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海∶万曲麻莱县幅区域地质调查

青海∶万曲麻莱县幅区域地质调查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海1∶25万曲麻莱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起止时间:2003—2005年项目负责:段其发,牛志军,白云山主要完成人:段其发,牛志军,白云山,赵小明,汤朝阳,涂兵,魏运许,何龙清,曾波夫获奖情况: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图幅三等奖成果概况:调查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巴颜喀拉山脉南坡,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和曲麻莱县管辖。
青海∶万曲麻莱县幅区域地质调查_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青海1∶25万曲麻莱县幅区域地质调查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

起止时间:2003—2005年

项目负责:段其发,牛志军,白云山

主要完成人:段其发,牛志军,白云山,赵小明,汤朝阳,涂兵,魏运许,何龙清,曾波夫

获奖情况: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图幅三等奖(2012年)

成果概况:调查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巴颜喀拉山脉南坡,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和曲麻莱县管辖。地理坐标:东经94°30′~96°00′,北纬34°00′~35°00′。地层区划属于华南地层大区,自南向北依次可再划分为羌北—昌都—思茅地层区唐古拉—昌都地层分区乌丽—杂多小区、西金乌兰—金沙江地层分区和巴颜喀拉地层区玉树—中甸地层分区、玛多—马尔康地层分区曲麻莱小区(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7)。大地构造位置属东特提斯构造域北东部,以西金乌兰湖歇武断裂和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两条区域性深大断裂为界,将调查区划分为巴颜喀拉周缘前陆盆地、通天河蛇绿混杂岩带和北羌塘—昌都地块3个Ⅰ级构造单元。经过3年的调查研究,克服了高原野外工作中的各种困难,运用现代地质学的有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获得了较丰富的第一手地质资料,为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矿产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研究及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翔实系统的地质资料。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地层古生物

(1)在前第四纪地层中划分出5个群级、4个组级正式岩石地层单位、5个“岩性组”和9个“岩性段”等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和1个构造—岩石地层单位、3个年代地层单位(阶)、9个生物地层单位,在第四纪地层中划分了7种成因类型10个填图单位,建立了调查区地层序列。

(2)在二叠纪地层中,新建立1个img60类Neoschwagerina craticulifera组合、非img61有孔虫Climacamminasp.—Glomospira dublicata组合,综合前人资料,建立珊瑚Iranophyllum—Wentzelella组合、腕足类Pygmochonetes minor组合,明确了九十道班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茅口期,生物古地理区系属特提斯大区华夏区。

(3)在巴塘群下组新发现基性火山岩及凝灰岩层、中组发现枕状玄武岩、上组中发现鲍玛序列。综合前人资料,建立1个腕足类Rhaetinopsis pentagonalis—Yidunella pentagona—Oxycolpella robinsoni组合,明确巴塘群的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丰富了巴塘群的基础地质资料。

(4)系统研究了巴颜喀拉山群的遗迹化石,将采获的遗迹化石鉴定为33属54种,划分为浊流事件前产生的高度分异遗迹化石组合和浊流事件后的遗迹化石组合。研究表明两者均为半深海—深海Nereites遗迹相的典型代表。新采获双壳类2属6种。以前人资料为基础,建立了4个孢粉和疑源类组合,明确巴颜喀拉山群的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较系统地调查了该套地层中的重力流沉积,认为其主体形成于浊积扇的中扇外扇环境。

(5)依据岩性组合、变质变形特征和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在扎河一带新厘定侏罗纪扎河砂岩,研究认为其形成于高能的海滩环境。

(6)依据在调查区南部扎河一带钙质泥岩中所采获的古近纪孢粉化石,将该套红层厘定为沱沱河组和雅西措组。孢粉组合反映古近纪—新近纪属温暖略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

(7)在第四纪地层中获得了5个热释年龄和1个14 C年龄数据,分别为225.81±19.19ka(BP)、33.33±2.83ka(BP)、9.94±0.84ka(BP)、7.89±0.67ka(BP)、7.09±0.6ka(BP)(以上为TL)、7.02±0.13ka(BP)(14C),建立了第四纪地层序列。在通天河北岸发现多处第四纪湖相沉积物,表明通天河的贯通形成导致了湖泊的消失,即通天河的形成时代较晚。风成砂与湖相沉积物的年龄值相近,揭示出风成砂的形成与湖相沉积物有关,这对进一步研究调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地质生态环境演化和气候变迁、三江源地区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岩浆岩

(1)查明了调查区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及岩石类型,建立了中酸性侵入岩岩石序列单位。将调查区深成岩划分为5个序列、1个独立侵入体,并根据侵入岩所处的构造位置将中酸性侵入岩分为巴颜喀拉岩浆岩带和扎河岩浆岩带。

(2)在兵果达龙序列中获得了白垩纪130Ma的UPb单颗粒锆石年龄值,加容检德工卡序列中获得了白垩纪132Ma的UPb单颗粒锆石年龄值。在扎河序列中获得了侏罗纪169Ma的UPb单颗粒锆石年龄值,达考序列中获得了侏罗纪169Ma的UPb单颗粒锆石年龄值。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侏罗纪—白垩纪中酸性侵入岩具弧花岗岩特征,物质来源以壳源为主,受到幔源物质的混染。

(3)查明了晚三叠世巴塘群、克南群火山岩的产出层位、岩石类型,在巴塘群中新发现一套枕状熔岩,划分火山喷发旋回及韵律。通过对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元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的研究,明确巴塘群火山岩形成于陆缘火山弧环境,克南群火山岩形成于岛弧背景下的拉张环境。

(三)变质岩

(1)查明了区内变质岩的岩石类型和时空分布,将其划分为区域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4种类型,并对各类岩石分别作系统总结,探讨了区域变质岩的原岩类型及其形成环境。

