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务实成就金融巨擘—台湾日盛企业集团总裁陈国和

创新务实成就金融巨擘—台湾日盛企业集团总裁陈国和

时间:2022-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陈国和是标准的“务实派”。在不断多元化业务、并购企业的过程中,陈国和的风格非常明显。曲线创业与台湾经济共进1947年3月16日,陈国和出生于台湾台北市,是家中长子。事业上,陈国和白手创业,奋斗于点滴。凭借优质的服务和陈国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日盛租赁迅速从400余家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业内翘楚。

陈国和是标准的“务实派”。创建、引领日盛集团三十余载,他从未喊出响亮的口号,却持续实现宏伟的目标。

在不断多元化业务、并购企业的过程中,陈国和的风格非常明显。进入前,他习惯谋定后动,提前描绘清晰的发展脉络,涉足后便一举奠定胜机;经营中,他稳扎稳打,强调梯队建设与订制化服务,以高质为基本要求;成功后,他从不驻足,而是迅速锁定新的目标。

在台湾经济放缓、经营风险增大的今天,陈国和将他的战略触角,延伸到了大陆。尽管有着丰厚的成功经验,但在谈到大陆的目标时,陈国和却说:“我的策略就是一步一脚印,不好高骛远,只要努力而不贪求,就会有收获。”

曲线创业与台湾经济共进

1947年3月16日,陈国和出生于台湾台北市,是家中长子。他自幼聪慧,对于新事物有着过人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学业成绩也是一直出众。从建国初中、高中毕业后,陈国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台湾名校淡江大学,并顺利从外语系毕业。

当时,台湾脱离日据时期不久,很多体制与观念都是承袭自日本,家庭教育、学业教育制度上亦是如此。耳濡目染之间,日本文化中“工作第一、讲求实效”的观念给陈国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点至今仍未改变。

事业上,陈国和白手创业,奋斗于点滴。彼时的大环境也给这个年轻人的进取心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当时全岛经济蓬勃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与日俱增。针对台湾的经济类型,陈国和只身奔赴日本,学习在一个经济强国之下如何创立一个稳健的企业。

“之所以选择日本,除了本身的文化观念雷同外,也因为当时日本是亚洲的最大经济强国,与台湾贸易频繁,制度与发展相对完善,是一个充满挑战,又值得学习的地方。”陈国和说。

在日本,陈国和选择进出口贸易作为事业的切入点,他创立公司,以经营进出口塑料原料(VCM氯乙烯、DOP可塑剂等)产品为主要业务,在之后,他又发展上下游,接连创办了船务公司以及不动产公司,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独在异乡,辉煌事业的背后,其中艰辛可想而知。那段时间里,陈国和每天早出晚归,其间又深受日本人的敬业精神诚信原则影响,对于工作的投入几近于“以公司为家”。“很艰苦,但也很充实。”陈国和回忆在日本创业历程时说,“喝酒应酬谈生意,没日没夜地打拼。”

能力结合努力,陈国和迅速融入日本主流文化,获得了日本企业人的信赖,与诸多生意伙伴达成了牢固的合作关系,有机会拓展更多元的业务。但就在这更进一步的关口,他的身体却出现警讯——因为长年百分百投入于工作,陈国和积劳成疾,事业发展也不得不放缓。

事业与健康权衡之下,陈国和忍痛放弃了日本的业务,回台休养一年后寻觅新的商机。再回台湾时,他的眼光与格局已经焕然一新,日本创业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启蒙了他内心深处的冒险家精神与服务敬业的态度,而无论市场怎样变换,这些因素都是伟大企业家们的成功基石。在之后的岁月里,诚信、务实与精准的分析,成了陈国和开疆拓土、长青事业的致胜之道。

立足于已有根基,陈国和首先关注的,是台湾的金融行业。“台湾的经济发展轨迹和日本相近。在日本时期我观察到,主要街道的招牌都是以银行、保险等金融类型为大宗,可见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须仰赖金融产业扶植中小企业成长,这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推手。”他判断说。

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的金融市场尚未全面开放,金融业务较为保守。在市场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银行相对排挤规模较小的企业,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情况长期存在。陈国和深知,这其中蕴藏着广阔的商机,但无奈当时台湾银行与证券申请的资格尚未开放,权宜之下,他选择租赁行业,曲线切入金融市场。

