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

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理学的产生、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思想先驱者的理论先导,有思想先行者的理论准备,有开山祖的理论开创,有创造者的理论创造,有发展者的集其大成,有怀疑者的思想批评,有总结者的批判总结。周敦颐、邵雍所创立的道学,为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节 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

理学的产生、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思想先驱者的理论先导,有思想先行者的理论准备,有开山祖的理论开创,有创造者的理论创造,有发展者的集其大成,有怀疑者的思想批评,有总结者的批判总结。

韩愈的儒学复兴运动和李翱的《复性书》是“理学”的理论先导。儒家思想,两汉时期虽然独尊,但由于孔、孟思想不善于理论思辨和抽象思维,汉儒们只埋头章句注疏,理论创造不够,所以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传,儒学式微。儒学不仅没有巩固其独尊的地位,反而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黯淡了六七百年之久。到了中唐时期,韩愈则极力排佛,复兴儒学。韩愈认为,佛教在各个方面都给中国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他主张在思想意识领域中要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要对佛教实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在《原道》中,韩愈区别了儒与佛的道德界限,指出儒家之道是君子之道,儒家之德是吉德;佛教之道是小人之道,佛教之德是凶德。开始明确地建立了道统说,指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一脉相承的道统。以儒家的道统对抗佛教的宗教法统,以儒家的思想体系对抗佛教的神学思想,并发誓以传儒家之道而“灭死万万无恨”。在《原性》中,韩愈以一性三品说十,对抗佛教的佛性论。他论证性三品说,并与性相对应提出了情三品说,试图说明善与恶的来源,但是却没有说清楚。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了性善情恶论。韩愈的道统说及其所阐扬的道,都为宋代理学家所赞许和继承;韩愈的“性三品说”和李翱的“性善情恶论”,都为宋代理学家所承认和吸取,即为宋儒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理人欲之辨”提供了思想资料。因此说,韩愈、李翱的思想开了“理学”的先河。

宋代学术之盛,学风之变,为理学产生创造了有利环境。中唐以后,儒家学者开始怀疑汉儒训诂注经的治经方法,逐渐突破汉儒章句注疏之学和笃守师说的家法束缚。宋代学者们不仅疑古疑经,而且批评汉儒的治经方法,并以己意论经,发挥自己的思想,提倡义理之学。孙复说:“专守毛苌、郑康成之说而求于《诗》,吾未见其能尽于《诗》也。专守孔氏之说而求于《书》,吾未见其能尽于《书》也。”[40]邵雍说:“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得一端者也。”[41]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则批评“汉人不知学”。论经注经,从汉儒的“疏不破注”到中唐的“舍传求经”,进而到宋儒的“疑古惑经”、“疑经改经”,在思想领域中,确实是一次解放和突破,有力地推动了思辨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这就为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我们必须认识到,宋代学术之兴盛,学风之变化,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讲学明道有重要关系。“理学”讲心性、义理、伦常等,都由三先生开其端。三先生是宋代理学的先行者,开创了理学风气之先。

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泰州如皋人。胡瑗青年时往泰山与孙复、石介同学,苦读十年。宋初范仲淹聘他为苏州府学教授,湖州教授,弟子甚多,为当时有名的教育家,学者称“安定先生”。范仲淹曾推荐胡瑗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主持太学。他一生教学,以经义教授诸生,明道德仁义之本,再教以经世达用之学。胡瑗的礼义思想,解《易》方法,性命理论,修养学说等,都被二程所吸收和发挥。胡瑗对二程十分赏识,二程对胡瑗极为敬佩。据《宋史》记载:

程颐,字正叔,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游太学,见胡瑗问诸生以颜子所好何学?颐因答曰:“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学之道如何?”曰:“……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举,与颜子所好异矣。”瑗得其文大惊奇之,即延见,处以学职。[42]

程颐对胡瑗亦极为尊敬、服膺。黄百家说:

伊川之敬礼先生亦至。于濂溪,虽尝从学,往往字之曰“茂叔”;于先生,非“安定先生”不称也。又尝语人曰:“凡从安定先生学者,其醇厚和易之气,一望可知。”[43]

黄百家认为,胡瑗与程颐二人“知契独深”,足见他们思想之密切及渊源关系。

孙复(公元992—1057年),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人。举进士落第后,退居泰山,学《春秋》,聚徒讲学,学者称“泰山先生”。著《春秋尊王发微》12篇,效法孔子作《春秋》的笔法,阐扬儒家的礼法,宣传儒家的道统论,发挥自己的思想,教授诸生修己明道。

石介(公元1005—1045年),字守道,号徂徕,兖州奉符人。进士及第,以丁忧归耕徂徕山下,以《易》教授徒生,学者称“徂徕先生”。石介在泰山,曾师事孙复。孙复称石介是“能知舜、禹、文、武、周公、孔子之道者也。非止知之,又能揭而行之者也”[44]。石介与胡瑗、孙复一样,倡儒家道统论,反对佛老之弊。

