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卢卡奇理论的实践背景

卢卡奇理论的实践背景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卢卡奇理论的实践背景作为一个学者兼革命者,卢卡奇的理论创作并非出于一种纯粹的理论兴趣,而是要对他所面临的无产阶级革命问题提出一种解决进路。因而,要理解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理论旨趣,便须先理解卢卡奇及同时代的其他工人党理论家所面临的现实的和理论的问题。而这种结果正是第二国际的正统理论长期统治所造成的。

一、卢卡奇理论的实践背景

作为一个学者兼革命者,卢卡奇的理论创作并非出于一种纯粹的理论兴趣,而是要对他所面临的无产阶级革命问题提出一种解决进路。因而,要理解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理论旨趣,便须先理解卢卡奇及同时代的其他工人党理论家(如科尔施、葛兰西等)所面临的现实的和理论的问题。

大致上说来,他们当时面临着一种现实与理论的严重背离:一方面,在经过了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的长期稳定发展之后,在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出现了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1917年在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并在其影响下,于1920年前后相继在德国、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爆发了革命;但另一方面,当时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机构的第二国际所阐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却不能说明这种形势,各个国家的工人党甚至直接投身到帝国主义战争之中。这表明,随着大战的爆发,一方面,旧的世界秩序崩溃了,另一方面,第二国际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也随之破产了。

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家考茨基和伯恩斯坦虽然在理论上有着分歧,但在许多根本点上却是高度一致的。他们都受到达尔文的影响,都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成一种社会进化论。于是,顺理成章地,所要强调的便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进化的客观必然性,至于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便只能在别的地方去寻找。康德及新康德主义对于事实与价值之间区分的强调,正好可引来作为依据,而其时新康德主义正是德国各大学占统治地位的哲学。麦柯莱伦指出,伯恩斯坦由于“他那贫乏的实证主义方法使他为其社会主义寻找另一种道德基础,而他关于经济力量本身不会带来社会主义的信念也使他寻求其他可能的动力。他在新康德主义的复兴中找到了一种现成的动力”[1]。考茨基也宣称:“社会民主党作为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的组织,不能没有道德理想,不能不在道德上憎恶剥削和阶级统治。但是,这种理想不可能从科学社会主义那里得到支持……”[2]这样一来,考茨基也只好借助于新康德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显然,第二国际的这种理论是适合于议会斗争而发展起来的,因而是完全不适应于现实革命实践的,更谈不上预见革命和指导革命运动了。面对俄国十月革命实际上的胜利,便产生了一种极其迫切的理论需要,即创造出能对于这种革命形势作出充分的说明,并进而能指导这场革命的理论。在哲学上,革命的理论家们所面临的任务,便是建构一种超越庸俗唯物论、社会进化论和新康德主义的革命的哲学。

面对庸俗唯物论、社会进化论和新康德主义,一种论证无产阶级革命之必要性、可能性的哲学便必然要强调革命意识的重要性以及意识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价值与事实的统一性。当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之际,人们首先要提出的问题便是,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革命没有按照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社会进化理论在西欧发达国家首先获胜,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俄国首先获胜?一种最直接的解释便是这些发达国家中的无产阶级缺乏革命意识。而这种结果正是第二国际的正统理论长期统治所造成的。葛兰西当时甚至称俄国革命的胜利是“反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的革命”,意即这是一场自发的、突破所谓客观必然性的革命。因此,首要的问题是说明革命意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种对于自发的革命意识或主体能动性的强调和说明,在当时的重要理论家如卢森堡、科尔施、葛兰西、潘涅库克等人的著作中都有体现,但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无疑是理论上最深刻、最渊博、最系统的,因而是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