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南西部金矿床类型与成矿规律探讨

湖南西部金矿床类型与成矿规律探讨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湘西各类型金矿床一般都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点。关键词:湖南;金矿类型;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湖南西部[2]为江南地轴西北部金矿的重要成矿区域,也是该省主要的黄金产区之一。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湘西地质调查工作的成果,并结合有关资料,将该区金矿类型及成矿规律分析如下,以供参考。矿床主要赋存于板溪群马底驿组紫红色板岩内,次为五强溪组砂质板岩和变质砂岩。
湖南西部金矿床类型与成矿规律探讨_追寻地质梦湖

鲍振襄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五队,湖南 吉首 416007)[1]

摘 要:湘西金矿床主要赋存于元古宇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在雪峰弧形构造带的中段和东段,成群成组出现,成带分布。矿床的展布与深大断裂或轴缘古断裂的延展方向基本一致,区内岩浆岩不发育。主要矿床类型为含金石英脉型、含金硫(砷)化物型。围岩蚀变类型很多,褪色化在区内是金矿化(尤其是硫、砷化物类型)赋存的标志。湘西各类型金矿床一般都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点。此外,矿床中金的富集与锑砷硫元家各有着程度不同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湖南;金矿类型;地质特征;成矿规律

湖南西部[2]为江南地轴西北部金矿的重要成矿区域,也是该省主要的黄金产区之一。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湘西地质调查工作的成果,并结合有关资料,将该区金矿类型及成矿规律分析如下,以供参考。文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区域地质概况

湘西金矿床主要赋存于元古界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前者是一套巨厚的复理石建造的碎屑岩夹海底火山基性枕状熔岩、拉斑玄武岩,厚度逾2万余米;后者为一套类复理石细碎屑岩沉积夹海底喷发的安山岩类,厚5000余米,分布广泛,是江南地轴的主体;其同位素地质年龄分别为14~10亿年和10~7.6亿年。其上覆以震旦系至中志留统厚600~3300余米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地台型盖层沉积。加里东运动对湘西地质构造的发展、定型和区域变质作用、成矿作用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当时,在构造运动的性质上,虽以升降运动为主,但同时伴有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开阔型褶皱,并发育一系列北东、北东东向的断裂,从而控制了区域矿带的成生与展布[1]

区内岩浆岩不甚发育,以加里东期酸性岩为主,多数岩体似与成矿无明显的成因联系,但部分矿床内出露的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煌斑岩和安山岩、辉绿岩等一类酸性—基性浅成岩脉带群似与成矿有某种程度的时空联系。

二、矿床类型划分及其主要地质特征

湘西金矿床主要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的中段和东段(图1),成群成组出现,成带分布。按照金的赋存状态,共生矿物组合及矿石自然类型,笔者将湘西金矿床划分为含金石英脉型和含金硫(砷)化物型两大类。

图1 雪峰山构造地质及钨锑砷金矿床分布略图

1.第四系;2.白垩系—第三系;3.泥盆系—三叠系;4.震旦系—志留系;5.元古界;6.花岗岩;7.背斜;8.向斜;

9.断层;10.矿带;11.脉状 似层状矿床;12.脉状交错矿床

(一)含金石英脉型矿床

该类型金矿床的共同特征是:金以中—粗粒可见金为主,主要呈他形粒状之星散浸染状分布,充填于石英晶粒间的孔隙中,分布极不均匀,品位变化大(0.2×10-6~251.78×10-6或更高),成矿与石英脉体有关。按其产状形态之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含金石英大脉型。代表性矿床有会同漠滨、新晃米贝、沅陵柳林汊、桃源冷家溪等。矿床主要赋存于板溪群马底驿组紫红色板岩内,次为五强溪组砂质板岩和变质砂岩。石英脉呈缓倾斜的层状、似层状,多层产出,产状与地层一致者居多,长数十米至3000余米,断续延长最大,可达10km。厚0.20~10m。矿体多呈扁豆状、囊状、少数大者为板柱状,长20~570m,厚0.20~3.14m,延深大于600m。在矿体中,金的含量沿走向及倾向的变化都很大,呈跳跃式分布,有分段富集、分段贫化现象、含Au0.20× 10-6~251.78×10-6,最高可达1000×10-6

