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内应手事物的空间性

世内应手事物的空间性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海德格尔之前对世内事物的存在特征进行存在论描述时,人们一定已经看到世内的东西也就是空间内的东西。但是,应手之物的空间性还未在现象上被明确把握,它与应手之物的存在结构的交织纠缠也没有得到阐明。这说明应手之物的空间性与物理学意义上的“客观事物”的空间性是不同的,前者显然更为源始。应手之物的“近”,是相对于我们的在世存在、相对于我们的操劳活动而言的。“处所”就是应手事物的有用性在用具全体中的定位。

第二十二节 世内应手事物的空间性

对于习惯了近代空间观念的人来说,海德格尔的空间和空间性概念似乎是违背常识的,甚至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他的空间思想具有很深的洞见和非同一般的意义。他突破了传统哲学的空间思想,从一个全新的理论基础去思考空间问题。他对空间和空间性的分析如同他整个生存论分析一样,完全是从普通的日常经验出发,通过极为高明的现象学描述,逼迫事物揭示自己的存在论意义。如前所述,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最原始、最普通的日常经验不是作为一个主体静观客体,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将世界内的存在物作为用具(应手之物)来使用。因此,任何生存论的分析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应手之物既然是“世内的”存在物,它们就一定在空间中出现,因为空间是世界的构成要素。但是,世界在何种意义上是空间的,则还有待确定,这也是海德格尔给自己提出的任务,他将在第二十四节回答这个问题。在海德格尔之前对世内事物的存在特征进行存在论描述时,人们一定已经看到世内的东西也就是空间内的东西。我们知道,对海德格尔来说,世内的东西首先是用具,因此,它的那种空间性,一定不是现成事物的空间性,而是应手之物的空间性。但是,应手之物的空间性还未在现象上被明确把握,它与应手之物的存在结构的交织纠缠也没有得到阐明。这就是海德格尔在这一节要完成的任务。

海德格尔首先提问:在描述应手之物的特征时,我们在何种程度上已经触及它们的空间性?对于康德来说,这样的问题不存在,因为空间是先天的,是我们空间意识的前提。然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空间不是意识的形式,而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海德格尔分析道,我们之所以首先说起应手之物,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先于其他存在者与我们遭遇,而且还因为它们就在“近处”。日常我们使用的器具一定有在“近处”的特征,否则我们就无法使用它们。Zuhandenheit(应手性)这个术语也已经暗示了用具的就近性,因为在德文中zur Hand就有“在手边”的意思。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就将海德格尔在这里讲的“近”理解为物理距离意义上的“近”。但是,我们知道,Zuhandenheit是描述应手之物的存在的一个术语,因此,作为用具的应手之物之“近”,不是物理距离上之远近的“近”,因而也不能通过衡量距离来确定。这种“近”,指的是应手用具,就是“在手边”的存在者,与“手”和操劳活动的身体性(不是身体!)[93]有一种关系。我的电脑在书桌上,而自行车则在楼下,它们离我的物理距离是不同的,但同样对我“近在咫尺”。这说明应手之物的空间性与物理学意义上的“客观事物”(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现成事物”)的空间性是不同的,前者显然更为源始。后一种空间性是从前一种空间性抽象而来的。应手之物的“近”,是相对于我们的在世存在、相对于我们的操劳活动而言的。它与我们的存在密切相关,当然就与我们有切近的关系。这种更切近的关系,也体现为我们对它的操作和使用,这种操作和使用决定了它的“近”。因此,海德格尔这里说的“近”,是存在意义上的“近”,而非物理距离意义上的“近”,这是我们在理解海德格尔的空间概念时首先要注意的。

