同角度追逐市场客体即各自的物质利益,市场体系就是容纳不同主体追求不同表现形式的物质利益的空间,其中各种利益信号的强弱,主要通过各种价值形式来体现。

(一)市场主体

1.什么是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具体来说,就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资产,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自然人。任何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以在满足社会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2.市场主体的结构

在市场经济社会,市场主体应当是平等的主体,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层次上指政府、中观层次上指企业与中介组织、微观层次上指居民。

(1)个人或家庭作为市场主体

个人或家庭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的表现具体有两点:一是为购买消费品和劳务,其支出直接构成消费品和服务商品市场的需求,其支出方向和结构直接影响市场消费结构,影响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二是个人投资,这种投资是把货币收入转化为投资,一般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融资手段,转化为投资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的需求;三是进入市场的目的是满足个人或家庭的偏好,这种偏好分为具有经济利益的和具有非经济利益的,此外也有社会公益偏好。个人和家庭在市场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作为一个消费者和要素的所有者存在。居民个体在市场中的地位很微弱,力量很小,但是个体的数量和规模是巨大的。

(2)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企业是所有市场主体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是由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所决定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础工程。

(3)政府作为特殊的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政府同样也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原因在于:一是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机构,对国有企业的市场行为影响较大;二是政府作为投资者,投资决策需要直接与市场相联系;三是政府作为消费者,自身的购买行为也应该是基于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上,自我约束,尽量节省纳税人的钱;四是政府还是调节者,政府这个市场主体对其他市场主体所实施的调控能力与效果,都对市场有着其他主体所不可比拟的作用。

3.市场中介机构

随着改革的进程,中国产生了新的一类重要的市场主体,这就是市场的中介组织。市场中介机构是在生产社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为适应各种市场主体的共同需要,依法设立的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民间组织或个人。中介机构以非盈利或盈利为目的,专门在市场主体之间发挥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中介机构必须与政府彻底脱钩,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公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根据中介行为的性质,可将中介机构分为以下几类:

(1)服务性机构

它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和服务设施,进行代购、代销、代运等代理业务。如证券交易所、黄金交易所、期货市场、批发市场、网上购物等。

(2)媒介性机构

它以提供市场信息为主,沟通市场交易,为买卖双方服务,如经纪商、代理商、拍卖行、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等。

(3)咨询性机构

它通过调查研究,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和建议,例如咨询公司,如美国的麦肯锡。还有策划公司,比如帮明星做包装策划的,或帮公司新产品做销售策划的。此外还有股市上进行股评的基金公司。

(4)公正性机构

它对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进行监督、鉴定、评估,调节各种纠纷,维护公平交易,如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组织等。

(5)行业性机构

它能扩大同一行业或者有关行业市场主体之间的交往,形成正常的市场进入和交易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如行业协会、商会、联合会、消费者协会等。

4.市场主体的地位

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经济,但这里的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企业,企业是区别于政府的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因此,这里就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在市场主体中,经济管理主体本位还是市场主体本位?经济管理主体本位还是市场主体本位,体现着经济体制选择的不同指导思想。经济管理主体本位意味着经济管理主体处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决策中心、指挥中心,政府是社会资源的最主要配置者,政府是企业的司令官。而市场主体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是被支配地位,少有或没有自主权,只不过是政府意图的忠实履行者,政府政策的严格执行者。市场主体本位意味着市场主体处于社会经济的中心,市场主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主体是社会经济的各分散决策主体,是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实践证明,只有以市场主体为本位,一切为了市场主体,一切依靠市场主体,社会经济才能发展。强大的市场主体就是强大的经济和强大的国家。

(二)市场客体

1.什么是市场客体

所谓市场客体是指在市场上用于交换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如各种消费品、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信息、证券、外汇、房地产、产权、旅游和通信服务等。近些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客体的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市场客体的范围从生活资料扩大到生产资料。随着资金市场和劳动力买卖的出现,资金和技术也成为市场经济的客体,市场经济客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与此相适应,市场经济客体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客体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受到市场规律这只“无形的手”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制约和规范,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由政府相关机构在遵循价值规律与供求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对市场经济客体进行制约与规范,由此可见,对市场经济客体的规范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

2.市场客体的特性

(1)它必须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2)相交换的物品或劳务必需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能够分别满足交换双方的需要。