自然金为可见金,多呈粒状,少数为片状及树枝状。据漠滨金矿资料,金的粒度区间为0.013~8mm,更大的少见。由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1981)作的电子探针分析,自然金含Au91.85%、Ag6.86%、Cu0.14%。石英脉内硫(砷)化物极少,一般仅见星点状毒砂、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和车轮矿。矿化特征是:富集于石英脉呈弧形弯曲部位、条带构造发育部位、主脉旁侧的支脉发育部位;石英脉的膨胀、狭缩部位,以及主脉顶部、底部或尖灭部位;石英脉中硫(砷)化物相对较多的部位等。

(2)含金石英细脉带型。主要见于湘西南一带,包括会同淘金冲、靖州白云山和黔阳三方田等,以淘金冲为代表[2]。矿床赋存于板溪群五强溪组条纹状砂质板岩中,石英脉绝大多数呈细而薄的脉带产出,彼此平行,互相消长。其中主脉带长400m,厚140~162m。矿石含Au最高1437.67×10-6,最低0.03×10-6;Ag1~81.8×10-6,平均3×10-6;As0~0.95%,平均0.35%。金属矿物除自然金外,尚有毒砂、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总量1%~3%。主要矿化特征是:金矿化分布在石英脉由大变小处、尖灭、分支复合及转折处;其最佳单脉厚度为3cm;硫(砷)化物含量相对较高,且呈细粒或粉末状出现部位等。

(二)含金硫(砷)化物型矿床

该类金矿床的共同特征是: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且以显微金和次显微金为主,并与硫(砷)化物关系极为密切。金矿化较稳定,一般含Au3.06×10-6~8.0×10-6,高者达15×10-6,特高品位少见。该类矿床按其共生矿物组合及载体矿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如下4类。

1.钨锑金矿床

该矿床以桃源沃溪为代表。矿床赋存于板溪群马底驿组紫红色绢云母含钙板岩的多条平行的层间断裂带内(图2),长300~5300m,厚0.1~3.0m,平均0.53m;倾斜延深180~2300m以上,是其走向延长的2~12倍,呈板柱状与地层整合产出。矿化类型有黄铁矿自然金石英型,辉锑矿自然金石英型,及白钨矿 辉锑矿 自然金 石英型,白钨矿 自然金 石英 蚀变板岩型等。矿床平均含Au8.27× 10-6、Sb3.11%、WO30.43%。金属矿物有自然金、辉锑矿、白钨矿(黑钨矿)及黄铁矿,少量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黝铜矿等。金在矿石中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为可见金(含显微金),粒径1.4μm~2mm以上,主要赋存于石英、黄铁矿、辉锑矿、闪锌矿中,占52.72%;另一种为不可见金(次显微金),主要呈机械混入物或微包体存在于各种硫化物及黏土矿物中,占46.28%。据张振儒等(1978)的研究,有86.78%的金赋存于以黄铁矿、辉锑矿为主的硫化物矿物中。矿化特征是:①次级横跨褶皱轴部的层间断裂直接控制着矿体的产状、形态和规模,矿体的侧伏方向与其褶皱轴向一致。②沿走向矿体东部富集锑金,西部钨较富。在横向上矿化中心主脉形成钨锑金共生矿体,而在其上下盘的蚀变体中的网脉带则为钨金共生矿体。③金矿化无论水平、垂直方向均较稳定;但在地表,一般仅能见到褪色蚀变带或断层泥线作为赋存标志,因此,大多数矿体具有半盲矿体特征。

