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纹层状灰岩图例

纹层状灰岩图例

时间:2022-01-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习区内主要分布有自前震旦系至侏罗系地层。岩性下部为大理岩、石英岩与二云斜长片麻岩互层,上部为角闪片岩、石英角闪片岩与二云母片岩互层。
地层岩性_秭归产学研基地野

第三节 地层岩性

三峡地区是我国南方地层分布典型地区,分布有地层标准剖面,南方出露的基岩地层除上志留统、下泥盆统、白垩系一部分、上石炭统和第三系(古近系+新近系)外,在该区几乎都可以见到。实习区内主要分布有自前震旦系至侏罗系地层。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分布。

一、沉积岩

沉积岩广泛分布于实习区,其中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类,分布时代及岩性特征等见表2-2。

(一)中元古界

实习区中元古界主要分布于兰陵溪至翼家湾一带。在实习区内仅发育崆岭群第三段小以村组(Pt2x)。岩性下部为大理岩、石英岩与二云斜长片麻岩互层,上部为角闪片岩、石英角闪片岩与二云母片岩互层。中元古界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新元古界

实习区内的新元古界由南华系和震旦系组成,主要出露于黄陵背斜的边缘地区。

1.南华系(Nh)

主要出露在实习区的九曲垴、泗溪、高家溪等处,包括莲沱组(Nh1l)和南沱组(Nh2n)与下伏崆岭群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表2-2 地层简表

img28

续表2-2

img29

1)下南华统

莲沱组(Nh1l):下部为紫红、灰绿色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及长石砂岩,上部主要为紫红色及灰白色晶屑、玻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岩屑砂岩。

2)上南华统

南沱组(Nh2n):灰绿色夹紫红色厚层—块状冰碛砾岩、含冰石英砂砾泥岩,局部偶见薄层状粉砂质泥岩。砾石大小不等,大者砾径40cm,小者0.1~5cm,次棱角状,分选差。

2.震旦系(Z)

震旦系地层包括下统陡山沱组(Z1d)、上统灯影组(Z2dy),主要出露在实习区的九曲垴、泗溪、高家溪等处,与下伏南华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1)下震旦统

陡山沱组(Z1d),自下而上分为4段。

陡山沱组一段(Z1d1):灰色、深灰黑色厚层含硅质白云岩,含燧石结核;薄—中层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

陡山沱组二段(Z1d2):深灰—黑色薄层泥质灰岩、白云岩夹薄层炭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状叠置。

陡山沱组三段(Z1d3):灰白色厚层夹中层状白云岩、粉晶—细晶白云岩,燧石结核及条带发育;上部为薄层状粉晶白云岩。

陡山沱组四段(Z1d4):黑色薄层硅质泥岩、炭质泥岩夹白云质灰岩。

2)上震旦统

灯影组(Z2dy):下部为蓝灰色、灰白色块状白云岩;中部为灰黑色中、薄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及条带,并含藻类及孢子化石;上部为灰色块状白云岩,偶含燧石结核或条带,并含藻类及微古植物。

(三)下古生界

1.寒武系

寒武系地层在实习区内发育有下统岩家河组(Z2—∈1)y、水井沱组(∈1s)、石牌组(∈1sh)、天河板组(∈1t)、石龙洞组(∈1sl),中统覃家庙组(∈2q),上统三游洞组(∈3s)。主要分布在杨家屋场—碾子坪—牛肝马肺峡—妃子屋场—狮子包—岩口子—刘家坡一带,与下伏震旦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1)下寒武统

岩家河组(Z2—∈1)y:深灰色、灰白色薄—中厚层硅质白云岩、砂质页岩及黑色薄—中厚层灰岩夹炭质页岩、薄层硅质岩、内碎屑石灰岩等。为浅海相沉积,含小壳化石。

水井沱组(∈1s):上部为深灰色中层泥晶灰岩与炭质泥岩互层,偶夹燧石结核;下部为黑色炭质泥岩夹透镜状灰岩。为浅海相沉积,含腕足类、海绵骨针及三叶虫等化石。

石牌组(∈1sh):灰绿色页岩、泥质粉砂岩夹薄层灰岩、鲕粒灰岩,灰色中层状泥晶灰岩、鲕粒灰岩与薄层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为浅海相沉积,含三叶虫化石。

天河板组(∈1t):灰色薄—中层条带状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鲕粒灰岩夹钙质页岩,局部层段为鲕粒灰岩、核形石灰岩。为浅海相沉积,富含古杯类及三叶虫化石。

