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事实上,王阳明对“心”“理”的认识与总结得益于南宋心学的开启者——陆九渊。由此,就有了“陆王心学”之说,阳明心学便产生了。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是在陆九渊与宋明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与融合而成的。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先生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传习录》

有人问王阳明:晦庵先生(朱熹)说“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这话正确吗?王阳明回答说:心就是我们所说的性,而性就是日常中的理,在“心”“理”之间加入一个“与”字,就将其分成两部分了,这需要学者善于进行观察与体会。在王阳明看来,只有让心真正达到“纯是天理”与“虚灵不昧”,即让心灵处于安宁、专一与虚静的状态时,才能静下来观察与发现世间万物的事理与规律,他由此得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的最终结论。

事实上,王阳明对“心”“理”的认识与总结得益于南宋心学的开启者——陆九渊。在儒学的诸多派系中,心学是其中的一个。作为儒学的一部分,心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到了北宋时期,程颢为心学开了头,直到南宋时期,陆九渊真正开启了心学之门,并且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而第一次提出“心学”二字的,则是王阳明,心学的概念与内容从此才变得明朗,且拥有了独立的学术脉络。由此,就有了“陆王心学”之说,阳明心学便产生了。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是在陆九渊与宋明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与融合而成的。

在这里,我们需要更深一步地了解陆九渊所主张的心学。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比王阳明早出生三百多年,生活在南宋时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该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人称他为象山先生、陆象山。又因他书斋名“存”,人们亦称他为存斋先生。

陆九渊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名气可以与同时代闻名天下的理学家朱熹相提并论,人们将他们二人合称为“朱陆”。王阳明的心学便是在陆九渊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便有了历史上的“陆王学派”之说。

陆九渊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便是创立了学派,他一生都致力于传道授业。不仅如此,陆九渊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勤奋的思考与观察,发现了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并由此有了“宇宙便是吾心”等诸多认识。

陆九渊认为,仅靠读书记诵是不能学到真学问的,必须要学到心里去。由于领悟出了这一道理,陆九渊往往对其他学者的学术观点与社会问题都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从二十四岁之后的三十年中,陆九渊一直在从事心学体系研究,立志要将心学理论发扬光大,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派。在这三十年间,陆九渊收了大量的学生,倾心讲学,为陆氏心学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

王阳明摒弃了陆九渊对程朱理学的沿袭之粟,在继承陆学的心本论和功夫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缜密的心学体系,从而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张是在“龙场悟道”后形成的。王阳明特别强调一种与众不同的心灵模式。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不断追求心灵的自由,消除心中的一切杂念,从而专一、毫无杂念地从事当下所做的事情,享受当下所拥有的生活;当做到一心一意地做某件事情时,便不再纠结于“自我”的问题,让心灵达到最大的宁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