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种食品的腐败变质

各种食品的腐败变质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鱼类极易为水生微生物污染引起腐败变质。鲜蛋由于卵巢内污染、产蛋时污染和蛋壳污染而发生微生物性腐败变质。对于发生腐败变质的罐头食品,必须根据腐败变质的现象作微生物学分析,如是否产气胀罐、是否浑浊沉淀、是否变酸或pH上升等,以便作出正确判断,避免腐败变质的进一步发生。
各种食品的腐败变质_微生物学

1.新鲜果蔬和果汁的腐败变质

引起新鲜水果变质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霉菌。引起蔬菜变质的主要是酵母菌、霉菌和少数细菌。起初霉菌在果蔬表皮或其污染物上生长,然后霉菌侵入果蔬组织,首先分解细胞壁中的纤维素,进一步分解其中的果胶、蛋白质、有机酸、淀粉、糖类等,使其变成简单物质。在外观上出现深色斑点,组织变松、变软、凹陷,渐成液浆状,并出现酸味、芳香味或酒味等。

果汁中主要发生乳酸菌以果汁中糖分、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为发酵基质的乳酸发酵和最常见的酵母菌引起的酒精发酵。在浓缩果汁中,一般细菌难以忍受高浓度的糖分。果汁中常见的霉菌是青霉,其次是曲霉。果汁变质后会呈现浑浊,产生酒精和有机酸变化,结果原有风味被破坏或产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异味。

2.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

乳及乳制品的营养成分比较完全,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极易吸收的钙和完全的维生素等,因此极易为微生物所腐败变质。

鲜乳中污染微生物主要来源于乳房内的污染微生物和环境中的微生物,主要有乳酸细菌、胨化细菌、脂肪分解细菌、酪酸细菌、产气细菌、产碱细菌以及酵母和霉菌。它们在鲜乳中的生长有一定的顺序性,可以分为抑制期、乳酸链球菌期、乳酸杆菌期、真菌期和胨化细菌期,pH值也是先下降再逐步回升,见图12-1。

图12-1 鲜乳变质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变化

含水量合格的奶粉不适宜微生物生长。但原料奶污染严重,加工又不当的奶粉中可能污染有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可能产生毒素而易引起中毒。微生物引起淡炼乳变质,一是产生凝乳,即使炼乳凝固成块。由于作用的微生物不同,凝乳又可为甜性凝乳和酸凝乳;二是产气乳,即使炼乳产气,使罐膨胀爆裂;三是由一些分解酪蛋白的芽孢杆菌作用,使炼乳产生苦味,成为苦味乳。

微生物引起甜炼乳变质也有三种结果:一是由于微生物分解甜炼乳中蔗糖产生大量气体而发生胀罐;二是许多微生物产生的凝乳酶使炼乳变稠;三是霉菌污染时会形成各种颜色的纽扣状干酪样凝块,使甜炼乳呈现金属味和干酪味等。

3.肉、鱼、蛋类的腐败变质

禽畜肉类的微生物污染,一是来自在宰杀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污染,二是来自病畜、病禽肉类所带有的各种病原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布鲁氏菌(Brucella)等。腐生性微生物污染肉类后,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很快使肉类腐败变质。肉类腐败变质,先是由于乳酸菌、酵母菌和其他一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在肉类表面上的生长,形成菌苔而发黏。然后分解蛋白质产生的H2S与血红蛋白形成硫化氢血红蛋白而变成暗绿色,也由于各种微生物生长而产生不同色素,霉菌生长形成各种霉斑。同时可产生各种异味,如哈喇味、酸味、泥土味和恶臭味等。

鱼类极易为水生微生物污染引起腐败变质。假单胞菌、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黄杆菌(Flavobacterium)、产碱杆菌(Alcaligenes)、气单胞菌(Aeromonas)等,是新鲜鱼类的主要腐败菌。新鲜鱼类变质后组织疏松,无光泽,由于组织分解产生的吲哚、硫醇、氨、硫化氢、粪臭素等,而常有难闻恶臭。腌鱼由于嗜盐细菌的生长而有橙色菌苔出现。

鲜蛋由于卵巢内污染、产蛋时污染和蛋壳污染而发生微生物性腐败变质。污染鲜蛋的微生物有禽病病原菌、其他腐生性细菌和霉菌等。它们使鲜蛋成为散黄蛋,并进一步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粪臭素等,蛋液成灰绿色,恶臭或黏附于蛋壳、蛋膜上,导致不能食用。

4.罐藏食品的腐败变质

罐藏食品也会发生腐败变质,其原因在于杀菌不彻底,罐内仍残留有一定量的微生物,或者罐头密封不良而漏罐,外界进入微生物。

由于灭菌不彻底而残留的微生物,一般以嗜热性芽孢杆菌为主。它们所引起的罐头腐败变质有三种:一是罐头外观正常,但内部pH值可下降0.1~0.3,称为平酸变质;二是TA (thermo-anaerobes)嗜热性厌氧菌腐败,产气、产酸并可使罐头胀裂;三是产生硫化物腐败食品。如罐头中未杀灭的是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则可能会进行丁酸发酵,并产生氢气和CO2,不产芽孢细菌的污染主要是由于罐头漏罐所引的,它们使罐头内食品发生浑浊、沉淀、风味改变和产气胀罐。

对于发生腐败变质的罐头食品,必须根据腐败变质的现象作微生物学分析,如是否产气胀罐、是否浑浊沉淀、是否变酸或pH上升等,以便作出正确判断,避免腐败变质的进一步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