石龙洞组(∈1sl):浅灰色中厚层至块状晶洞粉晶白云岩、岩溶角砾岩夹中厚层状白云岩,局部风暴角砾岩、砾屑白云岩发育。

2)中寒武统

覃家庙组(∈2q):灰—褐灰色薄—中厚层含燧石结核或硅质条带白云质灰岩,局部夹泥质灰岩、白云岩及同生角砾白云岩。

3)上寒武统

三游洞组(∈3s):浅灰—深灰色厚层细晶白云岩夹硅质白云岩、硅质灰岩,局部含泥质条带及同生角砾。

2.奥陶系

奥陶系地层在实习区内发育有下统南津关组(O1n)、分乡组(O1f)、红花园组(O1h)、大湾组(O1d)、牯牛潭组(O1g),中统庙坡组(O2m)、宝塔组(O2b),上统临湘组(O3l)、五峰组(O3w)。主要分布在铺坪—龙马溪—新滩—界垭、邓家淌—野茶园—穿心店—刘家屋场一带,与下伏寒武系地层整合接触。

1)下奥陶统

南津关组(O1n):下段为灰色厚层灰岩,含生物灰岩,局部见有鲕粒,底部夹钙质泥岩或极薄的页岩;中段为浅灰色厚层白云岩;上段为灰色中厚层或厚层含鲕砾砂屑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具硅质条带、白云质条带。含牙形石、笔石、三叶虫等化石。

分乡组(O1f):灰—深灰色厚层灰岩、生物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红花园组(O1h):深灰色厚层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页岩,产朝鲜角石、满洲角石、海绵、蛇卷螺等。

2)中奥陶统

大湾组(O2d):黄绿色页岩与紫红色或灰绿色薄—中厚层瘤状灰岩、泥质灰岩互层,下部产杨子贝化石。

牯牛潭组(O2g):青灰—灰绿色中—厚层瘤状灰岩,下部瘤状构造不甚明显。

庙坡组(O2m):灰褐—灰黑色页岩与中厚层微晶灰岩互层。

3)上奥陶统

宝塔组(O3b):为厚层灰白及灰褐色龟裂纹石灰岩,瘤状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产中国震旦角石;上部为浅灰色,中下部为紫红色含白云质泥质灰岩,中上部龟裂纹构造发育。

临湘组(O3l):灰—黄绿色中厚层泥质瘤状灰岩,顶部为灰绿色泥灰岩

五峰组(O3w):灰黑色炭质硅质岩夹炭质页岩,顶部为深灰色硅质灰岩。

3.志留系

志留系地层在实习区内发育有下统龙马溪组(S1l)、罗惹坪组(S1lr),中统纱帽组(S2s)。主要分布在宋家坪—新滩—蔡家坪—肖家湾—枇杷树沟、周坪—学堂包—大河口—芝兰、凉风台—磨坪—二甲一带,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龙马溪组(S1l):下部为灰黑色含炭硅质黏土岩,含炭质页岩夹粉砂质页岩;上部为灰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中厚层粉砂岩、黏土质粉砂岩。

罗惹坪组(S1lr):下段为灰绿色薄层粉砂岩、黏土质粉砂岩夹细砂岩、粉砂质黏土岩,顶部为灰色中厚层钙质砂岩夹微晶生物屑灰岩,上段为灰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薄层粉砂岩或黏土质粉砂岩。

纱帽组(S1s):灰绿色中厚—薄层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上部夹黏土质结晶灰岩。

(四)上古生界

1.泥盆系

泥盆系在实习区内发育有中统云台观组(D2y),上统黄家磴组(D3h)、写经寺组(D3x)。主要分布在宋家坪—新滩—吕家坪—白上沟、岩屋坡—间西头—二岩口、三墩岩—唐垭—杨林—三台寺一带,与下伏志留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1)中泥盆统

云台观组(D2y):以灰白色中—厚层石英岩状砂岩、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局部夹粉砂岩及粉砂质黏土岩,底部石英岩状砂岩常含有石英砾石,具有水平层理和大型斜层理构造。

2)上泥盆统

黄家磴组(D3h):黄绿—灰绿色页岩、细粒石英砂岩及粉砂岩、粉砂质页岩,间夹1~2层鲕状赤铁矿层。

写经寺组(D3x):灰黄—青灰色泥质灰岩、生物屑灰岩及黄绿—黄褐色泥质、钙质粉砂岩、泥岩,顶底部常夹鲕状赤铁矿层及黄铁矿结核,呈中厚层状,具泥质条带构造。

2.石炭系

石炭系在实习区内发育有下统岩关组(C1y)和上统黄龙组(C2h)。主要分布在宋家坪—新滩—杨林一带,与下伏泥盆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1)下石炭统