世上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应手之物,我们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目的操作和使用它们,所以“手头”的存在者向来就有各种不同的、不能用衡量距离来确定的近。我们在操作和使用用具时从来都不是盲目的,而是对用具的用途和目的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经过一番“算计”才加以使用。海德格尔把这种对用具之有用性的整体了解称为“统观”(Umsicht)。这个概念是他在1922年作为与Hinsehen(一眼望去)相对照的概念提出来的。Hinsehen是近代哲学理论思维模式对待事物的态度,事物是孤立的现成物,即客体,它就是我们一眼望去那样的东西。统观则不然。它不是对待现成之物的理论态度,而是对待应手之物的实践态度。它知道我们可以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使用各种各样的用具,和对用具有各种各样的使用。用具有什么用一眼望去是不知道的,得对它的各种可能性及相关的一切有整体的了解。所以,应手用具之“近”是根据经过统观“算计”的操作和使用来调整的。也就是说,由统观支配的与事物打交道的方式预先决定了用具离我们有多“近”。

不仅如此,统观还使我们知道,在什么方向上随时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用具。它使得用具对我们很近。这个方向显然不是地理学意义上和任何科学意义上的方向,而是日常实践的方向,或者用海德格尔的术语说,应手的方向。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很显然,用具的这种有一定方向的近(Die ausgerichtete N-he)就不仅仅是说它在空间中随便哪儿现成有个位置(Stelle),而是作为用具,它们本质上是由我们(使用它们的人)来提出、安置、设立和安排停当的。正因为如此,用具有它的处所(Platz),即使是“胡乱堆放”也与纯粹出现在任意的空间所在有根本区别。用具不是现成物(海德格尔意义上!),后者只是单纯的“客体”或“对象”。前者首先出现在实践的空间中,它的物理空间地点是由它的空间性决定的。而后者没有前者那种空间性。在物理空间的三维坐标系中,对象在任何一个点都是一样的。但是,在作为应手相关性整体关系的世界中,用具的处所完全不同于客体或对象在坐标空间中的空间点。处所不同用具就不同。借用海德格尔1919年在讲课中举的例子说,对于德国大学的师生来说是讲台的东西,对于塞内加尔的黑人来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另外的东西,[94]因为这个用具在德国大学师生和塞内加尔人不同的空间(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中有不同的处所。“处所”就是应手事物的有用性在用具全体中的定位

用具的处所不同于客体在坐标系中的空间点,还在于用具不是孤立的对象,因为我们的实践生活不是某个单一的举动,而是一个复杂的、互相关联的目的行为的全体。因此,用具一定是处在周围世界应手的用具的全体关系中,即应手相关性中。例如,锤子不可能是孤立的锤子,它与钉子、被钉之物以及造锤子的用具等等构成一个应手用具的全体关系(der zuhandene Zeugzusammenhang),它们的点在这个全体关系中彼此规定方向,每个地点根据这个彼此规定方向的处所整体,决定自己是某种为了什么用途的用具的处所。比方说,在一个书房里,每一文具都有一个处所,但它的处所,即它的特殊的用处,是根据书房这个文具全体关系,即读写活动方方面面的全体关系决定的。所以海德格尔说,处所和处所的多样性绝不能解释维是事物任意的现成存在之所在。处所就是用具所属的那个特定的“那里”和“此”。用具具体所属与应手事物的用具特征相适应,即它的应手关联全体所属与用具全体相适应。应手之物的用具性质决定了它总是属于一个用具全体。它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处所,或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属于这里或那里,是因为它在应手相关性方面属于这个用具全体。而用具在用具全体中属于什么位置,其最终的根据在我们一般的操劳方向,也就是用具所属的方向,海德格尔把它叫一般的“何所往”(Wohin),它是用具定位的可能性条件,位置状态因为它而与用具全体关系相关。操劳活动的统观首先就是对这个“何所往”,即用具所属方向的了然与把握。海德格尔把这个何所往又称为“区域”(Gegend)。

