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在之物的独立性

内在之物的独立性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培里提出“内在之物的独立性”原理,作为新实在论的认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实在论的认识论是由内在性理论和独立性理论这两个部分组成。[21]对于独立性理论,培里在《实在论的独立性理论》一文中作了详细的论述。

三、内在之物的独立

培里提出“内在之物的独立性”原理,作为新实在论的认识论的一个主要内容。他说:“内在之物的独立性是新实在论的一条基本原则。”[19]按照这个原理,内在之物同时又可以是独立的,这就是说,一方面,事物是独立的,另一方面,当事物被认识时,事物就成为心灵的观念。观念只不过是处于特定关系之中的事物,事物就其被认识而言也就是观念。因此,实在论的认识论是由内在性理论和独立性理论这两个部分组成。他说:“我把头一个组成部分称为‘内在性’理论,这是一种与我从另一角度所说的‘认识论的一元论’相同的理论。它指的是当一个特定之物a被认识时,a本身进入一种关系之中,这种关系使a成为心灵的观念或者内容。我把第二个组成部分称为‘独立性’理论,它指的是尽管a可以用这种方式进入心灵之中并取得内容的身份,但它的存在或者本性并不依赖于这种身份。”[20]

就内在性理论而言,培里认为,这种理论通过使用“关系”(relation)概念取代“实体”(substance)概念,使我们得以避免陷入两种不同类型的二元论:一种是笛卡尔等人主张的心灵与肉体的二元论;另一种是詹姆斯、杜威等人主张的思想与事物的二元论。按照前一种二元论,心和身被看成为两个自足的、相互排斥的领域,前者的属性是“思维”,后者的属性是“广延”,这两种属性截然不同,因而它们所规定的实体也截然分离。他认为笛卡尔的这种二元论给哲学带来混乱,因为如果按照定义心与身是截然分离的,那又如何解释这两者又是联系在一起这个经验事实呢?按照后一种二元论,知识是超越于它自身的,也就是说,知识所涉及的是事物,而不是涉及它自身。于是出现了“物自体”这个概念,物自体是知识所指向的东西,而不是知识的内容。他认为这种二元论也是不能成立的,思维的自我超越性意味着不可知论。知识只能指向实在,而不能把握实在,这是自认失败。与这两种二元论相对立,他的内在性理论主张:“知识与事物之间的区别,正如心与身之间的区别一样,只是关系方面和功能方面的区别,而不是内容方面的区别。”[21]

对于独立性理论,培里在《实在论的独立性理论》一文中作了详细的论述。他指出“独立性”(independence)一词显然是用于否定“依存性”(dependence)一词的。他说:“独立性的本原的、一般的意义是指‘非依存性’(nondependence)。”[22]他从列举“依存性”一词的各种不同的含义着手来分析这个问题,认为这个词包含“关系”、“全体一部分”、“排他的因果关系”、“能蕴涵”以及“排他的被蕴涵”这五种可能的意义,然而独立性全然不是这五种意义的依存性,a和b是否有上述那些依存关系,并不影响a的独立性。他还认为,实在论者并不主张根据实在的独立性来给实在下定义,也不主张“任何”对于a“是真的东西”都独立于b。他说,在实在论者看来,“当a被认识时,不依存于被认知这一情况的乃是未被认知而原已存在的a自身,至于被认识的a这个新的复合体,当然是作为认识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依存于认识的”[23]

培里在此文中最后得出如下几点结论:“(一)独立性就是非依存性。(二)依存性不同于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依存者包括、蕴涵它所依存的事物,或者完全被它所依存的事物所产生或蕴涵。(三)独立者可以和别的东西发生关系,也可以不发生关系,其条件是它不是如上面(二)那样和别的东西发生关系。(四)意识的对象和意识有关系,但是不能就说它是依存于意识。(五)有些东西,包括一切单纯体和一些复合体在内,是不依存于意识的,因为不和它发生如上面(二)的关系。(六)这并不阻碍它们以别的方式和意识发生关系。(七)有许多主观性的事例,即复合体的事例,作为主观性的事例看,是依存于意识的。(八)主观的复合体既包括不依存于它们的实有体,同时本身又不依存于它们可以进入的从属的意识关系。”[24]

培里还通过对“经验”一词的分析来说明他的这种理论。人们通常把“经验”表述为:(a)Re;在这里,a指某种被经验到的东西,Re指一种经验的关系,而a是独立于Re的。“经验”一词既可能被松散地理解为或者意指a,或者意指Re,或者意指(a)Re。从后两种意义上使用“经验”一词,那就导致现象论或泛心论,它们都把经验理解为实在的最终成分。而从第一种意义上使用“经验”一词,即用它指某种被经验到或者可能被经验到而不一定被经验到的事物,那就导致实在论。不过,他主张实在论最好不使用“经验”或“纯粹经验”之类的词汇,因为既然Re并非为事物所必需,因此没有理由把事物局限于被经验之物。他主张用“中性实体”(neutral entities)取代“经验”一词。他说:“‘中性实体”这个表达式也许将更好地用于强调经验词汇不仅与它们的主体关系无关,而且也与它们的物理关系无关。”[25]因为,物体与心灵是由同一种中性元素在不同的关系中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关系和机能方面的区别,而不是内容方面的区别。这就是说,物体和心灵就其内容而言都是中性元素,它们在一种关系中取得物体的性质,在另一种关系中又取得心灵的性质。知识与事物之间的认识关系是心物关系的一种表现,事物与关于事物的观念也是由中性元素构成,不过它们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中性元素或中性实体不存在于任何场所,它们仅仅在逻辑意义上或者作为一个类或者作为类的成员而存在着,因此它们是独立于意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