图2 沃溪钨锑金矿床地质剖面图

1.白垩系红色砂砾岩;2.五强溪组石英砂岩;3.马底驿组紫红色板岩;4.矿脉及编号

2.锑金矿床

该类矿床较常见,如安化竹溪溆浦江溪垄、羊皮帽,桃江合心桥、王家村等。以符竹溪为代表,矿床产于板溪群马底驿组下段紫红色绢云母板岩中,附近有花岗斑岩和钠长辉绿岩墙侵入。含金脉体多样,各类大小矿脉10条,长60~620m,厚0.20~1.35m。主矿脉为交错重叠的陡倾斜石英脉带,长136~222m,厚0.67~0.70m,延深180~200m;含Au1.5×10-6~8.0×10-6,Sb0.70%~0.82%。次为产于花岗斑岩上下盘不连续的脉体(扁豆体),断续长达1200m,矿体长18~62m不等,厚0.2~1.7m,延深100~200m;含Au0.2×10-6~9.6×10-6,Sb0.75%~2.6%。还有硅化破碎带,长400m,矿体长49~115m,厚0.23~1.0m,延深100~115m;含Au4.62×10-6~11.00×10-6,Sb 2.14%。金属矿物有自然金、辉锑矿、少量黄铁矿及微量毒砂、白钨矿、黄铜矿等。矿化特征是:①矿脉主要充填于陡倾斜断裂裂隙中,并在强硅化破碎带内较富集,而在规则的石英脉体中较差;②与花岗斑岩有关的矿体,主要充填在岩脉裂隙及其上下盘的硅化破碎带内;③自然金主要以显微粒状和次显微状产出,粒径0.005~0.03mm,多产于石英脉间隙及黄铁矿内,少许在辉锑矿中。

3.砷金矿床

该矿床主要见于湘东北的平江黄金洞、杨山庄等,以平江黄金洞交错型石英单脉和复脉带矿床为代表。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的东端、九岭复背斜西南端北侧,产于冷家溪群板岩、砂质板岩夹变质砂岩中,脉带成群成组出现,长1400~1800m,倾斜延深530~678m,厚0.1~7.0m。矿体在脉带中呈扁豆状、透镜状、豆荚状产出,其形态与石英脉的形态有关,其侧伏方向受矿脉倾向制约。单条矿脉长20~358m,延深20~476m,厚0.50~2.05m,含Au4×10-6~10×10-6,含As变化大(0.013%~27.0%),一般0.3%~10%。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毒砂、黄铁矿,局部地段白钨矿、辉锑矿较多;另有少量或微量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车轮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黝铜矿等。据研究,矿石中可见金仅占1%,其余99%为微细粒分散金,粒径一般小于0.4mm,主要赋存于板岩碎块与石英脉接触处的裂隙中,充填于毒砂、黄铁矿、黄铜矿之颗粒中,以及生于毒砂、黄铁矿组成的条带中等。矿化特征是:①脉带主要由含金石英脉、网状石英脉及硅化破碎带组成,其形态、产状与控矿断裂一致。②自然金嵌布与富集状态因脉而异,显微状的包裹金赋存于粗粒—中细粒石英、硫(砷)化物矿物内。以砷 金共生的矿脉金的矿化较均匀、规模也较大。③矿石中毒砂、黄铁矿含量较高,而且共生的硫(砷)化物矿物普遍含金较高。④矿化富集于断裂分枝、复合及交会部位;其S/As比值愈小,含金愈高。

4.锑砷金矿床

该矿床以溆浦龙王江矿床为代表,产于板溪群五强溪组上段板岩夹粉砂质板岩之层间破碎或交错断裂带内。矿体呈透镜状、扁豆状及交错脉状。矿体长约20~320m,厚0.33~3.26m,含Au1.90× 10-6~12.47×10-6,Sb0.46%~34.54%,As0.23%~3.52%。金以自然金为主,少量含银自然金,共生矿物有辉锑矿、毒砂、黄铁矿等;矿石中含毒砂矿物6.7%。据107件矿样化学分析统计,平均含Au 2.66×10-6,含As0.64%,其金砷含量呈同步增长关系。

据5件人工重砂鉴定资料,毒砂化含金地质体除1件样品见到粒径0.0182~0.026mm的自然金3粒外,其余4件样品未见自然金,但样品化学分析结果含Au3.19×10-6~4.19×10-6,单矿物分析结果毒砂平均含Au158.8×10-6,故应是该矿床主要载金矿物。统计分析表明,毒砂中的金可能以机械混入物状态为其主要赋存形式[3]。主要矿化特征是:①矿化富集总是与硅化破碎带内的强烈毒砂化相伴随;②支脉或细脉与主脉交会部位常形成富矿囊,而且细脉越多越密集,矿化越富;③锑与金共生关系密切,金与砷呈线性关系;④自然金以裂隙金为主(占90%),约有95%的自然金嵌布于毒砂、黄铁矿和辉锑矿中,以毒砂为主。粒度极细,一般小于10μm。