就像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一样,区域可以有许多许多。区域是使用具属于某个地方的东西,在区域中,用具各得其所。区域是人类为了不同的实践目的使用事物不同的可能性境域。每个区域都被某种应手相关性决定。例如,书房是一个区域,它被读写用具的应手相关性(Bewandnis)决定。在日常语言中,“在某某的区域”的意思不仅是“朝向某个方向”,而且也指在那个方向上某物的四周(Umkreis)。这就是说,“区域”有两个基本意义:“方向”和“周围”。但“区域”不能理解为可以丈量的空间,就像用具的处所不能理解为空间的点一样。此在的周围世界绝不仅仅是充满对象的空间。区域是事物和事情的定位,或者说获得其处所的实践意义范围。处所通过方向和相距(Entferntheit)构成,近只是相距的一种样式。Entfernheit是从entfernen(移开、挪开)而来的,这个词的形容词形式entfern意思是“遥远的”,而它的另一个名词形式Entfernung的意思是“距离”。但海德格尔在这一节和下一节不是在通常意义上使用Entfernheit和Entfernung这两个词。他是利用这个词的构词法来表达他特定的意思。这两个词的基本部分Entfern是由否定性或剥夺性前缀ent-和词干fern(远)合在一起构成的,海德格尔要利用那个否定性或剥夺性前缀ent-来表达与通常entfern正相反的意思;entfern不是“遥远”的意思,而是“消除遥远、使不再遥远的意思”。联系本段的第一句话来看,Entferntheit就是指区域的第二个意义:周围及其近在咫尺。那么当然,近只是Entfernheit的一种样式。自然,海德格尔这里并不涉及物理意义上的远近距离,而是在人文意义上谈远近。这种人文意义的远近我们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诗句就很容易理解。当然,海德格尔在这里谈的不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是人与事物的关系,但同样是如此。对于一个大学文科教师来说,学校的黑板离他很近,而化学实验室的某一种化学试剂就离他很远。反过来,对于化学实验室的保管员来说,情况刚好相反。(实践)方向和相距决定了事物的位置。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处所总是朝向一个区域并已经在它之中了。因此,如果我们要涉及和发现事物在可以通过统观把握的用具整体中的处所的话,先得已经发现了区域。也就是说,只有先已熟悉或发现了一定的操劳活动的境域,即某个区域,我们才能发现某个用具的处所,即它在操劳中的用“处”。

应手之物及其用途多种多样,这就意味着它们的处所也多种多样。应手之物多种多样的处所的区域指向构成了所谓的“周围性”(das Umhafte),换言之,周围性就是周围世界的空间性,它的一个应手之物多种多样处所的区域,即我们最初在周围世界中所遇到的事物在我们周围环绕。但这决不能理解为先有一个各种各样可能位置的三维空间,然后用现成事物将它们填满。这种空间的维度性还被应手事物的空间性所遮蔽。在日常生活中最初的空间性是属于我们最源始的日常存在方式(日常性)的世内存在者的空间性,也就是被应手相关性全体规定的用具在某个区域中处所(用处)的多样性;通常讲的三维空间则属于现成事物的空间性。就像现成事物是从应手事物派生而来一样,这种现成事物的空间性(维度性)最初被应手事物的空间性遮蔽着。因此,在我们与应手事物的操劳关系中,没有纯粹抽象的上下左右前后这样的“维度”。而是如海德格尔在这里说的,“上面”就是“在天花板上”,“下面”就是“在地板上”,“后面”就是“在门边”。所有这些(应手用具在用具整体关联中的)所在(Wo)都是在日常(与存在者的)交道中得到揭示并由于我们对事物的统观而得到解释,而不是通过观察性的空间测量来确定和标明的。所谓“空间维度”是后来通过刻意的抽象才得到的,在我们的源始经验中只有具体的应手事物的空间性,没有什么抽象的“空间的维度”,所以这种空间性也不能用科学的空间测量来确定和表明。