(3)能够用于交换的必须是稀缺的经济物品。

(4)相互交换的物品和劳务不仅要有不同的效用,而且还要有价值量的差别等。

(三)市场行为

1.什么是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或者说是企业为实现其既定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的调整行为。

2.市场行为的内容

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市场行为内容十分繁杂,而且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其行为都是以实现商品价值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因此市场行为的内容围绕这一基本目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行为:

(1)营销行为

商品生产经营者总是要尽快地尽量多地把商品销售出去,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消耗花费并取得预期的收益。它们通过制定营销策略,采取多种多样的促销手段,以达到目的。生产经营者的促销行为主要包括人员促销、广告促销和商标促销等行为。向用户和广大的消费者宣传自己的商品、增强商品的知名度、扩大行销面是这些促销行为的主要目的。这些营销行为中既有积极正当的符合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行为,也有违背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大力支持和鼓励市场主体正当的市场行为,严厉打击和取缔虚假广告、虚假销售等欺骗行为,打击利用假商标、商业贿赂的方式促销的行为。

(2)定价行为

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定价功能的影响已经极其有限,企业成为定价的主体。企业定价的基础是成本,综合考虑市场供求、政府政策、市场竞争等因素来确定合理价格。在其他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价格的高低与企业的盈亏息息相关,因此企业的定价行为应该是既考虑本企业的盈亏,又要考虑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尽量做到对两者都有利,这样才能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支持鼓励产品定价合理、质量好的生产经营者,而对垄断价格、欺骗性价格予以限制。同时应制止哄抬物价、变相涨价等不正当的价格行为。

(3)合同行为

合同是指合同双方为了各自目的而明确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常以签订经济合同的形式得以实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目标常通过经济合同来敲定,这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之一。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通过合同约束,规范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行为,使其履行合同,使产销得到衔接,避免盲目的产销活动。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如果违反合同就会出现某一方受损的结果,如果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受到干扰和阻碍,实际上也就是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这就是说,在合同的订立与履行过程中同样存在损害市场功能和秩序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对利用合同进行的违法、违章活动进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除上述市场行为以外,还存在市场经营主体的投资行为、信用行为、质量行为、招用工等行为。这些行为与资金市场、劳务市场等有直接关系。市场主体的上述市场行为必须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规范和管理,使其按照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秩序规范进行活动,才能更好地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四)市场规则

1.什么是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是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其规范化、有序化和制度化,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并发挥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秩序的建立,得益于一个好的市场规则。如果市场难以发挥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地建立起来。因此,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规则。

2.市场规则的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规则可以分为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仲裁规则四个方面。

(1)市场进出规则

市场进出规则是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进入或退出市场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市场进出规则实际上是对某个市场主体或某种商品能否进入或退出一市场进行评判。

市场主体进出市场规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规范。按照市场开放、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和市场主体应具备的条件,各个市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合法身份;第二,市场主体的性质规范。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根据市场的章程、组织机构以及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及其组合,依法确认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体企业等,并确认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第三,市场主体退出市场的规范,如破产、歇业、兼并、收购等,要符合一定的法律程序。

市场客体进出市场规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市场客体上市交易必须合法;第二,商品的质量、计量及包装等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凡质量低劣、假冒伪造、“三无”、过期失效、明令淘汰、有害身心健康的商品不能进入市场。

商品进出规则是使市场主体和商品进出市场的行为规范化,是保证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基础。

(2)市场竞争规则

市场竞争规则,是指国家依法确立的维护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换、公平竞争的规则,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和要求,依法确立的市场竞争行为规范。它要求各市场主体都有均等的机会从市场选购生产要素、进出市场、在平等竞争中由市场形成价格、税负公平等。市场竞争规则的基本宗旨和核心内容,是为相互竞争的各市场主体提供公平交易、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市场竞争规则是市场主体之间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竞争关系的制度体现。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欺骗、胁迫、利诱、诋毁以及其他违背公平竞争准则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利益的行为。第二,禁止限制竞争行为。限制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滥用其拥有的市场优势地位和市场权利,或两个以上经营者通过协议等方式就交易价格、销售、交易条件等方面协调一致,妨碍公平竞争,损害竞争对手利益的行为。第三,禁止垄断行为。垄断行为是指通过独占、兼并、独家交易、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等形式,以达到完全、永久地排斥竞争对手,取得独占、控制和支配市场的目的。

