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文自动测报站网

水文自动测报站网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各类基本站组成的水文站网是基本水文站网。江苏省撤销盐城大冈水位站;徐州小王庄水文站迁至沙集西闸,更名为沙集西闸水文站。江苏省峰山水文站下迁至双沟,更名为双沟水文站,并增加了下草湾流量断面。安徽省撤销夹山套和板桥水文站,新设何巷闸水位站,调整钐岗水文站监测泥沙项目。山东省滕县水文站更名为滕州水文站;鱼城水文站下迁21.6km,更名为鱼台水文站。
水文自动测报站网_淮河水文志19

2 水文站网

水文站网是在一定地区或流域内,按一定原则,用一定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统。按其收集的项目,一般分为流量站网、水位站网、泥沙站网、降水量站网、水面蒸发站网、地下水监测井网、水质站网、墒情站网等。由各类基本站组成的水文站网是基本水文站网。

1991—2010年期间,淮河流域水文、水位、雨量、泥沙蒸发等基本水文站网有所调整,但变化不大;随着防汛抗旱、水污染防治等工作需要,地下水、墒情、水质等站网的站点数量有较大增加。水文巡测基地作为近20年期间有效提高监测效率的工作手段开始加强建设。同时,各级水文机构也从规划管理、建设管理、运行管理三个方面加强了对水文站网的管理工作。

2.1 站网建设

2.1.1 水文、水位、雨量、泥沙、蒸发站网

1991—2010年,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文工作也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新时期,淮河流域水文、水位、雨量、泥沙、蒸发等站网进行了局部调整和充实。

1991年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淮河水利建设的投入,而“工程带水文”更为水文站网的调整、充实创造了有利条件。20年间各级水文部门根据河流情势的变化及新建水利工程管理与调度的需要,对水文站网进行了优化,在重要的骨干河道、重要的新建水利工程附近河流增设水文站,在水情控制不足地区或者监测密度不够地区新设监测站点,对已达设站目的的进行撤销或降级观测,对不具备测验条件或达不到设站目的的站点进行迁移或撤销。淮河流域各类水文站点具体调整情况如下:

1991年,河南省洛阳临汝水文站下迁3.5km,改名为汝州水文站,雨量站同时变动为汝州雨量站;山东省增设傅旺庄、斜午、姜庄湖、码头、窑上、石拉渊、波罗树7个报汛专用水文站。

1992年,河南省水文总站下发《关于站网调整意见的通知》(豫水文字〔1992〕064号),撤销信阳顺河店、周口水寨、郑州丁店站3处水位站,邢老家1处水文站;迁移周口豆庄、玄武2处水文站;下孤山水文站改为汛期站,全年推流;段胡同水文站改为汛期水位站;周堂桥水文站恢复测流。江苏省撤销徐州樱桃园水文站;淮沭新河沭阳闸水位站增测过闸流量。山东省撤销6处雨量站;停测官坊街、黄寺水文站;撤销刘家道口(分)、前城子、许家崖水库、棠梨树、官方街、路菜园闸、李庙闸7处泥沙站。

1993年,安徽省新汴河团结闸水文站降级为水位站。江苏省撤销新墨河瓦窑、头溪河崔河、小陆庄3处水文站,增设周寨1处雨量站,新沭河岳庄汛期水位站降级为汛期雨量站。山东省撤销26处雨量站,撤销独山、大卜湾2处水位站,撤销岸堤水库、莒县2处泥沙站。

1994年,河南省官寨水文站下迁6km,更名为官寨(二)站,雨量站同时下迁;撤销王村(渠首闸)水文站。江苏省水文站网变化较大,撤销六塘河地涵、钱集闸、竹港新闸、永兴(西)、陈营5处水文站,撤销周庄、望直港、塔山闸、草堰抽水站、八滩、阮道港、孙英、伍佑港闸(下)、秦南、新河庙、中兴桥、周巷12处水位站,撤销曹甸、五汛、沙歪港、壮志、营西、孙楼、茶棚、石榴树、驼峰、孟中、平明、同兴、七道沟、成头14处雨量站,盐城翻身河闸水文站降级为水位站,城子庙、通洋港、花川、斗龙、新港闸5处水位站改为雨量站,新增新港1处水文站。山东省撤销1处雨量站。