(2)在通天河蛇绿混杂带中,新发现一套以构造岩块形式存在的角闪岩相变质岩石组合:角闪斜长变粒岩、阳起斜长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斜长石片麻岩(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对部分变质矿物进行电子探针分析,确定了其变质作用的类型及其形成的温压条件;结合区域资料对比,将该套岩石组合定为宁多杂岩,认为其来源属结晶基底的物质。

(3)对区内特征变质矿物进行了系统总结。结合矿物共生组合特点,将区内变质作用划分为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应用X衍射分析技术,对区内极低级变质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通天河蛇绿混杂带中的宁多杂岩经历了晋宁期中低压角闪岩相区域动热变质作用,华力西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印支期—燕山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巴颜喀拉周缘前陆盆地、巴塘弧火山岩带主要以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为绢云母—绿泥石带,属低绿片岩相。

(四)构造

(1)运用现代造山带新理论,在对沉积建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将调查区划分为巴颜喀拉周缘前陆盆地、通天河蛇绿混杂岩带和芒康—思茅陆块3个构造单元。

(2)查明了调查区通天河蛇绿混杂岩带的规模和特征,对其边界断裂进行了重新厘定。进一步将其划分为金沙江蛇绿混杂岩亚带、扎河中间地块和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亚带,将芒康—思茅陆块划分为巴塘陆缘火山弧、昌都弧后前陆盆地等次级构造单元。

(3)系统总结了调查区主要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变形特征、活动期次、形成时间及相互关系,识别出9个构造序列。在区内划分了前三叠系构造层、三叠系构造层、侏罗—白垩系构造层、古近系构造层、新近系构造层和第四系构造层6个构造层。

(4)探讨了调查区地质构造演化史,划分为基底形成、洋陆转换、盆山转换、陆内调整、初始隆升和快速隆升6个演化阶段。

(5)通过对调查区水系地貌和沉积物的调查,认为区内主要发育两级阶地和两级夷平面,局部地段发育三级阶地。低阶地由河流沉积物组成,高阶地则由晚更新世的湖相沉积物组成。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差异隆升为主,伴有北西向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和地震。

(五)矿产及其他国土资源

(1)对区内的矿产资源进行了系统总结,根据区内成矿地质条件、矿点及各类异常分布规律,在区内圈定出Ⅰ级成矿预调查区1处、Ⅱ级成矿预调查区3处、Ⅲ级成矿预调查区3处。

(2)系统总结了调查区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划分了4种水资源、5种土地类型、4类植物资源、2类动物资源和4类旅游资源,为三江源区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六)专题部分

(1)通过系统的地质调查,将通天河蛇绿混杂岩带划分为南、北两个带。研究表明,南带为可可西里—金沙江蛇绿岩带的残迹,属晚古生代缝合带;北带为甘孜—理塘蛇绿岩带的北延部分,形成于三叠纪末期。

(2)查明了扎河地区通天河蛇绿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划分为“构造岩块”和基质两部分。新发现的构造岩块主要有前古生代变质岩岩块(宁多杂岩)、泥盆纪变质砂岩岩块、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岩块、超基性岩(辉石岩)岩块和中二叠世火山岩—硅质岩岩块以及晚三叠世变质火山岩岩块;基质部分为晚三叠世弧前盆地陆棚相—半深海相类复理石沉积(克南群)(图1)。

img62

图1 扎河地区通天河蛇绿混杂岩带地质简图

WAr3Pt2N.宁多群变质岩块;WCPca.石炭—二叠系大理岩化灰岩块;WP2rs.中二叠统硅质岩块;WT3mv.上三叠统细碧—角斑岩块;WDY.泥盆纪依吉群砂岩块;TB.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WT2Σ.中三叠统辉长岩;T3B.上三叠统巴塘群;T3K.上三叠统克南群;K1δο.下白垩统英云闪长岩;N—Q.新近系—第四系;Ⅰ.北羌塘—昌都地块;Ⅱ.通天河蛇绿混杂岩带;Ⅱ1.甘孜—理塘蛇绿岩带;Ⅱ2.扎河中间地块(中咱—中甸陆块);Ⅱ3.金沙江蛇绿岩带;Ⅲ.巴颜喀拉周缘前陆盆地

(3)在基质部分采获晚三叠世植物化石Ctenis sp.和箭石化石,在火山岩—硅质岩岩块中采获中二叠世茅口期放射虫化石:Pseudoalbaillella longtanensis Sheng et Wang,Cauletellidae gen.et sp.indet.,Entactiniidae gen.et sp.indet.,为基质和“岩块”的形成时代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化石依据,对重新认识调查区的地质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4)对重要“岩块”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化学分析,认为超基性岩(辉石岩)形成于洋脊环境,为金沙江洋的洋壳残片;中二叠世火山岩—硅质岩岩块形成于洋岛和大陆边缘环境,为甘孜—理塘蛇绿岩套的上部岩石组合,表明甘孜—理塘洋北段(扎河北部)与可可西里地区和川西地区在二叠纪具有相似的深水沉积环境。

(5)在扎河新发现泥盆纪变质砂岩岩块,代表甘孜—理塘缝合带与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之间稳定陆块上的沉积。据此,自北向南划分了甘孜—理塘缝合带、扎河中间地块、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3个构造单元,为重新认识本区晚古生代的古地理、古构造环境提供了新资料。

(6)在对物质组成、变质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扎河地区的通天河蛇绿混杂岩带是一条经历多期构造改造的复合型蛇绿混杂岩带。将其形成演化划分为洋盆形成阶段、俯冲碰撞阶段和陆内汇聚阶段,最终定位时限为中侏罗世—白垩纪。

(段其发 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