岩关组(C1y):岩性较复杂,下部为深灰色页岩及深灰色含生物屑微晶灰岩,上部为杂色、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及页岩,顶部页岩中含针铁矿及赤铁矿结核,多呈中—厚层状,具水平纹层构造。

2)中石炭统

黄龙组(C2h):下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底部常见硅化结晶白云岩及角砾状白云岩,上部为浅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及含生物屑灰岩。

3.二叠系

二叠系地层在实习区内发育有下统梁山组(P1l)、栖霞组(P1q),中统茅口组(P2m),上统吴家坪组(P3w)、长兴组(P3c)。分布在水井湾—白沱—下坪—大坪、港子口—林家村—上杨柳地、牛地坪一带,与下伏石炭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1)下二叠统

梁山组(P1l):灰黑色含砂质页岩、灰白色砂岩夹煤层,底部为灰绿色薄层泥质页岩、褐黄色黏土层。

栖霞组(P1q):下部为黑—黑灰色薄—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疙瘩状灰岩,夹含炭钙质页岩;中部为黑—深灰色中厚层状含沥青质灰岩;上部为灰—深灰色薄—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有时见瘤状构造。

2)中二叠统

茅口组(P1m):下部以灰黑色巨厚层灰岩为主,夹少量燧石结核;中部以燧石结核灰岩为主,燧石显著增多;上部为浅灰色灰岩。

3)上二叠统

吴家坪组(P3w):下部为硬砂岩、炭质页岩夹煤层;上部为浅灰色块状厚层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顶部以灰白—灰色硅质灰岩为主,含燧石结核。

长兴组(P3c):浅灰—灰黑色薄—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

(五)中生界

1.三叠系

三叠系地层在实习区发育有下统大冶组(T1d)、嘉陵江组(T1j),中统巴东组(T2b),上统沙镇溪组(T3s)。主要分布在秭归盆地周缘的东部、南部、西南部,与下伏二叠系地层整合接触。

1)下三叠统

大冶组(T1d):主要为浅灰、肉红色薄层微晶灰岩夹中厚层微晶灰岩和泥灰岩,底部为厚4.5~50.6m的黄绿色页岩,下部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亮晶砂屑灰岩。

嘉陵江组(T1j):自下而上分为3段。

嘉陵江组一段(T1j1):下部为浅灰色中厚层微晶白云岩及厚层溶崩角砾岩,底部为厚1.8~5.99m的含生物屑、砾屑亮晶鲕粒灰岩;中—上部为灰、深灰色微薄—中厚层微晶灰岩夹少量砾屑,砂屑灰岩及一层亮晶鲕粒灰岩。

嘉陵江组二段(T1j2):下部为灰色细晶生物屑、砂屑灰岩夹微晶灰质白云岩、溶崩角砾岩,底部为一层含石膏假晶白云岩;中—上部为浅灰、肉红色中—厚层微晶灰岩,夹微晶粒屑灰岩和生物屑微晶灰岩。

嘉陵江组三段(T1j3):下部为浅灰色中厚层含石膏假晶白云岩夹灰色溶崩角砾岩,中—上部为灰—深灰色厚层微晶灰岩夹灰白色中厚层微晶白云岩。

2)中三叠统

巴东组(T2b):自下而上分为5段。

巴东组一段(T2b1):主要为灰色微晶白云岩夹溶崩角砾岩及黑色膏泥透镜体,底部为含石膏假晶灰岩,顶部为黄绿—蓝绿色页岩夹灰色薄层泥灰岩。

巴东组二段(T2b2):主要为紫红色黏土质粉砂岩和紫红色含灰质粉砂质黏土岩不等厚互层,夹泥灰岩、细砂岩和灰绿色泥岩条带。

巴东组三段(T2b3):主要为浅灰色薄—中厚层含黏土质微晶灰岩与灰色中厚层微晶灰岩互层,夹泥灰岩,下部夹黄色薄—中厚层微晶白云岩及溶崩角砾岩,上部夹少量浅灰色薄—中厚层灰质细砂岩及灰质水云母黏土岩。

