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本科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时间:2022-09-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12月20日,学校毕业生总数4364人,就业率92.69%,其中协议就业率为47.18%,升学出国率36.64%,西部地区就业387人,占协议就业人数的18.73%。根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修订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意见》精神,学校深入组织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规范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制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

【概况】

学校有62个本科专业(见附录1),以理工为主,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

2015年,学校招生政策落实到位,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平稳运行。本科计划招生4500人,少数民族预科计划84人(不计入2015年本科招生计划,纳入2016年总招生计划数),实际招收4604人。其中普通理科3282人,普通文科352人,美术189人,音乐58人,预科83人,预科转入79人,内地西藏班15人,内地新疆班29人,自主选拔91人,保送生8人,南疆生3人,高水平运动员25人,国防生105人,国家专项计划190人,农村单招29人,社会体育25人,高水平艺术团11人,国际生30人。

2015年,学校理科录取分数超过当地一本线40分以上的省份有21个,较上年的18个增加3个;文科超过当地一本线25分以上的省份有22个,较上年的16个增加6个。录取分数超过一本线的平均分数达到53分,较2014年整体提高7分,优势特色专业生源已接近“985”高校,部分省份超过了“985”高校。美术、音乐等艺术类专业联考分数和高考文化分数大幅提高,生源质量向好转变。

截至12月20日,学校毕业生总数4364人,就业率92.69%,其中协议就业率为47.18%,升学出国率36.64%,西部地区就业387人,占协议就业人数的18.73%。调查显示,89.39%的毕业生认为从事的工作与个人的职业期待符合,85.16%的毕业生对薪酬表示满意,就业满意度较高;同时毕业生对学校和学院的就业指导及服务工作满意度为92.80%。

【拔尖人才培养】

学校在总结经验、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继续扎实推进“李四光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15年,有30名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本科生成为第9期“李四光计划”学员;28名第7期“李四光计划”学员参加推免,共有22名(含直博生9人、硕博连读1名)进入“985”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各所,3名学员选择出国继续深造,3名学员继续在我校攻读研究生。

“李四光学院”成立3年多来,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各所对地球科学菁英班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先后开设“中科院地球科学导论课”“中科院导师双选”“中科院大学生暑期科研实践训练计划”“中科院大学生暑期夏令营”“中科院地球科学前沿课”“中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系列课程和活动,不断丰富和落实“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逐步探索联合培养育人模式。

2015年,地球科学菁英班学生到中科院各所开展走访调研和实习实践达百余人次,先后有30余名学生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自主创新资助计划项目、中科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以及相关学院的科研立项等,形成了较为浓厚的科研活动氛围。

2015年10月,李四光学院63名2016届毕业生中,共有38名优秀学生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其中26名学生选择到中科院各所继续学习深造。

【专业建设】

根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修订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意见》(地大发[2014]60号)精神,学校深入组织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围绕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实践动手能力训练,组织各学院深入开展讨论与交流,协调安排基础课程,稳妥推进改革,调动基础教学单位的积极性,使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完成并具有新亮点。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有关问题的说明》(教高司函[2015]24号)精神,经学院组织论证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审议、校务会议批准,学校2015年申报了大气科学、数字媒体艺术2个新专业。

【教学研究】

根据学校实际和相关要求,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组织校级教学研究立项评审和省级教学研究立项申报,将基础课教改立项纳入2015年教学研究立项。经专家认真评审,评出校级教学研究立项A类62项,B类27项,并获得省级教学研究立项18项。

【学科竞赛】

积极支持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获得全国一等奖1队、全国二等奖3队、省一等奖2队、省二等奖5队、省三等奖3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获得全国一等奖2队、全国二等奖3队、省一等奖5队、省二等奖3队、省三等奖7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特等奖2人、一等奖3人、二等奖14人、三等奖29人;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水利设计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2项;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中获省三等奖5项;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华南赛区二等奖2项;在第二届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总决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0项;在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获全国三等奖1项、省三等奖9项;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获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在2015年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北预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优秀组织奖;在第五届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中获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获省三等奖1项。

