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宇宙系的微观世界

宇宙系的微观世界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种是具有磁的N、S极性反应,对正电性有相吸反应,对负电有相斥反应的,也就是具有负电性的电磁力子。两种电磁力子都能对磁性作出反应,都能传导磁场或磁波。太空中最基本的粒子主要的就是光子、中微子、电磁力子,或者还有其他的微粒子。
宇宙系的微观世界_宇宙系析论宇

一、宇宙中电磁力(粒)子的存在-介质模型的想象

宇宙中磁波及磁场是磁力子传波的,电场及电波是电力子传波的,电磁互相关联,有不可分割性,我们想象它们的传递介质有可能是一种介质传导的,这种介质可以被磁化,也具有电的正负反应,我们给它取名叫电磁力子,电磁力子有两种,一种是具有磁的N、S极性反应,对负电性有相吸反应的,对正电有相斥反应,也就是具有正电性的电磁力子。另一种是具有磁的N、S极性反应,对正电性有相吸反应,对负电有相斥反应的,也就是具有负电性的电磁力子。两种电磁力子都能对磁性作出反应,都能传导磁场或磁波。对电性也会作出不同反应,即斥性和吸性。它们都有自旋、非常相容,通常都在彼此消磁、消电状态。当电场的波及磁场的波出现时它们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所以说整个宇宙都在电磁的海洋里,未磁极化或未产生波动,人们感知不到而已。它们都在不断运动,受环境影响不断在变化,就象空气一样,既有流动,又有旋转涡流,团体大小不一都在变化运动,但比空气变化要快,甚至上万倍、上千万倍。它不但存在充满于太空中,还存在充满于物质中,各粒子之间,如原子和原子之间,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甚至原子核内的粒子之间,它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太空中及物质之间各种波及辐射的传导,如电磁波、光波,电场及磁场,在宇宙中还负责传递宇宙压及斥力、万有引力的传递,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光子。

如图60所示:正磁力子及负磁力子。

alt

图60

如图61所示:一个正电磁力子和一个负电磁力子,磁极性相反,组成一个消电消磁体。

alt

图61

如图62所示:随机变化的消电消磁介质共同体,随时都在变化。

alt

图62

二、太空中的基本粒子

在太空中、各种物质的粒子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粒子,它传递着宇宙中各种辐射波,传递着宇宙压,在分子中间、原子中间、质子、中子之间,甚至在夸克或者在更小的粒子中间,它无孔不入支撑着各种物体、粒子不被宇宙压压碎,就好像我们地球上海洋中水分子一样。但它质量很轻、个体很小是太空中或者说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太空中最基本的粒子主要的就是光子、中微子、电磁力子,或者还有其他的微粒子。

三、宇宙中没有绝对真空的原因

在宇宙中是没有绝对真空的,一般说的真空只是相对的,相对与质量物质而言的,在一定的空间内没有质量物质的分子或者是原子,我们就说是真空了,通常所说的真空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没有空气分子、原子了或者说很少了,我们就说这时真空了,宇宙空间中充满着物质和能量,实际上所谓的真空里边还有或者是充满着轻物质的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磁力子,目前人类还无法将它们排除掉,所以宇宙中和人类活动的环境里没有绝对真空。

四、想象中电磁力子介质在电磁场中的排列

用图来表示几种情况下,想象中电磁力子的排列。

如图63所示:想象中电磁力子在磁体周围的排列。

alt

图63

如图64所示:想象中电磁力子在两个异性相吸磁体周围的排列。

alt

图64

如图65所示:想象中电磁力子在两个同性相斥磁体周围的排列。

alt

图65

如图66所示:想象中电磁力子在两个异性相吸的异种电荷电场中的排列。

alt

图66

五、太空中电磁波的传播模型

太空中波及场的能量是怎样传递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一、电波的传播,当电场正电波出现时。

如图67所示:正电磁力子远移,负电磁力子近移,形成了一个电磁力子薄或断带,这个断带远侧是正电磁力子谷,近侧是负电磁力子谷,并向远处传播。当负电波出现时,正磁力子近移,负磁力子远移,形成了一个电磁力子薄或断带,这个断带远侧是负电磁力子谷,近侧是正电磁力子谷,并向远处传播。

alt

图67

第二、磁波的传播。

如图68所示:纵行磁波的传播,N极发射的波向远方移动,相当于向S极移动,S极发射的波向远方移动,相当于向N极移动。

alt

图68

如图69所示:横行磁波的传播,N极及S极同时发射的,波向远方传导。电感器发射的磁波,单磁极端产生纵波,两极端之间产生横波。

alt

图69

第三、电磁波的传播(磁波是纵波)。

如图70所示:电磁波的传播。

alt

图70

六、微观世界的磁极关系及运动顺应性

自然界中一个原子就是一个磁性单位,有N极及S极,在物质中是一种消磁形式存在的,也就是磁极性相反形式相处在一起,它们的运动相顺的,假若是磁极相反,运动是相逆的它们就会出现共存困难的问题,如电子碰撞或干扰。