1981年,陈国和创立国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日盛国际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盛租赁),主营各型客货车辆、机械设备等分期付款销货以及其他租赁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和日本的事业一样,谋定而后动,使得陈国和的新事业一经推出便如疾风迅进。乘着台湾迅速发展的经济,全岛各类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在市场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之下,租赁事业顺势而起。“当时租赁公司大大小小约莫400家,可谓百家争鸣。银行的利率在20%左右,中小企业借款不易,再加上民风淳朴、经济发达,不易出现账款风险,生意非常好做。”陈国和说,“在日盛国际租赁成立的初期,基本上什么相关产业都做,只要风险低且利润高者,都不排斥。”

凭借优质的服务和陈国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日盛租赁迅速从400余家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业内翘楚。基于市场的趋势和客户需求,日盛租赁的设备、车辆租赁项目不断多元化,小至家电,大至飞机、轮船,皆在其营运范畴内。此后,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日盛租赁又转以拥有生产财的融资租赁为主,服务项目包含重车、游览车、小货车及小客车等各式车辆融资,以及营建机具、产业设备租赁等为主。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陈国和不断完善日盛租赁的业务模式,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通过日盛租赁,客户可以灵活运用资金,提升应变能力,平稳渡过经济起伏。资金之外,日盛租赁还帮助客户量体裁衣,配合客户的预算和现金流量,规划最合适的融资方案,避免通货膨胀的风险,精确估算资金的需求。

通过专属的方案,日盛租赁帮助客户提高购买力加速设备更新,提升技术能力,抢得市场的先机。在此过程中,陈国和与日盛租赁还依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建议,为其选择合适的供货商,并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协助其购得高质量、高性能的设备。

多重优势之下,日盛租赁成为了台湾众多中小企业创业成功与业绩成长的良伴,依靠口碑和信誉,日盛历经市场的竞争与考验,规模与利润持续攀升,成为当年400多家租赁公司中硕果仅存的最大三甲之一,且资产质量在同业中表现优异,呆账率趋近于零。

打造租赁业寡头企业的同时,资金实力日涨的陈国和也着手实践其“大金融”的事业理想。然而在此过程中,意外不期而至。20世纪90年代初,陈国和的弟弟、时任日盛证券董事长陈士元不幸病逝,由陈国和接手日盛证券的业务,出任日盛证券董事长。

时值证券商由单一经纪商转为大型综合商的关键时刻,当时日盛证券市场派的气息十分浓厚,需要调整的事情太多,失去至亲的悲痛之中,陈国和没有伤心的余地,他化低落心情为向上的动力,锐意进取,开拓了日盛证券日后强大的金融版图。

持续创新创建强势金融品牌

20世纪80年代,台湾股市在“十信风暴”之后出现多头市场,连续数年暴涨,股票的加权指数由不到2000点飙升至12000点。牛市之中,日盛证券成为了全岛最大的一批黑马,业绩量、利润不断攀升,一举发展成为台湾规模最大的证券商。当时,全台湾证券市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成交量集中在日盛证券。

进入90年代后,证券市场的发展势头放缓。恰在此时,台湾“财政部”公布民营商业银行设立标准,准予开放民营银行设立。1992年,陈国和便作为发起人,参与创立了宝岛商业银行(后改名为日盛商业银行)。

1993年,在接任日盛证券董事长后,陈国和抢占金融变革的先机,大力扩充日盛的金融版图。他首先将日盛证券上柜并增资至100亿元新台币,并改制为综合券商,开始经营经纪、自营、承销三种业务,拓展更广的证券业务。

根植岛内市场的同时,陈国和还主导日盛证券陆续成立海外事业部,其中包括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在香港成立分公司,日盛的业务也经由证券商朝向投资银行的雏型发展。之后,陈国和获提名成为台湾证券交易所的董事与台湾集保公司的常务董事。他也是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幕时受邀的少数人员之一。

证券业务外,在多年思考、分析的基础之上,陈国和厚积薄发,引领日盛集团在金融业不断开疆拓土。1994年,有感于国际贸易变动风险对台湾企业造成的营运影响,为了让广大投资人善用金融工具降低风险冲击,他创立了日盛期货,让市场有了更多元的投资选择及避险工具。日盛期货协助原物料商品的持有者有效转嫁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使其营运成本与利润可以得到保障,在完善日盛期货自身业务的同时,也推动台湾的期货市场朝向良性发展。在期货领域,陈国和也是台湾第一任期货交易所的发起人、股东与董事。