1995年,河南省豆庄水文站上迁2.3km;恢复钱店水文站,钱店雨量站同时上迁;撤销魏湾水文站。江苏省撤销扬州八桥水位站,撤销高井、兴仁、许河、新港闸4处雨量站以及梁垛河闸雨量观测项目。

1996年,安徽省撤销九里沟站水面蒸发站。江苏省撤销盐城大冈水位站;徐州小王庄水文站迁至沙集西闸,更名为沙集西闸水文站。

1997年,河南省睢县水文站下迁1.0km,更名为睢县(二)站;滚河李水位站撤销,改设石漫滩水库水文站,雨量站同时变动为石漫滩雨量站;人和水文站下迁10.25km,更名为新郑(二)站。江苏省盐城设立洪圩蒸发站。

1998年,安徽省润河集(鹦歌窝)断面迁移至润河集(陈郢),头道河朱小堰(小高庙)水文站改为雨量站。山东省撤销5处雨量站,停测水明崖、高里、马楼、刘庄闸、峄城5处泥沙站。

1999年,安徽省新增朱小堰(南郢)水文站。江苏省新增沙集闸、淮安三站水文站和陈洋水位站;撤销宜陵北闸(下)水位站和傅庄、旺庄雨量站;宜陵闸水文站降级为水位站;丁堡河闸水位站改为雨量站;徐州土山水文站下迁至刘集闸,更名为刘集闸水文站;射阳河闸、黄土沟增设蒸发观测项目。山东省撤销7处雨量站,停测朱家庄水文站。

2000年,受怀洪新河工程影响,安徽省撤销漴潼河北店子闸水位站。山东省撤销贺庄蒸发站。

2001年,安徽省新设怀洪新河西坝口闸水文站,同时北店子闸水面蒸发观测项目迁至西坝口闸站。江苏省峰山水文站下迁至双沟,更名为双沟水文站,并增加了下草湾流量断面。山东省停测马楼水文站,调减2处雨量站,蒙阴水文站下迁1.5km,并改名为蒙阴(二)站。

2002年,河南省玄武水文站恢复测流。江苏省撤销徐州梁集和高房集实验站。山东省调减2处雨量站。

2003年,河南省魏湾水文站降级为水位站,恢复测验。安徽省撤销夹山套和板桥水文站,新设何巷闸水位站,调整钐岗水文站监测泥沙项目。江苏省设立东台(泰)水文站;因入海水道开挖,总渠管理处的杨湾腰闸和总渠北闸水文站撤消。山东省停测刘庄闸水文站,葛沟水文站上迁650m。

2004年,河南省北庙集水位站升格为水文站;白雀园水文站降级为水位站。

2005年,安徽省新设临淮岗淮河闸水文站。江苏省撤消徐州李楼闸和沙集西闸水文站。山东省滕县水文站更名为滕州水文站;鱼城水文站下迁21.6km,更名为鱼台水文站。

2006年,安徽省因涡河治理新设亳县闸(分洪闸)断面,设新湖洼闸、老湖洼闸、山西庄3处水位站;因新建临淮岗工程,撤销新河口水文站。

2007年,安徽省响洪甸水库上游张冲水文站改为雨量站,新设姜塘湖进洪闸(闸下游)和姜塘湖退水闸(闸上游)水位站。

2008年,河南省新设龙山水库水文站和燕山水库水文站。江苏省滨海闸水文站下迁至中山河闸,站名更为中山河闸水文站;总渠管理处入海水道沿线,新增二河新泄洪闸、海口闸水文站和淮阜调度闸、通榆地涵、淮安地涵水位站。

2009年,河南省水文站网调整较大,撤销小朱冲水文站;段胡同水文站降级为李集巡测流量断面;黄桥水文站增加孙堤巡测断面;周口水文站增加贾东干渠巡测断面,新增蒸发观测项目;西黄庄、常庄、平桥、郏县水位站升格为水文站;固始水位站升格为汛期水文站;鸡冢、棠梨树、立新水文站增加单沙观测项目。安徽省新设青山水文站。江苏省撤销云龙湖水库和周寨雨量站,石梁河水库(南泄洪闸)断面增加泥沙测验项目。山东省刘家道口(沂)由水位站晋升为水文站后与刘家道口(分)合并统称为刘家道口水文站。

