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淮南鸿烈》的思想

《淮南鸿烈》的思想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世称为《淮南鸿烈》或《淮南子》。《淮南鸿烈》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由此可见,《淮南鸿烈》的作者写作该书之旨是: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以究天地之理,通古今之事,而备帝王之道。可以说,《淮南鸿烈》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的系统总结,并为汉朝统治政权的巩固,提供了理论根据。

第七章 《淮南鸿烈》的思想

《淮南鸿烈》是继《吕氏春秋》之后,又一部集众人之智而创作的理论巨著,是由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集体编写而成的,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献上。后世称为《淮南鸿烈》或《淮南子》。

刘安生于公元前180年,卒于公元前123年。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被封为淮南王。他是一位好学博识、颇有文才的封建侯王。据《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实行高压政策而短命灭亡的教训,故选取了道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汉初几十年间,黄老之学受到朝廷的重视,并加以大力提倡、广泛应用。《淮南鸿烈》编著之时,正是窦太后好黄老之言,文帝、景帝尊黄老之术之时。司马谈深通黄老之学,他对西汉前期的道家思想,亦即黄老思想作了精辟的论述: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1]

在司马谈看来,道家思想兼取儒、墨、名、法等诸家的优点、长处、要旨,又能随时变化,容易掌握,顺乎阴阳,适合民俗,用于治国,则事少而功多,所以是最好的统治思想、方术。《淮南鸿烈》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东汉高诱注《淮南鸿烈》,在《叙目》中对其成书时间和全书内容作了简要的说明:

初,安为辨达,善属于。皇帝为从父,数上书,召见。孝文皇帝甚重之,诏使为《离骚赋》。自旦受诏,日早食已。上爱而秘之。天下方术之士多往归焉。于是遂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番被、毛被、任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故夫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是以先贤通儒述作之士,莫不援采以验经传。

刘安是刘邦少子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刘长在文帝时以“谋反”获罪,在流放途中绝食而死,文帝把刘长的封地一分为三,其中之一分封给刘安,而为“淮南王”。

刘安是汉时地方割据势力的重要人物之一,又是贵族中的有学识者。他对父亲之死,耿耿于怀。为了夺取政权,广招天下宾客数千人,著书立说,以求一逞。汉武帝时,刘安因反叛朝廷,事败后自杀。

《淮南鸿烈》一书,出自众人之手,刘安之所以要招致天下人,集众人之智,撰著此书,意在总结先秦和秦汉以来的治乱兴衰、祸福存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探讨天地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寻求人的生养保身、避祸求福的理论、方法,构造了自然、社会、人生理论庞大而完备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为其夺取汉朝政权作理论准备的。

《淮南鸿烈》的作者,在《要略》谈到其书的要旨时说:

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靡散大宗,惧为人之惛惛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又恐人之离本就末也。故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故著二十篇,有《原道》,有《俶真》,有《天文》,有《坠形》,有《时则》,有《览冥》,有《精神》,有《本经》,有《主术》,有《缪称》,有《齐俗》,有《道应》,有《汜论》,有《诠言》,有《兵略》,有《说山》,有《说林》,有《人间》,有《修务》,有《泰族》也。

凡属书者,所以窥道开塞,庶后世使知举错取舍之宜适,外与物接而不眩,内有以处神养气,宴炀至和,而己自乐所受乎天地者也。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仿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而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言至精而不原人之精神,则不知养生之机;原人情而不言大圣之德,则不知五行之差;言帝道而不言君事,则不知小大之衰;言君事而不为称喻,则不知动静之宜;言称喻而不言俗变,则不知合同大指;已言俗变而不言往事,则不知道德之应;知道德而不知世曲,则无以耦万方;知汜论而不知诠言,则无以从容;通书文而不知兵指,则无以应卒;已知大略而不知譬喻,则无以推明事;知公道而不知人间,则无以应祸福;知人间而不知修务,则无以使学者劝力。欲强省其辞,览总其要,弗曲行区入,则不足以穷道德之意。故著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穷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其言有小有巨,有微有粗,指奏卷异,各有为语。今专言道,则无不在焉。

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诸与扈冶,玄眇之中,精摇靡览,弃其畛挈,斟其淑静,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故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由此可见,《淮南鸿烈》的作者写作该书之旨是: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以究天地之理,通古今之事,而备帝王之道。因此,使之在西汉黄老之学盛行之时出现。可以说,《淮南鸿烈》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的系统总结,并为汉朝统治政权的巩固,提供了理论根据。而其隐藏着更深的意义是为刘安的“谋反”作理论准备。这便是其写作意图和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