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道演变中的文化底蕴

茶道演变中的文化底蕴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千利休还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从这些规则中不难看出,日本茶道中所蕴含的众多文化都是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日本茶道,吸引了几乎所有的日本民族精英参与其中,它在无形中调动了日本民族本身的艺术创作欲和创作潜能,让日本民族文化放射出了最亮丽的光彩,可以说茶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与结晶。
茶道演变中的文化底蕴_漂洋过海去日本

第三节 茶道演变中的文化底蕴

有诗云:“闲观叶落地,静坐一杯茶”,这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与感悟。休闲时刻,一壶清茶,几缕书香,这便是独处时的至上幸福,更是禅意人生的美妙享受,也是感悟人生,享受生活的一种体现。

作为最早创立茶道概念的村田珠光在他小小的茶室中品茶时,从佛教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而在参禅时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真可谓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他这首著名的佛偈诗就是在这样的思想下做出来的。由于村田珠光主张茶人要摆脱欲望的纠缠,通过修行来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他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当时在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淋汗茶会”,这是一种以夏天洗澡为主题的茶会,在这种茶会最先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茶室——草庵,这一古朴的风格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因为得到了将军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

村田珠光对日本茶道的贡献不止于此,据日本茶道圣典枟南方录枠的记载,日本茶道中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也是珠光确定的,并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由他引进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做了改革。

继村田珠光之后,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大茶人——武野绍鸥(1502~1555年)。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与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让日本茶道进一步地民族化、本土化。而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是战国时代的千利休(1522~1592年)。千利休原名为千宗易,后来在丰臣秀吉的聚乐第举办茶会上,获得秀吉的赐名才改为千利休。他和薮内流派的始祖薮内俭仲都是武野绍鸥的弟子。

千利休对茶室的第一项变革,就是将标准茶室的四张半榻榻米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还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的限度,这是为了让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地摆脱物质因素的束缚,让茶道更易于为普通百姓所接受,这一改革结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争鸣的局面。千利休还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他强调体味和“本心”,不拘于世间公认的名茶具,生活中的用品随手拈来都可以作为茶道用具,他还主张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在日本茶道中有“四规七则”,所谓的“四规”是指“和、敬、清、寂”。“和”代表着和睦,是指主客间的和睦;“敬”代表着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的意思;“清”是纯洁与清静的含义,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是凝神、摒弃欲望的意思,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而“七则”是指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在千利休确定下了“四规七则”后,就一直沿用至今。

从这些规则中不难看出,日本茶道中所蕴含的众多文化都是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茶道只是将这些多种的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它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餐、点茶、鉴赏茶具、谈心为形式,以此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与品格。茶道还让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无条件地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道视为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所以茶道在日本才会有着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基础,且至今仍盛行不衰。

几百年里日本茶道的创业者用他们辛勤的实践活动,将饮茶这一极其日常性的行为规范提炼为参究佛法、修行得道的艺术活动。日本茶道,吸引了几乎所有的日本民族精英参与其中,它在无形中调动了日本民族本身的艺术创作欲和创作潜能,让日本民族文化放射出了最亮丽的光彩,可以说茶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与结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