2010年,山东省恢复马楼水文站。

1991—2010年间,淮河流域共新增站点33个(其中水文站11个、水位站12个、雨量站1个、泥沙站6个、蒸发站3个),撤销或停测站点128个(其中水文站20个、水位站21个、雨量站71个、泥沙站14个、蒸发站2个),迁移站点18个(其中水文站13个、雨量站4个、蒸发站1个)。水文、水位、雨量、泥沙、蒸发站点变化概况详见表2.1。

表2.1 1991—2010变淮河流域水文战网变化概况图

说明,恢复/撤销列中。正数表示恢复。负数表示撤销:升级/降级列中。正数表示升级。负数表示降级

大官庄水利枢纽是沂沭泗东调南下水利工程体系中控制性枢纽之一,为了准确把握大官庄枢纽东调和南下的分水比例,科学调度大官庄水利枢纽,2005年经水利部水文局批复同意,淮委在大官庄水利枢纽上游近20km处新建重沟水文站,这是淮委直属的第一个水文站。到2010年底,重沟水文站已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同年列入国家基本水文站网。

多年来,淮河流域水文站网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截至2010年底,共有水文站278个、水位站144个、雨量站1 167个。按测验项目统计,全流域流量站点301个、水位站点518个、降水量站点1 474个、蒸发站点86个、泥沙站点72个。

1991—2010年淮河流域各类水文测站统计见表2.2。2010年淮河流域水文、水位站网分布图见附图1、附图2。

表2.2 1991—2010年淮河流域各类水文测站统计表

(续表2.2)

说明:按测验项目统计的各项均包括独立站和项目站。

2.1.2 地下水监测井、墒情站网

1)地下水监测井站网

淮河流域地下水监测项目有水位、水质、水温、开采量等。监测井网主要布设在平原区,且多数为浅层地下水监测井,深层地下水监测井不多。监测井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民用生产井,仅在安徽五道沟和江苏汉王、毕楼的地下水实验站设有专用井。

1991—2010年期间,淮河流域安徽、江苏两省地下水监测井网基本稳定。1998年国务院“三定”方案明确地下水资源的监测管理保护职能由水利部承担,为此江苏省率先开展深层地下水监测井网的布设。1998年6月,按照地下水类型和层次,江苏省在淮河流域布设井深为80~560m的深层地下水监测井451眼,对地下水现状实施监测。经过近十年的运行调整和优化管理,至2010年,江苏省水文部门在淮河流域的深层地下水监测井已发展至548眼。

安徽淮北地区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地下水超采量逐年增加,安徽省水文局于2000年开始布设30个中深层地下水位监测站,加强淮北超采区地下水动态监测和保护工作。2007年安徽省水文局开展研制“RTU—100地下水遥测系统”,2008年建成3个站,开始地下水的自动监测,2009年开始建设阜阳市城市水源地超采区中深层地下水自动监测站网,这标志着淮河流域地下水监测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河南、山东两省从1991年开始,地下水监测井的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1991年河南、山东两省地下水监测井分别有863个和720个,至2010年两省地下水监测井还剩770个和567个,分别减少93个和153个。究其原因,主要是水文部门管理经费严重不足,一方面,维护工作不能及时开展,监测井淤积损坏严重,导致部分监测井报废;另一方面,由于委托观测费用低,观测队伍不稳定,造成观测资料质量下降,缺测、漏测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下水监测井网的正常运行。

至2010年,淮河流域共有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点2 480个,其中河南省972个,安徽省179个,江苏省762个,山东省567个。1991—2010年淮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点统计详见表2.2。

2)墒情站网

20世纪80年代后期,山东省开始建设墒情站点,是淮河流域最早开展墒情监测的省份,1990年墒情站点达到46个,但随后20年间未有调整。2000年后,淮河流域豫皖苏三省才开始全面建设墒情站。

2000年,淮河流域发生严重干旱,推动了淮河流域墒情站网的建设。2001年,江苏省在徐州市布设7个墒情站点,安徽省在淮北地区布设14个墒情站点;2002年河南省在豫东地区布设36个墒情站点。这一时期淮河流域墒情站网布设主要依托现有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重点布置在小麦主要产区。

2003年,河南省对墒情站网进行了补充完善,增设28个墒情站点;2004年,安徽省利用“安徽省淮北地区墒情监测预报和抗旱减灾信息系统”建设之机,又增设24个墒情站点。2007—2008年,安徽省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在淮河流域建设9个地市旱情分中心、32个县市旱情信息站、80个自动墒情站、16个移动墒情站和8个旱情实验站。