宋初三先生,在治学上,重经义,轻训诂;在教学上,主张严肃,倡明师道,注重修养。他们三人对于义理、人性、正心、修己等思想的讲授,对宋代学风之变,对理学的产生、形成,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祖望说:

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45]

黄百家说:

先生(指胡瑗)之学,实与孙明复开伊洛之先,且同学始终友善。[46]

先文洁公曰:“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故晦庵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语。震(指黄震)既钞读伊洛言,而终之以徂徕、安定笃实之学,以推其发源之自,以示归根复命之意。”[47]

所以我们说,“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的思想先行者。

周敦颐、邵雍所创立的道学,为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宋代理学,实自周敦颐、邵雍始。他们应为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糅合佛、道,熔铸《易经》、《中庸》,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体论,在酝酿精思理气关系和心物关系的哲学问题探索中,具有“发端之功”。因此,被推为“道学宗主”,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在其所著的《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建立了初具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他为二程的老师,故为理学开创极其有功。

邵雍以道教徒陈搏的《先天图》为模式,构造了自己的《先天图》,从“本然之全体”上来建立其哲学思想体系,从而把道教的宇宙生成论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唯心论糅合起来,把宇宙万物视为心中演化的产物。邵雍根据《周易》的数理,结合六十四卦的系统,构造了天地变化的数理系统。邵雍的象数学及“一分为二”的矛盾演化学说,都给张载、二程以深刻影响。二程对邵雍十分称颂、敬重。程颢说邵雍是“振古之豪杰”,“内圣外王之道也”[48]。无疑,张载、二程在构建理学的过程中,从邵雍那里吸取了思想养料。

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思想为理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理论创造,对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受到以后的理学家和统治者的推崇。

二程作为理学的奠基者和理论体系的完成者,当然作为理学正宗而受到后代理学家的尊崇和统治者的称颂。

理学经过“北宋五子”:周、邵、张、二程的不断努力,精思创造,而已经形成,并日臻严密。

到了南宋时代,经过胡宏、吕祖谦、朱熹、张栻、陆九渊等理学家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朱熹集理学之大成,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使理学成为理论完整、结构严密、富于思辨的博大精深的理论思想体系,成为宋以后的几代的官方哲学意识形态。

元朝的理学家,都是阐扬、发挥宋代理学的大义,继承、引申宋代理学的传统。

明初为理学占统治地位阶段;明中叶后,由于王学的兴盛和传播,出现了怀疑者的批评,而使理学步入解体阶段;明清之际,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天崩地解”时代,而使一些思想家在总结明亡的经验教训时,对理学进行了批判总结。这便是理学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阶段。

以上是对宋元思想,主要是宋代理学产生、发展的概说,下面我们将在宋元、明、清各卷、各章中,对这几个历史时代的思想发展作具体分析论述。

【注释】

[1]《续资治通鉴》卷二。

[2]《朱子语类》卷二一八。

[3]《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

[4]《辽史》卷三十六《兵志》。

[5]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6]范浚:《香溪集》卷四《五代论》。

[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七。

[8]《宋史》卷二九一《宋绶传》。

[9]《挥尘后录余话》卷一《祖宗兵制名枢廷备检》条。

[10]《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

[11]《宋史》卷二四九《王溥传》。

[12]《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

[1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六。

[14]《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

[15]《临川先生文集》卷十二《发廩》。

[16]《王文公文集》卷五十一《兼并》。

[17]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五《宋制禄之厚》。

[18]《宋史》卷二九三《张咏传》。

[19]《张载集》《文集佚存·边议》。

[20]《朱子语类》卷一一〇。

[21]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

[22]《历代制度详说科目篇》。

[23]《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二《取材》。

[24]《叶适集》《水心别集》卷十三《科举》。

[25]《叶适集》《水心别集》卷十三《制科》。

[26]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七。

[27]《宋元学案》卷五十八《象山学案》。

[28]《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五《六先生画像赞》。

[29]《宋学士全集》卷五《理学纂言序》。

[30]《宋元学案》卷九《百源学案上》。

[31]《宋史》卷四三一《邢昺传》。

[32]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

[33]《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明道先生行状》。

[34]《明道编》卷一。

[35]《宋史》卷四三五《朱震传》。

[36]《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九《皇朝文监三》。

[37]《习学记言序目》卷五十《皇朝文监四》。

[38]《题真西山集》。

[39]《答彭进士允许书》。

[40]《睢阳子集补》《与范天章书》。

[41]《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42]《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传》。

[43]《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

[44]《徂徕石先生文集》附录四《孙复上范天章书》。

[45]《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

[46]《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

[47]《宋元学案》卷二《泰山学案》。

[48]《宋元学案》卷九《百源学案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