1996年,为了让日盛金融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实时与全球财务投资趋势紧密接轨,陈国和又创立了日盛投资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伊始,日盛投信就组建了专业的投资研究团队,开发各式投资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的理财服务,成为台湾行业内的标杆企业。

发展的过程中,日盛投信相继开创了国内股票型基金、海外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平衡型基金、保本型基金及私募基金,操作绩效深获市场肯定。其中,“日盛小而美”基金,今年便勇夺台股基金季排名冠军,集团旗下更有多只基金连续多年蝉联台湾基金的金钻奖。

目前,日盛投信旗下拥有18支绩效成绩出众的基金,涵盖了所有的基金类型,而且正酝酿推出新的基金项目,这其中,中国大陆是日盛投信的主要目标市场。“未来,中国大陆市场的发展潜力,将是日盛投信锁定的主轴。”陈国和介绍说。

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之下,短短数年间,日盛投信的业务范畴迅速扩张,业绩不断飘红。然而,这些只是陈国和叱咤金融行业的开端。

1998年,宝岛银行首任董事长陈重光仙逝,陈国和成为第二任董事长,他入主宝岛银行后,发现银行的授信质量很差,呆账率节节升高。面对竞争激烈的银行市场,陈国和决定从根源做起。他主导日盛银行从内部改善授信体质,花了三年的工夫建立起一套银行本身的信用评等制度,让日盛银行的授信质量从此立于不败之地,也让日盛银行成为一家家喻户晓的“智慧型银行”。

畅通户枢后,鉴于日盛金融体系日益庞大且多元,为让集团经营更具效益,商品持续创新,陈国和又创立了日盛创投与日盛科技管理顾问两家公司,以创投基金管理人的角色,运用集团整体营运资源优势,发掘市场投资机会及创新技术,持续为日盛创造机会及高成长动能,增强金融实力。

陈国和就任工商建研会第六届理事长交接典礼

持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陈国和的实时创新是日盛的最大助力。为了稳固创新优势,他还打造了一支专业的顾问团队,力求掌握高科技的发展动脉。

依靠专业化的团队,日盛成为了金融市场的创新先驱。以网络下单为例,1998年,在该技术刚于国际上起步之始,日盛就在第一时间引进了网络证券下单技术平台,并成立“网络证券公司”,专营网络下单业务。翌年,为了发展全球性业务,陈国和又主导日盛集团收购了香港嘉富国际有限公司,重新整合其资产管理实力与海外投资银行业务,成立了“香港日盛嘉富股份有限公司”。

不断开拓新业务、并购企业的过程中,陈国和深谋远虑,真正实践之前,他的心中早已描绘了清晰的前进脉络,因此,日盛得以不断引领市场,始终走在台湾金融产业之先。2000年,顺应保险市场开放及投资理财观念盛行的现状,陈国和又连续成立“日盛人身保险代理人公司”和“日盛产物保险代理人公司”。

至此,日盛证券集团下辖多家子公司,经营涉及证券、期货、银行、投信、创投、租赁、保险、投资控股等领域。2001年,集团资产总额已达2315亿元新台币,资产净值350亿元新台币,营业收入178亿元新台币,成为地区性的大型金融企业集团。

2002年,在台湾金融改革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法的背景下,陈国和依据日盛过去长久积累的金融实力,正式以“日盛金控”挂牌营运,将日盛证券与日盛银行纳入子公司,拓展更具完整的金融体系,让证券营业发展更具多元,营业范围涵括经纪、自营、承销、债券、期货、权证、指数选择权、个股选择权等业务,成为台湾最具国际化、全球化证券交易经营能力的综合证券商。

挂牌后不久,为了充分发挥“日盛金控”的平台优势,让各子公司产生协同效应,陈国和又投资建设集团跨IT信息系统整合平台,引进国外技术,当时聘了六十几位印度籍的专业技术人员,驻台约2年光景,开发一套”Core-Banking”,让各子公司可顺畅透过此system达到内部的资源整合及交叉销售优势,结合日盛银行及日盛证券长期累积的广大客户群,创造了可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营销机制与商机。

在科技平台的创新方面,2003年,日盛金控先是与微软合作,推出全台湾第一个实时通讯股市信息卷标(Tab)服务,率先将金融信息服务建置于实时传讯服务上。翌年,日盛更进一步,与韩国系统商合作开发HTS交易系统,提供创新而便利的交易平台,让日盛银行及日盛证券的网络客户成倍数成长,并让金控管理架构朝向功能导向发展。