截至2010年底,淮河流域共有墒情站点218个,其中河南省64个,安徽省101个(人工站38个,自动站80个,其中17个站是人工测报与自动测报同时进行),江苏省7个,山东省46个。另外安徽省还建有16个移动墒情站和8个旱情实验站。

1991—2010年淮河流域墒情监测站点统计详见表2.2。

2.1.3 水质站网

1991—2010年,淮河流域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增加较多。1991年,淮河流域共有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258个,其中河南76个,安徽38个,江苏97个,山东47个。截至2010年,淮河流域共有水质监测断面1 387个,其中淮河水保局111个,河南270个,安徽89个,江苏697个,山东220个。

淮委开展水质监测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淮河水保局对淮河干流和京杭大运河沿线部分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开始,当时水质监测断面较少,施测的次数也不多。

1994年6月,淮河水保局对流域范围内21条河流的22个省界断面实施监督性监测,同时对淮河干流、沙颍河、涡河和沭河的7个重点断面进行监测,布设水质监测断面29个,其中淮河水系20个,沂沭泗水系9个。

随着工作范围的扩大,2000年,淮河水保局在洺河、油河、赵王河、黄泥沟、不牢河、沭河、沙颍河、白马湖、石头门河增加省界监测断面9个,同时加强了对骆马湖、南四湖等主要湖泊及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水质监测,增设重点监测断面16个。

2001—2010年,淮河水保局进一步扩大和加强省界河段、淮河干支流及主要湖泊的水质监测工作。截至2010年底,淮委在流域范围内布设省界监测断面51个,重点监测断面60个,总共布设监测断面111个,其中淮河水系63个,沂沭泗水系48个。同年淮河水保局开始对11个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监督监测工作,监测项目达到70余项。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从2003年开始承担流域重点水功能区监测任务,设有重点水功能区断面42个,水质监测断面110个;2009年结合流域水功能区监测工作,对地表水水质监测站网进行了较大调整,进一步核查了水质断面情况,在原有站点的基础上,结合水功能区监测工作的需要,统一了水功能区和常规水质监测站点,水质监测断面总数达270个。

安徽省水文局在1991—2010年期间,地表水水质的监测断面也有发展,至2010年已达89个,比1991年增加51个。

1998年,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对水质站网做了较大的调整,调整后共有水质监测断面124个;2005年随着水功能区监测范围的扩大,监测站点增加较多,共有水质监测站断面253个;2007年开展饮用水源地旬报监测工作,增加水质监测断面32个;2008年开展省管湖泊水质监测,增加监测断面58个;2009年开展了水功能区全面监测,水质监测站点总数达677个。

1991—2006年,山东省水文部门的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稳定为47个,2007年后调整为水功能区监测,水质监测站点增至63个。

淮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初,发展于21世纪。河南省在1991—2005年期间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网较稳定,而2005年后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点明显增长,由28个站点增加了61个站点。2008年,安徽水文局在淮北地区设立地下水水质监测井148个,其中中深层井21个,主要是县城以上城市的饮用水井;浅层井127个,主要是乡、村饮用水井。江苏省地下水水质站网在2000年前稳定,之后有所发展,2005年监测站点总数达到111个。山东省地下水水质站网从1991—2010年变化较大,由123个减少到82个。

截至2010年,淮河流域地下水水质水监测站点共有421个,其中河南89个、安徽148个、江苏102个、山东82个。

1991—2010年淮河流域水质监测断面和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点统计详见表2.2。

2.1.4 水文自动测报站网

1991—2010年是淮河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站建设和发展较快时期。20世纪80年代,我国少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且大多为国外进口。1987年,水利部要求部水调中心集中全国技术力量“走一条遥测设备国产化的道路”。1988年在部水调中心主持下,调集全国水利、高校、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在淮河流域开始建立“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系统中所有设备仪器均为自行研制。1989年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全系统由58个遥测站、23个中继站、5个分中心站、蚌埠中心站和部、委、豫、皖4个数据处理中心组成,通讯方式采用超短波。系统投入运行后,由于自行研制的设备仪器故障较多,经过几次较大的调整和改造。1992年,鲇鱼山、南湾、板桥、石漫滩等大型水库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并入该系统,同时将通信频率改为220~240MHz水利专用频段,系统中心站、数据处理中心、分中心之间采用微波通信线路互传数据。由于微波专线通信可靠性较差,1996年对系统进行了第二次升级改造。以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X.25协议)为信道,以Windows NT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实现了数据处理中心和分中心的计算机网络互联,遥测数据传输得以网络化。该系统一直运行到2004年,后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更新改造的同时逐渐被替代。

