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概述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智慧城市是综合城市发展规划、城市运行管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策略和新模式,是信息社会条件下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与计算机时代不同的还有,智慧城市通过各种途径和机制汇聚智慧、发挥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智慧城市具有介入式、互动式功能的智能化数字城市管理应用。“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
智慧城市概述_智慧信息

智慧城市是综合城市发展规划、城市运行管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策略和新模式,是信息社会条件下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是提升现代城市总体实力、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战略制高点。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资源管理、智慧产业和智慧运行服务,以及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顺畅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制度、标准、规范等。[1]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的载体,已经大大超越了计算机时代点、线、面结合的功能特点,上升到各种信息载体的立体结合的功能层面上。它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涉及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综合城市发展规划、城市运行管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策略和新模式,是信息社会条件下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

“智慧城市”,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在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服务为手段,以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为目标,通过智能的感知、建模、分析、集成和处理,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优化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和城市生活,从而使城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智慧”状态。

“智慧城市”是提升现代城市总体实力、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战略制高点。[2]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资源管理、智慧产业和智慧运行服务,以及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顺畅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制度、标准、规范等。

与计算机时代不同的还有,智慧城市通过各种途径和机制汇聚智慧、发挥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计算机时代只是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传感技术和信息技术来促进和提升城市化建设。而智慧城市除了前面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怎样汇聚更多的人才,建立更好的意见表达机制,实行更科学的发展规划,从而对包括教育、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二)智慧城市的特征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特征。

1.信息的全面感测

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信息的充分整合

“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信息的创新激励

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4.信息的协同运作

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三)智慧城市与数字信息

智慧城市具有介入式、互动式功能的智能化数字城市管理应用。城市人地关系系统的数字化,它体现“人”的主导地位,通过城市信息化更好地把握城市系统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对城市人地关系进行调控,实现系统优化,使城市成为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城市信息化过程表现为地球表面测绘与统计的信息化(数字调查与地图),政府管理与决策的信息化(数字政府),企业管理、决策与服务的信息化(数字企业),市民生活的信息化(数字城市生活),以上四个信息化进程即数字城市。数字产业的崛起,面临第四产业的来临,数字城市的数字管理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涉及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更加的智能化、智慧化。反思城市与人的关系,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为城市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的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3]

二、智慧城市规划

(一)“智慧城市”模式规划

1.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是由政府制定明确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国际、国内的相关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政府、企业、市民等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和网络关系,引导全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金融业不发达、风险投资不足的城市可以采用此模式。

2.市场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市场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是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建设主体在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自发地在城市地区形成“智慧产业”集群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种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主要来自自下而上的力量,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采用此模式。

3.混合型发展模式

混合型发展模式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目前,我国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应综合两种模式的长处。在政府主导促进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尚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建设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长远意义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混合型发展模式,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而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在涉及如何建设智慧城市问题上,在规划方面,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按照网络化、节点式模式进行设计;在建设方面,要改变以城市光网、无线接入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模式,重点推进城市感知系统的建立、城市运营海量信息的捕捉和处理、信息决策系统等软性基础设施;在体制方面,要冲破部门利益格局,破除阻碍城市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

(二)“智慧城市”战略规划

“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是从一个全新角度对城市进行功能定位,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综合集成能力,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分步实施,试点先行,急用先上,稳步推进,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1.“以人为本”是主线

“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紧扣“以人为本”这条主线。在“两型社会”框架下发展智慧城市,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构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将大大有助于解决城市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全新城市基础设施架构,使城市耳聪目明,能够敏捷地感知世界,逐步形成安全、和谐、便捷的“智慧型”宜居城市。

2.“协同共享”是基石

在传统城市中,信息资源和实体资源被各种行业、部门、主体之间的边界和壁垒所分割,资源的组织方式是零散的,智慧城市“协同共享”的目的就是打破这些壁垒,形成具有统一性的城市资源体系,使城市不再出现“资源孤岛”和“应用孤岛”。

在智慧城市中,任何一个应用环节都可以在授权后启动相关联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环节进行操作,从而使各类资源可以根据系统的需要,各司其能地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这使各个子系统中蕴含的资源能按照共同的目标协调统一调配,从而使智慧城市的整体价值显著高于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的价值。

从以家庭生产为主导方式的农业社会,到以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社会,到今天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信息社会,信息资源的交换模式与现实社会组织间的协同工作模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信息资源的开放、交换、共享,带动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智慧的城市管理和创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引领着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信息资源的有序共享、开放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模式,不断提升全社会整体的效能。在我国现有环境下,政府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主导着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且,由于历史沿革,有效信息资源大多数掌握在政府不同职能部门中,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承接着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全社会的组织间信息交互模式的改善,加速了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整体效能。因此,加速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倍增效应。