如图71所示:磁极相反,运动是相逆的情况。

alt

图71

如图72所示:磁极相反,运动是相顺的情况,这是原子共处构成物质的情况。

alt

图72

七、电流对原子磁极性排列的影响

电线通电后,在电场出现时部分逆行电子层的原子被电场作用旋转变成顺行,核外电子被传递流动形成电流,也就是说原子核外电子可以在同一方向的电子轨道上漂流,这时原子的磁极性垂直于电流方向排列为N-S、N-S、N-S,形成极性排列,磁性即显现出来,这就象我们平常用一个球形物体缠绕的线团一样,外力作用转动一下外层的线圈,整个线团都受力跟随转动。这个原子的磁极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有特定的关系,在电场的作用下,部分电子逆行的原子转位,而构成了导体原子的磁极环形定向排列,形成了导体周围的螺旋磁场。

如图73所示:A图表示导体纵切面,金属内原子磁极性消极排列,不显磁性,B表示被电场作用后,导体纵切面,部分逆行或斜身电子层的原子转位,核外电子向一个方向旋转,容易传递电子。

alt

图73

如图74所示:圆形切面的导体电场强度的分布,可见中央部高,向周边逐渐减低。

alt

图74

如图75所示:金属导体横切面,原子被电场作用后,原子以圆环形为排列的,以内外为方向,电子层向同一个方向旋转,导致原子磁性的重新排列,即环形磁极性的排列。金属导体内外形成环形磁场。

alt

图75

八、移动导体在磁场中感应电流的机理

导体在磁场中移动,首先导体部分原子被感应扭转磁极,这时一部分原子已经被磁场磁化,这时导体在移动时,磁力线对原子在运动前的一侧,产生作用,压迫原子的在前的一面,如果顺应电子移动,就使电子加速,逆行电子运动的就阻碍电子的运动,使电子只能向一个方向移动,多原子的多电子的定向运动,就产生电流,这时一个单原子的就象微型的二极管一样。并且原子运动的后侧是低压宽松侧,适宜电子移动。

如图76所示:是导体的自然状态,无磁场或电场的干扰,可以看到符合反磁极顺行运动稳定法则。

alt

图76

如图77所示:导体原子在磁场部分被极化,原子的S极面朝向磁场的N极,绿色小箭头表示电子运动的方向,粉红色的两排箭头表示磁力线,两个大的绿色箭头表示感应电流的方向。

alt

图77

如图78所示:一个原子,绿色小箭头表示电子运动的方向,粉红色三个大箭头表示磁力线。磁力线1-2之间阻碍并阻止电子运动,磁力线2-3之间的磁力线能促进加快电子的运动。形成微型二极管。

alt

图78

九、原子核中存在的正负电合子-湮灭子

我们都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围绕原子核旋转的,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它们好像永远不会亲和走近,有没有走近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呢?宇宙中在凝聚星、暴发星、星系、恒星阶段中,在它们的运动中会经常相遇的,因为异性相吸,它们很容易结合形成合子,并消电呈中性,我们叫它是正负电合子,有可能中子就是正负电合子,或部分是,它在原子核中有机的排列,它的负极端对正电荷起到粘合桥接作用。

如图79所示:1、中子(正负电合子)它的负极对质子起到了粘合桥接作用,不至于质子正电荷互相排斥。2、可见原子核的结构及组合,原子核通过运动,进一步优化组合,形态近似圆形,但内部结构并不象传统模型结合的那样紧密,它们有各自的运动。

alt

图79

十、原子核的结构模型合理构想

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正负电荷优化排列组合,因为质子是正电荷,中子是正负电荷的消电体。

