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们需要灵魂的《香草山》

我们需要灵魂的《香草山》

时间:2022-08-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 我们需要灵魂的《香草山》若干年前,我偶尔读到《香草山》,是一位北大青年学者写的。心灵的匮乏才是最大的匮乏。偌大一个北京城,因为有北大,似乎是某种刻意的安排。在北大哲学系、宗教学系,有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用生命的魅力感染着我。相反,一个内心充满怨恨和嫉妒的人,他的生活必定被烦恼包围。

7 我们需要灵魂的《香草山》

若干年前,我偶尔读到《香草山》,是一位北大青年学者写的。

挑灯夜读,我被书中呈现出来的纯洁、温馨、甜美和深情所打动。香草山,是《圣经》里的圣山,芬芳弥漫,青草翠滴,羚羊悠然,蓝天白云,在这样的境界里,人怎还会孤独?

印象很深的是,书中所引用的罗素的一句话,“我们活着,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探寻,和对人类深重苦难的同情”。罗素把爱情放在人生追求的第一位,这是智慧,人首先要获得美好的爱情,有了爱的温暖和滋润以后,才能有能力超越小我,认识这个世界,继而改造世界。由此可见,一个苦心经营起来的爱的世界,可以抵抗现实的残酷和无情。学者摩罗也曾说:“体验爱,体验幸福,体验光明,体验温暖,这是我们生命的一种能力,一种状态,甚至这就是生命本身……”自从刘小枫出版《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引进神学资源以来,很有一部分文学青年冲动起来。爱、悲悯、信仰这些词汇也大放异彩。这说明,在这片缺乏爱与信仰的土壤里,内心能有一片绿洲,该是多么重要啊?

内心的敏感是天生来的,是我从事写作的源泉。如果没有生就敏感之心,也就根本不会有文学的才能,也就无法创作。也是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思索宇宙和人生的问题。有一段时间,我不敢长时间地仰望星空,因为从中看到人生的荒芜、冰冷、无意义。我无法接受这个可怜的生命仅仅在无边的宇宙中像一粒微尘一样存在过短短的一段时间然后永远消失不见的残酷事实。荣格说,这个问题不能常想,否则人会疯掉。

由于粗鄙和丑暗对视线的遮挡、对注意力的绑架,不少人正逐渐丧失对美的发现和表述。这其实是个悲剧,生活有荒废的可能。尼采说:“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变成怪兽……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这就是为何长期以来,我在写作中总告诫自己,别忘了凝视和采集美好之物,这是我们热爱生活的依据。

世间存在着丑陋,也存在着美好:友情,亲情,爱情,文学,美术,音乐。有了灵魂的栖息之地,就像在清澈的碧空中翱翔,人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可是目下的状况呢?社会剧变,加速转型,问题纠结,让人生气的事太多,“忧愤”“焦虑”几成日常表情,戾爆发,但仅有愤怒和批判是不够的,假若保持单一面孔,心灵便会窒息。是的,让我们放下嗔恨,在宽恕中寻找爱,在苦难中寻找慰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寒冷中寻找温暖,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炼狱中寻找天堂……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叫“追溯”,这个功课很容易做,不妨每天都花一点小时间,认真地想一想、回忆一下,有哪些人在自己成长中曾经帮助过自己,实在应该好好去感谢他们。

做法很简单,你可以沿着记忆的河流追溯到童年,当你开始有记忆,把你从小接触到的人,包括兄弟姐妹、邻居、朋友、师长、同学们,努力回想起他们曾经如何帮助你、呵护你……这时,你可以从感谢父母开始。比如你的父亲吧,或许你生活在乡村,小时候物质贫乏,大部分时候吃的是素菜,偶尔改善生活,父亲舍不得自己吃,用筷子夹肉给你吃。不管日晒雨淋,父亲总是每日每日地精心呵护你,从不打骂你,十分节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为了供你读书,他一直没日没夜地干活养家糊口。

慈母半生艰辛,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为人开朗,乐观,坚强,识大体,顾大局,父亲去世后一人,她独自支撑起家庭的重担,抚养我们成人、学习和工作,每忆起这些,深感惭愧。伴随着父母大人的去世,弹指倏忽,岁月流逝,疲惫而坚忍地走过苍凉的艰苦岁月。每每忆起那些荆棘岁月,沉重万千。思父唤母,音容依稀。

那时,村子里一个姓邓的五保户,60多岁,没有儿女,我们称她为“大奶奶”,和蔼慈祥,很爱孩子。每当家里吵骂我时,我总是跑到她那里,她总爱拿出白面馍馍给我吃,还替我轻轻擦去眼泪。“大奶奶”在世上没有任何亲人,她吃的是生产队的饭,给我拿白面馍吃的事让人知道以后,许多人闹意见。两年以后,“大奶奶”去世了,再也没人真正关心我了,像孤魂野鬼一样,我孤零零一个人在村口来回游荡。“大奶奶”是我童年唯一的温暖,虽然这样的亮光稍纵即逝。

像这些细微的小事情,当你回忆的时候,它都会慢慢地浮现出来,你要打从心底深刻地感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所谓感恩,就是把从小到大照顾过你的人,一个一个请出来,在脑海中想一下,谢谢他们。童年时期的老师,最令我难忘,他们在许多生活小事上、无数节课堂上照顾和指导过我,让我终生受惠无穷,甚至有些老师,我现在还依稀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

心灵的匮乏才是最大的匮乏。我甚至觉得,若无生命的觉醒,一个人就白白来到这个世界上了。

2007年我第一次来北大哲学系小院,就立刻喜欢上她了。跨进门槛,走过铺满石子的小路,推开嘎嘎作响、古色古香的朱红色院门,迎面扑来一股檀木香混合着书卷香的味道。我那时想,这里经常有哲学大家跨越吧。静园草坪旁,爬山虎爬满了整个墙壁,就像思想的流淌与蔓延一样,有一种天然自由的感觉。微风过处,绿叶仿佛一池吹皱的春水似地泛起涟漪,观者的目光仿佛也融入它那柔软的波心。我曾长久注视着她,以一种简单温纯的方式,仿佛就要穿越千年的庭院一样。

从我幼小的童年开始,经过T镇补习班,到江南学习,再到S城工作,我没有真正开心过。似乎我天生就是一个沉静感特强的人,这样的人天生忧郁,几乎没法改变。特别在S城工作的日子,感觉心灵枯竭。偌大一个北京城,因为有北大,似乎是某种刻意的安排。我到这里似乎也有一种宿命的味道。

在北大哲学系、宗教学系,有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用生命的魅力感染着我。不知不觉之间,他们影响了我,改变了我,从每一位听过课的老师那里,我都或多或少地学到一些东西,不仅仅是学问,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滋养。

我常想,在担当自己的责任之后,我就放下心外之物,来这里静静熏习思考,一个人能有些时间直面浩瀚的宇宙、时空,直面自己的内心,面对大化流行世界,该是多么幸福啊。

凡是过分强调“自我”的人,从根本上难以快乐。一个人心中充满了美好的事物,他的心空就是晴朗的。相反,一个内心充满怨恨和嫉妒的人,他的生活必定被烦恼包围。常常提醒自己,从心出发,常怀感恩之心。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没有爱,人就无法生存。感恩,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感恩每一片阳光,每一阵清风,每一朵白云,每一块绿茵,每一片冬雪,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个动物,是它们带给我们好心情,是它们让我们体会到自然与生命的美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