三、矿床成矿规律

综上所述,湘西金矿床成矿规律初步归纳如下。

(一)矿床赋存层位规律

湘西金矿床,除个别产于侵入岩体或岩脉边缘的破碎带外,均产于元古宇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内,并且沿含矿地层自然延伸。其中冷家溪群变质程度略高,岩性为千枚状板岩、变质细砂岩夹海底喷发火山岩类,全区约20%的金矿床产于该层位。板溪群马底驿组以紫红色绢云母板岩、含钙板岩为主的黏土质细碎屑岩,是区内主要赋矿层位,全区约60%的金矿床产于该层位,而且矿床规模多为大中型,如沃溪、冷家溪、柳林汊等;五强溪组为板岩、砂质板岩夹火山碎屑岩,产出矿床一般为中小型;这也是地层控矿专属性在本区金矿床成矿作用中的表现。它除了和地槽相沉积的黏土岩、火山碎屑岩之金的初始丰度稍高且易于被淋滤外,似乎和岩性亦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沃溪矿床赋存于紫红色板岩中的矿体,形态规则,矿化强,延深大;而赋存于变质砂岩中的矿体,形态较复杂,矿化既弱,延深又小。符竹溪矿床也是这样,一旦矿脉由紫红色板岩进入变质砂岩时,矿化就变得分散以至尖灭等。

(二)矿床展布规律

湖南西部热液型金矿床,包括钨锑砷金不同矿物组合的矿床,主要分布于雪峰弧形构造带内,矿床的展布方向与深大断裂或轴缘古断裂的延展方向基本一致。该深断裂经重磁力物探解释,初步确定为自震旦纪以来长期活动的深断裂,对区内地层的带状沉积和矿床的带状分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整个湘西钨锑砷金矿带(床)的展布方向自南西向北东是:由北东向转为北东东向至近东西向,这与雪峰构造带及其深断裂展布方向一致。所以说古老构造隆起带控矿是本区金矿床的重要地质特征。

一般来说,层状、似层状矿床,多产于开阔褶皱的翼部,区域主干断裂旁侧的层间破碎带、剥离构造带内,成带出现,成矿具有多层性和一定的侧伏方向。交错脉状矿床,多位于区域构造变形强烈、倒转背斜、区域断裂旁侧的破碎带、片理化带、劈理化带等构造部位,矿脉成群成组出现,具有明显的成矿方向性。

(三)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湘西金矿床大多远离岩浆岩体,其与成矿的关系尚不清楚,但在某些方面似乎表现出某种时空的联系。如溆浦白马山加里东期、燕山期复式岩体附近的金矿床(点),其围岩蚀变和共生矿物组合具偏高温矿床特征;益阳沧水铺印支期岩体中有含金石英脉和砂金分布,芷江大洪山含金石英脉沿蚀变辉绿岩下盘充填等;表明区内较大岩体与金矿化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如提供热能等)。尤其是安化符竹溪锑金矿、桃江板溪锑(金)矿床,部分矿脉充填于石英斑岩、花岗斑岩脉旁或其破碎带内(图3);桃江合心桥锑金矿在蚀变云煌斑岩中有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等硫(砷)化物浸染等,这些更表明区内浅成—超浅成的脉岩与金矿化可能会有一定的时空关系。

图3 符竹溪锑金矿床地质剖面图

1.石英砂岩;2.砂质板岩;3.板岩;4.矿脉;5.蚀变带;6.花岗斑岩;7.矿脉编号;8.钻孔;

