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造传统工业,力争工业强市

改造传统工业,力争工业强市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攀枝花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全省,甚至成都的平均水平。突出表现在攀枝花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规模结构单一、部分行业比重太大、轻重工业比重不尽合理等问题,影响了攀枝花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使得攀枝花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年来,攀枝花在理清工业与城市化的关系上做出了努力,并付诸了实践,探索一条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城市化道路。

第三节 改造传统工业,力争工业强市——攀枝花

攀枝花市是一个新兴的资源型移民城市,依托资源立市,经过多年建设,现已建成了钢铁、能源、钒钛、电冶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工业化水平较高。受其工业化带动和影响,城市化发展水平也较高。攀枝花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全省,甚至成都的平均水平。仅从数字上讲,攀枝花市的城市化发展是比较乐观的,但从过程来看,攀枝花市的城市化水平不容乐观。2001~2005年,攀枝花市的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仅0.07%,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可见攀枝花市的城市化发展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认为,限制攀枝花城市化进程的最大障碍也是它的工业——日趋落后的传统工业。突出表现在攀枝花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规模结构单一、部分行业比重太大、轻重工业比重不尽合理等问题,影响了攀枝花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一个资源型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它所选择的发展模式,攀枝花深入贯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与升级,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同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使得攀枝花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攀枝花市从建市一开始,就存在城市功能单一,城市社会服务功能先天不足等问题,形成了“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悬殊、大工业小农业”的畸形产业结构。这种以资源开采为主,单一、初级的城市经济结构对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经济抗干扰能力较弱,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利。攀枝花市与全国、全省的GDP构成比较(单位:%)如表8-1所示。

表8-1 攀枝花市与全国、全省的GDP构成比较

img10

第二,工业企业规模结构单一,部分行业比重太大。攀枝花真正有规模的行业只有冶金电力、煤炭和化工行业。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业比重很低,生产规模小。特别是钢铁的下沿产品包括金属制品加工、机械设备、通用设备等制造业发展缓慢,规模较小,不足全部工业产值的1%。全市的工业经济极大地集中于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这种不合理的工业结构会极大地影响到经济的平稳运行及增长。

第三、轻重工业比重不尽合理。轻工业的极度贫乏造成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稀少,现代服务业发展滞缓,城市丧失富余劳动力的吸附力,直接造成城镇人口增长缓慢。此外,技术含量较低的粗加工、资源性重工业对于能源、运输、原材料等各种资源使用和依赖相当大,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破坏。

攀枝花城市化发展缓慢,但也存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优势,关键是选准推进城市化的捷径,在以发挥攀枝花已有优势的基础上,改造传统工业,加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格局,才能突出重围。近年来,攀枝花在理清工业与城市化的关系上做出了努力,并付诸了实践,探索一条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城市化道路。

1.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

工业是攀枝花财力的主要渠道,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例达70%以上;工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2004年末,全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8.32万人,其中工业14.51万人,占79.3%。工业还是全市经济的助推器,“十五”期间攀枝花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5%,四川省是53%。工业速度与GDP速度存在着一致性,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工业对攀枝花经济的拉动关系。如图8-1所示。

img11

图8-1 攀枝花工业与GDP增速情况示意图

可见,工业对攀枝花市经济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而传统工业不可回避地存在着资源型粗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加工层次低等类似问题,亟待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先导是工业化中期具有标志性的特征,它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加速器,加速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加速初加工工业向深加工工业的转变。传统工业不是“夕阳工业”,现今而言,钢铁工业仍旧占有相当市场,改造传统工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改革开放使攀枝花市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建市以来的“二、一、三”型演变为“二、三、一”型。其次,《攀枝花市国民经济五年翻番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按照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总体要求以及“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发展模式,做好全市经济调整工作。在工业结构调整中,攀枝花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采取压缩淘汰过剩落后生产能力与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举的方针。坚决关闭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和污染环境的“十五小”企业,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高耗能和环保型产业。依托国家产业政策,循序渐进,适应市场结构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工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集中力量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投入,确保重点。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大力推进资产重组,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延伸钢铁产业链,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依靠科技进步,深化开发钒钛资源,扩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积极发展高载能工业及深加工产品,延伸产品链,提高综合效益。