巴东组四段(T2b4):中—下部为紫红色厚层黏土岩,含灰质粉砂质黏土岩夹蓝灰色中厚层含黏土质、粉砂质微晶灰岩;上部为紫红色厚层粉砂岩夹细砂岩。

巴东组五段(T2b5):主要为浅灰—灰黄色厚层微晶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顶部为浅灰色厚层含生物屑微晶灰岩。

3)上三叠统

沙镇溪组(T3s):为灰绿—灰色薄—厚层石英砂岩、粉砂岩、黏土岩夹炭质页岩和煤层。

2.侏罗系

侏罗系地层在实习内发育有下统香溪组(J1x),中统聂家山组(J2n)、下沙溪庙组(J2x)、上沙溪庙组(J2s),上统遂宁组(J3c)、蓬莱镇组(J3p)。集中分布于秭归盆地,与下伏三叠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1)下侏罗统

香溪组(J1x):为灰绿色中—薄层黏土质粉砂岩、粉砂质黏土岩夹细砂岩、炭质页岩及煤层,一般上部以泥岩、黏土岩为主,偶夹亮晶生物屑灰岩;下部以粉砂岩、砂岩为主,最底部为一层灰白色、黄绿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含砾石或夹砾岩。

2)中侏罗统

聂家山组(J2n):下部为灰绿色薄—中厚层粉砂质黏土岩、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紫红色泥岩、薄层粉砂岩;中部为紫红色薄—中厚层粉砂岩与灰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偶夹生物介壳亮晶灰岩;上部以紫红色中厚层粉砂岩、含砾黏土质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灰绿色薄层细砂岩、长石石英砂岩。

下沙溪庙组(J2x):底部为灰绿色厚—巨厚层砂质砾岩;下部为紫红色厚层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青灰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上部为紫红色薄层粉砂岩、含灰质泥质粉砂岩与青灰—灰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

上沙溪庙组(J2s):为紫红色至紫灰色薄—中厚层粉砂岩、黏土质粉砂岩、灰质粉砂岩与灰白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互层,底部为青灰—灰绿色厚层—块状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3)上侏罗统

遂宁组(J3c):下部为紫红色含灰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绿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上部以灰白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紫红色粉砂岩、泥质钙质粉砂岩。

蓬莱镇组(J3p):下部为紫红色薄—中厚层灰质黏土质粉砂岩、粉砂质黏土岩与灰白色厚—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等厚互层;上部以灰白色中厚—厚层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紫红色钙质细砂岩,局部含砾或夹砾岩。

3.白垩系

白垩系地层在县境内仅发育有下统石门组(K1s)。主要分布在界垭、仙女山一带,与下伏侏罗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石门组(K1s):下部为砖红色厚层砾岩,顶部为砖红、灰白色石英砂岩,砾石主要为灰岩、白云岩,次为黑色燧石,呈次滚圆状,排列具一定方向,略具分选,大小一般为1~30cm,基底式胶结,胶结物主要为硅质;中部为砖红色中厚层石英砂岩与中厚层泥质粉砂岩互层,另夹砖红色砂砾岩层,交错层理发育;上部为砖红色厚层砾岩,砾石成分以灰岩和石英砂岩为主,次为黑色燧石,砾石大小不一,大者砾径为4cm,小者砾径为0.5cm,磨圆度尚好,但排列无方向,基底式胶结,胶结物为硅质、灰质。

(六)新生界

实习区新生界发育第四系更新统(Qp)和全新统(Qh)堆积物,多沿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冲沟及缓坡处零星分布,与下伏白垩系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

1.更新统(Qp)

更新统零星分布于实习区内河谷阶地、各级剥夷面、斜坡凹地等处,多种成因类型,其中以冲积及残、坡积分布最多。

下更新统(Qp1):棕红色亚黏土及砾石,残留于最低一级夷平面上及相应的盆地内。

中更新统(Qp2):棕黄色亚黏土含砾石或上部亚黏土、下部砾石层,主要分布于河谷5~3级阶地上。

上更新统(Qp3):黄褐色黏土,亚黏土和砂砾石,多具二元结构,断续分布于河谷2级阶地上。

2.全新统(Qh)

全新统沿长江及其支流分布,构成河床、河漫滩堆积,为卵石、砂、亚砂土和黏土。卵石成分复杂,胶结松散,厚1~10m。此外,县境内还见有重力堆积、洞穴堆积、坡积、残积等多种成因类型的全新世堆积,为碎石、岩块、亚砂土、亚黏土等的混杂物,厚度和分布一般很小。