(3)市场交易规则

市场交易规则是各市场主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活动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市场交易规则的首要职能是规范市场交易方式,要求市场交易规范化。其中主要包括:一是交易货币化,即用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让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使交易建立在货币价值尺度的基础上;二是交易公开化,即一切交易活动都要在有组织的市场上公开进行,不容许幕后活动与黑市交易;三是信用票据化,即通过信用票据促进商品交换,并使商业信用规范化。

市场交易规则的第二个职能是规范交易行为。在这方面,市场交易规则主要是要形成自愿的而非强制的公平交易,使买卖双方进行双方互惠和货真价实的买卖活动,反对和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市场交易规则的第三个职能是规范交易价格。价格规范化是市场交易有序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市场混乱往往突出表现为价格的混乱,因而市场交易规则必须把规范价格作为重要的内容。市场交易规则要明确价格形成制度,对于包括作价方法、作价原则、申报和监督制度在内的一整套价格形成过程,都要作出明确规定,不容许任何交易者违背价格形成制度。市场交易规则规范交易价格的重点,能防止无根据定价,牟取暴利及不必要的转手加价,特别是有意识地搞涨价风潮,破坏市场价格的稳定等行为。总之,市场交易规则主要通过各种规定来规范价格的形成,从而最终形成价格机制,即通过规范价格来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

(4)市场仲裁规则

市场仲裁规则,是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纠纷、进行仲裁的准则和规范。在各市场主体进出市场、开展竞争和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种矛盾和纠纷,因此需要有市场仲裁规则。市场纠纷的仲裁,包括司法、行政管理、社会仲裁和调节机构等多种组织和多种形式。市场仲裁规则要划分各种仲裁机构和仲裁形式的职责范围及其相互关系,规定仲裁的程序、仲裁依据的标准等。各种形式的仲裁规则都同时包括对当事人责任的认定、赔偿规则和惩罚规则。这个规则必须体现公平原则,对买卖双方一视同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二、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市场结构是指买方构成市场,卖方构成行业。广义上的市场结构是一种综合状态的集合,主要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总结起来即某一市场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传统上按行业内厂商之间的竞争程度把市场划分为四类。

(一)完全竞争市场

竞争最极端的市场称为完全竞争市场,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在这一市场中竞争不会受到任何形式的干扰、阻碍和限制。在这种市场类型中,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政府对市场不作任何干预。

1.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完全竞争市场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实际上这些前提条件也是完全竞争市场所具有的明显特征。

(1)市场上存在的单独市场行为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由于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整个市场的生产量和购买量相比,任何单个个体的生产量和购买量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因而,他们都无法影响市场的产量和价格,所以,任何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单独市场行为都不会引起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变化。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指出:“任何单独的购买者和销售者都不能依凭其购买和销售来影响价格。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就是:任何购买者面对的供给弹性是无穷大,而销售者面临的需求弹性也是无穷大的。”

(2)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存在差别

市场上存在许多企业,每个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在外形、包装、质量、性能等方面是没有差别的,以至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使自己的产品不同于他人的产品,因此无法影响价格形成垄断,享受垄断利益。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购买哪一个企业的产品都是同质无差别产品,也就是说这些产品无法通过购买需求形成一定的垄断性而影响市场价格。只要企业生产的是同质的产品,那么各种同质产品之间就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这很容易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3)生产者可以自由进出市场

任何一个生产者,都可以自由进出某个市场,即进出市场完全由生产者自行决定,不受任何社会法令和其他社会力量的限制。由于不存在任何进出市场的社会障碍,生产者能够自由进出市场,因此,当某个行业市场上存在净利润时,许多新的生产者便会被吸引进入这个行业市场,导致竞争激烈,引起利润下降甚至逐渐消失。而当行业市场出现亏损时,许多生产者又会退出这个市场,竞争趋于平缓,获取市场利润的空间增大。这样,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生产者只能获得正常的利润,而不能获得垄断利益。

(4)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

市场上的买卖活动完全自由、公开,商品购买者可以自由公开地向市场上任何一个商品销售者购买商品,商品销售者也能够自由公开地将商品出售给任何一个购买者,市场上不存在任何歧视。同时,市场价格也只随着整个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而变动,没有任何人为的限制。

