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边界的选择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边界的选择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边界的选择合理的边界划分可以节约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边界的划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涉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权力如何在社会与政府之间构筑的问题,即社会与政府、中央与地方如何配置信息资源管理的权力。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社会的自我发育程度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外在环境和技术水平等。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边界的选择_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化管理

(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边界的选择

合理的边界划分可以节约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边界的划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涉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权力如何在社会与政府之间构筑的问题,即社会与政府、中央与地方如何配置信息资源管理的权力。

科斯在分析企业组织时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和市场之间相互替代取决于制度安排的边际成本,两者边际成本持平处即是企业组织的规模边际。[100]将此观念引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边界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划分的权力边界在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边际成本应等于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边际成本,也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边际成本要等于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边际成本。而要达到这样的结果,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假定条件:第一,当用社会组织如第三部门、企业等替代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时,不会有悖于原来的价值理想如平等、自由等。第二,社会的自我发育程度足够完善,有能力来接替政府退让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职能。可见,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上述条件并不完全具备,政府与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边界划分的理想状态还只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管理边界的权力划分既要考虑社会与政府之间不同系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权力边界,又要对各系统内部信息资源管理权力进行重新界定,也就是系统内部的集权与分权问题。强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并不能忽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撇开概念上的区别,从管理的终极目标以及社会基础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冲突,其管理的边界也都是不同时期在不同环境背景下的现实选择。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社会的自我发育程度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外在环境和技术水平等。如在传统的时空结构中,政府系统、民间组织和私人领域的边界都是十分清晰的,但信息化、全球化以及市场化却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分化,使得以往政府统辖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体制逐渐丧失了一元化的信息资源整合效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的多元化呼之欲出。

对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而言,可从政府系统内部信息资源管理权力的有效调整入手逐渐过渡到与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有效衔接,将一部分超出政府管理能力而又无力承担的信息资源管理权力归还给社会,从而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化。

【注释】

[1]王振海,王存慧.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Peterson.Karrie,Cowell,Elizabeth,Jacobs.Jim.Government Documents at the Crossroads.American Librarie,Vol.32,Sep2001.

[3]Rui Wang.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Internet.Journal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29)2002.

[4]冯惠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马费成.信息资源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樊晓峰,崔旭.从文书削减法看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得与失.图书馆学研究,2006(12).

[7]《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立法研究》分报告之三(上)—国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立法经验研究.http://www.cnii.com.cn/20020808/ca90344.htm.

[8]U.S.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rinciples of Public Information.http://www.nclis.gov/info/pripubin.html.

[9]周宏仁.电子政府:构造信息时代的政府.网络与信息,2002(1).

[10]Sharon L.Caudle.Strateg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FundamentalPractices.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Volume 13,Number 1.

[11]徐志彪.政府信息化建设探索.http://www.ccw.com.cn/applic/forum/htm2003/2003050710UM1.asp[2003-07-24].

[12]D.M.West State and Federal E-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http://www.insidepolitics.org,2001.

[13]UN Global E-government Readiness Report 2005//E-government to Einclusion.http://unpan1.un.org/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un/unpan021888.pdf.

[14]英国电子政务发展情况分析.http://news.shaanxi.gov.cn/shownews.asp?id=49062-23k.

[15]李健,陈娉舒.透视我国电子政务:电子“无病”政务“有恙”.http://www.people.com.cn/GB/it/1065/2695595.html-29k.

[16]OMB,E-Government Strategy[EB/OL],http://www.firstgov.gov,2002.

[17]王立清.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下).情报资料工作,2005(2).

[18]换向思考中国电子政务建设.http://mie168.com/E-Gov/2005-03/32654.htm-17k.

[19]金江军.电子政务建设外包模式探讨.电子政务工程服务网.

[20]美国发展电子政务的经验.http://www.bizing.cn/news/2004/8-29/141421.html-33k.

[21]余建平.美国电子政务中的民本思想.信息化建设,http://www.csai.cn 2006-04-10.

[22]政府上网工程服务中心.政府上网工程白皮书,2000.

[23]国际电子政务发展趋势.//王常胜主编.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4]M.E.Williama(ed.).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6(31).

[25]冷伏海.市场信息资源与市场信息行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26]Mark A.Ward,Scott Mitchell.A comparison of the strategic prioritie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executives.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raterly.Vol.21(2004).

[27]王吕.电子政府与政府管理创新.行政与法,2003(2).

[28]Carmen Caba Pe'rez,Antonio M.et al.Citizens’access to On-line Governmental Financial Information:Practic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2(2005)258–276

[29]摩尔多瓦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2003年7月17日给联合国秘书长的普通照会.http://www.itu.int/dms_pub/itu-s/md/03/wsis/c/s03-wsis-c-0008.

[30]电子政府贴近民众.参考消息,2006-09-27

[31]周国文.公民自由、传媒、知情权与政府.花招,2002(1).

[32][美]道格拉斯·霍姆斯.电子政务.詹俊峰,等,译.2003.机械工业出版社.

[33]余建平.美国电子政务中的民本思想.信息化建设,http://www.csai.cn[2006-04-10].

[34]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35]胡红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经济日报,2006-08-02.

[36]江南.南京:政府网站为何“公开难”?.中国信息界,2004(12).

[37]郭道晖.公开:沟通政府与人民的渠道.法制日报,2001-01-09.

[38]夸克.世贸文件考验政府服务意识第一次接球就脱手.中国经营报,2002-01-22.

