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要负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责任,带头厉行节约,降低费用支出,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日常的公务活动中,为社会作出表率。二是形成节约型的消费结构和模式。建立完善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体系。认真实施《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
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_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实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落实这一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使节约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政府要负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责任,带头厉行节约,降低费用支出,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日常的公务活动中,为社会作出表率。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将节能降耗指标纳入各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体系,作为领导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企事业单位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完善能源、水、土地和原材料使用管理制度,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培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古人云:“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资源的有限性需要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也是矿产品消费最多的阶段。美国在工业化的100年中,消费了390多亿吨石油、73亿吨钢和大量其他矿产品。日本在近50年的工业化阶段消费了80多亿吨石油、30亿吨钢和大量其他矿产品。50多年来我国消费了约40亿吨石油、约26亿吨钢。按人均计算,工业化完成后,美国、日本、韩国等的人均钢铁在500~600公斤,人均能源在2吨油当量以上;我国人均钢铁才200多公斤,人均能源1吨多标准煤。考虑到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因素,满足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缺口将是很大的。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较低,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加大了经济发展的成本和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也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竭泽而渔、竭林而耕、竭矿而采,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顾未来的增长方式,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从经济学角度看,节约有两个层次:一是生产成本的节约,一是交易成本的节约。生产成本的节约属于边际节约,是二阶节约,因为生产成本最小化是给定组织制度约束下的成本最小化。交易成本的节约属于结构性节约,是一阶节约,因为交易成本最小化需要最有效的组织制度安排。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一定的发展水平而言的,需要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综合最优,而不仅仅是生产成本或交易成本的最小化。生产成本最小化不能代替交易成本最小化,交易成本最小化也不能代替生产成本最小化。交易成本的最小化比生产成本的最小化更为重要,因为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组织一般会自动选择生产成本最小化,反过来却不然。如我国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是最大的浪费,节约由城市布局和经济结构带来的交易成本潜力很大。我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节约一点,乘以13亿就是一个大数,这也不容忽视。

因此,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形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城市布局合理,三次产业结构协调,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制造业尤其是重化工业资源生产率达到较高水平,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特点的产业集群实现充分发展和合理布局。

二是形成节约型的消费结构和模式。优化消费结构,提高非资源密集产品的消费。在当前消费品向汽车、住房等结构升级的同时,重点发展经济适用型住房等中低档住房贷款,优先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贷款需求。努力提高文化娱乐、体育和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比重。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品,鼓励使用节约型产品,包括节能产品、节水产品和节能型建筑,鼓励发展二手商品市场和租赁市场。增加对绿色产品的消费,约束居民消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消费品,禁止过度包装、盲目追求豪华等浪费行为。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制度保障

(一)建立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按照“依法、公平、透明、及时”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规制政策,加强执法能力。不断完善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做到“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不决策,没有两个以上的比较方案不决策,没有经过专家学者的论证不决策”。减少行政性审批,缩减经济性管制职能。建立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纠正违法或不适当的决策。加强资源、环境、健康、安全、普遍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性管制。对资源性产业实行公平准入,突出资源效率指标和最低技术水平标准,为资源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根本所在。推动能源、资源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现代管制制度。完善产权制度。只有明晰产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做到物尽其用。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在原料、生产、产品、包装、消费、废物处置的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控制指标,提高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规划和宏观引导

加强法制建设,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建立完善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体系。一是加快循环经济基本法的立法进程;二是制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除已颁布实施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外,加快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配套法规;三是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专项法规,制定废旧轮胎、包装物、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等系列废旧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建立完善的资源节约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建立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认真实施《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

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纳入对地方干部的考核。

(三)利用价格杠杆市场机制,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研究制定财政、投资、税收、价格、外贸等政策,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资金支持。要着重考虑建设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目前不合理的水价是阻碍水资源基础产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水价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落实有关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大力推进以节水为目标的水价改革;积极推进峰谷分时、丰枯分季、差别电价等电价制度;研究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的价格和收费政策。适时开征燃油税,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完善资源性产品进出口税收政策。公共财政要加大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支持力度,研究有偿使用和节约资源以及抑制不合理消费的政策。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技术水平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实用技术,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大科技投入,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研究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模式。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绿色能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形成资源节约的社会氛围

把“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并列为基本国策。将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编入中小学教材。

建设节约型社会,绝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每个公民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机构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开展节约型城市和无浪费企业创建活动,创建“绿色饭店”,减少一次性产品消费;开展公共场所的资源节约活动,如学生食堂、饭店的节粮,各类教材的重复使用等;开展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再生能源利用等试点示范;编制个人节约的行为导则和公共场所节约公约,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保护环境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