二、岩浆岩

(一)侵入岩

侵入岩集中分布在县境内东部黄陵背斜核部,属于扬子准地台古老结晶基底的一部分,均系前南华纪岩浆活动的产物:侵入中元古界崆岭群变质岩中,南华系地层不整合覆盖其上,其侵入时代应为前南华纪、前晋宁期。受北西向构造所控制,岩性复杂,从超基性—基性岩、中性岩至酸性岩都有出露。其中,中、酸性侵入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为县境内侵入岩的主体,其他基性、超基性岩等规模甚小,分布零星。根据侵入体相互的侵入顺序,侵入体与地层、构造之间的关系,同位素年龄,结合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同时考虑岩体遭受区域变质的相对时间,将县境内侵入岩划为前晋宁期和晋宁期两个构造岩浆旋回(表2-3)。

(二)脉岩

实习区内脉岩不甚发育,集中分布于崆岭群和侵入岩中。基性、中性、酸性、碱性等各类脉岩均有出现。就形成时代而论,以晋宁期脉岩最为发育,前晋宁期脉岩少见。晋宁期第一阶段派生的脉岩主要有石英脉和伟晶岩脉,其分布比较广泛,多为北西走向。晋宁期第二阶段派生的脉岩主要有细—中粒花岗岩脉、花岗细晶岩脉、斜长花岗岩脉、辉绿岩脉、煌斑岩脉、辉绿玢岩脉、闪长岩脉和长英质岩脉等,多见于中—酸性岩体内,走向以近东西向和北东向为主,其他方向也偶有见及。

三、变质岩

实习区内变质岩仅分布于黄陵背斜核部,出露零星。其中,以区域变质岩为主,属铁铝榴石角闪岩相,并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局部形成了混合岩。此外,沿断裂或断裂带发育动力变质岩,同时,在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零星分布接触交代变质岩。

表2-3 侵入岩与地层的接触关系

img30

(一)区域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在县境内崆岭群地层中可见,分为7个岩石类型。

1.碱长片麻岩类

碱长片麻岩类主要有黑云奥长片麻岩、含二云奥长片麻岩、石榴黑云二长片麻岩、黑云二长变粒岩、二长浅粒岩等。

2.云母片岩类

云母片岩类呈产状产出,厚度一般为1~2m。岩石呈棕褐色,花岗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黑云母(60%)、石英(18%)、斜长石(5%)、普通角闪石(2%),普通角闪石呈纤维状,分布于黑云母间。

3.斜长角闪岩及角闪片岩类

斜长角闪岩及角闪片岩类呈层状或似层状夹于其他岩层中,其化学成分与中基性岩和泥灰岩相似,包括含滑石绿泥石片岩、黑云斜长角闪岩、细粒斜长角闪岩、含磁铁石榴石透闪石角闪片岩、含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等。

4.云英片岩类

云英片岩类呈层状产出,以黑云石英片岩为主。岩石呈灰色,鳞片花岗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矿物成分为石英(69%)、黑云母(20%)、奥长石(10%)、石榴石(0.5%)等。

5.大理岩及白云石大理岩类

大理岩及白云石大理岩类呈层状产出,包括含方解石白云石大理岩、蛇纹石白云石大理岩、蛇纹石化橄榄石大理岩等。

6.石英岩类

石英岩常与大理岩、石墨片岩相伴生,往往呈夹层出现,岩石质纯,呈灰白色,不等粒花岗变晶结构,定向构造。矿物主要成分为石英(94%~98%),其他矿物为少量白(绢)云母、斜长石、透辉石和微量磷灰石、磁铁矿等。

7.石墨质岩类

石墨质岩类呈层状产出,常与大理岩、石英岩等共生,所属岩石有石墨片岩、含石墨二云片岩、含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等。

(二)混合岩

实习区内混合岩仅见于学堂坪,零星分布于崆岭群地层中。主要包括条带状混合岩、角砾状混合岩、二长质混合岩等。在变质岩与混合岩的过渡地带,常发育混合岩化片麻岩。

(三)其他岩石

其他岩石包括动力变质岩和接触交代变质岩。

1.动力变质岩

动力变质岩往往沿各种方向的压性、压扭性断裂分布,且多见于黄陵背斜崆岭群中的断裂带上。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碎裂岩、糜棱岩和构造片岩等,皆沿断裂呈北西向分布。

2.接触交代变质岩

接触交代变质岩主要有矽卡岩和混染岩两种类型。前者分布于王家岭一带,位于黄陵花岗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上,见有矽卡岩型铜钼矿化;后者分布于野木坪、黑岩子等地,为英云闪长岩与变质岩的接触带所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