如图80所示:原子核的表面的正电荷数就是质子电荷数。也就是说原子核所表现的电荷数,就是质子电荷数,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较复杂是电磁和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这也就是它们之间的强相互作用。

alt

图80

十一、原子特定结构及形成原理

大家都知道原子的结构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及中子构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定的结构呢?并且是原子核内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相等,中子和质子数也相等,这是为什么呢?大自然是怎样形成这些结构的呢?怎样形成这样的组合规律的呢?原因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第一、原子的核外电子含负电,体积及质量都很小,能量很大,质子含正电性,体积及质量大,动能量相对核外电子小,中子不表现电性,是消电粒子,体积及质量大,动能量相对核外电子小,质子带一个正电荷体积及质量大,动能量和中子相近,由于正负电荷互相吸引,同性电荷互相排斥,又由于中子及质子质量较大,万有引力及磁力的作用使中子和质子相聚在一起。中子又含有一个负电子和一个正电荷,负电子能量大质量轻,中子的不断振动,靠一个正电荷的力量很难束缚住一个负电子,也就是说中子是不稳定的,正电荷吸引住电子,也容易将振动的电子弹出,容易失去电子,蜕变为质子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内如果只存在质子,它们的正电荷互相排斥的力较大,又很难在一起,原子核内的粒子在高速振动,所以中子中的电子要靠一个正电荷是很难束缚住的,质子的出现使中子有了依靠,多出了正电荷的力量,最低需要几个正电核才能有效的束缚住一个电子呢?事实说明这要靠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正电荷的力量才能将电子束缚住,两侧的正电荷呼应使电子无法弹出,这时中子才能稳定,并且中子中的负电荷对质子的亲和作用,有效的缓冲了质子之间正电荷的同性相斥的力,也就是说一个中子要靠一个质子的帮助才能管束住中子内的负电子,假如是两个以上质子来帮助中子管束中子中的负电子,这样质子靠近时的正电荷的相斥作用较大,使它们很难在一起发挥作用,这种帮助质子和中子只能是一对一的,质子之间又靠中子中的负电荷来接合缓解正电荷同性相斥的矛盾,这些都要靠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中的优化组合排列来实现,优化组合的结果是:在原子核的团体中,质子和中子数量相等,质子和中子正负电荷的组合剩余的正电荷都在原子核的表面。在原子核中这种组合有效的缓解了质子的正电荷同性相斥的作用,使原子核不至于因正电荷同性相斥而分裂,所以原子核中,中子和质子数同时存在并且数量相等,也才是最稳定的,原子核的表面的正电性,有相应的核外电子,围绕在运动,故就形成了原子,也使原子成电中性。由此推测:原子核不是几何的圆球形,而是中子和质子连接组合排列形成支链状,支链状组合形成团体即是原子核,支链彼此之间有一定楔形间隙,而不是完全紧密结合,这个团体的大体形态是表面突起不平的类圆球形,像一串近球形的葡萄,表面的突起都是正电荷(如图79、80所示)。由于原子核的这种排列组合的制约,常规下原子核的大是有极限的。

第二、也可以这样想,中子由于万有引力及电磁力结合成团后,相同的能量级及压力等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振动频率相同,就形成了大小相同的中子团,表面中子的电子由于振动,部分无法被束缚的电子逃逸而游离成原子核外电子,电子逃逸遗留下的正电荷就是质子,这时由于粒子团即原子核是呈正电性,电子被吸引,只能围绕团旋转,就形成了原子。

第三、也可以这样认为原子核是中子在内部靠的是万有引力及电磁力结合在一起,质子位于原子核的表面和中子的负电子端亲和,周围有负电子绕行,形成原子。

不同的能量级及不同的压力,形成粒子振动的不同频率,构成不同原子核的大小,构成不同的元素。在特定能量的流体物质中,相同的元素所受各种力的浮力是相同的,故它们又易集合,不易分散,所以形成相同的元素群。所以物质形成原子的这些特定的结构,这都是物质本身粒子的性质所决定的,也都是大自然自然选择的结果。

如图81所示:中子,1、表示正电荷,2、表示负电荷,3、表示是一个假设线,表示中子的整体性,也用作和质子的区分,中子的结构中负电子很容易弹出游离。

alt

图81

如图82所示: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它们共同作用使中子中的电子得以稳定。1、表示中子,2、表示质子。

alt

图82

十二、原子中强相互作用的本质

原子核中的强相互作用实质上是:电磁力、万有引力的叠加作用。在原子核中质子、中子电磁的自然优化组合,由于其电/质、磁/质的值很高彼此距离短,电和磁的作用力表现的很大,在原子核中质子、中子密度高(比重大),距离近,万有引力的作用也很大。质子、中子彼此之间的电磁力及万有引力之和非常大,所以说原子核中的强核力,实质上是电磁力和万有引力的合力。也就是说在原子核中电磁力和万有引力的合力大于中子和质子组合后的质子之间的正电荷的相斥作用力,并且能有效的来对抗抵消中子和质子组合后的质子之间的正电荷的相斥作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