连续创新之际,日盛金控“全金融”的业务与体系正式完善。10年之间,陈国和领导日盛金控完成蜕变,从单一证券经纪商发展成为涵盖众多金融版块的集团化企业。

为了集团的再发展,陈国和从不拘泥于传统,即使这类变革可能影响他自身的权益。2009年,为强化日盛银行内部财务结构及资本适足率,陈国和引进外资参与增资认股,并在股权结构转变后,转任日盛金控名誉董事长。

他给后任管理团队留下的,不仅是庞大的产业,更是一个质量优良与强盛、深入人心的品牌。

开拓多元业务布局大陆市场

在全面疏导、发展日盛金控的同时,精力过人的陈国和也从未放松对于以日盛国际租赁为主体的日盛企业集团的管理要求。实际上,日盛企业集团的扩张速度随着大陆金融市场的开放而逐步扩大。

随着日盛租赁业务的多元化,客户服务需求也更为多样化。“台湾中小企业的业务结构以进出口为主,提供客户资金时,也会有进出口代开状的服务需求,为让客户享有更完整与专业的服务,我们成立了日盛报关。”陈国和说。

基于需求,1984年,日盛报关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且迅速设立了台北、基隆、台中、高雄4处营业据点,为工商界提供完善的通关服务。经过30年的发展,如今,日盛报关在规模上已经是台湾前三大报关公司之一。公司更因拥有专业的团队,多年获政府部门评鉴为第一类绩优报关行。

因为作业错误率低、承接案件无非法记录、报关案件量多等报关行核心指标常年领先,日盛报关被核定为可降低货物抽验比率的报关公司,有效提升了客户的通关顺畅度。

为了精益求精,落实“安全、质量、效率”的经营理念,2012年4月,日盛报关还申请通过了符合国际规范的AOE(优质企业)安全认证,服务质量与安全控管进一步升级。

陈国和出席日盛租赁(苏州)开幕剪彩仪式

以日盛租赁为根基,在向下游整合的同时,陈国和也一直寻找横向发展的机会。1989年,他洞悉因金融市场的发达及人身安全的重视所衍生出的保全需求,创立“日盛保全股份有限公司”。

初期,日盛保全以长驻警卫及随身护卫为业务主轴,之后因应台湾保全市场多元需求,陆续成立运钞、临时性保全护卫服务、保全驾驶派遣、驻卫警、人身安全、家庭与营业场所系统及防盗器材设计安装等业务,成为融合科技保全实力的综合保全服务公司。

发展过程中,日盛保全陆续在全台范围内并购了4家保全公司,积极拓展中南部据点,构建了全省服务网络。此后,公司还下设日盛楼管与日旸兴业两家公司,提供大楼服务管理业务。

目前,日盛保全的优势服务项目囊括了防盗系统保全、网络影像监控、门禁考勤管制、现金运送戒护以及AED业务等这五大热门业务。其中,每个项目都投资购入高科技设备,采用稳定的云端监控系统及门禁管制系统等安防管理措施,整合优质人力服务,满足客户所托付的各项安全需求。

和管理日盛金控类似的是,陈国和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在日盛企业集团中的应用。近年来,他就全面导入ERP系统,强化整合服务的概念,全面梳理企业信息,杜绝每一个潜在的瑕疵。

遵循“客户服务”的核心理念,陈国和引领日盛企业集团稳中求进,为市场需求而变,不疾而速地发展壮大。2000年,鉴于台湾企业传统老旧的现金购车所有权观念日渐改变,企业对租车接受度愈来愈成熟,陈国和又投资创立了日盛全台通租车公司,为企业量身订做各式长期用车需求,提供数字化车辆管理及服务系统。至此,日盛国际租赁所涵括的业务范畴已臻完整。

完整的服务链条之上,陈国和进一步增强日盛企业集团的品牌化和规模化效应。在他看来,日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可以给客户提供高质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因此他不做价格竞争,而是深耕客户群体,洞悉客户的大小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日盛相当重视CRM(客户关系管理)制度,透过系统数据了解客户习性,针对客户的习性发展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他介绍说。