科学的城市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智慧管理城市,以及围绕“智慧”多组织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映射到与之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将现有分布式管理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关联,通过对虚拟现实城市运行环境的监控,不断快速反应问题,并持续动态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同发展策略,支撑城市科学发展战略、高效执行保障机制的闭环管理控制体系。

3.“智慧聚集”是灵魂

大力推进以“智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使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市场和产业链不断拓展;同时,通过“两化融合”、建设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支持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等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使城市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智慧城市”的到来,不仅仅改变了个人信息生活的质量,更可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可以让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能够大大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使得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效率。智慧城市将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包括智慧的交通、智慧的商业、智慧的公共安全、智慧的居民健康和教育、智慧的环境等,这些城市系统构成了智慧城市的“神经元”。“智慧城市”延展和拓宽了城市信息化的新内涵,为城市管理和信息化专家、IT厂商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将会极大地推动建设新一代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4.“除弊创新”是动力

创造力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关键所在,“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建立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城市创新体系,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核心动力,从而迅速拉动整体信息产业的发展。

面对中国发展过程的差异化需求,以应用效果为牵引,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手段,可以逐步改变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院”缺失的现状,从而改变简单的信息技术发展“跟随”模式,在有针对性地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创新技术,快速发展自有知识产权的IT产业。

三、智慧城市的数据模型

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是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幸福、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城市管理智慧需要体现在如何处理教育均等化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统筹问题,解决普遍医疗水平提升与就医难的问题,解决产业结构升级与普遍就业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观点,围绕国家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相关发展规划,客观上形成对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需求。产业结构升级、智能交通、智慧医疗、食品安全管理等,构成智慧城市的不同建设主题,每一类主题都需要面对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需要多组织机构的协同工作,都蕴含着创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和复杂的信息流转关系,“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创新管理模式无不渗透着对任务指标、人口、经济、法人和地理信息的关联需求。

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所决定的,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核心指导思想在于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变组织之间的信息交互模式,优化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协同机制。深入研究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信息化需求特征,才能有效评估城市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效益,形成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资源规划的意义,在于通过信息资源规划设计,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映射到信息化建设需求中,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信息化规划设计体系。针对我国迫切的现实需求,建议以跨领域、跨组织、跨网络应用软件技术发展为主线,全面拉动自有知识产权的IT产业发展。

四、智慧城市的建设

(一)智慧城市的建设项目

1、智慧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2、智慧社会管理。完善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市民呼叫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形式和覆盖面,实现自动语音、传真、电子邮件和人工服务等多种咨询服务方式,逐步开展生产、生活、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咨询服务。开展司法行政法律帮扶平台、职工维权帮扶平台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载体。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市民卡)工程建设,整合通用就诊卡、医保卡、农保卡、公交卡、健康档案等功能,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务。

3、加快推进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网上一站式”行政审批及其他公共行政服务,增强信息公开水平,提高网上服务能力;深化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劳动保障业务网上申报办理,逐步推进税务、工商、海关、环保、银行、法院等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受益”的原则,完善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手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4、智慧安居服务。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品牌。

6、智慧服务应用。组织实施部分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①智慧物流:配合综合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②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③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7、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8、智慧交通。建设“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9、着力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涉及农业咨询、政策咨询、农保服务等面向新农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协助农业、农民、农村共同发展。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载体,积极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收集、传递、分析、发布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咨询、远程教育、气象发布、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村务公开等综合信息服务。

10、积极推进智慧安全防控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和深化“平安城市”工程,深化对社会治安监控动态视频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和数据的挖掘利用,整合公安监控和社会监控资源,建立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市级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自然灾害和防汛指挥系统、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等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应对的综合指挥调度,提高对各类事故、灾害、疫情、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

11、建设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提升政府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和深化“金土”、“金关”、“金财”、“金税”等金字政务管理化信息工程,提高政府对土地、海关、财政、税收等专项管理水平;强化工商、税务、质监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推进经济管理综合平台建设,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的电子化监管,建设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二)智慧城市载体的表现形式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载体,其基础仍是ICT产业。所以,智慧城市首先在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的城市发展起来。智慧城市是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的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载体,还表现在无线化方面。“无线城市”具体措施包括:建设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深入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制定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发展规划和应用推进计划;支持推广应用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大力推进光纤接入网、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等。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载体,将宏观信息系统与微观信息系统结合起来。例如,将个体智能卡与政府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公用事业系统、社会保障系统和金融支付系统等各行业融合互通,并努力拓展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提升城市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社会公共领域智能卡综合应用和信息资源共享。此外,还将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推动金融IC卡与行业卡融合发展,实现“一卡多用”,给市民提供多种便利。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载体,还表现在低碳的绿色环境方面。包括:落实重点行业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创建一批低碳企业、低碳行业、低碳照明示范区;并将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成集研发、体验、教育、示范、展示、生产、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低碳经济产业园,实现低碳工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五、智慧城市发展蓝图

王兆进、王凯、冯东雷等人研究了智慧城市发展蓝图,从一体化顶层设计和智慧城市智慧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规划。

