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逍遥游的人生观

逍遥游的人生观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对战国时期剧烈的政治斗争,采取批判与回避的态度。从这种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出发,庄子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各种制度,竭力加以反对。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道通为一”、齐同物我的认识论,“逍遥无待”的自由观,从而深刻、丰富地扩展了道家哲学的内涵和主题。不可否认,庄子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庄子对战国时期剧烈的政治斗争,采取批判与回避的态度。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当时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学问,派人带了大量钱财去请他作相,但被他拒绝了。他对来请他的人说,千金、卿相确实是重利尊位,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一样,养了多少年,还给它披上漂亮的衣裳,但目的是为了送入太庙当祭品。到那时虽然想做一只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可能了。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我宁愿像一头小猪,在污泥中自得其乐,绝不为帝王们所束缚。我一辈子也不当官,以达到我自得其乐的志愿。

庄子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自身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人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主观条件的限制。用庄子的话来讲就是“有待”和“有己”。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大鹏的飞翔要靠大风和长翅膀,走远路的人要带许多干粮,这都是有所“待”。因为没有大风、长翅膀、干粮等条件,就飞不了、走不成。他还说,传说列子能乘着风飞行半个月之久,这比起一般人要走路来讲,是自由多了,但是列子也还是要受风的束缚,没有风他还是飞不了,所以也不能说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条件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地行动,这叫作“无待”。这是讲的要摆脱外界条件的限制和束缚。同样,受自己的肉体以至精神的限制和束缚,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所以各种主观条件也要摆脱,以达到“无己”。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尚的人,都是能做到“无己”的。例如,庄子在《大宗师》中描写的“真人”的情况是: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无忧虑,吃东西也不感到特别香甜。这种人对生不感到特别喜欢,对死也不感到特别厌恶。总之,他们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死,也就是说一切听任自然,毫不计较个人得失。这就叫“无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幻想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所谓“坐忘”,就是彻底地忘掉一切。“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整个自然混为一体。据庄子说,达到了“坐忘”的人,是形同槁木(干枯了的树木),心如死灰(熄灭了的炭灰),无思无虑,无生无死,精神上得到了彻底的自由,也就是完全恢复了人的所谓“天然”本性。

从这种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出发,庄子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各种制度,竭力加以反对。他认为当时的各种道德制度,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是造成当时社会争斗、混乱的原因之一。因此,他对当时统治者所宣扬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那些宣扬仁义道德的人是专门祸害人的,而其结果是自作自受,害了自己。庄子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他说:“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大宗师》)仁义就是一种黥刑(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的刑罚),是非就是一种劓刑(古代将犯人鼻子割去的刑罚)。

就庄子一派来看,他们主要是追求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所以庄子理想的统治者是什么也不问不闻的人。他在《应帝王》中所推崇的统治者,如伏牺氏,就是一个睡时安安稳稳,醒时无思无虑,叫他牛也好,叫他马也好,随人怎么称呼都可以浑浑噩噩的人。他所推崇的统治方法,就是不用心思,顺应自然。

庄子是继老子以后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关于道的理论和道法自然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有所推进。庄子的“道”是“先天地生”却又无乎不在的。人们通过心的修养,化去追逐外物,区别物我的“成心”,就可以达到“人与天一”的得道境界。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道通为一”、齐同物我的认识论,“逍遥无待”的自由观,从而深刻、丰富地扩展了道家哲学的内涵和主题。对后世影响深远。

不可否认,庄子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庄子从其道论出发,看到了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批判了独断论,但他却将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绝对化,泯除事物的客观差别和人们认识事物的可能性,从而又陷入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相对主义。同时,庄子主张“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离形去知”“坐忘”,“无以人灭天”,强调人不能胜天,对人的社会性、主观能动性并不能充分重视,所以后来荀子批评他是“弊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