另一方面,陈国和深知业务之间串联的重要性。以多元化的业务为基,他整合内部资源、串联外部商机,让集团长期在最低的成本管控下运营,使得利润最大化。也因此,长期以来,尽管台湾地区经济跌宕起伏,但日盛企业稳中有升,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拥有创立日盛金控和日盛企业集团在台湾的成功经验,陈国和却从未驻足停歇。进入新千年后,台湾的经济发展放缓,经营风险变高,为了确保永续经营,陈国和将他的目光投向了蓬勃发展的大陆市场。

“我一直持续关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演变,为了顺应两岸金融市场的开放脚步,我首先选择投入租赁事业体系,为前进中的中国金融市场布局作准备,同时也花费许多精力培养专业经理人,期望届时能快速复制台湾成功的经验至中国大陆各省份。”他说。

经过数年的观测与实际考察,2013年,陈国和终于迈开其大陆战略的第一步。是年12月,他选择苏州市作为营运总部,创立了日盛租赁(苏州)有限公司。

中国租赁市场的发展机会在于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以及国内各地区重大工程项目的持续投建。陈国和以此为契机,设定与现行经济发展联动性较高的“设备租赁及车辆融资租赁”作为大陆的初期主要业务,并以中小企业融资为辅助业务。

“如今的经济形势已呈现缓步成长的局面,因此,日盛租赁在巩固既有市场的同时,将循序渐进地开拓新市场。”陈国和说。

财团法人台湾地区肾脏基金会年度庆生会

日盛教育基金会奖助“建国中学”清寒学生颁奖典礼

和之前一样,在迈步之前,陈国和早已为日盛租赁在大陆的发展设定好了步骤。按照他的计划,日盛租赁将在6年的时间里,完成“沿海辐射内陆”的布局。在苏州总部之后,日盛将依此涉足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成渝经济区、华中区和西南区。从服务中小企业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内陆重工业、基础建设的经济助力。

目前,投入营运的苏州总部已经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表现基本符合陈国和的预期。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陈国和的系列战略目的也将成功实现。毕竟,创业多年,陈国和已经反复证明了他将稳健经营与迅速扩张有效结合的能力。

鼎力三大公益基金专注新一代人才梯队

成就非凡事业的同时,陈国和也在社会公职和公益慈善方面尽职尽力。作为知名企业家,他一直秉持着回馈精神,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自日盛走上正轨之后,他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持续进行公益活动。

“感受到受助者由衷感谢之情时,自己也会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所以成立公益基金会的宗旨,除了尽善社会责任外,另一动力是想将快乐撒播到每一个角落。”陈国和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关怀弱势群体,除了不定期的捐款捐物外,陈国和还主导创立了三大公益基金会,结合各方力量,组织化、规模化地推广公益活动。

成立于1986年的台湾地区肾脏基金会是台湾闻名遐迩的慈善组织。作为肾脏基金会的会长,在陈国和的规划下,该基金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组织架构上,除由热心公益的企业界人士组成的董事会外,肾脏基金会还包含了肾脏科教授及各院肾科医师、社会工作人员、各血液透析中心护理人员,以及透析会员。在近30年的时间里,这支规模庞大、技术专精的团队,裨益了台湾难以计数的肾脏病患者。

现今,肾脏基金会的主要项目包括:赞助肾病学术研究、定期倡导国人肾脏保健(举办各地区爱肾周)、举办肾病资料展览及演讲会、协助洗肾患者社会复归,以及办理全国血液透析患者联谊活动。此外,基金会还发行《透析通讯》《近期医疗讯息》、《肾脏病倡导手册》三大定期刊物,发送至世界各大医院肾脏科及病友,做为医疗信息交流,为世界范围内的肾脏医学作出了不菲的贡献。

医疗事业之外,陈国和还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1990年投资创立了日盛教育基金会。

该基金会的宗旨是研究公共政策、提倡自由均富的经济体制、弘扬社会伦理道德。基于此,除了设立奖学金补助贫困学子、捐资举办社会教育活动等职能外,基金会还捐助有关公共政策、学术的研究工作,举办相关的演讲会、座谈会和研讨会,并且出版有关刊物,藉此启发民智,推动社会发展。

因为长年贡献卓著,在2012年,日盛教育基金会连续两年获得台湾省“教育部”颁发的基金会优等奖。

陈国和的另一项成就,是日盛艺术基金会。2005年,结合自己30年收藏古玩的爱好,他创立了艺术基金会,意在推广国内外传统文化艺术研讨活动,促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宣扬中华文化传统艺术,提升文化生活质量。