(一)智慧城市一体化顶层设计

1.需求分析

城市的智慧化程度关键在于城市各类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在进行城市智慧化总体规划时,我们从城市生活的最基本对象入手,分析各类主体的各层次需求。注重对各类城市主体运行状态的透彻感知,注重各业务环节的互联互通,注重各行业深入的智能化应用。

个人、企业、政府是智慧城市服务的主体,资源与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智慧化管理的目标是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和资源环境和谐相处。政府方面,重点关注社会管理与城市公共领域,旨在辅助政府实现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环境管理等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个人方面,重点关注民生服务领域,旨在推动以人为本和维系民生、权益保障的社会环境建设;企业方面,重点关注产业与经济领域,旨在促进公平、诚信和健康的经济运行环境的建立。

2.一体化逻辑架构

无论是行业内的各职能单元,还是城市级的各条线部门,传统各自为政的分散建设模式导致了多个信息孤岛,影响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智慧城市将在行业一体化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城市一体化模式;并在城市一体化的基础上,通过多城市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形成区域一体化的模式。

智慧城市一体化逻辑架构适应政府“大部制”改革,“归口管理”的趋势,直接面向个人、企业、政府和公共资源设施这四大城市对象,从政府职能入手,将政府管理和服务归口成几个重点条线。通过系统整合,支撑城市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

3.一体化蓝图

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不仅要考虑各行业内部的一体化整合,更要考虑城市级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应用协同,城市级的一体化功能平台是关键。

智慧城市的总体技术蓝图可以概括为“1+2+N”:

(1)一个城市一体化功能平台。包括城市云计算平台,城市中央数据库和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协同服务。

(2)二层新型网络化设施。包括动态感知的物联网层,以及高速、泛在、融合的网络互联层。

(3)N个智慧应用。包括面向民生和社会管理的智慧应用,以及面向政府绩效提升的智慧应用。智慧城市的应用不仅包括行业性的应用,也包括跨行业、跨政府部门的综合性应用。例如,一体化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综合监管、综合应急系统。并且在不同的建设时期,N是可变的,可持续发展的。

(二)智慧城市智慧的应用

以需求为导向的智慧应用是智慧城市从概念到实践落地的关键,没有了各个智慧应用的支撑,智慧城市将成为空中楼阁。应用的智慧化程度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物联化: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提升行业的感知度。例如,更透彻地感知人们的健康信息;更透彻地感知城市交通的客流、车流、物流等动态信息;更透彻地感知突发事件信息,这些都是开展进一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基础。

2.互联化:通过信息集成等技术,全面实现信息共享,不仅仅在系统内部、在系统与系统之间也要实现信息共享,各系统可以及时、可靠、全面地获取所需要的各项信息,降低各部门和个人获取信息的成本。

3.智能化:在更透彻感知,更全面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要更深入地提升各行业的智能化程度。让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商业、政府管理与服务等行业的各业务环节更智能、更高效,必要时相关行业之间实现业务协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4.创新:在智慧的基础设施以及所积累的海量信息资源基础上,开创技术、管理和业务模式等的创新型应用,如实时的道路交通引导服务,因人而宜的健康保障服务等,将会创造新型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就手段而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各行业的应用,将提升应用的智慧化程度。[4]

六、智慧城市的意义

现在谈智慧城市的意义还为时过早,因为它还处于远景规划阶段。但是我们至少从现实和未来的趋势来分析其巨大的价值。

(一)智慧城市的现实意义

从当前现实看智慧城市的意义,一方面是中国目前的发展主要以城镇化为重心,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智慧城市很有可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城市生活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安居乐业,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更加具有效力;还有就是智慧城市建设是需要不断的创新的,而我国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就业,改善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等问题,都需要不断创新来解决。

“智慧城市”利用最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化,因此受到各国政府的欢迎。目前世界上“智慧城市”的开发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现在全球大概有200多个“智慧城市”的项目正在实施中。现在发达国家地区也是在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当中,认识到了“智慧城市”的前瞻性、超前性,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和国家战略的高度。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都已着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力争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些国家的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给以启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教育,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以芬兰为例,芬兰从一开始就对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一方面抓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科技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抓好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努力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培训机会使其掌握必要技能以便获得信息服务。另外这些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舍得花巨资增加科技投入,扶持高新产业。特别重视府、企业和大学的战略合作。

“智慧城市”在中国也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我国相关领域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重要方向的研发水平已步入国际前列。我国信息领域科技人员总量大,研发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城市用户中具备互联网知识和能力的居民人数大幅提高,这都为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提供了非常好的人员和人才储备。

(二)智慧城市的未来意义

从未来看智慧城市的意义,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实践。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未来我们还要创建智慧城镇、智慧乡村,直至“智慧地球”,即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全球的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带来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为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方向发展,为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的高度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信息化、智慧化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