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认识论的心理学化

科学认识论的心理学化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科学认识论研究的心理学化过程中,占有显著地位的是巴甫洛夫的反射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随着当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巴甫洛夫学说和反射模型的局限性与片面性逐渐暴露,时下的许多认识论研究者都斥之为过时之论,甚至以此批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科学认识论的心理学化_文化哲学:认识与评价

二、科学认识论的心理学化

科学认识论不仅要研究科学知识的认识论,从自然科学发展中提炼方法论,而且要研究科学认识的过程(即科学概念的形成),发现人类认识发生的心理机制。前一方面,逻辑实证主义作了大量的探讨;后一方面,则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当心理实验科学发展、成熟起来后,科学认识论研究的心理学方面也随之发展、成熟起来,对于认识论建立认知模型,探讨认识发生的心理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方面的探索对科学认识论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越来越受到认识论研究者的重视。在科学认识论研究的心理学化过程中,占有显著地位的是巴甫洛夫的反射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一)巴甫洛夫:反射论

反射论是巴甫洛夫在研究人的神经生理机制的活动中建立的认知模型。反射是这个模型的中心概念,指人的生理—心理对外部刺激物的反应。巴甫洛夫认为,所谓反射就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

巴甫洛夫主张从生理—心理活动说明反射,说明人的认识。因此,把握生理—心理活动的实质,也就是把握他的学说的基础。所谓生理—心理活动,指脑神经活动向意识的转换过程。巴甫洛夫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服从外部世界的运动规律,人的心理、意识活动也离不开物质性的脑神经的分析、综合活动,是脑神经分析、综合活动的结果,因此,人们只要把握了脑神经的分析、综合活动及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就能够认识意识的运动。这样,巴甫洛夫就在他的生理学实验基础上对意识的本质作了概括:“第一,意识是反映;第二,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脑的物质的产物;第三,人的意识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词的思惟的产物;第四,人的意识完全取决于在脑中所产生的物质过程;第五,只有在脑中产生形成神经联系的过程时,才有意识的存在,而在这些联系之外,是没有意识的;第六,意识是以所谓主观世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个主观世界具有稳固的性质,其原因就是在词的思惟的基础上产生的神经联系的连续性。这种过程停止的时候,意识的形成过程也就停止,意识在这一瞬间也就消失了。”[35]根据巴甫洛夫研究生理—心理活动的基本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巴甫洛夫学说在于揭示脑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对于巴甫洛夫学说及其意义,哲学界曾有过不同的评价。在巴甫洛夫学说提出后,苏联哲学界曾给予高度评价,把他的反射认知模型奉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模型。随着当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巴甫洛夫学说和反射模型的局限性与片面性逐渐暴露,时下的许多认识论研究者都斥之为过时之论,甚至以此批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我们认为,这些对巴甫洛夫学说的不同评价,都由于对这一学说的提出缺乏历史分析而失之偏颇。

巴甫洛夫之所以从生理—心理活动出发揭示意识的本质、建立反射认识模型,是有其理论的和方法论的历史根据的:从理论上看,笛卡儿最先提出反射思想。他认为,有机体适应外界的活动本质上是反射活动,反射就是神经系统的活动。他主要是用反射来说明动物的活动。18世纪起,生理学家开始用笛卡儿的反射思想说明人的神经活动,但是他们的说明只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在谢灵顿对脊髓反射进行研究之后,神经系统的研究逐渐扩展到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巴甫洛夫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从人的认识的角度探讨了人的信号反射在神经系统中的联结过程,形成了反射论模型[36];从方法论上看,巴甫洛夫主要沿袭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和神经系统研究的传统,使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在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中,洛克、休谟主要运用因果分析方法探讨认识主体联系系统的功能(即我们在上一节中所谈到的经验联想主义的方法)。在神经系统研究中,生理学家主要采取因果分析方法探讨神经系统各部位之间的联结关系。巴甫洛夫的反射论承继了这两者的方法论传统,加以结合,在实验生理—心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人的意识活动。

对巴甫洛夫学说的历史探源表明,巴甫洛夫是在现代实验科学的基础上,解决了一个近代哲学家提出和探讨的具体问题。从他所承继的以往研究者的思路和方法看,巴甫洛夫的反射认知模型具有强烈的机械论色彩,不能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模型。但是,就脑神经与意识的关系研究言,巴甫洛夫的探讨又是卓有成效的。人的思维的确离不开人脑,在这一方面,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巴甫洛夫的反射论,而只能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人的思维与人的其他功能的关系,从而真正揭示出人的思维的本质。

(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对巴甫洛夫的反射论的扬弃。皮亚杰并不反对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的联想概念,但他强调,不应依靠近代思辨心理学,而应在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揭示认识主体心理联想的内在根据。他提出了功能主义的考察方法,但并未抛弃因果分析方法,而是把它作为功能分析方法的一个环节。正是这样,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高于巴甫洛夫的反射论,揭示了认识发生的生物学意义。

因此,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巴甫洛夫的反射论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集中体现在他们所提出的不同的认识模型上:巴甫洛夫的认识模型是S→R刺激反应公式,皮亚杰的认识模型是S→R主客体相互作用公式。决定这两种认识模型具有本质区别的关键,是皮亚杰提出的关于活动的理论,因此,我们只有理解了皮亚杰的活动理论,才能把握他的发生认识论的实质。

首先,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具有生物学的意义。皮亚杰提出:“认识的建立,或者更广泛地说,认识论诸种关系的建立,包括的不是外界事物的一个简单摹本,也不是内部预先形成的主体结构的开展,而是在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之间相互作用而不断形成的一整套结构。”[37]在他看来,活动是通过同化和调节两种功能实现的。所谓同化,是有机体把外界元素变成日益完善的结构的整合作用。所谓调节,则是有机体受到刺激或环境的作用而引起的促进原有结构的变化和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的作用。通过同化和调节,认识结构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环境;通过适应,同化和调节达到相对平衡。同化和调节的不断平衡构成了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同化和调节的本质是有机体对外界的适应性,因此,认识的发展过程亦即有机体的自组织的变换过程,犹如人的生物机体自组织的变换。

其次,活动同时也是逻辑结构的形成和变换过程,具有逻辑的特点。皮亚杰提出:“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紧密地连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因此,逻辑数学运演最后就跟行动的一般调节(联合、排列顺序、对应等等)联系起来,分析到最后,就跟生物的自我调节系统联系起来;但是生物自我调节系统并不是预先就包含着所有那些建构物,而仅仅是这些建构物的起点。”[38]这就强调了活动还有非生物学特点,即具有逻辑特点的一面。在皮亚杰看来,活动的实质表现为二:一是结构的转换,一是逻辑的运算,这两者都与逻辑有关。因此,活动尽管是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但不就是动物的自组织的变换过程,而是人把握对象世界的逻辑的格的形成和变换过程。

皮亚杰的活动理论表明,他的发生认识论是从人的生物—心理的层次上揭示了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证明了人的生物—心理活动对人的意识形成和认识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认识论问题的探讨也有其局限性,决非解决一切认识论问题的万能钥匙。对于这一点,我们已在引言的第五部分中作了较详尽的探讨。

通过上述考察可以看出,巴甫洛夫的反射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尽管都有其局限性,但却分别探讨了人的意识和认识发生的问题,并分别从生理—心理和生物—心理的层面揭示了意识、认识产生的基础,推进了科学认识论研究。我认为,由巴甫洛夫和皮亚杰所开启、所推进的科学认识论的心理学化过程,还将作为科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继续发展,不仅如此,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生物学研究的完善,生理—心理和生物—心理两个层面的认识论研究将更丰富、更深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