1994年,淮河流域河南省白龟山、鲇鱼山、昭平台、南湾、板桥、石漫滩水库,安徽省佛子岭水库及山东省许家崖、岸堤等9座大型水库已经建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2004年,安徽省水文局完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四大水库水文自动测报共享系统的建设;2007年,安徽省中型水库坝址雨量和13座国家重点中型水库坝上水位实现自动测报。

2005—2006年,利用“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与加固工程水文遥测及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了信阳、六安、平顶山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成各类遥测站点90个。系统于2006年投入运行,其水情信息数据传输到淮委及河南、安徽两省水利厅

沂沭泗水系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始建于1991年。当时仅有骆马湖杨河滩站、新沂河沭阳站2个遥测站点及骆马湖1个分中心站。1992年,沂沭泗局对系统进行了扩建,在中运河、沂河和沭河上新建了4个站点。1997—2010年,沂沭泗局在对原有站点进行设备更新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批遥测站点。至2010年,系统站点总数为40个。沂沭泗水文遥测系统信息点到分中心站的数据传输采用超短波传输方式,分中心站到中心站采用计算机网络传输方式,信息落地点分别为南四湖分中心站、沂沭河分中心站、骆马湖分中心站和沂沭泗中心站,并与淮委、苏鲁两省实现信息共享。

1998年,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开始设计。根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项目组总体安排,2000—2009年,淮河流域共建水情分中心27个,其中河南省8个,安徽省5个,江苏省10个,山东省4个;共建成各类遥测站点607个,其中河南省232个,安徽省230个,江苏省68个,山东省77个;系统采用GPRS或CDMA通信方式为通讯主信道,CDMA或GPRS通信方式为备用信道,由RTU控制DTU通信模块完成水情数据的定时自报和召测。这是首次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使用GPRS/CDMA传输技术,大大降低了测站功耗和被雷击的机率,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测站的运行成本。

2005年,淮委在流域内设立第一座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站——鲁台子水质自动监测站。至2010年,共在省界河段建成玄武、东孙营、王家坝、界首和鲁台子等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参数包括:温度、pH、浊度、电导率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TOC。水质自动监测站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由专用分析软件和通讯网络组成,实行24小时连续在线水质自动监测,并将数据通过有线/GSM传输到淮委。

2006—2008年,安徽省水文局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在淮河流域先后建成80个墒情自动测报站,在流域内率先实现了墒情信息的自动测报。

2009年7月,淮委建成了小柳巷自动流量监测站,自动监测淮河干流小柳巷站断面流量。流量测量采用水平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H-ADCP),定时采集流速、水位、水温等参数。

2010年淮河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站点统计表见表2.3。

表2.3 2010年淮河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站点统计表

2.1.5 站队结合与水文巡测基地

我国传统水文监测管理方式是驻站观测,大部分测站地处偏远地区,非汛期测验工作量不大,生活工作条件艰苦,职工业务技能单一,综合业务水平不高。为改变这种状况,各地水文机构一直在寻求改进办法。最早提出“站队结合”思路就是利用非汛期测验工作量不大的特点,在非汛期将基层职工集中到“巡测队”,一是通过巡测相应断面,完成非汛期测验任务;二是职工集中后便于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开展水文综合服务等工作;三是可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和解决子女上学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水文巡测基地是“站队结合”的产物。

自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淮河流域的水文巡测基地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79—1991年为试点阶段。河南省商丘水文分站于1979年成立勘测大队,率先在淮河流域开展水文勘测站队结合试点工作;1980年,江苏省徐州水文分站在6个县分别成立巡测中心,开展水文巡测工作的探索;1982年,山东省也开始推行“站队结合”试点。1985年10月,水利部颁发了《水文勘测站队结合试行办法》,流域四省水文部门全面开展水文勘测站队结合的相关工作。

