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侃多悔,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受此影响,王阳明将竹视为自己“格”的对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格竹”失败虽然动摇了王阳明成为圣贤的决心,但是,通过这件事却让王阳明懂得了凡事应当具备怀疑精神。正是通过不断反省,王阳明最终否定了朱子的观点,创立了影响至深的阳明心学。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侃多悔,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传习录》

在日常生活中,弟子薛侃时常会在做完某些事情后感到后悔。为此,老师王阳明对薛侃说:“悔悟好比是治病的良药,但重要的是改正错误。如果仅仅停留在悔悟上,就像因药不治病,留滞在体内反而引起别的病。”

在成婚一年后,王阳明便带着新婚妻子返回京城。这次再回京城,王阳明变了很多,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爱玩、爱闹,而是一头扎进书堆里。看到王阳明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最高兴的当数他的父亲王华,看到儿子变得如此勤奋,王华打心眼里高兴。

事实上,王阳明专心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学说的参悟上,苦思冥想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没有多长时间,王华就发现了儿子的这一秘密。那天,王华早早地处理完公事回到家中,看到儿子犹如禅师入定一般坐在那里,眼睛紧盯着面前的一片竹林。

看到王阳明如此专注,王华十分奇怪地走上前去问道:“你这是在做什么呢?”

听到父亲的问话,王阳明依然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说道:“别说话,别误了我参悟圣人之道。”

王阳明的话让王华顿时怒气上升,他什么都没说便拂袖而去。

就这样,每天王阳明什么都不做,只是凝望着竹子沉思。但是,王阳明思考得越多却越迷惘。

王阳明原以为理解了朱子提出的“格物致知”,就找到了通往圣人境界的最佳途径。最初在王阳明的心目中,朱子犹如神仙一般,可以帮助自己实现圣人的梦想。尽管朱子的时代早已结束,但是他所注的“四书”却成为明代科举考试的用书。朱子认为“理”存在于世间的自然万物中,所有的事物都含至理,所以要“格物致知”。为此,朱子提出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不怕吃苦的精神,不仅要敢于“格”,还必须懂得“格”的有效方法,只有“格物”方能知晓世间自然万物之理。受此影响,王阳明将竹视为自己“格”的对象。

可是王阳明“格竹”进行了七天时间,便头晕眼花再也进行不下去了。就这样,闻名于世的“阳明格竹”至此结束。因为“格竹”失败,王阳明要做圣贤的决心也发生了动摇。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格竹”失败虽然动摇了王阳明成为圣贤的决心,但是,通过这件事却让王阳明懂得了凡事应当具备怀疑精神。王阳明用了七天时间,弄明白了“格物致知”其实就是要用“吾心”的直觉做到知情达意。其中,“吾心”的真实存在仅仅是直觉,一切学问与道德都是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的。

通过对“格物致知”的反省,王阳明彻底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的光明品质人人都具备,这个光明品质即良知,良知想从外面的事物中寻找是错误的)。正是通过不断反省,王阳明最终否定了朱子的观点,创立了影响至深的阳明心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