[39]彻底调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台前幕后.http://www.sina.com.cn[2002-11-05].

[40][美]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环球法律评论,2002(秋季号).

[41]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环球法律评论,2002(3).

[42]Paul T.Jaeger,Kim M,Thompson.Social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the democratic process:Information poverty,normative behavior,and electronic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6(2004).

[43]J.B.Horrigan,L.Rainie,Counting on the Internet.Washington.DC//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2002).

[44]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http://www.ah.gov.cn/otherimages/baogao.pdf.

[45]唐魁玉.“信息共享”与网络社会公正.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46]牛洪亮,胡小君.公共信息的公开及其立法.中国信息导报,2006(2).

[47]白洋.信息资源共享应引入市场机制.情报探索,2007(3).

[48]Paul F Uhlir.Draft Policy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ation of Public Information.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2/001297/129725epdf.

[49]宋乐永.信息共享的“边界盲区”.计算机世界,2004(02).

[50]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科学出版社,1982.

[51]我国政府公众信息网已具相当规模.中国信息界,2004(5).

[52]中国信息协会报告.信息内容服务业的机制研究(二).http://www.ciia.org.cn/genfiles/1034644669.html.

[53]Sharrard Jeremy,McCarthy John C.Tavilla Michael J.Sizing U.S.e-Government.Cambridge//Mass:Forrester Research Report,2000.

[54]胡广伟、仲伟竣、梅姝娥.电子政务调节公共信息非对称性的作用.中国软科学,2003(10).

[55]张维迎.破解互联互通的成功案例——北京市44家局委如何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化建设,2004(4).

[56]胡英.“官举民办”重塑兰州.http://www.ciia.org.cn/genfiles/1028797605.html.

[57]陈强﹒德国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中国信息界,2005(1).

[58]孙素芬,等.建立政府主导型信息服务体系——为“三农”提供信息支撑.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3).

[59]Fillia Makedon,et al.A Safe Information Sharing Framework for E-Government Communication.

[60]王燕华,章晓航.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分析及立法研究.档案学研究,2007(1).

[61]李佳洋,郭东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3).

[62]Jane Fedorowicz,et al.The Ecolog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haring.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4,13(2).

[63]王燕华,章晓航.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分析及立法研究.档案学研究,2007(1).

[64]王燕华,章晓航.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分析及立法研究.档案学研究,2007(1).

[65]马海群.信息化浪潮对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影响.情报学报,1998(1).

[66]关于“信息资源整合论坛”的参考材料.http://www.biia.org.cn/ziyuanzhuanti/ziyuanbeijing.asp.

[67]张晓楠.穿越信息共享迷雾.每周电脑报,2006-09-04.

[68]丁波涛.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共享研究.电子政务,2006(4).

[69]罗冰眉.论网络时代我国的信息安全.津图学刊,2004(1).

[70]何德全.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构建信息保障体系.求是,2000(21).

[71]何崇.政府性收费的合理性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3).

[72]Peterson Dando,L.A Case fo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Public Information.http://www.spatial.maine.edu/tempe/dando.html[2002-03-12].

[73]简海燕.从比较角度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收费制度.湖湘论坛,2007(5).

[74]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75]Policy and Guidance Note,Enterprise&Growth Unit HM Treasury//SellingGovernment Services into Wider Markets,July,1998.

[76]王正兴,刘闯.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两种模式及其效益比较.中国基础科学,2005(5).

[77]周汉华.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中国信息化网,http://www.ciia.org.cn[2004-03-15].

[78]Marchand et al.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public administrator//J.Rabin,E.M.Jackowski(Eds.).Handboo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Marcel Dekker,Inc.1988.

[79]Domestic Council.Committee on the Right to Privacy,1976,National Information Policy.National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80]王正兴,刘闯.美国国有数据与信息共享的法律基础.图书情报工作,2002(6).

[81]Sharon L.Caudle.Strateg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Fundamental Practices.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Volume 13,Number 1,1996.

[82]Sharon L.Caudle.Strateg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Fundamental Practices.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Volume 13,Number 1,1996.

[83]谢阳群.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国外社会科学,2001(5).

[84]托马斯·H.达文波特,劳伦斯·普鲁斯.把握时代——商务·信息·技术.周长才,等,译.海天出版社,2000.

[85]G..戴维·加森等.公共部门信息技术:政策与管理.刘五一,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6]Mark A.Ward,Scott Mitchell.A comparison of the strategic prioritie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executives.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raterly 21(2004)292.

[87]樊晓峰,崔旭.从文书削减法看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得与失.图书馆学研究,2006(12).

[88]黄萃.中国信息化建设的综述报告.2004年全国博士生论坛图书情报分论坛交流论文.

[89]曲维枝﹒服务公众: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信息界,2004(1).

[90]靖继鹏、吴正荆﹒信息社会学.科学出版社,2004.

[91]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2]裴雷,马费成.公共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

[93]刘艳军.国内电子政务已粗具规模,政务网站数量超过1万.通信信息报,2005(1).

[94]马龙生.政府网站考验政府的政务能力.http//www.ciia.org.cn/ziliao/#.

[95]于良芝等.建立面向新农民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天津农村信息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

[96]杜链.中国电子政务处于两难境地.中国信息界,2004(9).

[97]李曙光.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研究——兼谈如何贯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情报资料工作,2005(6).

[98]蔡秋生.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99]顾丽梅.政府治理的社会化与信息社会公共行政理念的重塑.中国信息界,2004(7).

[100]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