1992—2001年为起步阶段。1992年,水利部正式颁发了《水文站队结合建设标准》和《水文站队结合管理试行办法》,1993年制定了《水文勘测站队结合测验规定》,并多次组织召开全国水文站队结合工作会议。淮河流域四省水文局根据工作实际与发展需要,开始大规模地推行水文勘测站队结合工作。到2001年,淮河流域水文站队结合已发展至30个,其中河南省7个,安徽省4个,江苏省16个,山东省3个。随着科学技术和水利建设形势的发展,针对站队结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水文工作发展的需求,安徽、山东两省对站队结合工作做出了调整和充实,并分别于1996年、1998年编制了《安徽省水文站队结合建设规划》和《山东省水文站队结合发展规划》,以全面推动站队结合工作。但是由于经费问题,这个时期淮河流域水文站队结合建设标准不高,巡测设施设备较为落后,巡测工作进展不大。

2002—2010年为发展阶段。这期间水文站网随着淮河治理得到了调整和发展。在原来站队结合的基础上,依托现有水文站网,水文巡测基地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以委托观测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实行枯季巡测,汛期驻测或者洪水期驻测和巡测相结合,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资料收集范围,改善了水文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水文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该时期内,河南、安徽、山东三省各新建了2个水文巡测基地,并对部分水文巡测基地进行了改造。

截至2010年底,淮河流域共建有36个水文巡测基地,其中河南省9个,安徽省6个,江苏省16个,山东省5个,详见表2.4。

表2.4 2010年淮河流域水文训测基地现状统计表

(续表2.4)

续表(2.4)

2.2 站网管理

国家对水文测站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水文测站按目的和作用划分为基本站、专用站、实验站和辅助站等;按监测项目划分为水文站、水位站、泥沙站、雨量站、蒸发站、水质站、地下水监测站和土壤墒情监测站等;按管理类型分为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和专用水文测站,其中国家基本水文测站按重要级别分为国家重要水文测站、省级重要水文测站和一般水文测站等。

2.2.1 规划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以下简称《水文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淮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与管理工作由淮委负责,其直属水文机构负责对流域内水文站网规划与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各省水文站网规划与管理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水利厅负责,其直属水文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2.2 建设管理

淮河流域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建设根据水文站网规划,按照国家水利投资项目建设程序,由淮委或者四省人民政府水利厅组织实施。其中国家重要水文测站的设立,由淮委或者四省人民政府水利厅报水利部水文局批准;其他水文测站的设立,由四省人民政府水利厅批准,报水利部水文局备案。

淮河流域专用水文测站的设立,由淮委或者四省省级水文机构批准。其中,因交通、航运、环境保护等需要而设立的专用水文测站,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前,应征求淮委或者四省省级水文机构的意见。专用水文测站的建设经费应当纳入项目或者工程建设概算。

淮河流域国家重要水文测站和淮委管理的一般水文测站的裁撤、改级和迁移,由淮委或者四省人民政府水利厅报水利部水文局批准。

省级河流水文测站的裁撤、改级和迁移,由对该站有管理权限的单位报淮委批准,并报水利部水文局备案。

其他一般水文测站的裁撤、改级和迁移,由省级水文机构报省人民政府水利厅批准,并报水利部水文局备案。

根据《水文条例》有关规定,淮委及豫皖苏鲁四省省级水文机构分别制定了“水文监测资料使用审查”、“设立或撤销专用水文测站批准”和“国家基本水文测站上下游建设影响水文监测的工程同意”行政许可程序。这些行政许可程序已进入水利行业行政许可网上审批系统,由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申请事项的接收和许可决定的送达,各级水文机构为受理部门。

2.2.3 运行管理

淮河流域水文测站运行管理工作主要由流域四省省级水文机构负责。淮委主要负责直管水文站的运行管理和流域水文测站运行管理的技术指导工作。

2003年5月,为更好地促进水文站网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服务,经水利部水文局批准,淮委与四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实行14个水文测站的共建共管,这些测站分别为淮河干流淮滨、王家坝、润河集(陈郢)、鲁台子、蚌埠(吴家渡)水文站,淮河主要支流班台、界首、亳县闸、大官庄、台儿庄闸、宿迁闸、沭阳、临沂水文站和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提出“共建共管”水文站旨在由淮委和各省实行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以实现流域内水文信息共享。由于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的财政政策的影响,国家财政对这些共建共管站除按照基建项目安排国家投资外其他直接投资较少,但2006年王家坝水文站231万更新改造经费是由中央财政全额安排的;此外淮委水文局每年给这些共建共管站补助少量监测费用,以加强汛期监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