2006年6月,攀枝花市政府颁布了《攀枝花市扶持工业发展多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其中第四条规定了扶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明确提到了“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等”,当地政府对传统工业升级改造的重视可见一斑。在《攀枝花市“十一五”矿产资源规划》中提到“通过关、停、并、转,推动现有小矿山企业的整合,组建规模以上矿业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矿业发展格局;搞好新兴产业的培育、优化,不断优化矿产品结构,加快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加大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在钒钛和非金属深加工、精加工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进一步完善以钢铁、钒钛、能源、化工、冶金辅料、建材、新材料及制品为主的矿产品结构”。此外,攀枝花政府对于兴办六大支柱产业(钢铁产业、化学产业、钒钛产业、能源产业、绿色产业、服务产业)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按照工业集群化的要求,攀枝花抓好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产业链横向整合、纵向延伸和侧向带动,促进钒、钛、钢铁、煤化工、磷化工等产业链的完善和壮大。加快推进钒钛产业园区,西区民营经济示范区,白马、新九、安宁工矿区等各级各类工业聚集区和集中区建设,逐步形成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创新成果快速孵化、特色工业集中发展的良好局面。

2.城乡一体化

传统工业的改造与升级,从工业角度推进了攀枝花的城市化。而城乡一体化更应以农村为立足点,建设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攀枝花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在城乡统筹上具有先天有利条件,如农业人口比重小、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农业具有天然优势。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攀枝花针对自身实际,切实改善了全市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2006年,攀枝花加快大竹河水利一期工程建设,启动海峡两岸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切实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和安宁河堤整治。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节水灌溉等“六小工程”,新解决3.5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新建沼气池1.1万口。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及农村小水电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建设力度,建成县级水泥路105公里、乡村道路120公里,新建乡镇客运站点4个、乡镇客运小码头2个。此外,攀枝花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城市化程度比较高,农产品一般不愁销路,因此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攀枝花将重点放在做精做优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生物产业五大产业,2006年蔬菜产量达到5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7.4万吨,水果产量8万吨以上,粮食和烤烟稳步发展,力争建成10万亩的小桐子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围绕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农产品龙头企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抓好试点村建设方面上:采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机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加大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建设力度。根据各村的资源特点,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搞好农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切实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提高试点村的文明程度。

得益于良好的城市化基础和正确的城市化政策,攀枝花城市化发展收效显著。在2008年的“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攀枝花作为四川的唯一上榜城市,入选中国城市化进程活力城市行列。

[实例] 打造“百亿工程” 开创新型工业

攀枝花为认真贯彻“工业强省”会议精神,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工业园区(集中区)、重点项目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骨干带头作用,攀枝花市委提出在全市开展“百亿工程”建设。“百亿工程”建设发展目标是:建设一个“100亿园区”、支持一户“500亿元企业”、新增一户“100亿企业”、建设一个“100亿钒钛产业集群”、扩张6户“20~50亿元企业”、发展一批“1~10亿元企业”、实施一批“亿元工程项目”,通过建设“百亿工程”,到2010年,全市工业新增销售收入450亿元以上。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设特色明显、集聚效应突出的工业集中区。加大投入力度,全力建设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力争到2010年,园区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建设米易白马、盐边新久工矿区和西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完善县区工业集聚区,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集聚区。二是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企业集群。积极支持攀钢发展,力争使2010年的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大力支持钢城企业总公司做大做强,力争使2010年的收入超过100亿元;加快短流程炼钢技术产业化进程,支持龙蟒集团攀枝花公司、恒鼎公司等发展成为收入超过20亿的企业;发展一批亿元以上企业。三是建设一个钒钛产业集群。2005年我市钒钛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通过建设一批钒钛产业加工项目,到2010年前形成钛精矿产能100万吨,钛白粉20万吨,海绵钛5000吨以上、钒制品3万吨等,形成销售收入100亿元的钒钛产业集群。全力推进龙蟒集团6万吨/年转底炉煤基直接还原铁技术和装备、新型氯化法生产钛白粉工艺技术等创新工程的开发进程。加大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确保攀钢新增100万吨钢,确保白马铁矿18万吨高汰渣项目,一批4~8万吨清洁型硫酸法金红石钛白粉、三羊制钛公司5000吨海绵钛、中汇、亚太20万吨不锈钢、源通公司1.6万吨/年四氯化钛等重点项目按时投产以及推进能源项目建设等。

为保障“百亿工程”的顺利实施,我市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调控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工业用地、能源、资金、运输、矿产等公共资源向百亿工程集中。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财政年度技术改造贴息资金集中投向百亿工程中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科技三项费用重点支持百亿工程中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工业试验性项目;各类政策性税收减免政策重点倾向符合条件的百亿工程项目;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补贴性资金重点投向百亿工程中的循环经济项目;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重点投向百亿工程。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抓住“外资西进,东资西移”的机遇,重点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和龙头企业招商。并加强与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川滇五市地州、成都经济协作区等重点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此外,建立百亿工程推进协调工作机制、重大攻关项目市级领导联系制度;建立推进激励机制、信息公布挂牌制度、运行监测制度等,确保百亿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信息来源:攀枝花市公众信息网2006年8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