然而,对于习惯了科学思维的人来说,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三维空间性不是源始的空间性的话,如何解释自然的空间性?自然的空间性除了三维空间性还有什么其他空间性吗?自然有维度的空间性难道不是源始的吗?海德格尔在第4段就要证明,对于自然来说,源始的空间性同样不是三维空间性,即现成事物的空间性。他先总结前面的讨论说:区域不是由许多现成事物加在一起构成的,而是向来已经应手地(即与我们的操劳活动相关地)存在于个别处所中了。这很好理解,没有区域就没有应手事物的处所。而所有应手事物在周围世界中都有其处所,那就表明区域与处所一样,就在我们身边,应手而在。事物的处所(即它的实践意义)是在我们操劳活动的统观中指派给事物的,或者是被我们在操劳中遇到的。这说明事物的处所不是由我们指定的,也不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应手相关性全体决定的,统观不过是对事物的应手相关性全体的理解。在海德格尔眼里,自然也是用具,与其他用具不同的是,它是永久的用具,不会像其他用具那样不再存在或不再是用具。统观的在世存在,即人,一开始就算计着怎么使用和利用它,所以它有自己的所在。它的应手性的之所在(即它的实用性或实践意义)是为了操劳活动而被考虑,并且指向其他的应手之物,即与其他应手之物相关。海德格尔以太阳为例来说明他的这个观点。

太阳的位置尽管变化,但它们产生的光和热却始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加以各种各样的利用。太阳根据它给予我们的东西的变化的有用性(如光和温暖)而有其通过统观(即对生活实践的通盘熟悉和了解)发现的突出的处所:日出、正午、日落、午夜。我们不是首先将它们作为现成之物来认识,而是首先与它们有操劳的关系(生命活动的关系),它们首先是作为应手之物与我们相遇。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些变化但始终是稳定的应手之物的处所成了突显在它们之中的区域的“指示器”。太阳在天穹中的不同位置(处所)对我们来说首先是不同的用具,因而各自有规定自身的存在的区域。并且,天上的各个区域根本无需任何地理的意义,就能在每一个可以由种种处所占据的区域的特殊形成之前,先行给以其所向(Wohin)。也就是说,太阳位置的变化预先决定着我们日常生活种种活动的方向。如由于太阳位置,房子就有向阳面和背阳面,我们盖房子时就根据这两面来划分“房间”,房间也是根据它们的用具特征来“布置”的。同样,教堂和墓地也是根据日出和日落来安排其所在,它们是生命与死亡的区域,它们在此在在世最本己的存在可能性上决定此在本身。源始的自然现象与源始的人文现象是完全一致的,是无法区分的,因而也是天人合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是由于自然科学还不发达,而是由于人类源始的生存经验就是这样的。而这源始的生存经验也昭示我们,顺天而行才是正道,逆天而为必然也逆人而为。

此在在其存在中总是牵挂其存在,首先是操劳的存在,此在的操劳总是先行发现了一个它能与世内存在者决定性应手相关的区域。但仅仅操劳活动还不足以先行发现这些应手之物的区域。应手性关联全体一起决定了对区域的先行发现。应手之物就是在这个应手性关联全体中作为我们遇到的事物出现的。这个应手性关联全体(Bewandtnisganzheit)实际是应手事物得以出现的境域。但它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的意义相关整体。在这个意义相关全体中,不存在孤立的意义,而是意义互相支持,互相引申,形成一个有机的意义网络,它构成了我们生活世界内在的肌理。

海德格尔这里讲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新鲜,相反,它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事。每个区域先行的应手性在就是应手之物的存在,它在更为源始的意义上有熟而不显眼的特征。存在不是实存(作为实在物存在),而是意义,应手之物的存在就是它的实用意义,也就是它的应手性,但它的实用意义是在实践活动的特定区域中规定的,因此,这个区域的实践意义即应手性,就是它的存在。应手之物的应手性就体现在区域中。这种先行的应手性,即事物可被我们使用或利用的可能性,与我们的存在共生,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以致就像对我们的存在一样,日用而不知,一般都不会注意它。只有在统观中发现应手之物和我们要使用某个应手之物而不可得时(即在有缺陷的操劳活动时),我们才注意到我们早就熟悉了的区域。当我们发现某物并不在其位,那个处所的区域才第一次明确为我们注意。