【教学改革工程】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2015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14]2号)文件精神,学校积极组织,制定2015年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方案,获批建设经费800万元。其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1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项、创新创业教育项目1项。为规范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制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教字[2014]8号)。学校还启动了2016年本科教学工程预研项目立项及预研阶段建设工作。

2015年,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申报项目还包括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学校《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课程入选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水文地质学基础》等6门课程入选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教材建设】

2015年,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新签合同23项,其中《聚煤盆地沉积学》《地学三维可视化与过程模拟》已正式出版。同时,学校本科教学工程经费资助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系列教材,如《机械CAD/CAM》《软件测试工具、方法与技术实用教程》《人工智能实用教程》等10余本教材也已正式出版。

教师教学激励】

2015年,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第二期的培训工作,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7所高校和培训机构的8位教师对学员进行了教学基本技能培训;来自武汉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和本校的4位专家为学员进行了教学综合素质培训。全校18个学院(课部)的34名教师参加了全部两个阶段的培训。

2015年,学校组织“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6人获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12人获优秀奖;组织“第七届教学名师的评选”活动,5人获“教学名师称号”;继续教师教学水平评估档案库建设,春季建档教师35人,秋季建档教师18人。

【教学评估与检查】

2015年,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公正、合理、科学地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经多方调研和讨论,制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该办法明确指出,教师评价排名将与岗位评聘挂钩,学校将根据评价结果排名情况,对教师实行奖惩。

2015年上半年,督导员对511名应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进行检查;下半年,督导员对189份应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抽查。

【语言文字】

2015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汉办和省语委办下达的语言文字工作精神,开拓创新,狠抓落实,致力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语言文化活动,建设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

学校认真开展第十八届“推普宣传周”活动,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校园、教学楼、各学院的相关宣传栏张贴“推普周”宣传海报。

选派人员参加第31期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班,罗聆、张丹丹2位同志获得普通话测试员资格证书;积极响应国家赴港澳台测试工作,王莹同志接受湖北省测试中心选派,参加并通过港澳普通话测试工作培训。

2015年,学校测试站保持了测试量的稳步增长,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场次10次,累计报名人数达3372人,语言文字工作的辐射面进一步扩大。

【实践教学】

学校完成各类实习(含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计划的制定、组织安排、经费预算与划拨。110篇毕业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2015年,三大实习基地软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均开发了新的教学点和教学线路。尤其是秭归基地,对教学线路进行较大调整。秭归基地还对经典教学路线进行录像、对野外教学点立碑保护。地球科学学院在秭归开辟专题路线,尝试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转变。

2015年,三大实习基地共接收本校本科实习生4160人。其中,北戴河实习站接收48个班1362人、周口店实习站接收30个班1003人、秭归实习站接收62个班1795人。除此之外,共接待近2200名外校学生进站实习。其中,北戴河实习站接收武汉大学1个班30余人,周口店实习站接收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8所大学和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等实习生480余人,秭归实习站接收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江大学、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三峡大学、重庆大学、香港大学等院校实习生共计1657人。

【大学生创新创业】

根据教育部要求,制定并上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细化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任务。聘请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无极道控股集团董事长孙政权、光谷创客空间总经理晏文临等企业家作为兼职创业导师;邀请武汉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高管、经济管理学院专业教师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导论等课程;组织开展震旦讲坛——创业励志讲座,参与人数近2000人;协助组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首届未来企业家训练营选拔赛决赛和校际赛、青桐汇微路演等实践活动。

建成并使用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孵化)总部基地,印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建立8个学院(课部)分基地。新增创新创业基金100万元,新增资助团队20个,获得湖北省创业扶持33万元,获得东湖高新孵化器绩效奖励10万元;积极争取学校和部门支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起航圆梦行动计划,获60万元经费资助。打造“线上+线下”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启用聚创咖啡微信公众号,组织编写《创业帮》《创业通》《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汇编》等手册。加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参与发起“武汉·中国光谷创客联盟”。

