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治的必要性

法治的必要性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法治的必要性韩非子是反对“德治”的,认为儒家、墨家主张的“仁”、“爱”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在《韩非子·八说》中,韩非子通过慈母和儿子的比喻来说明“爱”是不能治家治国的。由此,韩非子得出结论:“母不能以爱存家,君安能以爱持国?”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依靠“德”而不用“法”是行不通的,只有法治才能“禁暴”,而德治是不能“止乱”的。可见,宽厚的仁德不如严厉的法制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四、法治的必要性

韩非子是反对“德治”的,认为儒家、墨家主张的“仁”、“爱”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在《韩非子·八说》中,韩非子通过慈母和儿子的比喻来说明“爱”是不能治家治国的。“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疑于死。慈母虽爱,无益于振刑救死。”由此,韩非子得出结论:“母不能以爱存家,君安能以爱持国?”(26)

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依靠“德”而不用“法”是行不通的,只有法治才能“禁暴”,而德治是不能“止乱”的。“严家无悍虏,而慈母多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27),并由此得出“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28)君主治理国家不能依靠民众的自身道德修养来自我约束,而应该用严刑峻法使其不敢为非作歹。能够自律的人毕竟是少数,全国也数不到十个。德治能感化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人,而用法律却可以使全国的人都不得不遵守国家的法令,能禁止全国的民众作乱犯罪。可见,宽厚的仁德不如严厉的法制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君主应该采用对多数人有效的方法而舍弃只对少数人有效的措施,因此治理国家不能用德治而应该用法治。

韩非子是反对人治的。他认为依靠君主的德行来治理国家是不可靠的。“故明君有权有政,乱君亦有权有政,积而不同,其所以立异也。”(29)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国家就能治理得好,而乱君治理国家,就可能亡国,这就是“人治”的弊端。“人治”的缺点在于国家治理得好坏完全取决于掌权者的德行,即所谓“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30)同时,韩非子认为依靠君主的才智来治理国家也是不行的,“尽思虑,揣得失,智者之所难也;无思无虑,掣前言而责后功,愚者之所易也。明主虑愚者之所易,不责智者之所难。故智虑力劳不用而国治也。”(31)竭尽思虑,评估得失,即使有才智也感到困难;不用动脑,依据已有的法律责求当前政务的功效,愚笨的人也容易做到。因此,依靠法制而不依靠君主的才智,那么,无论君主是“愚”还是“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治理好国家了。

韩非子认为君主的德行和才智有各种差别,人治是不可靠的,而法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所以,不依赖君主德行和才智的法治才是富国强国的良策:“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32),“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33),法是国家强弱、兵力强弱的根本,只有法治,国家才能富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