(5)市场信息畅通准确

生产者完全了解生产要素价格、自己产品的成本、交易及收入情况以及了解其他生产者产品的有关情况。消费者完全了解各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及其交易的所有情况。劳动者完全了解劳动力资源的作用、价格及其他收益。

(6)各种资源充分流动

任何一种资源都能够自由地进出某一市场,能够随时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一种用途中去,不受任何阻挠和限制。即各种资源都能够在各种行业和各个企业间自由充分地流动。商品能够自由地由市场价格低的地方流向市场价格高的地方,劳动力能够自由地由收入低的行业或企业流向收入高的行业或企业,资金、原料和燃料等也可以自由地由效率低、效益差的行业或企业流向效率高、效益好的行业或企业。

2.完全竞争市场的缺陷

完全竞争市场也是一种有许多缺陷的市场形式。

第一,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成立,因此,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的实现,也必须基于具备了严格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所有前提条件很难具备,实际上,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很难出现。

第二,完全竞争市场所必需的有大量小企业存在这个条件既不可能也不适用。在现实经济实践中,即使进入市场非常自由,由于其他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影响,进入市场中的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多。即使市场中已存在有大量的企业,这些企业也只能是小企业,小企业对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无力引进,这大大阻碍了生产效率的较大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也难以降低。即使能够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也无法达到规模生产,这时其生产成本不仅不降反升。

第三,完全竞争市场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自由进入使效率更高、产品更能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企业不断涌进市场,而那些效率低、产品差的企业又不断地被淘汰退出市场。小企业在技术进步和外来干扰的冲击下很容易在竞争中失败,那些因在竞争中失败而退出市场的企业,其整个企业的设备与劳动力仍然可以发挥作用,却被迫停止使用,这样反而会造成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第四,完全竞争市场中完整知识的假设是不现实的。一般情况下,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只能具有不完整的知识,市场信息也不可能保证既畅通无阻又非常准确。所以,市场参与者都不可能具有全面、完整、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市场知识,拥有完整的市场知识只存在于不现实的理论假设之中。只有农业生产等极少数行业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农户的数量多而且生产规模一般都不大,同时,每个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产量和它在整个农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小,因而,每个农户的生产和销售行为都无法对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产生实质影响。如果有的农户要提高自己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并不会因为单独农户的行为而提高,其最终结果只能是提价农户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如果农户要降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不会因此而下降,虽然该农户的农产品能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较快地销售出去,但是,降价农户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这样,农户降低其农产品价格的行为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二)完全垄断市场

1.认识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是一种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对立的极端形式的市场类型,也叫作纯粹垄断市场,一般简称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就是指只有唯一一个供给者的市场类型。完全垄断市场的假设条件有三个方面:第一,整个市场的资源、物品和劳务都由一个供给者提供,消费者众多;第二,没有任何接近的替代品,消费者不可能购买到性能等方面相近的替代品;第三,进入限制使新的企业无法进入市场,从而完全排除了竞争。

2.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

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一个合法的或经济的壁垒,以便巩固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垄断企业作为市场唯一的供给者,很容易控制市场某一种产品的数量及其市场价格,从而可连续获得垄断利润。具体地说,垄断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垄断市场的形成是生产发展的趋势。在生产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自然而然在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当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必然会产生垄断。一方面,当生产和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产和资本逐步集中到少数的大企业手中,他们之间就容易达成协议,形成垄断;另一个方面,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产和资本必然集中到了少数大企业手中,这些大企业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从而获取稳定的垄断利润,他们都有谋求达成垄断的共同需要。

第二,垄断市场的形成是规模经济的要求。有些行业的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和资金,如果充分发挥这些固定资产和资金的作用,则这个行业只需要一个企业进行生产就能满足整个市场的产品供给,这样的企业适合于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具有这种规模的生产就具有经济性,低于这种规模的生产则是不经济的。这样来看,规模经济就成为垄断形成的重要原因。

第三,垄断市场的形成是自然垄断性行业发展的要求。有些行业具有向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而在整个市场中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展,单位成本递减,从而实现的效益增加,这些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通常情况下,这些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是由政府来经营的,如电力、电话、自来水、天然气以及公共运输等行业就是如此。

