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最早的世界首富

中国最早的世界首富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伍秉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祖籍福建。也就是这一年,伍秉鉴在中国的动乱中病逝于广州,享年74岁。因此也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大富商,其中就包括当时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其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鉴而扬名天下。伍秉鉴甚至主动要求把80%的财产交给政府换取结束怡和行,却未被允许。林则徐把洋人的不合作归罪于十三行与洋人勾结,甚至要将伍秉鉴处死。

  伍秉鉴(公元1769-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但是因为他与外商合作,被扣上了汉奸的帽子,后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郁郁而终。

  1.伍秉鉴的生平家世

  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这个人便是伍秉鉴。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便是其中之一。

  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英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他旗下的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伍秉鉴不但经营有方,十分富有,他还是一个慷慨的人。据说当时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与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项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然而他又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故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知道此事后,并没有为难这个商人,而是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对波士顿商人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说完,他就把借据撕个粉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回国。从此,伍浩官的名字享誉美国,被传扬了半个世纪之久,以至于当时美国有一艘商船下水时竟以“伍浩官”命名。

  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是惊人的。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按照国际银价换算,这个数目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而且,伍家在珠江岸边的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作为封建王朝没落时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鉴所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就在他的跨国财团达到鼎盛时,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1840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由于与英国鸦片商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和惩戒,还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也就是这一年,伍秉鉴在中国的动乱中病逝于广州,享年74岁。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终于使这些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

  2.伍秉鉴和广东十三行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广东十三行”,今天几乎不为人知。但就是这个被忽视的商人群体,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当时,这些中国商人被西方世界认为是18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是13家,多时可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1686年,广东政府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1757年,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则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加上行商的努力经营,十三行得以迅速繁荣起来。十三行逐渐被称为“天子南库”。因此也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大富商,其中就包括当时的世界首富伍秉鉴。

  十三行享有垄断清朝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故“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其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鉴而扬名天下。

  伍秉鉴靠垄断性的对外贸易致富。但垄断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清政府和地方官员都把十三行作为取之不尽的宝库,除了关税之外,国家发生灾难、战争、皇帝和权贵们的红白喜事,或者地方官员向上级讨好,十三行就必须主动报效或捐赠。仅仅是据官方史册的资料统计,从1773年到1835年他们的捐款就达5085万两白银。而且,政府实行“保商制度”,一旦外商拖欠税款,就要由十三行承担责任。政府压榨使他们苦不堪言,同文行行商潘正亨就说过:“宁为一只狗,不为行商首。”伍秉鉴甚至主动要求把80%的财产交给政府换取结束怡和行,却未被允许。

  在外国人眼里,伍秉鉴就是财富的化身,他的商名“浩官”也成了发财致富的同义词,以至于美国波士顿的一艘商船也以冠上“浩官号”的名称而自豪。但是,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社会地位和财富并不完全一致。这些通过垄断贸易而致富的十三行商人都纷纷向政府捐款以换取毫无权利的官衔。

  事实上,伍秉鉴这样的官商,在皇帝和百官眼中还是可随意盘剥的商人。此外,清政府还规定任何外商都必须由十三行中最富有的商家作担保,一旦外商拖欠清政府税款,则由行商负连带责任。这就形成了十三行的“保商制度”。

  而当时的洋人凭借自己强国的地位欺压十三行,不仅拖欠税款,而且借贸易之名贩卖鸦片。当林则徐来禁烟时,伍秉鉴一再请求洋人合作,但以英商颠地为首的鸦片走私商坚决拒绝。林则徐把洋人的不合作归罪于十三行与洋人勾结,甚至要将伍秉鉴处死。鸦片战争爆发后,尽管伍秉鉴捐钱加固海防,且为《广州和约》600万元的赔款中承担了110万元,但仍被国人称为与洋人勾结发财的汉奸。处于这种地位的伍秉鉴,无论财富再多,也无幸福可言。

  3.伍秉鉴的末路人生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广州城万人空巷,争睹钦差大臣的风采。伍秉鉴的五儿子伍绍荣时任怡和行老板和十三行总商,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的时候,早有准备的伍秉鉴突然变得不安起来。

  十三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贸易团体,它还肩负着海关的责任。如今广州鸦片走私猖獗,作为十三行的领袖,伍秉鉴父子自然脱不了干系。