2015年,学校进一步增加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数量、扩大了本科生参与项目研究的范围;设立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共资助“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0项,其中重点项目100项,一般项目50项,创新训练项目128项,创业训练项目14项,创业实践项目8项。

【大学生学习支持中心】

加大对学业困难学生针对性辅导的支持力度,全年安排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计算机语言等基础课程14门次、共计150名优秀学生志愿者开展“一对一”课程辅导,900人次学生参加了基础课程咨询辅导。组织了“师生午茶会”“领航人生”“跨学科学习沙龙”“赢在地大优秀大学生论坛”等11个项目196场次微讲座(论坛),共计4200余人次学生参加了学习活动。服务支持各学院、学生组织、兴趣小组等利用学习支持中心开展活动约1000场次、有20 000余人次参加。开设2014级“生涯规划”课程,有36位老师主讲,3662名学生选修;开设2012级“就业指导”课,有34位老师主讲,2897名学生选修;开展4期“职业生涯发展工作坊”。修订《大学生日常奖励办法》;全年受理支持大学生日常奖励106项,奖励金额43 400元,其中专利奖励12项,发表学术论文奖励22篇,外语学习奖励58人,集体奖励14个学习优秀班级。

组织各批校级“英才工程”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申报评选、中期汇报与结业活动,包括65名第六期学员项目的结业汇报、58名第七期学员项目的中期汇报和106名第八期新入选学员的选拔评审;支持“英才工程”学生项目52项,经费共计58 721元。

【少数民族骨干培养】

完善少数民族学生数据库。目前,全校有1784名民族学生,覆盖43个少数民族。全年开展各类民族学生专题报告会、座谈会4期,邀请专家学者及时传达中央民族工作、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最新文件精神,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以“民族团结一家亲”继续开展第6届民族文化展演活动。

举办民族生骨干培训班,邀请学校领导及专家学者授课8次,培养学员骨干42人。重点访谈、走访少数民族学生累计106人,利用暑期走访偏远地区民族学生家庭5户。协调和帮助民族学生解决好生活、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发放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民族学生节日补助共计35 450元。

【国防生培养】

学校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国防生军政素质“三级培养模式”的意见》,从10个方面对学校贯彻落实“三级培养模式”做出全面部署。研究制定《关于落实〈国防生军政素质“三级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的细化办法》《关于国防生模拟营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国防生荣誉制度的决定》《关于实施“提高国防生第一任职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印发“国防生毕业分配综合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等5个配套文件,形成了符合军队需要、融合地大特色的国防生培养“1+5”制度体系。加强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深入分析国防生思想状况,邀请湖北省军区原副政委刘建新少将与国防生进行交流,聘请驻汉某舟桥旅26名干部、战士作为国防生的班级导师,举行国防生奖学金颁发仪式,宣读国防生誓词等,强化国防生的从军报国信念。

学校利用国防生依托培养十周年的契机,认真总结培养经验,展示培养成效。通过走访基层连队,邀请参加9·3阅兵的毕业国防生返校交流,制作十周年专题片,完善毕业国防生信息库,验收教研课题,举办总结表彰大会和国防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开展了综合素质展示、文艺素质展演等一系列活动。

(撰稿:庞岚、曾希、刘星彦、王仲停、龚伍军、肖梦琼、王莹、高岩、高艳丽;审稿:殷坤龙、张建和)

附录5 2015年学科竞赛获奖统计

续表

附录6 2015年本科生数

附录7 2015年本科生按专业招生情况

续表

附录8 2015年本科生分省录取情况

附录9 2015年协议就业本科毕业生按单位性质流向统计

附录10 2015年协议就业本科毕业生按就业地区流向统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