3.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论

从完全垄断市场形成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种市场类型对社会有利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完全垄断市场具有促进资源效率提高的功能。规模经济是完全垄断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完全垄断市场具有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表现在规模经济上。要形成完全垄断市场,必须要拥有并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和资金,同时提供产品的全部供给,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产品的成本,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这些都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完全垄断市场具有刺激创新的作用。完全垄断市场类型与创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专利是形成垄断的一种原因,完全垄断市场通过专利的形式赋予创新者以垄断排他性权利,使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享有创新带来的经济收益。因此,更多的企业都会加入到创新的活动中来。周而复始,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创新活动得以促进和开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完全垄断市场也存在着对社会不利的一面:第一,完全垄断市场会造成市场竞争的损失。市场竞争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命运和发展前途,完全垄断市场排除了市场竞争之后,使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技术进步的推动力;第二,完全垄断市场会造成生产效率的损失;第三,完全垄断市场会造成社会产量的损失。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垄断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所决定的产量进行生产,这种生产规模对于社会来说不是最优生产规模,其产量不是社会最优产量。因为一般来说,垄断市场的产量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产量,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市场最终造成了社会产量的损失;第四,完全垄断市场会造成消费者利益的损失。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由于垄断企业垄断权力控制了市场价格,消费者只能被迫接受垄断企业控制的市场高价格,必然造成消费者利益的重大损失。

完全垄断市场也是一种极端的市场类型,这种市场类型只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在现实经济实践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研究完全垄断市场具有积极的意义,研究它有利于我们研究现实市场类型条件下市场主体行为如何最佳化,还可以使我们明确政府对垄断行为进行干预、调节的必要性和所起的重要作用等。

(三)垄断竞争市场

1.什么是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中的一种市场形式,具体是指既存在着竞争又存在着垄断、既不是完全竞争类型又不是完全垄断类型的市场类型。因而,垄断竞争市场类型,介于竞争和垄断两种市场类型之间,同时又兼具竞争和垄断两种市场类型的基本特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并不存在,而大量存在的是垄断竞争市场类型,大多数行业的产品市场就是垄断竞争市场类型。这些行业市场中的企业数量多、规模不大、产量较小,其产品、服务与条件等方面均存在差别,这些企业在市场上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又对各自的差别产品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因而,这些企业兼有垄断与竞争两种特征。

2.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1)垄断竞争市场存在着大量规模较小的企业

这种特点决定了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小,却可以影响自己产品的市场价格。由于企业对市场价格不具备控制力,不能形成垄断,所以企业要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企业间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竞争,这一点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相同。但是,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不同企业生产的是差别产品,产品的差别又使垄断竞争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有一定的控制力,所以企业又可以影响甚至决定自己产品的市场价格,这一点又不同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

(2)垄断竞争市场存在着较多的替代品

由于存在着大量规模较小的企业,同时每个企业都在生产和销售同一产品类别内非常类似的产品,这样,市场上就存在着大量的接近于替代品的产品,这些产品是可以用来相互替代的。由于同一产品类别内类似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消费者就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因而,替代品之间的竞争就变得不可避免。

(3)垄断竞争市场中的产品是有差别的产品

垄断竞争市场上不同供给者提供的产品是有差别的产品,这种产品的差别指的不是不同种产品之间的差别,而是指同一种产品的不同之处。这种产品的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差别是产品本身特点引起的差别;第二个方面的差别是产品销售者服务质量和条件引起的差别;第三个方面的差别是由购买者的想象而存在的差别。

(4)垄断竞争市场存在着激烈的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就是通过生产与竞争对手有非价格差别的产品,去适应消费者对差别产品的消费偏好,争取更多的消费者。激烈的非价格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在非价格差别产品生产方面的竞争;另一方面是表现在非价格差别产品宣传方面的竞争。这些非价格竞争能起到价格竞争所不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垄断竞争市场上在进行价格竞争的同时也进行着激烈的非价格竞争。

(5)垄断竞争市场中新企业的进入难度增加

一个新的企业要进入到垄断竞争市场中去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具有相对更高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还需要有相对更高的广告宣传能力。

3.对垄断竞争市场的评论

垄断竞争市场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市场类型,这种类型的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垄断竞争市场有利于消费者多样性消费需求的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偏好是极为复杂而且多变的,在单纯的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各个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因此,企业只有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才能不断生产出具有不同特色的差别产品,从而满足广大消费者各类不同的消费偏好和需求。

