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权力的“制造同意”

权力的“制造同意”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公司之间又彼此股权交换,形成制造同意的利益链。武力恫吓产生了威力,许多民众不得不被迫接受“制造同意”。制造同意很大程度上忽视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怀疑人民有通过理性认识真理的能力,不断在舆论背反和制造同意的波动中遭受挫折。
权力的“制造同意”_舆论学概论

四、权力的“制造同意”

最先提出“制造同意”的概念,是美国的政论家李普曼。早在1922年他认为:“在目前控制局势的这一代人中间,说服已经变成一种自觉的艺术和世俗政府的一个常规功能。……如果熟知如何制造同意,那就可以改变每一项政治算计,修正每一个政治前提,这话并不是轻率的预言。”[18]乔姆斯基和赫尔曼1988年在《制造同意:大众媒介的政治经济学》一书的初版中,系统阐述了李普曼的上述观点,指出:“正像许多思想家观察到的:思想灌输是民主制度的精髓。在一个军事国家里或是一个封建国家里,或者在我们今天称之为极权国家里,人民想什么无所谓,因为你手中有一根大棒子挥舞在人民的头上,你可以用大棒子控制人民。但是,当国家失去了大棒子,当你无法用武力控制人民,当人民的声音可以听到时,你就会面临这个问题。人民会变得那么好奇,那么傲慢,以致他们不愿屈尊于一个文明的统治。因此,你必须控制人民的思想。最通常的办法就是宣传。通过制造同意,创造幻想,使公众对一些事情感兴趣,而对另一些事情表示冷漠。”[19]

所谓制造同意,就是利用宣传手段,制造种种假象表明大众赞同权力的统治与政策,诚心接受权势阶层的观点。与人民对立的政府要想赢得民意,需要利用媒体制造舆论,让民众为权力说话,达成统治者与民众意见的一致。在一些国家,政府陷于复杂的内外矛盾,争得舆论的支持十分重要,通过制造同意树立权威,成为它们惯用的手法。公众舆论要靠媒介制造出来而不是民众自发地表达,就需要收买媒体,媒体成为权势的同谋。乔姆斯基和赫尔曼在《制造同意》一书里发现,美国政商阶级对媒体的垄断快速展开,媒体数量快速减少,20家公司控制了一半的报纸,20家公司控制了杂志广告的一半收入,3家公司控制了电视,10家公司控制了电台,11家公司控制了出版。这些公司之间又彼此股权交换,形成制造同意的利益链。

通过控制媒体实施制造同意,通常采取以下步骤:1.众多媒体突出报道某些事件或活动,表达权力阶层的观点,表明媒介都支持掌权人的立场。2.各路精英人物在媒体上发表谈话或文章,赞美、支持权势阶层的观点,对掌权人提出的观点和政策给以阐释,引导民众的信赖和拥护。3.在精英人物的诠释下,民众关注的事件或活动被“构造”为一定的意义,民众渐渐接受权势阶层的意图,赞成权力人物的主张。4.一些民众在私下或在媒体上表达他们对权力的支持,他们的议题和议程同政府协同一致。

制造同意在政治活动和公共关系活动中似乎非常有效,其中的前提是,受众是被动的、盲从的非理性动物,大众都是媒体盲目的追随者。但这仅仅在下述三种条件下能够出现:1.媒介设置议程巧妙得难以被人发现其荒谬之处,或者受众没有任何渠道获取信息,无法独立诉诸知情权,只能接受媒体单一的信息源,坠入媒体布防的思想骗局。2.少数缺乏主体意识、缺乏主见的人,轻易地把媒介意见视为真理,面对媒介的强烈议题,对自己原来意见产生怀疑后便默默接受媒介的意见。他们是沉默螺旋中的悬浮物,容易被权力阶层的观点所支配。3.权力在制造同意失败后,通常大打出手,动用武力惩治反对意见的首领。武力恫吓产生了威力,许多民众不得不被迫接受“制造同意”。

专制统治者总是最大限度利用媒介展示个别公民对他的“赞同”,人民的同意被不断制造出来,实际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在西方,行政首脑除了需要定期地面对选民外,必须规劝立法机构采取具有法律效力的措施——议员投票,并用媒介显示公众赞同的程度。罗伯特·塔克在《政治领导论》一书中提出:在一些专制国家中,独裁者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威胁的手段,恫吓从深宫大院里的臣属到大街陋巷的平民。但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行使恐怖手段,而是努力地说服,让媒介一再表明人民如何同意他们的一切决定。只有在说服失败后才动用武力强制。有两点可以使人们弄清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其一,强迫手段带来的只是被动的服从,只有当人们真正地被说服了,才会主动地、全力以赴地支持、保障专制政体的正常运作;其二,独裁政权在动员民众支持时,往往面临十分严峻的问题,即他们无法代表公众意见,实施的政策不能预先得到民意的认可,只好动员媒介打一场“制造同意”的防御战,于是便大肆制造人民的同意[20]

民主性权力也使用媒介,但它的意见符合绝大多数受众的价值观、利益和见解,同民意达到一体化,沉默的螺旋开始失效,就无须利用媒介制造同意。不同意媒介意见的人即游离于民意之外的人,如果不是民意的死敌,就会默默的放弃原来的意见,让自己很快融入民意的洪流。制造同意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使某些受众发生趋同行为,但其意见的荒谬性一旦露出破绽,就产生舆论背反,将不再发生作用。舆论背反与“制造同意”的鲜明对立,总是戳破“同意”的假象,渐渐形成民怨。制造同意很大程度上忽视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怀疑人民有通过理性认识真理的能力,不断在舆论背反和制造同意的波动中遭受挫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