Ptbnw.五强溪组;Ptbnm3.马底驿组上段;Ptbnm2.马底驿组中段

(四)围岩蚀变的成矿规律

区内围岩蚀变类型有褪色化、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叶蜡石化等,有的矿床还有正长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等。据31个矿床(点)资料,主要是褪色化、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褪色化通常在区内分布最普遍,是金矿化(尤其是硫、砷化物类型)赋存的标志,一般发育于矿脉上下盘,宽1~25m不等,特点是下盘带宽而上盘窄,含金石英脉均产于褪色蚀变带中。石英脉两侧无褪色化蚀变者一般不含金。硅化多产于褪色化蚀变带内,以矿脉下盘较发育。黄铁矿化、毒砂化产于靠近矿脉两侧以及破碎板岩的褪色蚀变带内,多呈浸染状产出,部分呈条带状、细脉状(黄铁矿)产出,常与硅化叠加出现。广泛发育的碳酸盐化预示着矿化的急剧减弱;大量绿泥石化出现时,多数矿床常预示着矿化的消失,仅柳林汊矿床在绿泥石化强烈地段,标志着富矿体的出现。

(五)矿物组合规律

从矿物组合来看,含金石英脉的脉石主要由石英组成,含量可达95%以上。虽然硫(砷)化物含量最高不过百分之几,但对成矿来说却是有意义的,尽管这类含金石英脉内金的含量与伴生硫(砷)化物金的含量无关。据镜下观察,含金石英脉的石英有两种,一种为乳白色,半自形粒状、他形粒状,彼此紧密嵌生;另一种多为他形粒状、针柱状,彼此呈齿状镶嵌,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此外,含硫化物的石英多为玉髓状,有些具自形生长纹环带。而含金硫(砷)化物矿床,除自然金外,共生矿物有辉锑矿、白钨矿、黄铁矿、毒砂及少量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等,其含量一般大于5%。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和毒砂,前者以结晶不完整或尘埃粉末状、细粒立方体及五角十二面体含金高;后者为他形粒状、半自形细长柱状者含金高;次要载金矿物辉锑矿以他形细粒状者含金高。总之,湘西金矿床中硫(砷)化物的含金性与其颗粒大小、晶形及破碎程度有关。

(六)多阶段矿化的成矿规律

湘西各类型金矿床一般都具有多阶段成矿特点。如会同漠滨含金石英脉类型矿床,主要成矿期为热液成矿期,形成含金石英脉的主体。可分为三个成矿阶段[4]:①石英 黄铁矿 毒砂阶段,即成脉阶段,矿石含金较少;②石英硫化物复硫化物阶段,为自然金主要形成阶段,均一温度介于120~220℃间;③碳酸盐阶段,为热液成矿的最后阶段,与金关系不大。

含金硫(砷)化物类型矿床,可大致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①碳酸盐 石英阶段,即初期成脉阶段;②白钨矿石英阶段,为白钨矿主要成矿阶段;③硫化物自然金 石英阶段,为自然金、辉锑矿的主要成矿阶段;④碳酸盐石英阶段,为矿液最后一次活动阶段,与成矿关系不大,或仅有弱矿化。其成矿阶段总的特点是,以沃溪矿床为例[5],从早期到晚期阶段,温度(均一法)逐渐降低,即由396℃→259℃→213℃→143℃。形成矿物由氧化物过渡到硫化物,最后以碳酸盐告终。据漠滨、黄金洞、西安和沃溪等矿床包裹体液相成分p H值测定结果,其平均值5.85~6.68(变化范围5.13~6.90),仅沃溪矿床为8.02。又据沃溪矿床Eh值测定结果[3],早期白钨矿 石英阶段为304.6V和379.5V,中期硫化物 自然金石英阶段为330.7~104.5V,晚期碳酸盐 石英阶段为344.4V。上述测试资料均一致地表明,本区成矿作用是在中偏低温,偏低盐度(4.1%~5.81%Na Cl)和中性偏弱酸性环境里进行的,并经历了氧化—还原—氧化三个阶段,在一个比较连续的成矿过程中完成的。