第二,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高于垄断市场的效率。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处于完全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之间,高于完全垄断市场而低于完全竞争市场。

第三,垄断竞争市场有利于企业的竞争。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多而规模较小,同时产品的替代性很强,因而企业间的竞争很激烈,但是每个企业生产的又都是差别产品,这又使企业有能力控制自己的产品产量及其价格,从而就对自己的产品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垄断能力。垄断竞争市场的这种特征有利于企业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第四,垄断竞争市场有利于鼓励创新。在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下,每个企业必须生产出与其他企业有差别的新产品,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而差别产品的生产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垄断竞争市场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只有创新才能进入垄断竞争市场,获取利润。

垄断竞争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垄断竞争市场不能以最佳规模进行生产。在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产量低于平均总成本最低时的产量规模,其产品的平均总成本高于最低平均总成本。也就是说其资源如生产设备未得到充分利用,产生了多余的生产能力,生产要素使用方面存在着某种浪费。

第二,垄断竞争市场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垄断竞争市场是现实的市场类型,所以企业生产出产品以后要花费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广告宣传和推销活动,以便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企业的差别产品,引导消费者来消费该企业的产品。巨额的广告宣传和活动推销费用,是算入产品从生产到价值实现这一过程中的花费的,这些费用最终平摊进每件产品生产成本中去,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产品的成本,而消费者从产品本身获得的收益并没有随着广告、推销费用投入的上升而增加。

第三,垄断竞争市场使消费者消费支付增加。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生产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高于平均最低生产成本,同时需要进行广告宣传和推销活动,于是在本来成本就较高的基础上增加了产品的广告和推销费用成本,从而使产品平均成本大大上升。消费者消费这些产品时,就要比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支付更多的货币。

(四)寡头垄断市场

1.认识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是一种由少数卖方主导市场的市场状态,寡头垄断是同时包含了竞争因素和垄断因素,同时又更接近于完全垄断的一种市场结构。寡头垄断的形成首先是由某些产品的生产与技术特点所决定的,寡头垄断行业往往是生产高度集中的行业,如钢铁汽车、石油等行业。寡头厂商为保持自身地位而采取的种种排他性措施以及政府对某些寡头厂商的扶持政策等,也可促进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

寡头垄断市场是由极少数企业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占垄断地位的少数几家企业都在该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同于完全垄断市场,也不同于垄断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只有一个厂商,它的供给与需求等同于一个行业的供给与需求,垄断竞争市场则包含较多的厂商,每个厂商只是行业中的一小部分。而在寡头垄断市场中,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十分明确的,某一家企业降低价格或扩大销售量,其他企业都会受到明显影响,从而作出相应的对策。这就导致任何一家企业作出某项决策的时候,都必须考虑自身竞争对手的反应,并对这种反应作出估计。所以,单个企业很难对产量与价格问题给出像其他市场结构那样肯定而又确切的答案。寡头结构一方面促进了这个市场整体的标准化,另一方面,又让各个企业面临无差别竞争的境地,这种竞争存在于价格与非价格竞争之间。非价格竞争包括广告竞争和品质竞争。对寡头企业来讲,提升产品品质仅仅着眼于改善技术和系统的质量,而不解决同质性问题,那么,企业的竞争往往就侧重于价格和广告两个领域。

2.寡头垄断市场的成因

寡头垄断市场形态的出现主要归因于两点:一是因为市场竞争的垄断,即企业通过自身的竞争优势所获取的市场垄断,比如微软对操作系统软件领域的垄断;二是缘于政府法定的行政垄断,即政府通过法律法规赋予行业中的某个企业以垄断权力,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的管制,以改善效率,比如自然垄断属性的行业中的供水管道、煤气等。

总之,寡头垄断经济形态广泛存在于国际经济环境之下。寡头垄断经济不仅存在于资源性行业,甚至也出现在了竞争性消费品领域。寡头垄断经济形态的广泛存在反映了国际经济发展的隐性趋势和资本流通的战略性选择,特别是国际经济环境中出现的全球性双寡头经济,已经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国际经济新生态。在国际经济大背景下,如何正确引导和合理规范寡头垄断经济,各国政府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市场体系的功能作用