作为华人圈最大的收藏团体——清翫雅集的副理事长,陈国和对于艺术品收藏有着丰厚的经验,多年来,他系统地收集了田黄、茶壶、鎏金佛和古玉等名品,对瓷器、书画、油画、木雕、杂项等也有涉猎。基于专业的理念,陈国和还出版了《茄皮秋葵》和《田黄赋》两本专著。前者主要探讨古玉收藏,宣扬中华五千年文化之美,后者则着重介绍田黄收藏。

2011年,日盛艺术基金会于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田黄赋—百方田黄珍藏展”,除了促进各界文化艺术交流外,也大力推广了中华文化,让更多人体会中华艺术之美。此后,基金会还成立了日盛田黄艺术馆,提供了一个长期展览与艺术品收藏的交流平台。

日盛租赁30周年庆祝活动

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开幕晚宴

2011年2月25日,历史博物馆—田黄赋展开幕典礼

日盛企业集团年度员工旅游

除创立三大基金会,陈国和还现任工商协进会理事、建中校友会理事长、台湾地区马术协会名誉理事长、台湾地区警察之友总会常务理事等诸多公职,为台湾的社会、企业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享有很高的声望。

在舆论看来,陈国和的人生早已功成名就,但他自言仍有目标,并且始终保持动力。“目前的人生目标,一是培育专业经理人,为金融事业拓展及传承布局;另一是发展中国大陆金融事业的版图,布局后续两岸可开放的金融相关业务。”陈国和说。

遵循着这些目标,陈国和将人才资源列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在他看来,日盛辉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选对人,才能做对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大优势,人对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完全对了。

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日盛企业集团对每家关系企业、每项产品均充分授权专业经理人,由其各自努力擘划、互相合作,实行竞合关系。通过这一方法,日盛多年来培养了诸多人才,仅租赁行业而言,台湾的许多相关专业人士就是从日盛的体系中培养出来的。

在建设人才库的体系中,陈国和强调工作和生活并举。为了让每一位员工都享受企业成果,他完善了一系列福利制度。包括员工股权认购制度及每年全额补助员工国外旅游;每年一次的誓师及绩效表扬大会;年终奖慰劳员工;每年补助社团活动,鼓励员工锻炼身体;以及每年度两天一夜的共识营活动,藉由运动、游戏、讲座,培养团队合作与荣誉心。

完善的团队制度之下,陈国和的管理方针逐渐转变为以掌握大方向为主,充分授权专业经理人,定期由专业经理人及幕僚群汇报公司营运状况,再依时势指点决策。“架构在充分授权的前提条件下,公司内部制度必须相对健全,再选对人做对事,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让组织运作发挥最大综效。”他说。

立足“40年成功经验结合稳健的团队”这一高起点,对于未来的目标,陈国和却说:“我的策略就是一步一脚印,只要努力不贪求,就会有收获。”——这似是他的一贯作风:从不喊出大口号,却总能实现大目标。

与口号上的风轻云淡相同的是,陈国和的成功方法论看似也相当“平凡”。“不好高骛远,勤能补拙,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则。”他说。实际上,正是这些简单、常见却务实的口号,帮助他成就了如今的事业。

面对新的目标,陈国和仍将“稳”作为事业的关键词。在他看来,虽然任何事业都要努力追求“最大绩效”或“业界第一”,但所有的“大”皆由“小而美”开始,必须一步一步地将基础打好,否则一遇市场的风险变化,若经不起考验,再“大”的成就,也会回到原点。

陈 飚

香港ENTERBAY创始人

从白手起家、创立ENTERBAY,到引领行业、重订规则,陈飚只用了数年的时间。

短短数年间,从产品品质、营销方式到创新植入,他不断颠覆人偶行业的传统,几乎革新了市场对于人偶的认知。凭借“李小龙”“迈克尔-乔丹”等蜡像级别的人偶,陈飚不仅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更以一己之力不断扩大着人偶这一小众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处在领跑者的位置上,陈飚仍不断加速。新一轮的扩张计划中,他的目标是成为开拓、耕耘内地人偶市场的先行者。相较以往的非凡成就,这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因为先行者,必将承担文化培育、体系建立的重任。

但在陈飚看来,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在他眼里,人偶并不是玩具,而是艺术;不仅是精美的物质,更是精神寄托。他要做的,只是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