谈处所就必然要谈到空间,位置总是与空间连在一起的。在海德格尔看来,在统观的在世存在中发现的作为用具整体的空间性的那个空间,作为用具整体的处所属于存在者本身。这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第一次讨论他的空间概念。但从他对空间的最初定义来看,就可以发现空间不是来自物理,而是来自人的操劳存在。每个应手之物都在用具全体中有其处所,而用具全体自身的处所(即种种处所的全体)就是空间性或空间。很显然,这是一个意义空间,而不是物理空间,它源于此在的在世存在及其世界性。然而,《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概念不像后期海德格尔的空间概念,它主要用来描述非此在的存在者之存在的特征。这里讲的空间还只是存在者的空间,而不是作为存在本身的空间。但它也不是康德所说的作为纯粹直观形式的那种空间。海德格尔把那种空间叫单纯空间(bloe Raum)。在应手之物的空间性中,单纯的空间仍然被遮蔽着。这里,“遮蔽”的德文verhüllt也可以译为“包裹”,即此时康德意义上的空间形式或单纯空间还包裹在应手之物的时间性中,未曾分离出来。

作为用具总体的空间性的空间分裂为各个处所。但这只是一个权宜的说法,要表明各个不同的位置归根结底无非空间,空间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海德格尔后来在“空间分裂为各个位置”旁边批注道:“不,恰恰是各位置特殊的、没有分裂的统一。”空间分裂为各个处所并不等于否定了空间性本身的统一,而是证明了这种统一,没有这种统一,空间的上述分裂为各个处所是不可能的。这个空间性由于空间性的应手之物的世界性的应手关联全体而有其自身的统一,用具全体的空间性属于世界的应手相关全体性,这个应手关联全体性就是一个世界,即意义关联全体。也就是说,空间性的统一在于世界的统一。“周围世界”并不在一个预先给定的空间(即康德意义的空间形式)中,它特殊的世界性在其意义关联全体中勾画着由统观指定的种种处所的应手相关性的全体关联。“周围世界”仍然是世界,它的世界性,也就是它的意义关联全体,表达了各个位置全体的应手关联全体关系,这些位置在统观中得到规定。“周围世界”(Umwelt)是海德格尔早期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一个概念。其实“周围世界”有双重含义,这个双重含义来自它的前缀Um-,意思既是“周围”,又是“为了……”。所以“周围世界”不能理解为“环境”或“自然界”,而应理解为日常实践世界。海德格尔在最后这一段对周围世界的世界性的论述,处处表明事物的空间性与此在有关,因为归根结底,世界是此在的世界。应手事物的空间属于世界,每一个世界也总能发现属于它的空间的空间性。我们能在应手之物的周围世界空间中遇到它们,从存在者状态上来讲,只是因为此在在世存在,它本身就是“空间的”。这里“空间的”被打上引号,表示是在存在者状态意义上是“空间的”,即此在作为一个存在者,存在于空间中,这是它能让应手之物在它的周围世界空间中与它相遇的存在者层面的条件。此在不仅在存在论意义上是在世存在,而且在存在者状态上也是在世存在。这也意味着,应手事物的空间性不管怎样,都得追溯到此在的空间性,或在世存在的空间性。下一节即以在世存在的空间性为主题。

应手事物的空间性要追溯到此在的空间性,实际就是根据此在操劳利用它们的程度来决定它们的远近,这等于给了个别此在的空间性以优先性和基础的地位。尽管此在不是主体,但海德格尔对此在空间性优先性和基础性的强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种没有主体的准主体主义。海德格尔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在第七十节试图通过论证空间以时间性为基础,而只是间接以此在关心自己的存在为基础来摆脱这个困难。但他后来承认这并不成功:“《存在与时间》第七十节试图将此在的空间归结为时间性,是站不住脚的。”[95]后期海德格尔认识到,空间性直接和间接都不能以个别此在的操劳活动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