(一)市场体系的主要功能

1.市场体系具有销售商品的功能

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销售问题首当其冲,销售市场越大,销售的产品越多,经济发展就越快。现代市场体系提供了大量现货交易市场,这些市场基础设施配备齐全、法制健全、管理科学、网点分布合理、交易形式多样。现货交易市场加快了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现代市场体系还提供了许多规范化的期货交易市场。生产经营者参与期货交易,通过套期保值可以回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损失;充分而公平竞争的期货交易对有关商品合理价格的形成有积极作用,还可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公开而规范的期货市场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总之,期货市场能促进商品销售,促进经济发展。

2.市场体系有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如果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首先需要做的是完善市场。因为市场机制只是市场的一种特殊功能,市场完备到什么程度,市场机制也就完善到什么程度。有了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促使资源合理流动而达到优化配置。

3. 市场体系能够促进资源配置的流动

要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要把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当作目前的重点,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割裂和封锁,严禁不正当竞争,创建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有了完备的市场体系,资源就可以自由流动,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源必然流向产品供不应求的部门和行业,流向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效利用和节约使用,避免了资源的积压、浪费和低效使用。

4.市场体系有助于企业充分发挥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有竞争才有进步。因此,中国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企业竞争。要建立统一开放、法制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鼓励各个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投入市场竞争之中,经过优胜劣汰的激烈较量,推动经济发展。

(二)培育和发展现代市场体系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近些年来,通过国企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改革经营方式等措施,企业活力大大得到了增强,企业由此获得了进入市场的初步基础。持续深入深化企业改革,必须解决更深层次的矛盾,要将企业制度的创新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进。当前,要继续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将企业的各项权利和责任实打实地落到实处。加强国有企业财产的监督管理,实现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步伐。坚决制止向企业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有步骤地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评估资产,核实企业法人财产占用量。从各方面为国有企业稳步地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创造条件。

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目前各级政府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效率下降的问题,对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产生了阻碍,同时阻碍了新体制的建立。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必须基于这一原则才能尽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专业经济部门要逐渐缩减,综合经济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同时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拿价格机制来说,价格机制调节生产与需求、调节资源流向等作用,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及其趋于一致的过程而实现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推进价格改革,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即商品的市场价格以其生产价格为基础,灵敏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和币值变化。这样,价格机制就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的作用,则是通过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实现的。所以,要充分发挥供求机制的作用,就要让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即供求关系在背离的方向上应该是灵活的,在背离的时间上和程度上是适当的。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供求关系固定化,而应谋求在无数不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

4.采取有力措施,培育各类市场

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是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发展和完备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要以积极的态度,快速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规范股票的发行和上市,并对发行规模进行逐步扩大。货币市场要将规范银行同业拆借和票据贴现作为发展重点,中央银行实施国债买卖。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种违法违章的融资活动,建立针对发债机构和债券的信用评级制度,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对劳动制度进行改革,积极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最终建立。中国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这既是经济发展的优势,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更多地吸收城镇劳动力就业,广开就业门路。引导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地区间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丰富就业形式,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

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规范和发展。中国地少人多,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换。实行土地使用权一定期限内有偿出让制度,要改变商业性用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用招标、拍卖的方式代替协议批租。国家垄断城镇土地一级市场,同时加强对二级土地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建立正常的土地使用权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通过开征和调整房地产税等措施,控制和杜绝在房地产交易中获取暴利的行为,挽回国家收益的流失。控制高档房屋和高消费游乐设施的过快增长。加快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控制住房用地价格,促进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建设的发展。

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技术成果有偿转让,保护知识产权,实现技术产品和信息商品化、产业化。

5.加强经济立法,健全市场法规系统

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要高度重视经济立法建设,做到改革开放与法制建设的统一,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要遵循宪法规定,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刑事法律、民商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对司法制度和行政执法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增强行政和司法执法水平;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和法律服务机构,通过法制教育的开展,在全社会方位内提升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改革决策要与立法决策紧密结合,立法要体现改革精神,用法律引导、推进和保障改革顺利进行。要完善立法的规划,积极制定关于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法律和法规要适时修改和废止。加强党在立法工作上的领导力,完善立法体制,改进立法程序,加快立法步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法律规范。

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经济发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惩处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妥善积极地处理经济和民事纠纷。坚决纠正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的违法乱象,严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滥用职权等现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对执法违法的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