  凭着在官场的特殊关系,伍秉鉴早已获知林则徐来广州的消息,也明白林则徐所为何来。因此,他提早就安排儿子伍绍荣警告那些外国商人,不要往刀尖上撞。

  但是,那些夹带鸦片的外商并不听从伍秉鉴的劝告。以他们对中国官场的了解,林则徐也会像其他官吏一样雷声大雨点小,走走过场,刮阵风就回京复命了。而他们多年来与中国鸦片贩子的良好合作加上与广州地方官吏的“亲密关系”,更加强了他们的判断。他们抱着侥幸的心理,既不返航,也不销毁鸦片,而是把装有鸦片的趸船开到大屿山南部藏了起来。

  事情很快传到了林则徐的耳朵里,并成了伍秉鉴勾结烟商的罪证之一。

  18406月,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伍秉鉴清楚地知道,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源,正是不满十三行垄断贸易,一旦英国获胜,毫无疑问,十三行的特殊地位将被迫丧失。

  战争一开始,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行商们就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纵然如此,清朝政府仍全线溃败。18415月,英军长驱直入兵临广州城下时,奕山统领的清军部队无力亦无心抵抗,于是想出了一条计策——令行商前往调停。广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绍荣与英军首领义律展开了讨价还价。最终,双方签订《广州和约》,按协议,清军退出广州城外60里,并于一个星期内交出600万元赔款;英军则退至虎门炮台以外。这600万元巨款,有1/3由十三行商人出资,其中伍秉鉴所出最多,计110万元。

  遗憾的是,这次赎城之举没有给伍秉鉴们带来荣誉和感激,而是更多的非议。从战争一开始,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行商,就被国人涂上了“汉奸”的阴影。不管他们捐献多少银两,也抹不去这个影子。

  1842年,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结束。在战败赔款中,伍家被勒缴100万元,行商公所认缴134万元,其他行商摊派66万元。

  1856年,由“亚罗”号事件引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广州十三行成为了中外交锋的战场。1215日深夜,中英两方的炮火将这个具有170多年历史的商馆化为了灰烬。

  第二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得到了清政府的热情款待。但是当马戛尔尼提出通商贸易的六项要求时,乾隆终于恍然大悟。他盛怒之下,便下达了谕旨,重新颁布了闭关条令,只留下广州一处口岸。

  这次访问的失败,使惨遭经济损失的英国人意识到,要用外交手段打开中国的大门已经没有多大的可能。于是,英商便用一种来自于印度殖民地的商品——鸦片,来换取自己失去的商业利益……

  可是,就在东印度公司用鸦片打开中国市场的时候,英商公司在中国的通商权也被取消。面对如此辽阔、利益如此巨大的中国,英国商人自然不甘屈服,中英贸易摩擦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战争一触即发。

  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州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行商们纷纷从广州去了上海。广州十三行的势力开始逐渐没落,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逐渐被上海、香港取代。就在这一年,伍秉鉴也因病在广州去世。

  4.伍秉鉴的成功经营理念

  伍秉鉴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必然有他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总的来说,他之所以能够经商成功,归结于以下几点:

  1.对外贸易

  在经营方面,伍秉鉴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发财致富。他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的贸易额都达数百万银元。当时的欧洲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而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曾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得出高价。

  2.多方投资

  伍秉兼善于多方投资,在他多方面投入的同时,也为自己换来了更多的收益,使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首领。十三行虽然是由官方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可是行商的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常常因生意产生激烈的竞争,甚至相互倾轧。于是,伍秉鉴便对这些行商恩威并用,就在英商公司要求伍家独立担任羽纱销售代理人时,他则要求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后来,老行商刘德章因得罪英商公司失去了贸易份额,伍秉鉴出面斡旋,恢复了他的份额。行商黎光远破产充军伊犁,伍家又同外商筹款捐助他在流放地的生活费。

  1811年起,伍家就利用其雄厚资金,协助英商公司向濒于破产的大多数行商进行放债,其债款数额就高达二百余万元,使大多数资金薄弱的行商都愿意听从伍家的安排。因而,怡和行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仰和羡慕的大型跨国财团。

  3.讲求诚信

  “人无信不立。”人靠两条腿支撑着走路。同样,商家则依靠“诚信”起家和发展,诚信是事业转动的车轮,是人情练达的“灵魂”,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伍秉鉴经商就非常注重诚信,常常以质量为重,从来不欺诈他人。这种讲诚信的思想其实就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说明他是一个以儒经商的人。这种品质也为他生意的成功增加了筹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