(七)自然金赋存特征及分布规律

在含金石英脉矿床中,自然金以中、粗粒为主,呈不规则粒状、片状等,偶见稠密浸染状及明金集合体和聚晶团块(重30~60g)。可见金占70%~80%(其中显微金约占20%),主要呈晶隙金和裂隙金形式产于石英内,维氏硬度74kg/mm2,比重18,成色950~997.68,含Ag0~6.86%。含金硫(砷)化矿物类型的金以显微金和次显微金为主(一般大于80%),其中在石英、白钨矿中粒度较粗(0.05~0.1mm),在黄铁矿、毒砂、辉锑矿中一般小于0.5μm,其产出形式有二,其一自然金呈细脉状、树枝状、角砾状沿黄铁矿裂隙充填(裂隙金),或呈细粒状沿黄铁矿晶粒充填(晶隙金)等;其二次显微金常呈球状、链状不均匀地分布在黄铁矿晶面上(晶隙金),或呈细脉状沿裂隙充填(裂隙金);金的成色963.5~997,含Ag0~0.26%。毒砂中的自然金,主要呈小圆球状或不规则细粒状充填于毒砂晶体的微裂隙中(裂隙间),或呈细条带状沿毒砂晶粒的边缘产出或沿其周边进行交代,呈不规则的细粒状分布。辉锑矿中的自然金,其细脉常被辉锑矿交代或被辉锑矿细脉穿插,或辉锑矿沿自然金周边进行交代等;次显微金呈细小的圆球状被包裹于辉锑矿中(包体金)。

(八)金的富集与锑砷硫元素的相关规律

从本区具有代表性金矿床的相关分析来看,不同矿物组合的金矿床中,金与锑砷硫及亲硫元素各有着程度不同的正相关关系。如沃溪钨锑金矿床,Au与Sb、S、Pb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79和0.90;黄金洞砷金矿床,Au与Sb、S、As、Pb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84、0.87、0.67,同时As与S、Sb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4;符竹溪锑金矿床Au与S、As相关系数分别为0.53、0.62等。这些均表明在成矿过程中,对于硫来说,虽然由于金的地球化学习性而不能与其化合形成硫化物,但作为金的携带剂和沉淀剂,金总是与硫化物共生;而砷则可以阴离子的形式As3-或Asn-替代矿物中的S2-离子参与Au的成矿作用。故区内钨锑砷金矿床中硫(砷)化矿物含量的相对高低,直接控制着矿床中金品位的贫富。这也就是说,在含金热液活动中,金的沉淀和硫(砷)化矿物的沉淀是密切相关的,这种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硫(砷)对金迁移的控制(络合物),而且还表现在硫(砷)化物包括含铁的硫(砷)化物对金的沉淀的控制作用。因此,区内金矿床在变质作用形成的流体作用下,在富含S2-(As3-)、Cl-的溶液里, Au与Sb可以氯和硫的络合物形式被活化搬运,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则使金属组分的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富集。而钨则以氟、氯络合物或钨杂多酸形式被活化和被搬运,多富集在富钙岩石中或其附近。

总之,湘西金矿床主要沿江南地轴西缘呈带状分布,其成矿作用主要受加里东期形成的雪峰弧形构造带控制。成矿物质的初始来源可能和晚元古代海底火山喷溢 沉积作用有关,尔后在氧化、弱酸性和富氯的变质热液中,金以氯络合物、硫络合物、重碳酸盐或其他形式搬运,于扩容减压带聚积成矿床,故其成因属火山沉积变质热液类型金矿床。据铅同位素和K-Ar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5~6亿年),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变质成矿作用,其成矿时期主要相当于加里东运动早期,印支期—燕山期尚有叠加成矿作用。

成文过程中,参考了湖南冶金地质二三七队、二三五队、湖南省地质矿产局四〇二队及本队有关地质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鲍振襄.湘西层控白钨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作用[J].矿床地质,1987,6(4):33-42.

[2]吴旷山.湘西南脉金矿地质特征及找金方法某些问题的探讨[J].湖南地质,1987,6(2):64-67.

[3]鲍振襄.湘西钨锑砷金矿床毒砂含金性的研究[J].地质与勘探,1986(1):31-34.

[4]周德忠,等.湖南漠滨石英脉型金矿成因探讨[J].矿床地质,1989,8(1):51-64.

[5]罗献林,等.论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的成因[J].地质与勘探,1984(7):1-11.

[1]文章来源:《黄金地质科技》,1989年第4期。作者简介:鲍振襄(1933—),男,湖北襄阳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金属矿床找矿勘探、综合研究。

[2]本文涉及范围包括大湘西(湘西、湘西南、湘西北)及湘东北部分.

[3] 丁碧英,等.湘西沃溪钨锑金矿床包裹体初步研究,19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